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圖》:一部非典型的穿越電影

2021-02-20 知影


兩岸城市都已背信棄義

我不會上岸,加入他們的萬家燈火


第二遍看《長江圖》,是一個下雨的晚上。

偌大的影院裡,只坐了5個人,默契地分散在角落,維持著某種微妙的平衡。

看這部電影是需要空間的。不只是外部,更是心裡。

最好不要被打擾,坐在一個視野剛好被畫面裝滿的位置,任江水在眼中蕩開,在心裡翻湧。

導演楊超在採訪中曾經說過,他不想拍遊客的長江

他說到,也做到了。


《長江圖》中的長江,不見奔流,不見壯闊,唯有靜謐。它被鏡頭賦予了一種時間感,神秘,雋永,無聲無息,不停流逝。

就像是沒有人注視時,長江露出了本來面目。

影片中有大量橫搖的鏡頭,緩慢地掃過一整片江面,那零星的船隻仿似靜止,又始終在走,像極了人與時間永恆的拉扯。

抑或是拍航行的船頭,猶如一柄生鏽的斧,鈍鈍地劈開江面,於是有了兩岸,有了人間煙火。


這樣的電影是不好去評論的,它所包含的意向太過豐富,以至於「邏輯」在它面前都變得無力。

不過,這恰恰也是藝術電影的魅力。

一部好的藝術電影,不是給出了一個驚為天人的答案,而是提供了無數個需要深思的問題。

那些問題,或許並不新鮮。但藝術電影的價值,在於貢獻了一種新穎的提問方式,給了觀眾新的啟發,從而逼出了觀眾自己的回答。

精彩的回答,總是從一個「好問題」開始的。

那麼《長江圖》到底提出了什麼問題呢?

是三個自人類誕生後就一直在追問的題目: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這裡的主語「我」,是抽象的「中國」,更是具象的「中國人」。


楊超曾說,「我想做的是真正的史詩。」

我看到了他的努力,也由衷地敬佩他的膽識。但說實話,從他的電影中,我還是看到了一個愛寫詩的文藝青年的通病,那便是「過分地誇張了自己的情緒和認知」。

儘管如此,我還是要說,我喜歡這部電影。雖然它在自己要完成的命題上,有些力不從心,但是在整個觀影的過程中,還是結結實實地觸動了我。

那麼,楊超是如何來探討這三個問題的呢,我們逐個來看。


【一】高淳:從哪裡來?

船上的男人,名叫高淳。他是一個落魄的文藝中年,父親去世後,他成了「廣德號」的船長。

這艘古舊的廣德號,儼然就是當代中國的寫照。

父親和祥叔代表的是老一輩,要麼已經死去,要麼不再過問世事,淪為了沉默的一代;船工武勝代表的是青年人,他們是被物質豢養的一代,整日忙於談生意、泡妹子,過著不安分的生活;而高淳代表的則是中年人,是曾經驕傲、如今失落的一代,寫詩的衝動早已被現實擊碎,而年齡卻讓他們成了社會的中堅,苦苦地撐著這艘破舊的「廣德號」。

這讓我想起了周雲蓬在《空水杯》中唱的:孩子們出門玩兒還沒回來,老人們睡覺都沒醒來。只有中年人坐在門前發呆。

這個發呆的中年人,正在想:「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


其實「高淳」,就是楊超自己。

現實中的楊超也是曾經個詩人,片中那本名為「長江圖」的詩集,其中記錄的10首短詩,便是楊超在80年代的作品。

影片中給出詩歌寫作的時間,是1989年。

這是個敏感的時間,是個極為扎眼的符號,很難讓人不去猜測,這背後是否有什麼隱情。

經歷過如此傷痛的一代人,都不禁要問:「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於是,這個痛苦的疑問,就成了往回追溯的理由。

表面上,高淳此後的航行,是為了幫賣魚人送貨。他和賣魚人討價還價,為了世俗之利,擺出一副貪婪陰沉的臉。

然而在詩中,他卻這樣寫道:

