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部膠片電影《長江圖》——我愛你,你就是我的神跡

2021-01-11 影史百曉生

有時候看的電影越多,你可能就越會思考,什麼才是電影的本質。

這個問題的答案仁者見仁:崇尚文藝片的觀眾大多數會關注電影文本的講述;愛看動作片之類的觀眾可能認為只有大場面和精彩的特效才是電影;對於演員來說可能表演才是一部電影的精華所在;而對於攝影師來說毋庸置疑是電影畫面;對於導演,考慮的可能就更為複雜。那麼當我回頭再看《長江圖》,我卻覺得並且十分相信,這是一部最為接近電影的本質,最適合告訴觀眾什麼是電影的一部電影。

詩人和世人,這兩個諧音所表徵的意象,在世俗關係上從來都不和諧。

世人不知一種境界,那種境界是遠遠高於可觸可感的現實,而只能存在於詩人所化的幻象中。當一部電影以這種以身份內在的強烈不對等來設置人物關係時,各種所謂的「邊緣人」便會出現。因此,對於一種很多人稱作「詩的電影」,我個人卻從不這樣看。即使像《路邊野餐》或者《長江圖》這樣的,在電影中不斷出現詩的本體,我也認為這只是為劇情或者為電影的情感表達服務而已,但是對於全片來講,不可或缺。然而,並不像《路邊野餐》將詩歌時而當作配樂,時而當作聯通觀眾情感的橋梁。

《長江圖》所呈現的詩,說到底是一首關乎劇情發展走向,關乎人物整個感情走向,不可不吟的電影主題。而隨著這首詩篇的展開,我們才會直接走入秦昊所飾演的高淳的視角,才會更加容易理解導演楊超所希望觀眾達到的觀影體會。而我的體會,是這三層:「一日不見」,「海潮至此回」,「如隔三秋」。

記得《一代宗師》講過「人世間所有的偶遇都是久別重逢」,我驚奇地發現《長江圖》中男女主每次的相遇不斷地映證著這句話。而「一日不見」在我看來,是故事所講述的前三分之一中每當高淳與安陸在不同的碼頭相遇,當他們二人訴說著過去的時空與現在時空之下的種種,一種虛幻與真實的矛盾感便由此產生。

你會反問自己看到的究竟是兩人 「不斷相見,越發愛戀」,還是「反覆再見,情思別離」?

這種在敘事上所隱含的矛盾,在長江這一地理事物上物化,變成每個碼頭的相見與相離。詩集中所注的地點,一次次的出現女孩,使得高淳對於前方的未解與期盼不斷強化,他想去搞清真相,卻也想被真相掩蓋,沉醉其中。我們發現時間在這樣的過程中被分解,變成更小更細的元素,在感情中則變成了一日不見之「苦」,與每次相見之「歡」;而長江則在此刻升華成為一條蘊涵感情的河流,一種靈體。

而當高淳逆流而上經過三峽大壩後,在經歷了大壩迷離而夢幻的開閘以及形形色色暗影連綿的山脈後,女孩不再出現,高淳陷入一種迷失。而故事也在此開始脫離了現實,駛進了幻境。安陸的若隱若現與各種身份的交替,在高淳的腦中不斷重複。導演將大量的隱喻和留白放在這裡,引得觀眾無限遐想。

「海潮至此回」這個層面開始得以不斷強調。「回」成為了統領所有情感的轉折點,現實中高淳與安陸的過往已經不再浮現,繼續前進則會面對一種未知,高淳究竟是進是退?安陸究竟是誰是否能夠得到解答?也許導演害怕觀眾越發糊塗,便在整部影片中安排了一條故事發展的主線,便是高淳給羅總運的違法貨——一條「大魚」。從這條魚被運送的開始,女孩安陸也不斷出現在高淳旅途的下一個碼頭,直到大魚被祥叔放生,女孩也不再出現於現實中。

兩者之間的聯繫不言而喻。魚這個意象,在影片開始便已經出現——高淳撈起的黑魚,同時故事一開始便講到「魚是人靈體的化身」。

衝破漁網的黑魚以及被祥叔放生的大魚,在我看來是一種靈歸自然的隱喻。但是隨著「大魚」第一次現身,我們才明白大魚被放後一直跟隨高淳,而女孩安陸又得以重現,以及在江面上,高淳看到的過去的時光景象。即使高淳逆流而上,可是所有的回憶都在不斷推動他「回」到原點。

這個原點既是地理的位置,也是高淳與安陸情感的歸宿。當高淳打破了時空的壁壘,穿越到它所看到的時空中——即過去將詩集《長江圖》送給安陸的那個時候,他當著安陸的面撕碎詩集這樣一個動作,象徵著親手將所有一切的回憶終止。

