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德婺劇
建德婺劇團是由浙江省戲曲學校婺劇班部分老師和學生組建的。1958年12月8日,浙江省戲曲學校開學,設有越劇、婺劇、崑劇、戲曲音樂、導演短期訓練,共五個專業班,計250名學生。這是浙江省第一次以中等專業學校形式正式招收戲曲學生。省文化局高度重視這批學生,提供了最優厚的條件,配備了最強大的師資力量,師生比例達到一比二。以婺劇班為例,專業老師名單如下:徐東福(小花)、徐錫貴(老生)、張學文(花旦)、陳集雲(音樂)、陳烏老(大花)、胡志錢(大花)、施秀英(花旦)、毛崇旺(音樂)、張誌喜(小生)、盧金祚(小生)、陳福根(小生)、馮仁標(小生)、毛伯仙(武功)、徐少樓(武功)、嚴雙祺(小生)、胡躍章(老生)、李亨攀(二花)、葉文榮(導演),這些老師都是婺劇名家,絕大部分都能在《中國婺劇史》中找到他們的專列條目。如此強大的師資力量,在婺劇史上不僅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絕後的。此外,學生們還受到了蓋叫天、沈傳錕、姚傳薌等京昆名家以及浙江婺劇團當紅的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勤納等人的傳授。
▲婺劇表演藝術家徐東福先生
1962年6月,浙江省戲曲學校婺劇班大部分師生移師建德,成立建德婺劇團,團部設在壽昌。這樣一來,當時建德共有三個專業劇團,分別是駐地梅城的建德越劇一團,駐地新安江的建德越劇三團以及新成立的建德婺劇團。婺劇團建團時的全團人員名單如下:
老師部分:胡培志(支部書記)、徐錫貴(團長)、施秀英(導演)、陳集雲(音樂)、王素霞(音樂)、毛伯仙(武功)、徐少樓(武功)、盧金祚(盔箱)、陳福根(三箱)以及胡志錢(花臉)。
演員部分:小生組有許朝榜、鄭明根、李守嶽、吳炳榮、陳冠厚、王晉德;老生組有項金芳、趙榮根、宋仲賢、趙依忠、郎金坤、吳阿古、葉定龍;花臉組有嚴先來、傅炳清、傅根木、童佩林、黃學將、陳光榮;旦角組有汪月英、葉芸輝、徐巧萍、唐伶俐、畢仁菊、沈雪芬、徐菊英、徐素芳、高月琴、童卸珠、朱月妹。
樂隊部分:王學清(鼓板)、程紹榮(鼓板兼大鑼)、吳可敏(鼓板兼琵琶)、蔣榮立(正吹)、胡月珍(板胡)、程汝光(琵琶兼革胡)、夏根仙(三弦兼小鑼)。
劇團又從浙江婺劇團等單位調入祁雪榮(編劇)、王良榮(副吹)、汪仙霞(舞臺美術)、朱宗煜(燈光)、董如根(頭箱)等人。劇團巡迴演出時,又陸續招收了俞炳銓、崔玉琢、徐偉毛、姚二毛、夏天等學員。
▲1961年11月,婺劇班師生離開杭州時
全部老師與徐輝才校長合影
劇團剛成立時,演員大多正值十七八歲,他們扮相美、做工好,很受廣大群眾的歡迎,紅遍了本縣。全縣上下不管是上至八九十歲的老觀眾,下至十幾歲的小觀眾,都能叫出主要演員的名字。各位演員都有自己的看家戲:由蓋叫天大師親自輔導,許朝榜和徐素芳表演的《武松打店》和由施秀英老師親授,汪月英、鄭明根、徐巧萍表演的《斷橋》,觀眾百看不厭。還有項金芳飾演的楊六郎、嚴先來飾演的包公、吳阿古飾演的王延齡、李守嶽飾演的姜維、葉芸輝飾演的小尼姑、趙榮根飾演的韓琪、陳光榮飾演的小和尚、童卸珠飾演的佘太君、唐伶俐飾演的薛金蓮、童佩林飾演的孟良、傅根木飾演的郎屠、高月琴飾演的小孫女,以及黃學將、陳冠厚等人的表演都得到觀眾的好評。觀眾們不但看前臺演戲,還愛看後臺演奏。劇團在建德農村演出,音樂區就設在草臺旁,觀眾可以直接看到樂隊人員的演奏。有的人說光聽聽《鬧花臺》,再看看後臺吹打就能值回戲票了。鼓板王學清、正吹蔣榮立、大鑼程紹榮、二胡胡月珍、琵琶程汝光都是觀眾們愛看的對象,有時女樂手吳可敏任鼓板,讓觀眾又驚又喜,因為女鼓板在戲曲界非常少見。