賣魚人和買魚人彼此怨恨

彼此擁抱

一切人反對一切人

他被困在這樣的現實裡,不得不低頭;但在詩歌面前,他又是誠實的,他承認自己的無力。

在字裡行間我只是無能

在文字之外我參加了日常的邪惡

增添了新的痛苦

就這樣,高淳駕駛著「廣德號」,帶上父親的靈魂,從上海出發,沿著長江逆流而上。

他試圖去找到這一切的緣起:究竟是什麼,塑造了今天的我們。


32天,從上海航行到宜賓。這是一次尋根的旅程。

在航行途中,高淳在不同的碼頭不斷遇見一個叫「安陸」的女子。他們交談,做愛,尋找,錯過……

初次看時,你會感到非常困惑,根本不明白這兩個人是什麼關係,又因何總是相遇。

導演楊超在劇情上做了大量的留白,只留下一些細微的線索,需要用心體會,才能發現其中的秘密。

原來,「高淳在江上航行的時間」和「安陸在岸上行走的時間」是不同的。

高淳這30多天的逆流航行,實際上是以倒序的方式,重歷了安陸20多年的人生歷程。

他們在兩條「密度不同且截然相反」的時間線上,進行著各自的追逐。


楊超說:「這種穿越只有長江可以做到。」

因為長江所包裹的歷史感、時間感,甚至是江上氤氳的霧氣,都讓這種物理上的不可能,在情感上變得合理,從而在觀眾那裡獲得認同。

當感受升起的時候,邏輯就凋零了。這是只有電影的「視聽語言」才能達到的效果。

就這樣,在一個個碼頭,高淳尋找著安陸,並沿著她的人生坐標,一步步向著長江的源頭靠近。

漸漸地,你會明白,這個叫安陸的神秘女子,和長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而回溯她的人生歷程,就像是回顧整個中華文明的坎坷歷程。

於是,高淳尋根的夙願,在這名女子的身上,獲得了一種抽象的實現。


張愛玲曾經說過:「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

《長江圖》有一張海報,正是把長江畫作一個女人的身體,畫面中,「廣德號」在從女人的腳部向頭部航行。

這種「女性-母親-長江-孕育文明」的隱喻鏈條已經非常明顯。

然而,這條尋根之路,卻註定要被阻斷。斷點便是三峽大壩

當不遺餘力的「建設」成了文明之路的「裂痕」,那種失落的亢奮,裹挾著一種巨大的荒謬感,奔湧而至。

我們看到,在幽藍的夜幕下,廣德號來到了三峽大壩的面前,那是影片最為震撼的一幕。


只見那高聳入雲的閘門緩緩打開,像是一個機械巨獸張開了冰冷的嘴。

我甚至覺得,鏡頭在這個龐然大物的面前,都變得溫順了。

這個人造物在鏡頭溫柔的注視下,瞬間具有了某種天然的屬性。它雖然來自於愚昧的人群,但更像是自然生長出來的靈物,如樹木,如山峰。

這或許是在訴說著某種歷史的必然性,它一定會被創造出來。

而這裡,也剛好是安陸消失的地方,高淳尋她不到,意味著文明在這裡斷裂。


而廣德號,這艘現實之船,也迎來了註定的結局。

祥叔,莫名的消失了,將永遠沉默下去;武勝,失足跌落水中,被發動機絞死,象徵著被世俗絞殺的年輕人。

高淳,因弄丟了負責運送的貨物,被賣魚人僱兇殺死。

兇手問他,「你說好的擔當呢?」

這個沒有擔當的中年人,這個被現實所困又尋根不成的男人,終究要付出代價。

這時他距離長江源頭,還有一段路。

而這最後的一段路,也只有讓「靈魂」去行走了。


【二】安陸:到哪裡去?

在岸邊行走的女人,名叫「安陸」。

與關心自己「從哪來」的高淳不同,安陸更關心的是自己「將要到哪裡去」。

正如「安陸」兩個字所表達的那樣,「路安在?

