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謠音樂人張尕慫:和土地有關係的人唱歌,就是要騷情!

2020-12-23 北京日報客戶端

疫情期間西北民謠音樂人張尕慫因為一首《早知道在家待這麼久》火遍全網。他手握一把三弦,用西北方言詼諧幽默地演唱居家隔離故事,網友們一邊聽一邊笑:「土潮土潮的,說的就是他了!」

近日,剛剛參加了西北當地歌會「花兒會」的張尕慫來到北京,趁著空檔,本報記者對張尕慫進行了專訪。

張尕慫

談個人:土到極致就是潮

見到張尕慫時,他戴著一副墨鏡,鏡片小小的,一個是圓的,一個是方的。他嘿嘿一笑說:「張尕慫有三寶,墨鏡、三弦和銀行卡。」這句話不完全是他的「原創」,而是網友們的精準總結。

在張尕慫火遍全網的《早知道在家待這麼久》的視頻中,他頭戴小帽,身穿中式對襟襖,坐在磚牆砌起來的農村小院裡,手裡一把三弦,用來撥弦的「撥片」竟然是一張銀行卡。「早知道在家待這麼久,我也不會只買兩包紅蘭州;早知道村裡封了路口,我就應該多拉拉妹妹的手。」一嘴濃厚的西北口音,一段鮮明的西北調子,就這樣被張尕慫唱了出來。唱到結尾他轉回頭,問站在身後的奶奶「好聽不」,笑得像個孩子。

那時國內疫情還非常嚴峻,憋在家裡的網友看到這段彈唱,不由得地咧開嘴笑了。這也是張尕慫最大的藝術感染力,哪怕聽不清他唱的詞是什麼,也會被他的情緒感染。後來,他演唱的《隔壁的王媽媽》《甘肅有個大夫叫霞霞》等歌曲,都用帶有甘肅民歌「花兒」的元素,他腦子裡有上千首民歌,唱出來,表現的卻是受疫情影響的普通人的生活。

網友們評價他:「土到極致就是潮」「太帶勁兒了」「是個半仙兒吧」。就這樣,張尕慫這位土生土長的甘肅人火了。

談採風:村裡人都不好好唱歌忙直播去了

這次見到張尕慫時,他有點不太高興,這次帶有採風性質的「花兒會」,讓他不太滿意。

「所有的清唱、對唱都沒有了,就是一個人在唱,底下人拿手機在直播,不理會上邊唱什麼,表情也木木的。」張尕慫發現,近幾年來短視頻和直播在村裡火了,「但大家都不像原來那麼唱歌了,都是在手機上唱,然後發出去。」他喜歡的是最原生態的清唱、鬥歌,鬥來鬥去能唱上一天。每一次張尕慫都聽得笑到腮幫子疼,還有一次,他真把下巴的關節笑掉了,趕緊又推了上去。

「我就喜歡普通農民唱的東西,很有顆粒感,很真實。」張尕慫有一句名言:「和土地有關係的人,一定要騷情。」「騷情」是地道的西北方言,意思是折騰、瞎搞,甚至有點「作」。聽過張尕慫唱歌的人應該能感受到,那是來自西北大地的純樸的生命力,「在老家,我的狀態是絕佳的,每天有用不完的氣,看見什麼都可以唱。」

音樂在張尕慫身上,總是很多可能性。就在六七月份,張尕慫籤約的十三月文化要為他出一張西北布魯斯風格的專輯,同時與藍調、靈魂樂、福音、雷鬼、放克、嘻哈等不同風格融合。專輯作品在春節前就已錄好,專輯名還沒最後敲定。和他合作的是國際知名音樂人,張尕慫依舊一把三弦,碰撞出了很多音樂的火花。還有一位布魯斯口琴殿堂級音樂人,聽了專輯的小樣後非常感動,主動要求加入製作。「他們都是大師,也是我的老師,這次給我當綠葉,我也非常感謝」,張尕慫說。

談音樂:來自生活的點滴讓作品更有味道

以西北漢子的形象走進網友視線,如今要發一張融合風格的專輯,怕不怕網友們不好接受?張尕慫搖搖頭,他沒有這個顧慮。

「我的上一張專輯也是超前的風格,我很早就開始做這樣的音樂了。每年冬天我都會回老家坐院子唱歌,只不過今年唱得多一點。」即便最近有了全國網友的關注,他的心態也沒有太大變化。「我知道自己是誰,別人說是別人說,我是奔著做歌、奔著作品去的。」