「你不需要詩,也不需要和我在經歷這些了。」

則是話語上的點明。所有一切情感回憶,高淳與安陸的夢境現實,高淳所背負的心理苦難,都在這一刻被超脫。實現了影片中各種關於「佛」,「罪」,「往生」等這樣的二次命題的解答。最後我們發現,靈體也好,實體也罷,原來可能只不過是長江想讓高淳和我們看到的。然而在這裡,導演卻並沒有解答影片的終極問題。而這個回答,只有在高淳完成正式的超脫「儀式」後才能到達。

這個儀式便是——「死亡」。佛家所云的輪迴和眾生無相,經歷或者參透了二者才能到達正果。當高淳倒在血泊中,當大魚再次出現在高淳船下的時候,它宛如一個使者,帶著完成了所有修行的高淳找到源頭。經過了九十多天,高淳來到長江源頭,這個景象雖然可能是真,但我個人卻極力認為這一幕是超脫凡塵的虛幻之境。因為無論是高淳「剃鬚」——「淨身」修為的因果;或是當他回過身,通過長江細流看到的那些依靠長江而活的芸芸眾生,都在幫助我們追尋終極問題。原本作為高淳和安陸兩人的愛情之江的長江,原本也是受到眾生愛戴。

而長江所經歷過的一切,無論好壞,也一直愛著眾生。

只不過當高淳看到這個所謂「一瞬間的景象」,卻「如隔三秋」。但是卻讓詩人與世人在生命這個原點上達成了和解。當高淳看到安陸之母的墓碑,找到了一起的源頭,想要觸摸它的時候,被一位守護在旁的老者喝住。有理由相信守護在此的老者便是安陸之父。

接下來通過看到由細流匯集而成的氣勢恢宏的長江,我們才恍然大悟。時間化作長江,或者長江就是時間。所有的生靈都受其滋養,最終也都會回歸母親之河。而在這之中不曾變過,一直延續下去的,便是永恆的「愛」——影片的終極問題;而「安陸」在此刻便是長江!個人認為楊超導演的電影語言與塔可夫斯基有相似點,在鏡頭語言上又與基耶斯洛夫斯基有共同點。極具創意的故事和表達方式都使得《長江圖》不入流俗。

之所以認為《長江圖》回歸了電影的本質,是因為他充分地給予了觀眾通過影像和電影文本思考的權利。

與強加給觀眾快感體驗的電影不同,《長江圖》所帶來的震撼是在觀眾結合自己個人與眾不同的專屬於自己的經歷,並在觀賞影片之後,聯繫自身,獨自思考,然後獲得的精神上的滿足。這是尊重觀眾充分發揮自我想像力和感知力的作品,難道不應該是回歸電影本質嗎?所以,看到很多人對於這部影片的諷刺之語,我還是有點難過的。所以並不十分推薦別人去看,還是因為想獨佔的緣故吧。但是如果極力推薦大家去看,是因為被攝影完全徵服了。

關於李屏賓大師

膠片攝影也好,自然光攝影也好,喜歡李屏賓其實更多的是對其電影攝影造型塑造和創意魅力的喜愛。最早喜歡他是由於侯孝賢的《千禧曼波》和《童年往事》、《悲情城市》,之後由因為王家衛《花樣年華》,之後又因為太多太多。無論是《太陽照常升起》的超現實風格,還是《挪威的森林》裡純淨之美的影像,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長江圖》中,第一個大全景長鏡頭,由靜到動,將鏡頭著眼於整個環境下的人物狀態,並不在意瞬間的人物是否得到充分展現,而是一直用運動的角度去看待鏡頭,或者通過情緒來掌控鏡頭。構圖與明暗色調的對比,火光於江面的陰冷被巧妙刻畫。之後的靜動調度與明暗冷暖也一直延續其後。而他標誌式的前擋物拍攝鏡頭,在本片中不斷出現。無論是從江邊透過樹影觀察江面,還是透過火燭拍攝佛像,都令人能在影像之中感到情感的流動。

這個與《千禧曼波》中透過前景去拍攝家中場景的一系列鏡頭如出一轍。在《千禧曼波》中前景的虛影晃蕩著反映了年輕人內心世界的 微妙變化,而在《長江圖》中則加劇了男女之間的糾結關係與不穩定情緒。另一個是他對於「暗」的造型調度突破一般攝影師的理解。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在於通過減少認為光線,達到「暗」的真實,將暗處細節極大的保留所帶來的影像的真實感,這點都使得《長江圖》可以從一開始奠定情感基調。