楊超說,「男人寫詩,女人像詩一樣生活。」

在母親去世後,安陸踏上了自己的修行之路。她從長江的源頭——楚瑪爾河出發,徒步走向長江的終點——上海。

這一走,便是二十幾年的光景。

想要梳理安陸的修行之路,並不容易。

因為本片是以高淳的視角來拍攝的,等於在觀影順序上,安陸的時間線是倒序的。她像是經歷了一次逆生長,越發年輕,也越發迷茫。

所以在觀看本片時,那種時空的錯位感,是很令人著迷的。

看現實與虛幻曖昧地糾纏在一起,恍若隔世,一眼萬年。

兩岸城市都已背信棄義

我不會上岸

加入他們的萬家燈火

這是安陸在立志修行後寫下的詩句。

這一句「背信棄義」說出了她的本心。

如果說高淳代表了被現實湮滅的一代,那麼安陸則代表了仍不願向現實妥協的理想。

她拒絕加入末世的狂歡,而選擇了遺世獨立的生活。

她是文明殘留下來的火種,等待著某一天重新點燃汙濁的世間。


在這個信仰崩潰的年代,我們需要重建新的信仰。

這個新的信仰並不是憑空捏造的,它應該就來自我們自己文明的源頭。

而安陸就是這個信仰的化身,她正從長江之源,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那麼,她是什麼呢?

在與高淳的交談中,我們得知:安陸的父親也是個修行之人。

可是,為了修行,他卻拋棄了妻子和女兒,獨自遠走。

這讓安陸很是不解:「為什麼一個修行之人,一個有慈悲心的人,首先拋棄的卻是愛呢?」

她不要成為和父親一樣的修行人。


當行走至荻港,來到萬佛塔,她與塔中的僧人辯難。

她問:「什麼是罪?」

她問:「一個有罪的人,是否可以擁有純粹的信仰?」

僧人無法招架。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安陸的心思。

「罪」是基督教的概念,而她卻用這個概念來叩問佛教,以至於問得僧人啞口無言。

這背後,其實在傳遞一種信息,即:不同的宗教之間是無法對話的,無論你相信哪一種,都只是一種偏信。

這便是安陸的宗教觀。

她相信信仰,但懷疑人群。

所以,她不會投靠任何一種宗教,而是選擇憑藉自己的行走,來實踐一種純粹的信仰。

所謂終極真理,是應該繞過宗教,由個體直接去領悟的。


在修行的過程中,安陸也曾迷失自己。            

世俗之愛,要求她「只愛一個人」;而信仰之愛,卻需要她「愛很多人」。

她和別的男人交媾,被丈夫發現,丈夫自殺身亡。

此後的安陸,懷著贖罪之心,化身為一個肉身菩薩,以身度人。

她不是妓女,她只是希望給世人平等的愛,不偏不倚。

所以她不挑男人,也不沉溺於魚水之歡,她用一種世俗之人都能感受到的歡愉,來踐行自己的慈悲心。


這是高淳無法理解的。

他愛這個女人,這一路上,她見證了安陸這20年所遭受的苦難。

所以到了宜賓,到了時間的起點,他對年輕時的安陸說:「你不必去經歷我所經歷的一切。

之後,他撕掉了「長江圖」,撕掉了記錄著安陸一生軌跡的圖紙。

可是,他卻忘了,早在江陰時,20年後的安陸對他說的話。

高淳問安陸:「你這麼美,一定有很多人愛你吧。」

而安陸回答:「我也愛很多人。

終究,這個男人對安陸的愛,與安陸對男人的愛,早已不是一種愛。

所以在上海的碼頭,高淳第一次看見安陸時,我們看到安陸回眸一望的眼神,是一種清澈的對望。

那裡面,沒有男人,只有眾生。

要麼醜陋要麼軟弱要麼虛偽

沒有神靈讓人信服

那麼期待一個女性


【三】長江:我是誰?

