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嚼慢咽》
嵐同學原創
《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時,有句話描寫林府的教育,「當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養身,雲飯後務待飯粒咽盡,過一時再吃茶,方不傷脾胃。」
紅樓裡的真正貴族,我覺得是林家。賈母在榮府最鼎盛時將賈敏嫁給林如海,兩家定是家世堪配。林家世襲列侯,到林如海,業經五世。起初時,只封襲三世,因當今隆恩盛德,遠邁前代,額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襲了一代;至如海,便從科第出身。鐘鼎之家,亦是書香之族。林如海官至巡鹽御使,這是大大的肥差,非皇帝親信或寵臣不能任之。林如海和賈敏一對璧人,夫妻感情深篤,賈敏病逝後,林如海沒再續娶。以他的身份地位,有大把官宦之家願意將女兒嫁給他。
孔聖人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強調飲食過程中的從容,也是養生之必需。食物的精、細不僅需要加工,更需要細嚼慢咽,才能得到食物營養,遠古時代沒有營養學,孔聖人對飲食養生無師自通。但是,現代人都不會好好吃飯了。快餐時代,狼吞虎咽最常見。饕餮美食佐酒,無肉不歡。「食不厭精」,我們被精細的食物包圍著,早就厭了。
一位大媽腹痛難忍去醫院,醫生透過胃鏡發現,大媽的12指腸全被香菇填滿,更有一隻7釐米的完整香菇!原來大媽煲香菇時,將沒泡發的幹香菇直接放進鍋裡,吃時沒仔細咀嚼,,將一個香菇整個吞了下去。
精細的東西,都不宜煮得太熟太爛,失了營養同時也失了咀嚼的味道。豬腳如此,雞也如此。前日煮飯阿姨清燉雞,燉好時,拿筷子一攪,雞肉和骨頭分離開來,雞肉爛熟成為一條條雞絲,吃起來全是纖維感,如嚼木材。豆腐燉魚湯,常煮成白花花的奶湯感覺。
人們說吃魚會變聰明,我覺得自己要吃幾頭鯨魚。吃魚一定要慢,細嚼慢咽。老爸有時痛恨魚肉多刺,清蒸鱸魚因為刺多,在他看來並不是美味。淡水魚大多是人工飼養,海水魚是冰鮮,兩者都已經沒有了太多天然鮮味。老爸喜歡粗糧,即便是吃粥,常常是雜糧粥,如果碰上燕麥粥、麥仁粥,我也會吃上兩碗,慢慢咀嚼。咀嚼到唇齒間粥米散發出的甜,方咽下去。
這年頭最大的悲哀,是菜沒菜味,肉沒有肉味。去菜場買雞都要問,是土雞嗎?那些貌似鄉下樸實的農民常回答說是,家裡養的!一殺,是老雞,開膛後還有雞蛋黃。但是煮熟後,味淡如水。人心不一樣了,食物的味道全變了。小時候吃點好吃的,香飄左鄰右裡,是夢裡的奢望了。又好像豬腳姜,煮飯阿姨忘了事前焯水。豬腳煲得很爛,隱約就感覺不對味。細嚼慢咽的人,敏感而脆弱!
一同學來家裡吃晚飯,帶了一些成都特產,素牛筋、燈影牛肉、麻辣兔頭,豆乾,花生,都需要好牙口費力嚼。嚼了兩包,總想喝茶,泡了壺龍井,那斯肆無忌憚嚷著太淡,果真狼吞虎咽和細嚼慢咽之人有雲泥之別。
瑣碎生活,獨自細嚼慢咽,城有城的密集,人有人的孤獨。清淡自持,多讀書養才氣,慎言行養清氣,重情義養人氣,能忍辱養志氣,溫處事養和氣,講責任養賢氣,系蒼生養底氣,淡名利養正氣,不媚俗養骨氣,敢作為養浩氣,會寬容養大氣。
文陋心誠,細嚼慢咽讓人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