從九連真人到張尕慫,方言民謠原來這麼好聽!

2020-12-28 豁達音樂時代

撰文 / 王擊凡

1. 中西合璧

還記得在牙牙學語的孩提時期,你跟祖父母學會的第一句方言是什麼嗎?方言,曾經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長大以後求學、工作、進入社會,我們開始學會講標準化的語言,但方言始終都呆在心底最溫柔的那個角落。

如何用方言音樂,來保留屬於你我他的集體記憶?最近,騰訊音樂人2020超級原力計劃特別策劃方言民謠,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絕佳範本。經過7月2日至9月22日兩個多月的活動時間,「方言民謠」全球徵選終於圓滿結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還需要方言嗎?當古老的方言日漸失傳,連10後的小孩也不再懂得如何說自家的方言,《生音記憶》所給出的示範作用是:如何讓地區性的方言,通過好音樂的催化作用,即使聽不懂,也能觸發人類共通的普世情緒

方言民謠徵選、「生音記憶」系列微紀錄片、直播Liveshow、《生音記憶》合輯上線……騰訊音樂人2020超級原力計劃關於方言音樂的這一策劃,可謂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全面聯動,同時也使得方言音樂有機會變得更立體化、多元化。

在這裡,我必須要為《生音記憶》這張合輯非常清晰的企劃思路點讚。

騰訊音樂人採取了每日一首的「日更」發布形式,而騰訊音樂人開放平臺本身的優質行業資源,也為每一首本身便已足夠優秀的方言音樂,留出了更廣闊的宣傳空間。

部分方言音樂的創作者,最初在家裡寫歌、參與徵選的時候,可能只是用一把簡單的吉他就錄完了整首歌。入選《生音記憶》合輯之後,它們得到了新生,在保留原作的生猛勁頭之餘,這些佳作也得到了重製。

作為一張備受矚目的年度方言民謠合輯,騰訊音樂人對這張《生音記憶》的重視程度,從他們對每一首歌曲的細節均處處用心,便已可見一斑:多元化音樂元素的重構跟重製、演唱者陣容的擴充與整合、錄音室版本的更新迭代……

來自五湖四海的民謠音樂人,也為《生音記憶》合輯帶來了12種截然不同的方言回憶。成長於全球化年代的他們,身上既自帶充沛的鄉土風情能量,同時也對西方音樂元素兼容並包,這樣子做出來的「中西合璧」方言音樂,自然是相當搶耳的。

在《生音記憶》中,最備受各界期待的作品之一,是西北民謠代表性音樂人張尕慫的《張先生一個人》

在張尕慫的多年不懈努力之下,他把西北民謠這一源遠流長的音樂風格,加入多種不同的現代音樂元素,最終融合而成自己獨門的「尕謠」。

《張先生一個人》改編自涼州賢孝《張先生拜年》,這是涼州本土一種古老悠久的民間說唱藝術。

而同樣姓張的張尕慫,則活用了涼州賢孝「隱惡揚善,喻時勸世」的精神內核,再從中注入屬於新時代的創作角度,讓古老的涼州賢孝脫胎換骨。

「正月裡是新年,別人家拜年成雙對,我張先生一個人……」以方言寫就的《張先生一個人》,唱出了西北大齡未婚男青年的真實心聲。在嬉笑怒罵的「呀哎嘿呦」唱段之間,是涼州賢孝天性裡藏不住的悲涼,這就是方言音樂本身的震撼力量

張尕慫在原力派對方言民謠直播專場

值得一提的是,《張先生一個人》除了收錄在《生音記憶》合輯,同時也是9月22日當天與《生音記憶》同期上線的張尕慫個人專輯《土潮張尕慫》的主打歌。

《張先生一個人》既融合了源自非裔美國人的民歌藍調風味,在幕後班底方面,張尕慫也特意找來了烏克蘭、俄羅斯、美國等地的音樂家,從西北邁向世界。

張尕慫想要通過《張先生一個人》這樣一首多元融合的大西北方言音樂,來證明一件事:最中國的、最地道的藝術形式,往往也是最世界的

《生音記憶》另一首值得推介的重點歌曲,是「西北鼓王」趙牧陽的《東方紅》

跟《張先生一個人》一樣,《東方紅》同樣是一首耳熟能詳的老歌,並透過《生音記憶》煥發新顏。大家最好奇的是,「東方紅,太陽升」的熟悉老調,還可以被唱出怎樣的新鮮感?