他並非是一個不關注網友評論的人,但能引起他興趣的是幽默的評論。看到網友「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眾所周知,三弦作為中國傳統民間樂器,自古以來是和銀行卡分不開的。」他一拍大腿,「太好玩了!」

對有趣的事物,他一貫有著極大的興趣,比如愛戴造型獨特的墨鏡,自己搭配服飾,還愛淘「古著」,即在二手市場淘上了年頭的衣服。每次在村裡採風時,他也愛跟當地的老人家聊八卦,村裡發生了什麼,有什麼新鮮事,生活的點點滴滴吸引著他,讓他的音樂更有味道。

說到未來的工作計劃,張尕慫並沒有安排得太具體。想了半天,他說了一句:「我希望抓緊過去,我要演出。」讓什麼抓緊過去?是來自公眾的關注,還是疫情對演出的影響?「都抓緊過去。」張尕慫的手在桌子上擺弄著,仿佛現在就想抓起三弦來彈:「現在不能去演出,沒有一點活力。寫歌,做出好的作品,出去演出——對我來說,這就夠了!」這一次,他回答得相當乾脆。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韓軒

編輯:金力維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張尕慫出圈的背後,或許開闢了民間音樂的新出路
    "早知道在家待了這麼久,我也不會只買兩包紅蘭州"、"早知道在家待這麼久,我就應該多拉拉妹妹的手"、"早知道在家待這麼久,我也不會花500去燙頭",頗具生活感的的歌詞更切中了眾多"宅家長毛"者的心境,被人吐槽又好笑又心酸。而視頻中的這位男子,就是西北的民謠音樂人張尕慫。
  • 將民謠唱到爵士音樂節,張尕慫用行動詮釋跨界
    上周末,北京十三月文化創始人、新樂府廠牌主理人盧中強攜新樂府廠牌音樂人張尕慫、新樂府金牌製作人周俠參加了2020廣州爵士音樂節系列活動,兩場主題沙龍,一場專場演出,用跨界音樂的魅力點燃廣州星海音樂廳。
  • 從九連真人到張尕慫,方言民謠原來這麼好聽!
    方言民謠徵選、「生音記憶」系列微紀錄片、直播Liveshow、《生音記憶》合輯上線……騰訊音樂人2020超級原力計劃關於方言音樂的這一策劃,可謂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全面聯動,同時也使得方言音樂有機會變得更立體化、多元化。
  • 張尕慫,在熱愛的世界裡閃閃發光
    張尕慫以充滿濃鬱西北民歌和鄉愁記憶味道的歌聲,為家鄉樂迷們奉獻了一場十分接「地氣」的演唱會。「民謠在路上」。自2011年開啟巡演生涯開始,張尕慫每年都有大半年的時間在路上,常年一人一琴「炸場子」。今年,南京、上海等地的巡演首次以樂隊形式呈現,而此次蘭州的演唱,作為巡演第四站,西北民謠音樂人張尕慫則以樂隊全編制的形式回到甘肅老家。
  • 談談甘肅白銀民謠歌手張尕慫
    文藝評論……… 談談甘肅白銀民謠歌手張尕慫 作者 王新文 一,張尕慫介紹 張尕慫,原名張建煜,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曹峴鄉人,西北民謠代表性音樂人,尕謠班子創辦人。致力於傳承和發揚西北音樂和文化。 張尕慫從2008年開始每年遊走在西北村落尋找拜訪了數百位民間藝人,採風收集學習了大量快要遺失的西北的花兒、小調、小曲兒、坐唱、鼓子、社火、秧歌、賢孝、越弦、打攪兒、秦腔、陝北民歌等二三十種曲風成千首民間歌謠和曲藝。把散落在西北的流傳了幾百年的各種民間藝術魂寶融會貫通,經過十幾年在舞臺上的磨練,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尕謠。
  • 講述民謠音樂人的別樣人生 音樂紀錄片《踏歌行》央視熱播
