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王擊凡
1. 中西合璧
還記得在牙牙學語的孩提時期,你跟祖父母學會的第一句方言是什麼嗎?方言,曾經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長大以後求學、工作、進入社會,我們開始學會講標準化的語言,但方言始終都呆在心底最溫柔的那個角落。
如何用方言音樂,來保留屬於你我他的集體記憶?最近,騰訊音樂人2020超級原力計劃特別策劃方言民謠,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絕佳範本。經過7月2日至9月22日兩個多月的活動時間,「方言民謠」全球徵選終於圓滿結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還需要方言嗎?當古老的方言日漸失傳,連10後的小孩也不再懂得如何說自家的方言,《生音記憶》所給出的示範作用是:如何讓地區性的方言,通過好音樂的催化作用,即使聽不懂,也能觸發人類共通的普世情緒。
方言民謠徵選、「生音記憶」系列微紀錄片、直播Liveshow、《生音記憶》合輯上線……騰訊音樂人2020超級原力計劃關於方言音樂的這一策劃,可謂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全面聯動,同時也使得方言音樂有機會變得更立體化、多元化。
在這裡,我必須要為《生音記憶》這張合輯非常清晰的企劃思路點讚。
騰訊音樂人採取了每日一首的「日更」發布形式,而騰訊音樂人開放平臺本身的優質行業資源,也為每一首本身便已足夠優秀的方言音樂,留出了更廣闊的宣傳空間。
部分方言音樂的創作者,最初在家裡寫歌、參與徵選的時候,可能只是用一把簡單的吉他就錄完了整首歌。入選《生音記憶》合輯之後,它們得到了新生,在保留原作的生猛勁頭之餘,這些佳作也得到了重製。
作為一張備受矚目的年度方言民謠合輯,騰訊音樂人對這張《生音記憶》的重視程度,從他們對每一首歌曲的細節均處處用心,便已可見一斑:多元化音樂元素的重構跟重製、演唱者陣容的擴充與整合、錄音室版本的更新迭代……
來自五湖四海的民謠音樂人,也為《生音記憶》合輯帶來了12種截然不同的方言回憶。成長於全球化年代的他們,身上既自帶充沛的鄉土風情能量,同時也對西方音樂元素兼容並包,這樣子做出來的「中西合璧」方言音樂,自然是相當搶耳的。
在《生音記憶》中,最備受各界期待的作品之一,是西北民謠代表性音樂人張尕慫的《張先生一個人》。
在張尕慫的多年不懈努力之下,他把西北民謠這一源遠流長的音樂風格,加入多種不同的現代音樂元素,最終融合而成自己獨門的「尕謠」。
《張先生一個人》改編自涼州賢孝《張先生拜年》,這是涼州本土一種古老悠久的民間說唱藝術。
而同樣姓張的張尕慫,則活用了涼州賢孝「隱惡揚善,喻時勸世」的精神內核,再從中注入屬於新時代的創作角度,讓古老的涼州賢孝脫胎換骨。
「正月裡是新年,別人家拜年成雙對,我張先生一個人……」以方言寫就的《張先生一個人》,唱出了西北大齡未婚男青年的真實心聲。在嬉笑怒罵的「呀哎嘿呦」唱段之間,是涼州賢孝天性裡藏不住的悲涼,這就是方言音樂本身的震撼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張先生一個人》除了收錄在《生音記憶》合輯,同時也是9月22日當天與《生音記憶》同期上線的張尕慫個人專輯《土潮張尕慫》的主打歌。
《張先生一個人》既融合了源自非裔美國人的民歌藍調風味,在幕後班底方面,張尕慫也特意找來了烏克蘭、俄羅斯、美國等地的音樂家,從西北邁向世界。
張尕慫想要通過《張先生一個人》這樣一首多元融合的大西北方言音樂,來證明一件事:最中國的、最地道的藝術形式,往往也是最世界的。
《生音記憶》另一首值得推介的重點歌曲,是「西北鼓王」趙牧陽的《東方紅》。
跟《張先生一個人》一樣,《東方紅》同樣是一首耳熟能詳的老歌,並透過《生音記憶》煥發新顏。大家最好奇的是,「東方紅,太陽升」的熟悉老調,還可以被唱出怎樣的新鮮感?