在短視頻平臺上,趙牧陽的《東方紅》也引發了不少網友熱議:「一九六七年的十二月,冷冷的北風吹打寒夜,貧瘠的土地黃河岸旁,東方紅響了我就來了……」

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像《東方紅》這樣的集體記憶,原來還可以演變成私人的聽覺成長史

在西北民歌風格的基礎上,趙牧陽也試圖在《東方紅》裡,融入他所理解的中式搖滾精神

在趙牧陽的概念當中,中式搖滾不只有西方傳過來的Rock & Roll,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獨有的東西。經過幾十年的成長,華語樂壇應該對中式搖滾有一個新的定義。

趙牧陽的拿手好戲:大鼓,加入竹笛、古箏、嗩吶等中式傳統樂器,再配上鍵盤、吉他、貝斯等西方搖滾樂器,還有趙牧陽老先生自己本身無比豐盛的個人生命經驗,使得《生音記憶》裡的《東方紅》,得以成為又一首「中西合璧」的方言佳作典範。

「鼓王」趙牧陽在打鼓

2. 方言樂隊

潮汕樂隊六甲番

這幾年的樂隊類音樂節目、網綜,湧現了九連真人、五條人等一大批以方言發聲的華語樂隊,這也成了華語樂壇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大眾對方言樂隊的追捧,也是因為方言更能表達出一群人的情感,即使已經不在家鄉生活,但方言,永遠是你我記憶的連接點。

《生音記憶》裡的這些歌,就像是一封封的「音樂家書」。而方言樂隊比起個人歌手而言,在這方面則顯得更具團體優勢。因為方言樂隊的成員,大部分都來自同一個故鄉,相同的鄉愁滋味,讓他們得以把樂隊的每一首歌,都唱出動人的家書質感。

作為活動主辦方,騰訊音樂人還為進入方言民謠徵選的TOP 12選手,製作了一系列的「生音記憶」微紀錄片。除了音樂本身的載體之外,還加入了影像、文字、獨白等多媒體形式,讓公眾能通過不同的角度,體會到方言的美妙之處。

有人說,這些微紀錄片就像是一部部的「音樂公路片」。隨著歌曲作者帶著各自的原創方言音樂上路,回到自己最熟悉又陌生的家鄉,鏡頭內外那一份源自土地鄉情的溫熱,以及鄉音未改的本初感動,都為方言音樂帶出了不一樣的意義。

九連真人收錄在《生音記憶》合輯中的《屏幕魚》,也是一首關於「離家」的歌

曲中的少年人「阿民」,正在作出關於「上山還是下山」的艱難抉擇。九連真人向來擅長以客家話,表達平凡生活中的家庭情感。歌裡在外打拼的「阿民」,是你,是我,也是他。

為什麼歌名要叫《屏幕魚》?原來這首歌的創作概念,是源自九連真人與父母之間的視頻聊天。在外打拼時要講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但跟父母講話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一秒切換到方言的頻道。方言背後所代表的,也是父輩深沉的「愛」。

我們每天都會用手機打遊戲、網購、聊微信,但每次跟父母聊天的時候,卻往往都不是太過耐煩。聽到父母「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多吃一點,多穿一點」的類似教誨,也會忍不住想要掛斷電話。《屏幕魚》所敘述的,就是這樣生活化的日常故事。

《屏幕魚》收錄在《生音記憶》合輯中的錄音室版,是更「樂隊化」、也更精心製作的全新版本,跟我們以往聽慣了九連真人的粗糲質感,又有那麼一丁點不太一樣。除了加入大提琴、選用箱琴吉他之外,九連真人甚至還改變了電鋼的音色。

音樂打動人最直接的方式,當然是Live。圍繞著全球TOP 12展開的原力派對直播方言民謠系列專場,就刷新了觀眾對方言音樂的認知。而九連真人等3組音樂人,更「空降」到QQ音樂優勝作品評論區與樂迷互動,力求把方言音樂的影響力傳得更遠。

聽過了《屏幕魚》的線上Live之後,各位「北漂」「滬漂」「深漂」都有很多共同的生命經驗,想要跟九連真人分享。而在《屏幕魚》QQ音樂的評論區,九連真人則是這樣跟樂迷說的:「阿民的故事還沒有講完……放慢腳步,用更多耐心,去體會『愛』吧。」

九連真人《屏幕魚》裡那個「又累又想睡覺,但是還得工作」的遊子「阿民」,正好與收錄在《生音記憶》合輯中的另一首樂隊作品、來自六甲番的《急水塔》,形成一個鮮明的互文對照。

有趣的是,《急水塔》所唱的是一百年前的遊子,以及他的家人們。在《急水塔》的單曲封面上,上世紀目送丈夫出海打工的這群潮汕女人,當時心中在想著的,又是什麼?

