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郎村口美景。
浙江在線08月01日訊在永康,石柱鎮以美麗鄉村建設著稱,鎮裡還專門開闢了一條美麗鄉村山水休閒線。它位於鎮的中部和東部,以李溪河道邊、龍溪山腳沿線17個村為主。
前郎婺劇角
昨日中午,氣溫躥到近40℃,永康市石柱鎮前郎村村民方同卻悠然自得,坐在村口的風水壩上。習習涼風正從遼闊的西南邊吹來,遠處一群白鴨正在沼澤地休憩。
這一片風水壩位於山腳下,壩的一邊是下楊溪,另一邊是村中的池塘,依山傍水。加上風水壩比周邊要高出幾米,壩上樟樹成林。
我們拾級而上,太陽下暴曬的燥熱,被一陣涼風吹得無影無蹤。涼風加樹蔭,讓人很快就安靜了下來。
方同說,他就在附近幹活。天氣炎熱,他都趁著午休的時間到這裡來乘涼。
「這裡是『婺劇角』。特別是晚上,這裡會聚集上百號人,聽前郎村民唱《僧尼會》等婺劇。」他說。
前郎村是永康婺劇的發源地之一。從2006年開始,這裡都要舉行春晚,而其中婺劇表演是重頭戲。因此,村裡專門在這裡開闢婺劇角,舉辦婺劇納涼晚會。
離壩不遠是一片湖水,倒映著亭臺樓閣。方同說,走在九曲迴廊上,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往村裡走,還能看到一面婺劇文化牆,描繪著《穆桂英掛帥》等劇目人物。晚上,到這裡走一走,坐一坐,再看看婺劇文化,的確是不錯的享受。
到雲溪喝不老泉
一路向前,不遠處,就到了雲溪村。
一到雲溪村,村民就跟我們說雲溪是一個長壽村。清光緒年間,這裡出了一個百歲老人章氏,七代同堂。光緒帝賜給她一塊匾「百齡七葉」,還專門給她建了牌坊。可惜,匾和牌坊已蕩然無存,只在古譜中還留下蛛絲馬跡。
村民長壽,大家都認為跟村裡的一口不老泉有關。
這股泉已被村裡建了一口井,就在黃尖山腳下,甘冽爽口。雲溪村在清代建村。據村裡老年人說,清朝時期,他們的祖先範文一來到這裡時,已存在三個村———山下羊、上金和下金。可一場戰亂讓這三個村幾乎被夷為平地。
在這三個村的廢墟上,範文一重建家園。發展至今,他的後代已有700多人。範家跟北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範仲淹同祖宗。從去年開始,這裡打出範仲淹牌。一走到村口,就能看到長鬚飄飄的範仲淹畫像和《嶽陽樓記》。在村中範家大院的白牆上,還繪著範仲淹小時候的故事———《夜半舞劍》、《斷齊劃粥》等。
「我們既要打『山水牌』,也要打『文化牌』。」雲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笑會說,到現在,還有不少市區的人趕到這裡來,嘗嘗不老泉的水。
雲溪村很美,依山,村裡池塘眾多,共有四口。這四個池塘,從村口到村的另一頭,名字依次為一年四季,春桃、夏荷、秋菊、冬梅。
雲溪村村口的春桃池塘和休閒樹林,是村民納涼首選。村民王大姐告訴記者,每吃完晚飯,到村口的樹林邊、池塘邊乘涼散步的人就多了起來。「大家都喜歡往那裡去,涼快,風吹來很舒服。」
雲溪村中央,有一幢老房子,被稱為「範家大院」。大院有三個門口,大門已經關閉,邊上兩個小門開著。進門,就是一條弄堂,坐在石板凳上,穿堂風吹過,十分涼爽。
在雲溪村,老年活動中心也是村民們的納涼好去處,偌大的大廳,只有一把風扇在轉,裡面卻絲毫不覺得熱。
見記者來覓清涼,正在打牌的範大爺跟記者推薦起了村邊的雲溪水庫和龍溪山。「水庫邊上,有一大片空地,種了樹,有石凳可以休息,車可以通到那邊。」
過了水庫再一直往前,就到了龍溪山腳,如果精力好,還可以爬山,登高望遠。龍溪山上山的路基本都已做好,走一段,就可以看見一個涼亭,累了,可以坐下休息。
爬上山頂遠望,能看到彎彎曲曲的楊溪自北而南迤邐而下,溪邊散落著密密麻麻的村落,而北、東、南三面都是重重疊疊的青山,給人以一種鬱鬱蔥蔥的感覺。
下寮村:輕舟已過萬重山
別過雲溪村,還是一路往前,就到了下寮村。
下寮村在楊溪水庫旁,這個巨大的「水缸」,加上群山的掩蓋,讓村裡的溫度比周邊要低一些。
水庫邊,建有一個休閒公園,還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當夜幕降臨,許多住在市區的人,都會開著車子,到這裡來,吹風散步。
在水庫邊,記者還看到一艘渡輪。這也是目前永康唯一的客渡船,它承載著附近村民往返於石柱鎮下寮村和方巖鎮靈巖寺前村之間的水路。如果你有興趣,到水庫對面的方巖走一遭,只需要花上5元錢,就能搭上這艘船。
但是今天,掌舵的不在,周圍的群眾指著牆上的幾個數字說:「打這個電話,他就會來了。」原來因為交通發達了,這個渡口的生意有些冷清。掌舵的人,還在兩岸碼頭寫上了自己的手機號碼,乘客來了,隨叫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