最終,高淳的靈魂,來到了長江的源頭——楚瑪爾河。

然而,這裡早已不見江水,成了一片乾涸的土地。

高淳在這裡見到了安陸的父親,這個男人守在妻子的墓旁,滿面滄桑,看著遠方。

只見墓碑上寫著:「安裰之墓」。

旁邊還有一行小字:「安陸永遠在你身邊。」


如果說逝去的母親,是原生的長江;那麼安陸,則是從滿目瘡痍的土地上,重生的長江。

在斷裂的文明之後,該如何延續生存,是安陸和高淳都在思考的問題。

雖然他們的方向不同,但目的地卻是相同的。

父親死後,高淳上路了。

母親死後,安陸也上路了。

最終,他們的靈魂,在長江的源頭再次相聚。

這裡是中華文明的根,雖然已經一片狼藉,但卻不能輕易丟棄。

佛家有個概念,叫「因果」。

它講萬事萬物皆是因果的產物,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從這個角度看,長江就像是一條跨越千裡,穿越萬年的因果鏈。

而且,它並不是完全線性的。上遊的鮮活,會生出下遊燦爛的文明;而下遊的腐朽,也可能導致上遊的枯萎。

這就是文明的真相,它是一個「自生自滅,自繁自榮,自作自受」的共同體。

我們都在其中,我們都在一天天的塑造它,所有人都在享受它的善果,也都在承受它的惡果。


佛家還有一個概念,叫:「不昧因果」。

有人問:「成佛之人,是否就能跳出因果,不再受因果規律的束縛?」

答曰:「錯,他們還是要承受因果報應,但區別在於,他們不昧於因果。」

什麼是「不昧因果」?

就是擁有「參透因果的智慧」,清楚地知道今天種下的會收穫什麼樣的,於是也就不會再愚昧地犯錯。


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是安陸站在群佛之間,俯瞰著芸芸眾生。

在她的眼前,是宛轉曲折的長江,只見人們在那奔湧的江水中沉浮,生生不息,世世代代。

那在江水裡掙扎的,全都是「因果」。

而此刻的安陸,在經歷了一世的修行與輪迴後,再次站在長江的源頭。

她終於明白了:已經發生的一切,都是必然;而將要發生的一切,也是必然。

最重要的是:

我們要清楚自己是誰,

我們要敬畏此刻的選擇,

我們要活成自己本來的樣子。

主編|周祚

責編|彥潔&BIUBIU

子戈:個人公眾號【子戈說】zigetalk。時而溫暖,偶爾犀利,在光影中看見生活。

相關焦點

  • 《長江圖》,一部旅行電影
    一條駁船溯江而上,一個生長在長江源頭的女人沿江而下,穿越無數凝煙噎語的等待和悽寒苦雨的孤寂,夕陽峽光獨依,朝暮孑然遠眺,思接天邊無人知,愁藏心中無人解。《長江圖》是怎樣的一部影片?9月8日,《長江圖》上映可能是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的《長江圖》全程膠片拍攝,耗時近十年作為唯一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華語片,《長江圖》斬獲了最佳攝影「銀熊獎」但是,觀影評論褒貶不一,爭議較大,豆瓣評分暫時停留在7.1分#一部旅行電影#
  • 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長江圖》昆明首映座無虛席
    《長江圖》劇照。 獲得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獲獎的藝術影片《長江圖》,日前在保利影院南亞店舉辦了昆明專場首映會。活動由中航璽樾攜手保利影院舉辦,電影主創人員導演兼編劇楊超、製片人王彧親臨放映廳,並針對電影本身展開了討論與解讀。 作為2016年唯一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的華語片,《長江圖》被業內人士認為可能是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據了解,《長江圖》已經參加了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的候選。作為全國500場首映中的其中一場,昆明專場首映會吸引了許多影迷,放映廳內座無虛席。
  • 試片招募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長江圖》震撼來襲!
    《長江圖》在時空結構上,可謂是一部超級魔幻的電影。它把恢宏的長江囊括到一男一女夢幻般的不斷沿著長江相遇的故事裡。這讓每個人對《長江圖》的都會有不同的讀解。導演楊超表示,《長江圖》無法用語言來描敘,如果可以就不會用十年的時間來拍攝這部電影。長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中國乃至全球華語市場,長江與所有華人都具有非常強大的共鳴性。
  • 電影《長江圖》
    《長江圖》一部膠片拍攝的電影。
  • 最後一部膠片電影《長江圖》——我愛你,你就是我的神跡
    有時候看的電影越多,你可能就越會思考,什麼才是電影的本質。這個問題的答案仁者見仁:崇尚文藝片的觀眾大多數會關注電影文本的講述;愛看動作片之類的觀眾可能認為只有大場面和精彩的特效才是電影;對於演員來說可能表演才是一部電影的精華所在;而對於攝影師來說毋庸置疑是電影畫面;對於導演,考慮的可能就更為複雜。
  • 《長江圖》:片中對於整個長江的圖景展現非常震撼
    聽說《長江圖》是因為它在柏林摘了個銀熊,因為攝影好。攝影是李屏賓,拍《花樣年華》、《聶隱娘》的。宣傳說是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直到它快要上映了,又才關注到這部電影。我從不去刻意關注某個電影,只圖觀影時的一時享受。我看的電影很少,像文藝逼口中一個又一個電影大師的作品我一個都沒看過。有時候,想起來了,就去搜一搜,看一看,打個分,就完了。
  • 《長江圖》一部標準的文藝片
    提筆寫下這篇影評的時候,距離《長江圖》在影院下線已經有幾日光景,能趕在大螢屏播放的末尾看到,還真是慶幸,沒有錯過這部好片。其實當時在看完《長江圖》後,並沒有覺得有多少的感官刺激,但是事後回想起來,總覺得就揣著一股感情,沉甸甸的溫存在心裡,直到寫下這篇文章,才算慢慢釋懷。
  • 最後的膠片電影?《長江圖》膠片電影絕唱
    9月8日,一部全程採用膠片拍攝的電影《長江圖》,即將登陸全國院線。然而,想在當前國內影院原汁原味欣賞這部膠片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奢望。殘酷的現實是,如今全國7000多家影院中,能正常放映膠片電影的寥寥無幾。《長江圖》若想大規模上映,只能轉為數字格式。不知不覺間,膠片電影竟已成為過去。
  • 電影《長江圖》上映獲贊 呈現唯美而魔幻的長江
    從影片中涉及的長江沿岸城市,到引領故事線的一本老舊詩集,都成為觀眾評論焦點。  《長江圖》製片人王彧表示,點映場和首映場得到很多院線支持,安排黃金場次上映,排片率也不錯。但是這個時間段電影票房大盤本身並不理想,雖然《長江圖》開片拿到2.5%左右的排片,上座率和場均人數在同期上映影片中排到前列,但整體票房大盤還是影響到《長江圖》票房豐收。