隔著時空的漫長距離,我們體會到一些不可言說的東西。即使是不諳潮汕方言的人,大概也能從《急水塔》這首歌裡,聽得出穿越百年的離愁別緒。

對一百年前的打工仔來講,出海就是「過番」(潮汕方言),困在暗無天日的大船底層,在馬六甲海峽漂流一個多星期,才能到達淘金的目的地:馬來列島。

有些人熬不過這一程客死他鄉,熬得過的,也未必就有命回家。急水塔的這一別,或許就是永別。六甲番在創作的過程中,試圖把「急水塔」這個地名,比喻為某種樸素的堅定守望

就像,無論你離家有多遠,都一定會在家中等著你回來的家人。「來來回回個姿娘個頭毛,伊人許雙烏溜烏溜個目啊……」有的情緒,真的只適合用方言娓娓道來

《生音記憶》合輯裡,同樣值得推薦的方言樂隊作品,還有來自素樂團的《峒河峒河》

他們試圖通過這樣一首帶著「文化搖滾」獨特風情的方言音樂,藉助峒河的集體記憶,隨著曲中悠揚飄蕩的口琴聲,唱出屬於湘西市井的日常故事。

「個是個拱到省城北上廣深去,去騰炕?」(一個個擠入北上廣深去,是去摔跤嗎?)這是《峒河峒河》向時代發出的問號。

當人人都嚮往大城市的生活,總有一些像九連真人、六甲番、素樂團這樣的本土樂隊,願意堅守在各自的陣地,繼續以方言發聲。

3. 年輕世代

甘肅年輕音樂人楊沐澤

要想把方言一代接一代地薪火相傳下去,當然要靠年輕人接力才行。方言不僅是中年人懷舊的專利,放在年輕的音樂人手上,方言也可以成為他們創作時道出內心所想的利器

當我們選擇以更得心應手的方言來表達自己時,或許就能更淋漓盡致地唱出心聲。這一次的《生音記憶》合輯,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世代的獨立音樂人。

就像楊沐澤的《王日窮》、張伯宏的《北京土著2020》、董曉禾的《只為誰》,都是新生代方言民謠音樂人的代表。通過這張合輯,我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多的年輕人,在用方言寫歌

自由詩人楊沐澤的《王日窮》,或許是本次《生音記憶》合輯當中,最接地氣、也最能引發年輕人共鳴的一首。

「想得的得不到,得到的又不喜歡」,那些蝸居在出租屋裡,既沒錢買房、也沒錢做彩禮的年輕人,都能在《王日窮》的歌詞裡,聽見落魄又可笑的自己。

音樂所能帶來的共鳴與共振,很多時候都來源於我們曾經共同經歷過的生命體驗。在「喪文化」方興未艾的當下,楊沐澤用方言誠實唱出非常「喪」的日常生活,然後擦乾眼淚再好好過日子,這就是像《王日窮》這樣的「方言喪氣歌」背後的積極意義。

《生音記憶》合輯裡,另一首很能代表年輕世代心態的方言音樂,則是來自唱作人張伯宏的《北京土著2020》

寫過《滷煮火燒》的張伯宏,身上自然散發出來的「京味」,是他在成長過程裡日積月累、厚積薄發的成果。「連美國山裡人兒,也聽過三裡屯兒!」這是一首非常「京腔小爺」式的新派京味兒說唱,當中也融合了張伯宏流連在胡同、四合院、茶館的北京故事。

「當老城角的夕陽迴蕩撥浪鼓兒響,北京的土著,是什麼人還在唱?」在時代急劇變遷的2020年,當我們試圖回溯自己這一路走來「成為自己」的生命歷程,這才發現故鄉的山水人情,原來對我們「形塑自我」的影響,竟然比想像中的還要來得更大

這就是方言的力量。

方言本身就是一把打開記憶閘門的金鑰匙,在這些集體記憶裡頭,所蘊藏著的巨大創作能量,絕對是超乎你我想像的。所以,騰訊音樂人的方言民謠徵集,無論是對這個時代、還是對每個參與其中的個體而言,都是貢獻巨大的。

