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市婺劇團老團長方桂榮生平九十年概況

2021-02-16 婺聲樓

編者按:1919年岀生~2008年辭世~至今2021年老團長歲已逾百年,子女們受親朋好友鼓勵,為百年祭特呈此文(2007年寫的),以釋放緬懷之情,並藉此機會叩謝眾友的關注。 

記金華市婺劇團老團長

方桂榮生平九十年概況

方桂榮(作者的父親),1919年8月19日出生於金華赤松鄉山口馮村。1926年上小學就讀於村校,從小就聰明好學,勤奮刻苦,十分懂事。由於舊社會生活艱辛,爺爺操勞過度,缺醫少藥,過早離世,父親只得輟學,離別家鄉,到仙橋鎮上拜師學藝。經學徒期間的艱辛磨鍊,不僅很快掌握了一門精湛的理髮手藝,而且出師、回村獨立經營後,在少年時期就挑起了上養祖母、下養姑姑的家庭生活重擔。青少年時期,父親一邊做著手藝和務農,一邊想方設法繼續堅持刻苦學習文化。由於性情溫和,謙虛謹慎,待人誠懇,為人厚道,鄉鄰關係和睦融洽,理髮手藝精細,上山下田幹農活又勤快,不怕艱辛與困苦,靠手藝靠勤勞自力更生的收入,從小就能支撐起一家的儉樸生活,因而得到了赤松鄉一帶人們的褒獎和讚揚,一直深受著眾鄉親的信任、尊重和愛戴。由於舊社會文化生活缺乏和嚮往美好生活,父親從小喜愛音樂藝術。1932年,14歲師從汪海水,1935年17歲已經是金華縣一帶頗有名氣的民族器樂演奏能手。(父親是汪海水的「關門弟子」,汪海水,同村人,1871年生,1935年已66歲,是清朝光緒年間舉人張恭1903年辦的戲班中的著名正吹,是現有婺劇所有歷史資料中有據可查、有名有姓的歷史上最早的婺劇著名樂師。從汪海水那裡,父親得到了自清朝以來的、婺劇前身的、一脈相承的戲曲音樂藝術真諦。)1937年19歲,由於鄉親們的推崇,尤其是1905年清朝晚期辦的村戲班老一輩藝人的讚賞和要求,我父親不僅參加了老一輩戲班活動,還參加了1937年辦的新一輩的「以成樂社」活動,從此更深入全面地學習了戲曲有關藝術。(1937年辦的「以成樂社」情況已編入2006年出版的《中國婺劇史》,先為鑼鼓坐唱班,後為戲班,是當時金華縣範圍較著名的唱徽戲唱灘簧的班社。同村的青年十四名中就有後調入浙江婺劇團的當時學唱小花臉的陳金聲。父親是樂隊的正吹。)(1)至今各專業婺劇團久演不衰的,稱為婺劇經典的灘簧戲《僧尼會》、《牡丹對課》、1962年晉京演出的《斷橋》等戲音樂,雖經陳金聲編曲,其實這些劇目的灘簧音樂基礎就來之於山口馮村戲班。(2)《牡丹對課》原本是大戲《萬壽亭》中的一折,原來是唱徽戲的,是陳金聲找父親求教後,是父親提出改唱灘簧的。可以說,沒有父親就沒有1962年的晉京演出和有今天的《牡丹對課》等音樂存在。(3)五十年代初,陳金聲、盧炳容多次找我父親求教,討去了父親親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用毛筆記錄的灘簧音樂資料整整二大本,其中有《僧尼會》、《斷橋相會》、《贈缽收妖》、《醉歸》、《借茶》、《活捉》、《賣花》、《貂蟬拜月》、《琵琶記》中的《描容》等五折,《爛柯山》其中的《逼寫》、《覆水》二折,《昭君和番》、《蘆林相會》共有十七個灘簧戲幾乎囊括了婺劇灘簧的最主要的代表劇目。父親的資料提供為婺劇劇種後來有灘簧聲腔音樂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音樂藝術貢獻。由於父親心智聰慧,又能專心致志勤學苦練各種器樂演奏技藝不斷提高,日趨成熟和全面,自清朝晚期老一輩藝人留下的大量傳統戲知識積累又豐富,知名度不斷擴大,請他當老師的地方不斷増多,終於從1942年開始,不得不放棄了理髮手藝,正式開始接受各地聘請,外出任教,從此走上了一條從藝的道路。1942年,因上門邀請,盛情難卻,父親去了義烏縣吳大源戲班任教。