從1962年建團開始到1966年的短短幾年間,建德婺劇團的排演劇目如下:古裝戲有《楊家將》《大破天門陣》《楊排風》《三關擺宴》《大破洪州》《磨豆腐》等;現代戲有《八一風暴》《年青一代》《社長女兒》《雙紅蓮》《王傑》《雷鋒》《黃花崗》《首戰平型關》《山鄉風雲》《蘆蕩火種》《奪印》《夜闖珊瑚潭》《朝陽溝》《紅嫂》《焦裕祿》《大渡河》《二塊六》《搶傘》《補鍋》《一袋麥種》《搭壁拆壁》《審椅子》等。
通過演出,演員在舞臺上得到實踐鍛鍊,藝術水平提高很快。劇團生機勃勃,影響日益擴大,各地觀眾紛紛主動找上門來,要求劇團前去演出,劇團在衢縣、玉山、江山、金華、蘭溪、臨安、桐廬、富陽等地演出,每到一個演出點,都受到熱烈歡迎。到了吃飯的時間,群眾還擁到吃飯點來,想看看小演員們臺下的生活形象。這一時期,建德婺劇團的演出足跡遍及金華、衢州、杭州、上饒等地區,所到之處,必引起不小的轟動。一個受過正規、系統的專業訓練,精神面貌全新,藝術質量上乘的新劇團,迅速崛起於婺劇界。
因為演(奏)員們是新型學校培養的學生,所以建德婺劇團與其他由舊班社改組而成的國營劇團不同,它沒有舊劇團的風氣,比如說這一時期,其他專業劇團還照慣例稱行當為「旦堂」「白面堂」「花面堂」,建德婺劇團已經改稱「旦角組」「小生組」「老生組」「花臉組」;其他劇團還有一定數量的「男旦」「坤生」,視這一現象為「封建舊俗」的建德婺劇團一概「男演男」「女演女」。劇團支部書記胡培志是部隊轉業的,把部隊的作風帶到劇團裡來。大家早上很早就要起來練功,平時除了排練、演出,很少有懈怠的時間。劇團每年演出400場以上,上山下鄉佔300多場。「一根扁擔兩條腿,肩挑鋪蓋走四方」,夏日頭頂驕陽,嚴冬腳踩冰雪,吃的玉米糊,走的盤山路,睡的稻草鋪。生活雖然艱苦,可是演出照樣一絲不苟。演出必須做到「四個一樣」:「城裡鄉下一個樣,臺大臺小一個樣,觀眾多少一個樣,招待好壞一個樣」,確保了演出質量的穩定。
這一時期劇團狠抓舞臺演出質量。若在舞臺上發生事故,如誤場、笑場、脫帽、忘記臺詞、刀槍把子掉落、演出帶情緒不認真等,戲完後馬上集中開會,追查事故原因,問題不解決就不散會,所以演員不敢馬虎對待演出。
另外,劇團在排戲方面也抓得很緊。在「文化大革命」前,劇團幾乎每天都要演日夜兩場甚至更多,只有很少幾本大型戲是專門停演而排練的,大多數的新劇目都是在演出間隙搶排出來的。排新戲,搶進度,都是按小時計算的。大戲要40—50小時左右,小戲只要10小時左右。演員的臺詞、唱腔都靠平時自己找時間背熟,排練過程中也能自覺遵守紀律,所以排練任務都能按時完成。如參加省現代戲匯演的《夜闖珊瑚潭》就是邊演出邊排練出來的。
再則,劇團還注意平時演職員們的思想教育,如果有重大時事發生,全團演職員必須進行認真學習。每次有政治任務下達,劇團總是積極響應,用上街演唱等形式進行宣傳。1964年,上級號召學習某文工團的先進事跡,建德婺劇團以該團為榜樣,利用演出間隙在當地訪貧問苦,以三四人為一小組,為當地困難老人、軍人家屬、五保戶挑水、洗衣、掃地。劇團轉場前的最後一場演出前,劇團還把所見的好人好事及生產情況在演出前加上小演唱或者編成快板進行宣傳,群眾看了既驚訝又興奮。