    這部紀錄片每集15分鐘,由歌手老狼配音,講述七組民謠音樂人的別樣人生。今晚將播出這部紀錄片的最後一集。  《踏歌行》是一部關於民謠的紀錄片,共七集,每一集著重表現一位音樂人。住在山裡的岜農自從離開了生活了八年的廣州城就像倦鳥歸林,過上了低頭種田抬頭唱歌的生活;昔日的小鎮青年阿茂和仁科,現在是五條人樂隊主唱,他們將海豐縣城吞進胃裡,消化成歌;穿梭於各個城市的張尕慫卻始終吟唱著家鄉最土的民歌小調,十年中,他每年都要回西北錄下民間聲音;衣溼樂隊主唱遊淼,因兒時被父親管束不能玩音樂而逃離了故鄉,如今卻在歌聲中一遍遍回到那裡;新疆喀納斯旱獺樂隊18歲的小夥子博克,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楚爾
  • 唱著《早知道在家待這麼久》的西北漢子,其實是個文藝青年
    盧中強是「民謠在路上」的創始人,去年,他的公司「十三月」籤約了張尕慫。聊到張尕慫在疫情中的歌,他會想起周雲蓬寫的《中國孩子》,川子寫民生艱辛的《幸福裡》《掙錢花》和《我要結婚》,「歌裡有人文精神和現實批判的承載。我覺得作為歌者,應該對社會變革、現象、事件做記錄。」
  • 講述民謠音樂人的別樣人生 音樂紀錄片《踏歌行》央視熱播
    這部紀錄片每集15分鐘,由歌手老狼配音,講述七組民謠音樂人的別樣人生。今晚將播出這部紀錄片的最後一集。《踏歌行》是一部關於民謠的紀錄片,共七集,每一集著重表現一位音樂人。住在山裡的岜農自從離開了生活了八年的廣州城就像倦鳥歸林,過上了低頭種田抬頭唱歌的生活;昔日的小鎮青年阿茂和仁科,現在是五條人樂隊主唱,他們將海豐縣城吞進胃裡,消化成歌;穿梭於各個城市的張尕慫卻始終吟唱著家鄉最土的民歌小調,十年中,他每年都要回西北錄下民間聲音;衣溼樂隊主唱遊淼,因兒時被父親管束不能玩音樂而逃離了故鄉,如今卻在歌聲中一遍遍回到那裡;新疆喀納斯旱獺樂隊18歲的小夥子博克,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楚爾
  • 張尕慫回蘭州「開唱」了!9月12日見
    張尕慫絕對是生活的觀察者和天才創造者。2020年初,處處封村,家家閉戶。所有人都快樂肥宅苦不堪言,張尕慫他把信手拈來的生活碎片,用西北根源音樂拼貼、塑造,做成一首戲謔歡脫的小調。這首歌也成功地調劑了陰霾籠罩下,疲憊不堪的網友。
  • 張尕慫:我火嗎?為什麼我還這麼窮?
    歌手龔琳娜說:「難得聽到的民歌傳遞出新的生命活力,西北好民謠,真喜歡。」 歌的動機很簡單。本來張尕慫家過年買了很多菜,他是個大家族,他爸爸有十二個兄弟,到他這兒,平輩就有二十多人。除了張尕慫,他還有三個親兄妹。到了初八,家裡的菜快吃光了,因為疫情,村子封路,張尕慫的妹妹說:「早知道在家呆這麼久,應該多買點菜。」張尕慫就把這句話唱了出來。
  • 「One World」到張尕慫:疫情時期的音樂
    這首《甘肅有個大夫叫霞霞》,是音樂人張尕慫寫給自己的姑姑張榮霞的,也是他在疫情期間在甘肅老家的院子裡,就著風和太陽寫出來的幾首歌之一。 跟「One World」演出和其他音樂人比起來,類似張尕慫這樣不加修飾的本土音樂人,帶給我們的又是另一種「在地」陪伴感。
  • 民謠的迴響:疫情中最火的三首歌
    這些歌並非全都有意為這次災難譜寫,其中有兩首還是幾年前的作品,但無一例外都是民謠,或從民謠改編而來。輕鬆詼諧的西北民歌小調,溫情柔軟的武漢方言民謠,以及集納了數十位世界音樂人的大製作,三首民謠風格各異,三位音樂人的經歷背景也截然不同,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點或許是,這些創作起初都源自對個體生活和情緒的細膩關注。
  • 【拯救好片】這次我們去電影院看張尕慫!