這次騰訊音樂人的方言民謠全球徵集,合共有近3000首原創作品參賽,並吸引了超過35萬人次的網友投票互動。這些歌除了來自不同的地區方言,當中也涉及到非常多元化的音樂流派,其涵蓋範圍之廣,實屬近年罕見。

不管是玩民謠的「老炮兒」、以方言捍衛本土精神的獨立樂隊,還是新銳的年輕世代音樂人,他們都在方言民謠項目中,找到了專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聆聽這張《生音記憶》合輯,仿佛也像是參與了一場方言音樂的美好盛宴。

在文化的層面上,方言民謠特別企劃及其所衍生出來的《生音記憶》合輯,都起到了「以音樂來保育地方文化」的積極作用。那些在時代裡正慢慢湮滅的集體記憶,正通過音樂的形式,得到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再生」。

華夏神州地大物博,不同的方言所記錄下來的,正是不同地域文化的精神風貌。騰訊音樂人正在致力於成為這樣的一個平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音樂人,都能在這個平臺上,用方言唱出他們心中所想,並展示更多的「和而不同」。

同時,藉助「音樂X文化」的嶄新模式,騰訊音樂人也正在這個不斷自我更新迭代的「自我循環」過程中,逐漸形成自身獨一無二的獨特風格。除了繼續往外輸出跨界的音樂與文化資源之外,騰訊音樂人還積極地為華語音樂市場,注入更多的新鮮力量。