(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該戲班任教中,是父親親手招生的當時學唱戲的一位聰明學生,他就是譚德慧,四十七年後的1988年,身為市戲研室主任、浙江著名劇作家的譚老師,來我家拜訪已退休的父親,當著我們這些晚輩的面,在敬酒時口口聲聲稱父親是先生,其情景十分感人。這不僅僅說明兩位情深誼長,是師生更是志同道合的終身朋友,還反映了譚老師的虛懷若谷,不忘師生情誼,有道德,真值得後人學習。)1944年,任教於金華仙橋鎮新屋村(學生中,有後調入金華市婺劇團的錢福全、錢振華等)。1945年,上半年任教於金華東孝鄉倪村,下半年又任教於該鄉杈門裡村。1947年-1949年,作為股東創辦了「民樂舞臺」戲班,並任正吹。1949年下半年,任教於金華嶺下朱村,還任教於金華縣城的府上街。在舊社會,父親飽嘗了舊戲班藝人的辛酸生涯。(如父親口邊有一傷疤,就是在1946年受聘於「胡鴻福戲班」任正吹時,因吹奏樂器勞累過度,發高燒得病造成的。在缺醫少藥,生活普遍貧困、艱辛的情況下,靠借穀米求醫,才倖免於難。)在舊社會,父親親眼目睹了金華北山一帶的土匪,騎馬提槍,耀武揚威,敲詐勒索,無惡不作;目睹了國民黨舊軍隊的腐敗;遭受過流氓、兵痞的迫害;飽受了地方、惡霸的欺凌。抗日戰爭中:(1)父親耳聞目睹了1942年日寇飛機對山口馮村的狂轟濫炸,三十幾位鄉親們被慘遭血肉橫飛的悲慘情景,因父親也曾險遭被炸。(2)為避戰禍,父親曾攜祖母和姑姑,肩挑籮筐,到金華北山深山老林逃難,蒙受了日寇侵略戰爭的驚恐。(3)日寇的毒氣彈使不少鄉親中毒受害,父親小腿多次也曾感染受傷,留下瘡疤終身,歷歷在目。(4)父親還曾被抓夫,強迫前往金華油宅街鐵路橋做工,遭受到日本鬼子的耳光毒打,後生病才被鄉親送回村倖免於難。階級仇,民族恨,可以說父親已數次面臨生死存亡,死裡逃生。在共產黨領導的政權下,才得到翻身解放,才有了當家作主的親自體驗。因而父親是終身愛國愛黨、愛政府辦的劇團,愛工廠、愛集體、政治立場堅定,愛憎分明。半個多世紀工作以來,不管做何工作,都誠誠懇懇,踏踏實實,任勞任怨,努力進取,為新社會作出了許許多多的無私奉獻。1950年3月參加工作,因金華的解放,父親積極參加了黨領導的農會的反霸土改工作,因而被當時的「龍山鄉」即現在的赤松鄉政府正式任命為鄉農會組織委員,成為了鄉政府中的一名農會幹部。1950年下半年,為籌建鄉供銷社,經鄉政府選送金華縣城培訓三個月後,還擔任了「龍山鄉」供銷社會計,又成為了一名金華縣供銷社系統的正式工作人員。1951年2月,由於父親的戲曲才藝和較廣的知名度,金華專區文教科何佔白科長親自上門,找到父親,硬把父親從供銷社系統調到了「金華專區婺劇實驗劇團」,而且一到就被任命擔任副團長兼樂隊正、副吹工作(當時還沒有浙江婺劇團,浙婺是1955年後才成立)。1952年,父親在劇團,第一批加入了金華教育工會。1957年,又是首批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組織。成為金華戲曲界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在1951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父親一直擔任金華縣婺劇團副團長兼設有不同劇種的婺劇、京劇班的縣藝校校長領導職務。(文革開始,作為劇團領導,父親當然也難倖免,也遭受了衝擊、打擊和迫害。)1969年,因劇團撤消,父親調到了金華食品廠。曾經是廠製冷車間兢兢業業管理機房工作的優秀技術員;後調任廠採購員,成績卓越;再後又調任廠行政科任科長,把千多人的國營行政後勤保障工作(管上千人的食堂,管住房、分房等),下屬有十幾個單位,不僅管理的井井有條,比以往大為改觀,而且還因公私分明,使全廠上下欽佩。如在全廠108位行政管理人員中,只評一名先進工作者時,被連年評為廠先進工作者、廠勞動模範、廠優秀行政管理幹部。