從1963年開始,因為形勢變化,劇目建設上面,劇團基本上只排演《王傑》等現代戲,以配合政治上的宣傳。《楊家將》等幾本古裝戲也以突出愛國主義精神為主,而非純粹的商業演出。1964年,毛主席提出「向雷鋒同志學習」,劇團排演許朝榜、祈雪榮編寫出的《雷鋒》劇本,並由鄭明根主演。在勝利劇院演出時,省委書記譚啟龍和副省長馮白駒到場觀看演出並接見全體演職員;《浙江日報》整版登載介紹建德婺劇團演雷鋒學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文章。這時全團人員「臺上演雷鋒,臺下學雷鋒」,開演前空閒時上街掃地,演完戲又主動打掃劇院,轉場時還幫助打掃汽車站、火車站,時時刻刻都記住雷鋒「認真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思想。去杭州匯報演出時,劇團深得省領導的肯定,並拍照留念。不久後在學習好書記焦裕祿時,劇團又立即組織編演《焦裕祿》,由許朝榜編劇、施秀英導演、項金芳主演,演出效果很好。
同年7月,劇團新排《夜闖珊瑚潭》一劇參加杭州市現代戲匯演,演員陣容整齊,基本功紮實,領導和觀眾給予了高度認可。特別是「水擒特務」一場,男女演員的翻、打、滾、筋鬥令人叫絕,室內抓特務一場中的「竄窗」高串毛,顯示了劇團演員紮實的基本功。
▲《夜闖珊瑚潭》(自左向右:
項金芳飾書記 鄭明根飾海根 童卸珠飾海根娘)
1965年,根據中央「精兵簡政」的精神,劇團開始精簡人員。建德婺劇團、建德越劇一團、建德越劇三團都集中到梅城劇院學習。建德越劇一團和三團合併為建德越劇團,精簡了40多個人;建德婺劇團也精簡了朱宗煜、徐少樓、盧金祚三位體弱的老師,調出了汪仙霞、王素霞兩位老師,精簡的演員有郎金坤、徐偉毛、姚二毛。調整後的建德婺劇團領導班子重新作了調整。領導班子成員:胡培志(支書)、徐錫貴(團長)、項金芳、汪月英、鄭明根;藝術委員會成員:施秀英(主任)、趙榮根(副主任)、徐錫貴、毛伯仙、祈雪榮、鄭明根、許朝榜;導演為施秀英和許朝榜。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建德婺劇團團部遷至新安江黨校內,團員們進行思想學習。1968年5月,全團人員下放到長淇塢「五七幹校」參加勞動。1970年勞動結束後,大部分人分配到工廠勞動,留下部分越劇和婺劇主要演員組成建德縣毛澤東文藝思想宣傳隊。毛澤東文藝思想宣傳隊是在特定歷史時期下的產物。1970年,全國上下各單位都成立各類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文宣隊演出的節目中歌舞佔多數,節目內容要求緊扣國際國內的形勢,如:提倡工業學大慶,就排演歌唱石油工人的歌舞;美國侵犯越南,就排演伸張正義的革命歌舞。
1971年,為了培養「革命文藝接班人」,縣文宣隊開辦文藝培訓班,招收了演員、演奏員。最初培訓班放在新安江中學,由於藝術人才的培養教學和新安江中學的正常教學秩序有衝突,不久後培訓班便移師梅城,在梅城開始了兩年多的學藝生涯。這批培訓班學員在建德婺劇團重建後部分進入劇團成了劇團第二代成員。他們的老師們主要是原縣婺劇團的骨幹力量,如項金芳、汪月英、嚴先來、徐素芳(表演老師)、毛伯仙(武功老師)、王素霞、程汝光(音樂老師)等。建德婺劇團第一代演員們從位於杭州黃龍洞的浙江省藝術學校畢業,被稱為「黃龍」;第二代學員們在梅城烏龍山下學藝,便稱為「烏龍」;第三代即1982年招收的學員在當時的縣城白沙鎮上學藝,也就稱為「白龍」。「烏龍」學習階段正值「大演樣板戲」時期,沒有學習傳統戲,更沒有嚴格的「生旦淨末醜」的行當區分。
1973年9月,建德婺劇團重建,「黃龍」中部分「家庭出身清白」「政治覺悟高」的人員調回劇團。「烏龍」們提前畢業,一部分優秀學員進團,另一部分另行安置。進團人員名單如下—演員:李明亮、周有松、邵玉新、祝建躍、高京洪、謝錦宏、高惠林、黃義剛、劉樹恩、皮少克、鄧新華、姜唯花(女)、汪江娜(女)、金國娟(女)、韓強英(女)、吳筱豔(女)、施衛萍(女)、張彩雲(女)、曾萬英(女);演奏員:方義江、許祝生、王新建、李愛華、黃福有。