其實,在多元化的原創道路上不斷探索、也不斷前進的騰訊音樂人,一直都具有領先於同業的敏銳前瞻性。方言民謠與《生音記憶》,只是嗅覺靈敏的騰訊音樂人,在眾多項目裡的其中一部分而已。接下來,騰訊音樂人還將帶來怎樣的新驚喜?我期待著。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五條人:每一首「土到掉渣」的方言民謠,都是中國大地的縮影
    如果你是第一次認識五條人,可能還沒怎麼記住他們的音樂,就被他們身上的那種生猛的幽默所震撼到了。主唱仁科,吉他手阿茂,他們兩個一個黑夾克,一個花襯衫,腳踩人字拖,帥帥的仁科自嘲為「農村拓哉」「郭富縣城」,估計連他們自己也想不到,演出搞砸,竟然能憑藉演出之後的互動而「出圈」。
  • 三千首原創作品選出12首,方言民謠合輯《生音記憶》上線了
    9月22日,騰訊音樂人2020超級原力計劃特別策劃「方言民謠」全球徵選收官,從近3000首原創作品中評選出的12首方言民謠音樂形成年度方言民謠合輯《生音記憶》,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多平臺上線。「方言民謠」全球徵選計劃從7月2日起開始至9月22日收官,近3000首原創作品參賽,集結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音樂人的創作靈感,既有民謠「老炮兒」,也有新銳音樂人。
  • 三千首原創作品選出12首,方言民謠合輯《生音記憶》上線了
    9月22日,騰訊音樂人2020超級原力計劃特別策劃「方言民謠」全球徵選收官,從近3000首原創作品中評選出的12首方言民謠音樂形成年度方言民謠合輯《生音記憶》,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多平臺上線。「方言民謠」全球徵選計劃從7月2日起開始至9月22日收官,近3000首原創作品參賽,集結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音樂人的創作靈感,既有民謠「老炮兒」,也有新銳音樂人。
  • 西北民謠音樂人張尕慫:和土地有關係的人唱歌,就是要騷情!
    疫情期間西北民謠音樂人張尕慫因為一首《早知道在家待這麼久》火遍全網。他手握一把三弦,用西北方言詼諧幽默地演唱居家隔離故事,網友們一邊聽一邊笑:「土潮土潮的,說的就是他了!」他嘿嘿一笑說:「張尕慫有三寶,墨鏡、三弦和銀行卡。」這句話不完全是他的「原創」,而是網友們的精準總結。在張尕慫火遍全網的《早知道在家待這麼久》的視頻中,他頭戴小帽,身穿中式對襟襖,坐在磚牆砌起來的農村小院裡,手裡一把三弦,用來撥弦的「撥片」竟然是一張銀行卡。「早知道在家待這麼久,我也不會只買兩包紅蘭州;早知道村裡封了路口,我就應該多拉拉妹妹的手。」
  • 張尕慫:我火嗎?為什麼我還這麼窮?
    歌手龔琳娜說:「難得聽到的民歌傳遞出新的生命活力,西北好民謠,真喜歡。」 歌的動機很簡單。本來張尕慫家過年買了很多菜,他是個大家族,他爸爸有十二個兄弟,到他這兒,平輩就有二十多人。除了張尕慫,他還有三個親兄妹。到了初八,家裡的菜快吃光了,因為疫情,村子封路,張尕慫的妹妹說:「早知道在家呆這麼久,應該多買點菜。」張尕慫就把這句話唱了出來。
  • 騰格爾都來參賽,用方言演唱歌曲真的火了
    京腔京韻的《北京土著2020》、西北方言演唱的《張先生一個人》,客家搖滾樂隊九連真人的《屏幕魚》……最近,一大波用方言演唱的歌曲在網上流傳,不少頗有名氣的音樂人、樂隊用方言創作,吟唱各自的「鄉愁」,也激發了網友們用發言演唱歌曲的熱情。
  • 將民謠唱到爵士音樂節,張尕慫用行動詮釋跨界
    他的音樂很難用「民謠」還是「民樂」來定義,他身上極強「跨界」屬性使得二者兼備,他也是首位打通北京十三月文化旗下的「民謠在路上」及「新樂府」兩大廠牌的音樂人。更有業內人士讚嘆,「將民謠唱到爵士音樂節的第一人」。跨界在路上,他讓西北音樂大放異彩2020開年,張尕慫的「防疫三部曲」數度登上微博熱搜,為大眾所熟知。隨即發布的專輯《土潮|張尕慫》中,他將10首西北花兒與搖滾、爵士、布魯斯、電子等當下潮流的西方音樂完美融合。在專輯逐曲釋放的兩個月,張尕慫攜樂隊展開了「民謠在路上十周年」主題巡演。
  • 九連真人唱著客家話出圈了,這是屬於方言樂隊的夏天嗎?
    近期的熱門綜藝《樂隊的夏天》播出後,從第二期開始出現了數個用方言演唱的樂隊。例如使用陝西方言的黑撒、使用客家話的九連真人和使用湖南方言的斯斯與帆等,以至於節目被一些網友戲稱為「方言樂隊的夏天」。九連真人在新一期節目中重新演繹了《凡人歌》。
  • 張尕慫,在熱愛的世界裡閃閃發光
    演唱間隙,張尕慫自嘲地說了一句,還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頭。這個「火」,與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有關。「甘肅有個大夫叫霞霞,人美心美還會划拳......」今年4月,張尕慫新單曲《甘肅有個大夫叫霞霞》登上微博熱搜,席捲全網。這首歌曲是張尕慫於疫情期間創作的「防疫三部曲」最終章,因韻味十足的民族音樂曲調與感人的西北方言歌詞深受聽眾喜愛。