粉碎「四人幫」後的1978年,為尊重和維護金華人民對婺劇的熱愛,為發揚金華縣婺劇團的光榮歷史成就,為繼承婺劇優秀傳統藝術,同時也出於熱衷戲曲事業,父親排除了種種幹擾和破壞,頭頂住了北方人當縣委書記的種種打擊和壓力,以至於,敢與只愛京劇的縣委書記面對面據理力爭,終因代表了金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利益,得到了金華縣人大會議代表的大力支持,最終得到了金華縣婺劇團的恢復,並復出負責劇團籌建,主持工作。後在縣宣傳部、文化局領導的一再要求下,為支持年輕人挑擔,再次擔任劇團副團長領導職務七年,直至1984年66歲時,才同意父親正式退休。在父親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1)參加演出過的婺劇大小劇目有近800多本(幾乎涵蓋自清朝晚期以來的所有古裝傳統戲及現代戲)。他掌握的婺劇傳統音樂知識十分豐富,傳統器樂曲牌、戲中特定的唱腔曲牌,不含現代創作的,就有600多首,數不勝數。(2)前後在金華市婺劇團擔任領導長達28年間,不僅重視婺劇傳統劇目的繼承,推陳出新,還十分重視新社會各個時期的現代戲的排演。由父親決定繼承、移植、參與劇本改編,親自設計音樂的大小傳統戲和現代戲,絕不少於200本。(3)父親一方面對婺劇表演、音樂藝術刻苦鑽研,精益求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專家型領導。另一方面,以團為家,競競業業,在上世紀60年代,還無私地、艱辛地(沒花政府一分錢,全靠劇團演出收入)為劇團建造了全省唯一的縣級劇團的大型排演場,1978年後父親又千方百計自籌資金,為劇團建造了演職員宿舍。立下了難以磨滅的汗馬功勞。(4)1951年--1980年間,父親為金華市婺劇團親手招生,任校長,任教師傳幫帶學生整整有十代,包括進進出出的學員有幾百名,單樂隊人員就培養有80多人,手把手教起來的學員遍及婺劇界(包括浙婺、金華、麗水、衢州、杭州四地區各專業團),還有後考出、調出分布到上海、北京、寧夏、湖南等各地的學生,為婺劇為國家藝術事業後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父親一直是金華縣文聯委員、地區戲劇家協會理事、名譽理事、省戲劇家協會會員,66歲退休後,不僅仍關心市婺劇團的生存和發展,一直為婺藝術的普及和提高而操心,還曾受邀輔導過包括浙婺、市婺、建德等多個專業婺劇團,還曾受特邀多次講評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地區專業劇團的會演和比賽活動,還曾輔導過無數個金華市民間職業劇團。1988年還曾受特邀參加了婺劇界優秀老藝人表演的優秀婺劇傳統戲錄像的樂隊演奏工作,還曾受特邀參加了中央電視臺錄製的婺劇傳統優秀器樂曲《花頭臺》的演奏(在市、省、中央電視臺十一頻道都曾播放)。70歲前後,父親為《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浙江・金華分卷》的編纂完成,嘔心瀝血傾注了大量精力(因主編譚德慧常來家諮詢父親,二人經常研討到深夜,對父親的尊重不止一次地尊稱「是一位能貫通一百多年婺劇歷史的活字典」。不僅對全卷資料的審查定稿起到重要的、主要的和關鍵作用,而且還與女兒方華,具體承擔了佔婺劇音樂1/6的《時調卷》的編纂。(只要是稍為內行的,拿起那一套厚厚的十幾本書就可感到其工作份量。)。由父親寫的四十多篇專題論述文,得到了省戲曲專家的高度讚揚,有二篇還由省專門印發到全省戲曲界傳閱,作為其它劇種分卷編寫的文章範本。此外,還為《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金華分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金華分卷》,章壽松、洪波編的《婺劇簡史》,婺城區文化部門編的《婺城古戲曲》,2006年出版的《中國婺劇史》等提供了大量的史料,無不都傾注著父親的心血和無形文化資產。