  • 《長江圖》公映 或成國產膠片電影絕唱
    ­  《長江圖》載譽歸來 或許將是與膠片電影最後的約會­  作為 2016 年上半年唯一斬獲國際大獎的華語影片,《長江圖》導演楊超表示,一條 5000 公裡的長河,不止是一條物理河流,而應該是一條審美河流和夢幻河流,在長江裡流動的不僅是水,而是時間本身。《長江圖》選擇沿江人類發展腳步比較輕緩的地方拍攝,更多關注的是精神生活和心靈結構。
  • 這不是《路邊野餐》,這是科幻片電影《長江圖》拍長江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楊超最感遺憾的事之一是,拍攝過程中,沒有遇到大風大浪。2004年,楊超在長江採風。那時長江還時常奔湧。「沒有了風浪,長江就沒有情感。」「不是山鬼,不是女妖,片中的安陸就是個活人。」多次分享會上,電影《長江圖》導演楊超都這樣強調。安陸是《長江圖》的女主角,她在片中「神出鬼沒」。
  • 柏林銀熊獎電影《長江圖》上影節展映
    日前,柏林電影節「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電影《長江圖》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見面會上公布,將於今年9月8日在全國院線正式上映。    歷時5年完成拍攝的《長江圖》,有一個超現實的、魔幻的故事內核:由秦昊飾演的高淳和辛芷蕾飾演的安陸處於不同的時空中相向而行,他們不斷的相遇,又不斷的別離。這是一種瘋狂的講故事的方式,我們跟隨高淳,逆著時間流,跳躍性地、不連貫地追尋著安陸的生活。正因如此,對於演員的演技和情感把握的要求會更高。
  • 外媒:中國電影《長江圖》角逐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參考消息網2月17日報導 外媒稱,由中國導演楊超執導的電影《長江圖》將在柏林電影節角逐金熊獎。據路透社2月15日報導,楊超導演說,「今天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映的、他執導的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長江圖》,對中國最重要、受損害最嚴重的河流長江而言,就像一首情詩」。
  • 各方解讀中國最後的膠片電影《長江圖》
    9月11日,本報與發行方合作在百老匯影城舉行了一場免費觀影活動,一位觀眾映後說「這是一部不能被理解的電影」。如此高深莫測,是故弄玄虛,還是內涵豐富的佳作?我們綜合導演、影評人和觀眾等各方說法試著解讀一下。  逆流與順流:  導演說這是一部科幻片!
  • 《長江圖》 中國最後的膠片電影拍了什麼?
    《長江圖》也已入圍AFI美國電影協會電影節,這個電影節號稱是奧斯卡的風向標,此外,電影製片方表示,已準備將影片資料送選,希望能代表中國內地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影片上映後,在《星際迷航3》、《冰川時代5》等外國大片的強勢擠壓下,至截稿前,《長江圖》以2.5%的排片率,共收150萬元票房。
  • 西西電影工坊第十六期《長江圖》
    《長江圖》宣傳主打「中國最後的一部膠片電影」。
  • 頗具爭議的《長江圖》丨影向標
    看《長江圖》,總會強烈地意識到是秦昊在飾演高淳,甚至有好幾次都跳出了情境,不由自主地琢磨秦昊的演技(其實很不錯哦,包括《推拿》),於是也會時不時地想:這是誰的《長江圖》?秦昊的?楊超的?個人覺得,《路邊野餐》是渾然天成的,而《長江圖》充滿了匠心。在中國,長江、長城、黃河……凝聚了自然與文明,成為精神圖騰。即使住在漠北、身在海邊或者從未親近,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有一幅《長江圖》。
  • 《長江圖》首映 藝術電影首次獲超高關注
    十六字概括《長江圖》從影片結構、故事設置到觀影感受和製作情懷等多方面內容。 顏值逆天,《長江圖》高顏值已經被全國各地媒體頻頻曝光。侯孝賢御用攝像李屏賓,用電影膠片傳遞長江夢幻迷離景象同時,更運用攝影機焦距視角等效果,實現很多人類視角捕捉不到的影像,堪稱「活體」水墨山水畫。《長江圖》在勾勒出電影主線的同時,某一層面上還提供了一次旅遊攻略,引導觀眾進行一次享受美景的心靈旅程。
  • 電影《長江圖》:凝視那被書寫千百次的大江
    電影《長江圖》的製作始於12年前,那年,導演楊超在坎城影展獲得金攝影機特別獎,當時他已經明確有了拍攝長江的想法。第二年,他寫了個劇本梗概,拍了個長江採風的短片,電影有了點模糊的意思,從這點「模糊的意思」到開拍,經歷反覆的採風和勘景,一晃8年。
  • 「最貴的藝術電影」《長江圖》創作始末
    《長江圖》作為今年唯一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最終獲第66屆柏林電影節最佳攝影銀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