  • 《樂隊的夏天 第一季》長評送給九連真人!
    然後就要說九連真人,九連真人第一場是覺得很厲害,但不是我喜歡的那種款,但第十期《落水天》簡直要為他瘋了。我覺得這麼多樂隊,大家都是朋克、搖滾精神、核等等這種高級的感覺,作為普通人,不太聽搖滾的人,只會覺得好厲害好棒棒,只有九連真人是真正下沉到了普通老百姓,他們看到了普通人的無奈痛苦並且願意發聲的,他們願意為了保護方言儘自己的能量,他們把方言、民族的東西和潮流結合起來,想要盤活這些一直存在於中國,土生土長的東西,真的了不起!!!
  • 和陳鴻宇、九連真人一起 來古堰畫鄉追逐「樂隊的夏天」
    原標題:和陳鴻宇、九連真人一起 來古堰畫鄉追逐「樂隊的夏天」   和陳鴻宇、九連真人一起 來古堰畫鄉追逐「樂隊的夏天」;甌江、帆影,無數浪漫的樂章,凝結成關於心動的回憶。   追完《樂隊的夏天》,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古堰畫鄉的夏天,走進陳鴻宇、九連真人等人氣歌手的音樂世界。
  • 九連真人樂隊:現實與理想的二三事
    搖滾樂隊,方言歌曲,這是九連真人樂隊給人最直觀和基本的印象。他們的歌曲,讓人感受到歌曲裡叫阿民的年輕人的無奈和掙扎,可阿民又永遠不會被現狀給擊垮。那一份熱血和堅持,那無論到何時都保留著的對未來的希冀,那像是星星之火足夠燎原的情感共鳴,可能就是他們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和喜愛的原因。
  • 九連真人刷屏,這支來自廣東的客家樂隊徹底火了!
    但是現在,九連真人成為這個夏天最黑馬、最生猛、也最帶給樂迷驚喜的樂隊,有關客家話搖滾和方言音樂的討論甚至蔓延到圈外。在參加《樂隊的夏天》之前,九連真人一直生活在連平,主唱兼吉他手阿龍是當地的美術老師,副主唱兼小號手阿麥教音樂,貝斯手萬裡做器材和舞臺設備租賃。
  • 九連真人:小城音樂青年的出走與歸來
    文 | 郭小寒在2019年《樂隊的夏天》競演中,寂寂無名的九連真人從眾多新生樂隊中脫穎而出。客家方言、悽烈唱腔、小號與嗩吶、草根題材等特色,讓樂迷驚豔和欣喜,許多人用炸裂來形容自己的感受。此後九連真人接到了許多採訪、合作和演出的邀約。
  • 談談甘肅白銀民謠歌手張尕慫
    文藝評論……… 談談甘肅白銀民謠歌手張尕慫 作者 王新文 一,張尕慫介紹 張尕慫,原名張建煜,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曹峴鄉人,西北民謠代表性音樂人,尕謠班子創辦人。致力於傳承和發揚西北音樂和文化。 四、張尕慫的演繹事業越來越寬廣 張尕慫這幾年可以說還是比較順利的,在老家靖遠縣有個人工作室。並且也到全國巡迴演出,走過很多地方,有了很多見識,採風活動也很多。應該說已經挺好的了。 同時張尕慫也參加了很多節目錄製,已經到了中央電視臺節演唱的水平,並且歌曲有特點,唱得很好。有了很多粉絲,觀眾。所唱的西北民歌很好聽。
  • 九連真人:縣城青年成名記
    而「真人」也與道觀無關,來源是「真人真事」。因為他們認為九連真人的音樂反映的都是身邊的真實。樂隊的 logo 則是一隻甲蟲。九連真人樂隊 logo他們認為甲蟲代表堅強,又在連平很常見,於是選來作為樂隊的精神代表。北風 - 九連真人 - QQ音樂-千萬正版音樂海量無損曲庫新歌熱歌天天暢聽的高品質音樂平臺!
  • 一年之後,九連真人的「守」與「破」
    從《樂隊的夏天》走下舞臺後,九連真人選擇回到廣東的家鄉。即便如此,樂隊火熱的勢頭依然不停地推著他們亦步亦趨地往前走,曾經名不見經傳的九連真人迅速成為熱血與燃炸的代名詞。2019年,一個走在時代前沿的「弄潮兒」應該具備這樣的素養:將《樂隊的夏天》掛在嘴邊,通常還能點評一句「九連真人真的好」。
  • 九連真人:小城音樂青年的出走與歸來|正午
    其他人默認了日子可能就是這麼平凡,只有阿龍為此著急上火——做樂隊這件事,是心氣高傲的阿龍抵抗小城庸常生活的唯一出口,是為自己沒留在「哮喘的都市」而回到山寮的一個正當理由。為了讓大家提起排練的興趣,把做樂隊當成正經事,阿龍主動去聯繫演出和比賽。阿龍的邏輯是,「有了演出,大家對排練才會積極認真對待。」也就是這一期間,樂隊給自己起名為「九連真人」。
  • 民謠的迴響:疫情中最火的三首歌
    從鄉野中獲得的靈感又被播撒向網際網路的新土地,在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音樂和短視頻分享平臺,你都能即時聽到張尕慫日記式的音樂創作。每年回老家,都是張尕慫創作力極其旺盛的時候。在《早知道在家待這麼久》之前,張尕慫還寫過不少與疫情相關的歌曲。《疫情小唱》是第一首,也是與社會熱點走得最近的一首。沒法出門的情況下,疫情新聞是他能接觸到的唯一的新鮮事,或者說創作素材。
  • 這些方言自動加密
    最近,#聽過最難理解的方言#這一話題登上熱搜榜,許多網友紛紛在評論區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不過,聽不懂方言也沒關係,小編在此推薦幾首好聽的方言歌曲,讓大家在音樂中更好地理解各地的方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