80歲以後,父親還查閱了大量的川劇、贛劇、崑劇、京劇、紹劇等劇種的傳統戲劇本,結合婺劇不少已失傳的情況,親自整理,改編了近三十餘本傳統戲。2006年88歲,還在浙江民族管弦樂學會的全國交流的刊物上發表紀念文章(其刊物編後語稱父親是「婺劇界乃至全省戲曲界年齡最長的專家型老領導」(詳見後附複印件)。縱觀父親已九十高齡的人生經歷,平凡中不失光輝與燦爛,已無愧於人生。不僅已給子女作出了表率,還影響了許多代學生。父親的人生,是一位從小有志氣,愛學習,愛鑽研,愛親自經歷,事必躬親,勇於實踐,做事一絲不苟,認真不怕苦和累,是位專心致志的人!父親的人生,心智聰慧,踏實肯幹又能巧幹,是一位終身勤奮刻苦而多才多藝的人!他有精湛的理髮手藝;會吹拉彈奏婺劇樂隊各種樂器;會作曲;會寫文章編劇本;會教學;會管理;會會計:還掌握一手木工絕活(家中、子女家的木具都有父親親手打造的)晚年仍手腳勤快,心靈手巧,會扎幾十種風等,不僅在市有關比賽中屢屢得大獎,還為婺城季節性風等市場的形成、興起、發展起到了帶頭髮起推動作用。父親的人生,以「勤」為立身之本,勤勞又儉樸,從不貪圖享受,視懶散好閒為惡習;嚴於律己,循規蹈矩,潔身自好,從不放縱,清白正派!父親的人生,信奉善惡有報,重視因果,信厚德善必昌,善能增福能增壽,故一向心地善良,性情平和,謙虛淳樸,平易近人,心口如一,待人厚道,與人為善,廣施仁慈,心胸坦蕩,心地寬厚,雖已九十高齡仍神和氣厚無大疾病,是個值得後人羨慕崇敬的、名符其實的老壽星。父親的人生,多年的領導幹部,同時又有把道義和利益關,明大義,講正氣,剛直不阿,稟遵公正合適的世道,坦白,落落大方,重義重情勝過錢財!父親的經歷足以證明其是一位愛國愛黨、愛劇團工廠集體、愛音樂愛藝術事業、愛真善美生活、品德高尚、獻身戲曲藝術的人,每個階段都有值得回顧的大量感人事跡。父親關愛下一代(包括十代學生),一向和藹又不失嚴格,教育有方,養育了三子二女,都是中共黨員,大學生,除一位曾是市戲研室為婺劇音樂集成操勞過度而過早病逝獻身戲曲事業外,都是國家幹部,且都是各行業單位領導幹部。對浙江省戲曲音樂界而言,是年齡最長的專家型老領導(省刊物評語)對婺劇界而言,「是一本活字典」(市戲研室原主任譚德慧語)。

顧問:朱元昊 陳建成 周躍英 馬勉之 戴志敏 蔣羽乾

微信:weiboniwu123   郵箱:185990327@qq.com

相關焦點

  • ...屆中小學婺劇匯演大賽落幕 龍川學校《三請梨花·巡營》獲一等獎
    、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金華市婺劇促進會主辦的金華市第五屆中小學婺劇匯演暨2020年金華市中小學生藝術節戲曲專場比賽舉行。2014年,該校選送的節目《貴妃醉酒》榮獲二等獎;2017年,該校選送的節目《打不盡豺狼決不下戰場》榮獲一等獎;2020年,該校選送的節目《三請梨花·巡營》再獲一等獎。金華市中小學婺劇匯演每三年舉辦一次,參加匯演的都是各縣市選送的精品節目,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據了解,本屆婺劇匯演共有20個學校參賽,其中僅有3所中學,而龍川學校是唯一一所由九年級學生組隊參賽的學校。
  • 婺劇名家 陳美蘭
    女,漢族,1964年9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80年6月參加工作,現為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國家一級演員。        在努力為人民奉獻精湛藝術的同時,陳美蘭特別注重精品創作和創新,在她主持下,浙江婺劇團推出了一批在全省、全國頗有影響的劇目,分別獲得「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優秀劇目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提名劇目」 、中國藝術節優秀劇目獎、中國戲劇節「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等國家級大獎,大大提升了婺劇的藝術品位和其在海內外的知名度,為婺劇的繼承與發展創新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三集紀錄片《婺劇人》開播