相關焦點

  • 最後的膠片電影?《長江圖》膠片電影絕唱
    9月8日,一部全程採用膠片拍攝的電影《長江圖》,即將登陸全國院線。然而,想在當前國內影院原汁原味欣賞這部膠片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奢望。殘酷的現實是,如今全國7000多家影院中,能正常放映膠片電影的寥寥無幾。《長江圖》若想大規模上映,只能轉為數字格式。不知不覺間,膠片電影竟已成為過去。
  • 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長江圖》昆明首映座無虛席
    《長江圖》劇照。 獲得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獲獎的藝術影片《長江圖》,日前在保利影院南亞店舉辦了昆明專場首映會。活動由中航璽樾攜手保利影院舉辦,電影主創人員導演兼編劇楊超、製片人王彧親臨放映廳,並針對電影本身展開了討論與解讀。 作為2016年唯一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的華語片,《長江圖》被業內人士認為可能是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據了解,《長江圖》已經參加了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的候選。作為全國500場首映中的其中一場,昆明專場首映會吸引了許多影迷,放映廳內座無虛席。
  • 《長江圖》 中國最後的膠片電影拍了什麼?
    影片的攝影極其壯美,為保留膠片電影的質感,經歷了難以想像的困難。 六年籌備、兩年拍攝、兩年後期製作、全程歷時十年、採用膠片拍攝的電影《長江圖》,9月8日登陸全國院線。她的神秘引起了高淳的關注,在逐漸迷上安陸的過程中,高淳發現自己不僅是逆著長江航行,更是逆著時間前行,他不斷停船與安陸豔遇,但船過了三峽後,安陸卻消失了,高淳瘋狂地尋找她,並在詩集和航線圖中發現了安陸出現的規律…… 整個劇本經過了兩到三年的打磨,「你要問我對這部電影還有什麼遺憾,我想最可惜沒能拍成一個7小時的電影。」
  • 各方解讀中國最後的膠片電影《長江圖》
    《長江圖》由新銳導演楊超自編自導,六年籌備、兩年拍攝、兩年後期製作,全程歷時十年、投資3500萬元,今年2月入圍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攝影指導李屏賓獲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這也是今年國產電影在三大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得的唯一獎項,在膠片漸行漸遠的時代,它還有可能是觀眾在影院裡看到的最後一部膠片電影。
  • 《長江圖》公映 或成國產膠片電影絕唱
    ­  《長江圖》載譽歸來 或許將是與膠片電影最後的約會­  作為 2016 年上半年唯一斬獲國際大獎的華語影片,《長江圖》導演楊超表示,一條 5000 公裡的長河,不止是一條物理河流,而應該是一條審美河流和夢幻河流,在長江裡流動的不僅是水,而是時間本身。《長江圖》選擇沿江人類發展腳步比較輕緩的地方拍攝,更多關注的是精神生活和心靈結構。
  • 最後一部膠片電影《長江圖》定檔 聽銀熊攝影談膠片的歷史
    最近幾年,李屏賓嘗試拍攝了近20部數字電影作品。他切身感受到,如今這項技術的表現能力比過去進步了幾倍以上,雖然暫時還沒有完全達到和膠片一模一樣的程度,但也已經無限接近其標準了。而王競老師從教學的角度出發,也通過數據的分析得出了數位技術正在逐漸從解像力、傳統寬容度、色彩表現、色彩還原等方面逐漸實現對膠片的追趕和超越。
  • 試片招募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長江圖》震撼來襲!
    《長江圖》在時空結構上,可謂是一部超級魔幻的電影。它把恢宏的長江囊括到一男一女夢幻般的不斷沿著長江相遇的故事裡。這讓每個人對《長江圖》的都會有不同的讀解。導演楊超表示,《長江圖》無法用語言來描敘,如果可以就不會用十年的時間來拍攝這部電影。長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中國乃至全球華語市場,長江與所有華人都具有非常強大的共鳴性。
  • 《長江圖》,長江途,這是我的長江!
    沒有人生可以逆向,所以需要一部電影。長江圖就是這樣一部魔幻現實的作品,它沒有遵循傳統線性敘事,平行時空不斷交錯,還有意識流的穿插,讓觀眾在虛與實、真與幻之間,追隨主角踏上心靈的流浪。影片講述了船長高淳(秦昊飾),在父親去世後,按照習俗養了一條黑魚,等黑魚自然死亡父親靈魂就能安息。
  • 《長江圖》,一部旅行電影