    他醉心於西北民歌,四處尋訪學藝,也因「泥土味」的特色而受邀參加一檔火熱的電視選秀節目,成為廣受歡迎的「民謠歌手」。正在此時,爺爺的意外離世讓尕慫發現自己身上正在失去「農村味兒」,而遠方的故土和家園也漸告崩裂。未來遲遲還沒來,等待成名的尕慫逐漸感到失落,能夠慰籍心靈的只有麥穗泥土的深沉味道。而過去的已經過去,唯有聆聽家園故土的遙遠回音。
  • 《民謠在路上十周年·張尕慫專場》在蘭州開唱
    2011年,張尕慫開啟了他的巡演生涯,每年有大半年的時間在路上,常年一人一琴炸場子的他,這次巡演在南京、上海站首次呈現樂隊演出。而此次,在蘭州的演出是西北民謠音樂人張尕慫以樂隊全編制形式回到甘肅老家,開啟巡演的第四站。
  • 西北小夥無意走紅,一首歌全網幾百萬播放,他卻說自己是個傻子?
    歌詞看似樸實無華,但是透著濃濃的西北特色,不聽不要緊,聽完就上頭。這就是張尕慫的魅力。很多人將他標榜為「民間藝術家」、「民歌考古學家」,但他只擺擺手說:「我就是玩兒。」那些個高雅的別稱,他受不起,也不想受。「張尕慫」也不是他的真名,而是他取得一個藝名,「尕慫」在西北的方言裡並不是什麼好詞,大致可以翻譯成「傻子」。
  • 首彈四城|民謠在路上十周年·張尕慫專場
    張尕慫,甘肅靖遠人,民間小調收集者,生活觀察者,天才創作者。張尕慫以西北民間根源音樂為根基,用不設限的音樂方式改編、再創作,讓西北的民間音樂藝術瑰寶在主流的音樂平臺上大放異彩。這位中國目前最具鄉土色彩的音樂人,或許也是2020年上半年最繁忙的音樂人:  1月頭,取材西北社火的《春節》上線,尕慫從北京回了大理。  1月中,張尕慫按慣例回村兒過年,沒想到疫情爆發,封了村子。
  • 這張黑膠唱片有什麼魔力?欒樹、張尕慫都來現場助陣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10月7日,作為2020即墨古城謠季重磅,青島原創膠唱片《即墨十三月》在古城學宮舉行首唱式,青島籍音樂人、原黑豹樂隊主唱欒樹、熱門民謠歌手張尕慫、鹿京周等音樂人以及青島原創音樂新驚喜張栩宸亮相發布會,歌手老狼也發來了祝福視頻
  • 快手火到央視,張尕慫《環球綜藝秀》再唱《甘肅有個大夫叫霞霞》
    9月13日,西北民謠歌手張尕慫亮相CCTV4最新一期《環球綜藝秀》節目,深情獻唱個人原創歌曲《甘肅有個大夫叫霞霞》。當民族韻味十足的三弦曲調響起,張尕慫一口西北鄉音娓娓唱出「甘肅有一個大夫叫霞霞,人美心美還會划拳,沒事就在快手上發視頻,自拍耍寶唱歌彈鋼琴」時,立即引發現場嘉賓的陣陣掌聲和歡呼聲。
  • 三千首原創作品選出12首,方言民謠合輯《生音記憶》上線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域也有特色的音樂。9月22日,騰訊音樂人2020超級原力計劃特別策劃「方言民謠」全球徵選收官,從近3000首原創作品中評選出的12首方言民謠音樂形成年度方言民謠合輯《生音記憶》,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多平臺上線。
  • 三千首原創作品選出12首,方言民謠合輯《生音記憶》上線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域也有特色的音樂。9月22日,騰訊音樂人2020超級原力計劃特別策劃「方言民謠」全球徵選收官,從近3000首原創作品中評選出的12首方言民謠音樂形成年度方言民謠合輯《生音記憶》,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多平臺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