在短視頻平臺上,趙牧陽的《東方紅》也引發了不少網友熱議:「一九六七年的十二月,冷冷的北風吹打寒夜,貧瘠的土地黃河岸旁,東方紅響了我就來了……」
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像《東方紅》這樣的集體記憶,原來還可以演變成私人的聽覺成長史。
在西北民歌風格的基礎上,趙牧陽也試圖在《東方紅》裡,融入他所理解的中式搖滾精神。
在趙牧陽的概念當中,中式搖滾不只有西方傳過來的Rock & Roll,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獨有的東西。經過幾十年的成長,華語樂壇應該對中式搖滾有一個新的定義。
趙牧陽的拿手好戲:大鼓,加入竹笛、古箏、嗩吶等中式傳統樂器,再配上鍵盤、吉他、貝斯等西方搖滾樂器,還有趙牧陽老先生自己本身無比豐盛的個人生命經驗,使得《生音記憶》裡的《東方紅》,得以成為又一首「中西合璧」的方言佳作典範。
2. 方言樂隊
這幾年的樂隊類音樂節目、網綜,湧現了九連真人、五條人等一大批以方言發聲的華語樂隊,這也成了華語樂壇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大眾對方言樂隊的追捧,也是因為方言更能表達出一群人的情感,即使已經不在家鄉生活,但方言,永遠是你我記憶的連接點。
《生音記憶》裡的這些歌,就像是一封封的「音樂家書」。而方言樂隊比起個人歌手而言,在這方面則顯得更具團體優勢。因為方言樂隊的成員,大部分都來自同一個故鄉,相同的鄉愁滋味,讓他們得以把樂隊的每一首歌,都唱出動人的家書質感。
作為活動主辦方,騰訊音樂人還為進入方言民謠徵選的TOP 12選手,製作了一系列的「生音記憶」微紀錄片。除了音樂本身的載體之外,還加入了影像、文字、獨白等多媒體形式,讓公眾能通過不同的角度,體會到方言的美妙之處。
有人說,這些微紀錄片就像是一部部的「音樂公路片」。隨著歌曲作者帶著各自的原創方言音樂上路,回到自己最熟悉又陌生的家鄉,鏡頭內外那一份源自土地鄉情的溫熱,以及鄉音未改的本初感動,都為方言音樂帶出了不一樣的意義。
九連真人收錄在《生音記憶》合輯中的《屏幕魚》,也是一首關於「離家」的歌。
曲中的少年人「阿民」,正在作出關於「上山還是下山」的艱難抉擇。九連真人向來擅長以客家話,表達平凡生活中的家庭情感。歌裡在外打拼的「阿民」,是你,是我,也是他。
為什麼歌名要叫《屏幕魚》?原來這首歌的創作概念,是源自九連真人與父母之間的視頻聊天。在外打拼時要講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但跟父母講話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一秒切換到方言的頻道。方言背後所代表的,也是父輩深沉的「愛」。
我們每天都會用手機打遊戲、網購、聊微信,但每次跟父母聊天的時候,卻往往都不是太過耐煩。聽到父母「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多吃一點,多穿一點」的類似教誨,也會忍不住想要掛斷電話。《屏幕魚》所敘述的,就是這樣生活化的日常故事。
《屏幕魚》收錄在《生音記憶》合輯中的錄音室版,是更「樂隊化」、也更精心製作的全新版本,跟我們以往聽慣了九連真人的粗糲質感,又有那麼一丁點不太一樣。除了加入大提琴、選用箱琴吉他之外,九連真人甚至還改變了電鋼的音色。
音樂打動人最直接的方式,當然是Live。圍繞著全球TOP 12展開的原力派對直播方言民謠系列專場,就刷新了觀眾對方言音樂的認知。而九連真人等3組音樂人,更「空降」到QQ音樂優勝作品評論區與樂迷互動,力求把方言音樂的影響力傳得更遠。
聽過了《屏幕魚》的線上Live之後,各位「北漂」「滬漂」「深漂」都有很多共同的生命經驗,想要跟九連真人分享。而在《屏幕魚》QQ音樂的評論區,九連真人則是這樣跟樂迷說的:「阿民的故事還沒有講完……放慢腳步,用更多耐心,去體會『愛』吧。」
九連真人《屏幕魚》裡那個「又累又想睡覺,但是還得工作」的遊子「阿民」,正好與收錄在《生音記憶》合輯中的另一首樂隊作品、來自六甲番的《急水塔》,形成一個鮮明的互文對照。
有趣的是,《急水塔》所唱的是一百年前的遊子,以及他的家人們。在《急水塔》的單曲封面上,上世紀目送丈夫出海打工的這群潮汕女人,當時心中在想著的,又是什麼?