▲1973年建德縣工農五七學校文藝班結業合照
這時的建德婺劇團主要演出「革命樣板戲」。剛開始,劇團原封不動地改唱京劇,如《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等。由於主要演員們在省藝校受過良好的訓練,有著紮實的基本功,劇團演出質量在全省同類劇團首屈一指。全省上下對建德婺劇團「縣級劇團的編制,省級劇團的水平」的評價就是這一時期開始的。很多人至今回憶起那段歷史,都忍不住一臉興奮:「我們和浙江省京劇團同時排《智取威虎山》,連續五年省裡領導都叫我們以浙江省軍區慰問團的名義帶著這個戲出去演出,到江西演、到安徽演,不管演到哪裡都說我們好。」
到後來,劇團嘗試把京劇樣板戲的音樂改成了婺劇音樂進行演出。這一時期,著名戲曲音樂家王少辰先生調到劇團擔任作曲,他將《杜鵑山》改用徽調作曲,《磐石灣》改用亂彈作曲……由葉芸輝演唱的「家住安源萍水頭」「普天下受苦人同仇共憤」兩個唱段成為婺劇現代戲中的兩個代表性唱段,直到今天仍有人傳唱;《磐石灣》中「怎能忘窮兄弟同經憂患」一段則作為經典唱段被收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浙江卷》中。「文化大革命」結束前一兩年,文藝高壓稍稍減弱,劇團將黃梅戲《紅霞萬朵》等劇目移植成婺劇演出。「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出於對楊開慧的喜愛,劇團還移植了京劇《蝶戀花》。
這一時期,「黃龍」這一代中的重要人物除了本書中已採訪的諸人外,還有以下重要人物因全書篇幅所限,只能在此作簡介。
吳阿古(1943—),龍遊人,1962年入建德婺劇團,師承徐錫貴、徐東福。他先學老生,後改小花臉。歷任杭州市戲劇家協會會員,建德婺劇團團長、書記,建德文化館書記。擅演《百壽圖》郭子儀、《轅門斬子》趙德芳、《秦香蓮》王延齡、《十五貫》婁阿鼠、《三請梨花》程咬金、《畫龍點睛》趙元楷、《濟公》濟公、《僧尼會》小和尚。吳阿古酷愛戲曲,與丑角結下不解之緣。他對丑角有較深入研究,特別是他的念白吐字清晰,富有韻味。人物刻畫細膩生動。表演風趣靈活,動作性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戲路寬廣,老生、老外、花臉、丑角等各行當角色均能勝任。精湛的演技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有浙西名醜之美譽。
王學清(1944—),瑞安人,在戲校中先學演員後改演奏員,1962年入建德婺劇團,師承陳集雲、毛宗旺,擔任樂隊鼓板。王學清勤奮刻苦,善於學習,較早學用婺劇風味的「大風鼓」「蛇步鼓」「風雨雷聲鼓」等。鼓板作為樂隊的「指揮」,他熟稔劇情,對演員的唱念做打瞭然於胸,指揮樂隊與臺上配合默契,善於準確把握戲劇節奏,激發出演員的表演激情。他也兼善京劇鼓板,大演革命樣板戲時期,所司鼓板受到京劇同行高度認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王學清曾與吳可敏合作,共同兼任劇團作曲一職。後調瑞安越劇團。