    《長江圖》是怎樣的一部影片?9月8日,《長江圖》上映可能是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的《長江圖》全程膠片拍攝,耗時近十年作為唯一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華語片,《長江圖》斬獲了最佳攝影「銀熊獎」但是,觀影評論褒貶不一,爭議較大,豆瓣評分暫時停留在7.1分#一部旅行電影#
  • 西西電影工坊第十六期《長江圖》
    《長江圖》宣傳主打「中國最後的一部膠片電影」。
  • 重慶造電影《長江圖》9月8日公映 或會成為國產膠片電影絕唱
    《長江圖》膠片絕響版海報 片方供圖  或許正如昆汀·塔倫蒂諾所言「電影若不能以35毫米膠片形式呈現,那人們不過是在電影院中看電視。」9月8日,一部歷經六年籌備、兩年拍攝、兩年後期製作,全程歷時近十年、全程採用膠片拍攝的電影《長江圖》,即將登陸全國院線,與廣大觀眾見面。
  • 電影《長江圖》來渝解讀三峽文化 重慶特輯展現魔幻山城
    廣德號貨船 片方供圖  8月28日晚,電影《長江圖》主創來到長江上遊重要城市重慶,進行「三峽十年,影像之光」對談活動。導演楊超和製片人王彧,與觀眾分享關於《長江圖》各種製作細節,並對三峽文化進行獨到解讀。
  • 《長江圖》定檔 聽聽李屏賓談膠片的過去與未來
    (本文首發於「電影漲資勢」,歡迎微信搜索filmmore關注)    1905電影網專稿 6月13日,「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    提到《長江圖》,就一定會提到行將消失的膠片,而提到膠片總不免傷感。就在三個月前,北影洗印車間的廠房被正式拆除,曾經幫助無數電影人「夢想成真」的膠片洗印工藝,從此再難覓見蹤影……
  • 電影《長江圖》 重慶戲份足足有20分鐘
    上映3天不到250萬元的數據說明,走進影院的觀眾只有1%選擇了這部電影。但即便如此,記者還是決定向小夥伴們推薦一下這部如詩如畫的文藝片。因為,如果說《長江圖》是一首詩,那麼重慶則是這首詩裡的驚嘆號!  出現多處重慶景點  《長江圖》主線其實比較簡單,講述了秦昊飾演的船長與辛芷蕾飾演的長江邊女人之間的一段感情故事。如果拋開劇情,這部電影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長江溯源的紀錄片。
  • 電影《長江圖》
    《長江圖》一部膠片拍攝的電影。
  • 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外媒評2016華語片最美
    《長江圖》是他第一次「擒熊」,到底有多驚豔?你們用心感受下。膠片拍攝出來的長江,平添了一份厚重的歷史感、神秘感。在李屏賓的鏡頭裡,長江本身就是一個說不完的故事。柏林首映後,不少外媒都被李屏賓鏡頭裡仙境般的巴山夜雨,絕美的三峽風景傾倒,稱《長江圖》是中國最美的電影。
  • 在宜賓取景的大尺度電影《長江圖》上映了!!趕緊來看(附視頻)
    被影迷們稱為「文藝男神」的質感影帝秦昊作為主演在片中奉獻精湛演技,而作為2016年唯一一部斬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國產影片,《長江圖》可謂是引起無數觀眾期待。>《長江圖》:時間河上,一首朦朧、魔幻的散文詩作為一個影評人,說自己沒看懂一部電影,是不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
  • 「最貴的藝術電影」《長江圖》創作始末
    這部被張獻民老師稱為「最貴的藝術電影」的作品歷時近十年之久,跨越了三千多公裡的河段進行拍攝。那麼這部「野心之作」是怎麼被創作出來的呢?為長江拍一部電影是楊超導演長久以來的心願。從小生活在淮河邊的楊超,不會遊泳,對河流和船只有嚮往。上大學時,他在武漢看到了真正的河流,很震撼,長江的文化符號,深植其心。
  • 《長江圖》:一部非典型的穿越電影
    看這部電影是需要空間的。不只是外部,更是心裡。最好不要被打擾,坐在一個視野剛好被畫面裝滿的位置,任江水在眼中蕩開,在心裡翻湧。導演楊超在採訪中曾經說過,他不想拍「遊客的長江」。這樣的電影是不好去評論的,它所包含的意向太過豐富,以至於「邏輯」在它面前都變得無力。不過,這恰恰也是藝術電影的魅力。
  • 這不是《路邊野餐》,這是科幻片電影《長江圖》拍長江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楊超最感遺憾的事之一是,拍攝過程中,沒有遇到大風大浪。2004年,楊超在長江採風。那時長江還時常奔湧。「沒有了風浪,長江就沒有情感。」「不是山鬼,不是女妖,片中的安陸就是個活人。」多次分享會上,電影《長江圖》導演楊超都這樣強調。安陸是《長江圖》的女主角,她在片中「神出鬼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