    婺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金華婺文化的傑出代表,更是金華文化的金名片。近年來,在一代代婺劇人的不懈努力下,精品創作喜報頻傳,青年演員人才輩出,文化交流遍布世界,婺劇事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長足的發展。為了展現一代代婺劇人的精神風貌,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拍攝製作了婺劇首部紀錄片《婺劇人》。
  • 陳美蘭:婺劇叢中笑
    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陳美蘭憑藉婺劇《夢斷婺江》再度榮獲文華表演獎。1980年,少年陳美蘭第一次被婺劇那古老的韻腔、俊美的扮相所打動。當時她雖然已被高中錄取,但仍然瞞著家人偷偷報考了金華市婺劇培訓班。學戲的那些年,陳美蘭始終以「梅花香自苦寒來」為座右銘,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天天拳不離手、曲不離口。1984年,陳美蘭藝校畢業被分配到浙江婺劇團。
  • 五十年代李金聲京劇團老演員再聚首
    此次,五十年代李金聲京劇團老演員再聚首國粹梨園會,與會來賓都是最早加入李金聲京劇團的健在老成員。他受李桂春先生(李少春先生的父親)的託付,帶領李桂春先生交給的30餘名小師弟(組成武戲隊),於京城華北大戲院組建了《李金聲京劇團》亦稱《燕聲京劇團》,李金聲先生自任團長兼主演挑班演出。
  • 我和我的祖國 | 陳美蘭:甘當婺劇傳承鋪路石
    「七十年創基業開天闢地,更喜迎新時代萬眾心齊……」在浙江省金華市中國婺劇院排練廳,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國家一級演員陳美蘭每個招式、每聲腔調都是那麼認真、那麼傳神。 陳美蘭是浙江地方戲曲、國家級非遺項目婺劇代表性傳承人,曾獲文華表演獎、梅花獎(二度梅)、中宣部全國「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也是浙江省重點創新團隊——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的領頭雁。
  • 《建德婺劇叢談》連載 | 第二節 雛鳳清於老鳳聲
    這樣一來,當時建德共有三個專業劇團,分別是駐地梅城的建德越劇一團,駐地新安江的建德越劇三團以及新成立的建德婺劇團。婺劇團建團時的全團人員名單如下:老師部分:胡培志(支部書記)、徐錫貴(團長)、施秀英(導演)、陳集雲(音樂)、王素霞(音樂)、毛伯仙(武功)、徐少樓(武功)、盧金祚(盔箱)、陳福根(三箱)以及胡志錢(花臉)。
  • 「我要活成一束光」——記金華市金東區實驗小學校長方青
    浙江日報 面對記者的約訪,金華市金東區實驗小學校長方青起初有些猶豫——不久前,從北京領取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回來後,她的日程一如既往排得滿滿當當;對於此次獲表彰,這位女校長堅持認為,自己很平凡,只是做了該做的事。
  • 百年騎士團老騎士值得培養嗎?百年騎士團老騎士沒了養誰好?