趙榮根(1944—),蘭溪人,1962年入建德婺劇團,師承徐錫貴,工老生。曾任建德婺劇團副團長,後調建德電影公司工作。擅演《秦香蓮》韓琪、《十五貫》況鍾、《牡丹對課》呂洞賓等角色,在演革命樣板戲時期,還跨行扮演《沙家浜》刁德一、《杜鵑山》溫其九、《八一風暴》陳佑民、《智取威虎山》欒平等。恢復古裝戲後,又較多改演丑角,如《黃金印》蘇兄、《宏碧緣》欒一萬、《鳳冠夢》吳乙九等,扮演角色醜中見美,塑造人物恰如其分。
徐巧萍(1945—2017),遂昌人,1962年入建德婺劇團,師承施秀英,工花旦、小旦。曾塑造的角色有《斷橋》小青、《三請梨花》鐵珍、《秦香蓮》公主、《姐妹易嫁》張素梅、《智取威虎山》小常寶、《平原作戰》小英等。她扮相俊美、嗓音甜美。在《斷橋》一折中飾演的小青極具特色,與汪月英、鄭明根是一組「鐵三角搭檔」。
吳可敏(1945—),慶元人,1962年入建德婺劇團,師承陳集雲、毛宗旺,擅長琵琶、鼓板,是婺劇界第一位女性鼓板,曾兼任作曲一職。後調建德圖書館工作。
李守嶽(1946—2013),縉雲人,1962年入建德婺劇團,師承徐錫貴,工老生、小生。他文武兼備,工架靈活精美。李守嶽戲路較廣,文武小生、文武老生都擅演,其中擅演的短打武生戲有《獅子樓》(飾武松)、《臥虎溝》(飾艾虎)、《宏碧緣》(飾駱宏勳),長靠武生戲有《姜維借兵》(飾姜維),文武老生戲有《王佐斷臂》(飾王佐)、《小刀會》(飾劉麗川)、《忠烈千秋》(飾王延齡),還演過花臉戲《秦香蓮》(飾包公)。演革命樣板時,他曾連演90餘場《紅燈記》(飾李玉和),還演過《杜鵑山》(飾田大江)、《沙家浜》(飾郭建光)、《蝶戀花》(飾赤衛隊長)、《平原作戰》(飾趙勇剛)等。他連續兩次擔任藝訓班教師,為建德婺劇人才培養付出了極大心血。
▲《平原作戰》劇照.李守嶽飾趙勇剛
葉芸輝(1946—),舟山人,1962年入建德婺劇團,師承施秀英,工花旦。擅演《三請梨花》樊梨花、《秦香蓮》秦香蓮、《蝶戀花》楊開慧、《小刀會》周秀英、《僧尼會》小尼姑、《槐蔭分別》三姐、《桂枝寫狀》李桂枝、《杜鵑山》柯湘。她扮相俊美,身材高挑,在數十個大小劇目中擔任女一號,得到廣大觀眾讚譽。後調建德文化館、杭州群藝館任輔導幹部。
▲《蝶戀花》劇照(左:韓強英.右:葉芸輝)
蔣榮立(1946—),東陽人,1962年入建德婺劇團,師承陳集雲、毛宗旺。蔣榮立天資聰穎,兼擅笛子、梨花、先鋒。演奏笛子運氣自如,託腔嚴密;演奏嗩吶、梨花氣足音滿,氣息控制自如,開朗豪放,高亢嘹亮,剛中有柔;先鋒是婺劇中較為獨特的樂器,「正吹好不好,聽聽先鋒就知道」,蔣榮立熟練掌握了先鋒的循環換氣法,偷氣換氣間毫無痕跡,先鋒號聲如波翻浪滾,一氣呵成。
與專業隊伍相比,這一時期全縣各大單位、各鄉鎮也都成立了自己的業餘文宣隊。重建後的建德婺劇團承擔起了輔導業餘隊伍的任務,每年在演出間隙安排一定的時間輔導業餘文宣隊。這些業餘文宣隊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新安江無線電廠文宣隊、洋溪紡織廠文宣隊、乾潭西橋村文宣隊等。以新安江無線電廠文宣隊為代表部分廠礦企業因為接納了部分專業藝術工作者如王思群、徐素芳、陳昇建、許旭紅等,他們既演現代戲也演歌舞,不僅僅承擔了廠礦企業內部的文化娛樂任務,還經常外出演出。有的業餘文宣隊的水平還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農村中的文宣隊的前身多是當地的坐唱班或者民間劇團。以乾潭西橋村文宣隊為代表,建德婺劇團主要演員汪月英、許朝榜曾經下放到該村勞動,在他們的指導下,該村文宣隊的水平提高很快。20世紀80年代,該村還以原文宣隊員為基礎,組織了民間婺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