隔著時空的漫長距離,我們體會到一些不可言說的東西。即使是不諳潮汕方言的人,大概也能從《急水塔》這首歌裡,聽得出穿越百年的離愁別緒。
對一百年前的打工仔來講,出海就是「過番」(潮汕方言),困在暗無天日的大船底層,在馬六甲海峽漂流一個多星期,才能到達淘金的目的地:馬來列島。
有些人熬不過這一程客死他鄉,熬得過的,也未必就有命回家。急水塔的這一別,或許就是永別。六甲番在創作的過程中,試圖把「急水塔」這個地名,比喻為某種樸素的堅定守望。
就像,無論你離家有多遠,都一定會在家中等著你回來的家人。「來來回回個姿娘個頭毛,伊人許雙烏溜烏溜個目啊……」有的情緒,真的只適合用方言娓娓道來。
《生音記憶》合輯裡,同樣值得推薦的方言樂隊作品,還有來自素樂團的《峒河峒河》。
他們試圖通過這樣一首帶著「文化搖滾」獨特風情的方言音樂,藉助峒河的集體記憶,隨著曲中悠揚飄蕩的口琴聲,唱出屬於湘西市井的日常故事。
「個是個拱到省城北上廣深去,去騰炕?」(一個個擠入北上廣深去,是去摔跤嗎?)這是《峒河峒河》向時代發出的問號。
當人人都嚮往大城市的生活,總有一些像九連真人、六甲番、素樂團這樣的本土樂隊,願意堅守在各自的陣地,繼續以方言發聲。
3. 年輕世代
要想把方言一代接一代地薪火相傳下去,當然要靠年輕人接力才行。方言不僅是中年人懷舊的專利,放在年輕的音樂人手上,方言也可以成為他們創作時道出內心所想的利器。
當我們選擇以更得心應手的方言來表達自己時,或許就能更淋漓盡致地唱出心聲。這一次的《生音記憶》合輯,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世代的獨立音樂人。
就像楊沐澤的《王日窮》、張伯宏的《北京土著2020》、董曉禾的《只為誰》,都是新生代方言民謠音樂人的代表。通過這張合輯,我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多的年輕人,在用方言寫歌!
自由詩人楊沐澤的《王日窮》,或許是本次《生音記憶》合輯當中,最接地氣、也最能引發年輕人共鳴的一首。
「想得的得不到,得到的又不喜歡」,那些蝸居在出租屋裡,既沒錢買房、也沒錢做彩禮的年輕人,都能在《王日窮》的歌詞裡,聽見落魄又可笑的自己。
音樂所能帶來的共鳴與共振,很多時候都來源於我們曾經共同經歷過的生命體驗。在「喪文化」方興未艾的當下,楊沐澤用方言誠實唱出非常「喪」的日常生活,然後擦乾眼淚再好好過日子,這就是像《王日窮》這樣的「方言喪氣歌」背後的積極意義。
《生音記憶》合輯裡,另一首很能代表年輕世代心態的方言音樂,則是來自唱作人張伯宏的《北京土著2020》。
寫過《滷煮火燒》的張伯宏,身上自然散發出來的「京味」,是他在成長過程裡日積月累、厚積薄發的成果。「連美國山裡人兒,也聽過三裡屯兒!」這是一首非常「京腔小爺」式的新派京味兒說唱,當中也融合了張伯宏流連在胡同、四合院、茶館的北京故事。
「當老城角的夕陽迴蕩撥浪鼓兒響,北京的土著,是什麼人還在唱?」在時代急劇變遷的2020年,當我們試圖回溯自己這一路走來「成為自己」的生命歷程,這才發現故鄉的山水人情,原來對我們「形塑自我」的影響,竟然比想像中的還要來得更大。
這就是方言的力量。
方言本身就是一把打開記憶閘門的金鑰匙,在這些集體記憶裡頭,所蘊藏著的巨大創作能量,絕對是超乎你我想像的。所以,騰訊音樂人的方言民謠徵集,無論是對這個時代、還是對每個參與其中的個體而言,都是貢獻巨大的。
這次騰訊音樂人的方言民謠全球徵集,合共有近3000首原創作品參賽,並吸引了超過35萬人次的網友投票互動。這些歌除了來自不同的地區方言,當中也涉及到非常多元化的音樂流派,其涵蓋範圍之廣,實屬近年罕見。
不管是玩民謠的「老炮兒」、以方言捍衛本土精神的獨立樂隊,還是新銳的年輕世代音樂人,他們都在方言民謠項目中,找到了專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聆聽這張《生音記憶》合輯,仿佛也像是參與了一場方言音樂的美好盛宴。
在文化的層面上,方言民謠特別企劃及其所衍生出來的《生音記憶》合輯,都起到了「以音樂來保育地方文化」的積極作用。那些在時代裡正慢慢湮滅的集體記憶,正通過音樂的形式,得到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再生」。
華夏神州地大物博,不同的方言所記錄下來的,正是不同地域文化的精神風貌。騰訊音樂人正在致力於成為這樣的一個平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音樂人,都能在這個平臺上,用方言唱出他們心中所想,並展示更多的「和而不同」。
同時,藉助「音樂X文化」的嶄新模式,騰訊音樂人也正在這個不斷自我更新迭代的「自我循環」過程中,逐漸形成自身獨一無二的獨特風格。除了繼續往外輸出跨界的音樂與文化資源之外,騰訊音樂人還積極地為華語音樂市場,注入更多的新鮮力量。
其實,在多元化的原創道路上不斷探索、也不斷前進的騰訊音樂人,一直都具有領先於同業的敏銳前瞻性。方言民謠與《生音記憶》,只是嗅覺靈敏的騰訊音樂人,在眾多項目裡的其中一部分而已。接下來,騰訊音樂人還將帶來怎樣的新驚喜?我期待著。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