    百年騎士團老騎士值得培養嗎?百年騎士團老騎士沒了養誰好?很多玩家對於遊戲中的角色培養還不是很有心得,想知道老騎士值不值得養,老騎士沒了養誰好,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了百年騎士團老騎士相關培養問題解答,感興趣的玩家快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 獨家預售 | 《梨園清音》周子清婺劇演唱專輯
    「紀念微戲進京200周年」演出活動;1991年9月,參加金華第二屆小百花會演,榮獲「一等獎」;1992年5月,參加金華市第四屆戲劇小品大賽獲「優秀表演獎」;1992年10月,參加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演出;1993年5月,參加浙江省第五屆戲劇節,獲「二等獎」;1993年11月,出訪日本櫪木、真岡演出;1994年10月,參加中國小百花越劇節
  • 百年騎士團老國王四選一選哪個好?百年騎士團老國王四選一推薦
    百年騎士團老國王四選一選哪個好?很多玩家對於四選一到底選什麼好還不是很清楚,想知道在老國王的四選一中具體選什麼會比較好,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了百年騎士團老國王四選一推薦,感興趣的玩家快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 還有這些婺劇上過央視
    2016年2月7日晚上,作為今年央視猴年春晚的唯一一個戲曲節目,戲曲連唱《戲遊花果山》粉墨登場。婺劇在所有登場的6個劇種中壓軸出場,朱元昊和陳麗俐所表演的婺劇《姐妹易嫁》選段《樹上喜鵲叫喳喳》贏得了一片叫好。
  • 端莊「大器」:婺劇名家陳美蘭風採
    婺劇《斷橋》表演中獨特的「蛇形」「蛇步」「蛇眼」,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和會扭動的細脖子,是當年婺劇新秀陳美蘭留給觀眾的第一印象。美蘭扮相俊美瀟灑,唱腔清脆甜潤,情感表達細膩,一舉手一投足都透著靈氣。當時美蘭年方22歲,卻因扮演青蛇角色早早浮出水面,榮獲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金華市分公司車輛定點維修服務採購...
    浙江中通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代理機構」)受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金華市分公司(以下簡稱「採購人」)委託,擬就「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金華市分公司車輛定點維修服務採購項目」(項目編號:ZJZT-2020-3228)以公開競爭性磋商方式對有能力為本項目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供應商進行採購。
  • 浙江文化印記⑰丨金華婺劇:古韻悠曲綻新蕊
    上世紀50年代,婺劇獲得前所未有的絕好發展機遇,經江和義,徐東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葛素雲等前輩老師的悉心培育,以鄭蘭香、吳光煜為代表的一代婺劇人迅速成長,新老同臺,革故鼎新,婺劇藝術迅速提升,賦予婺劇時代精神以展現地方文化的藝術品格,讓長期興盛於農村的草臺藝術,成為廣受城市觀眾喜聞樂見的劇場藝術。1962年,婺劇首次登上首都舞臺,震動了戲曲界。
  • 前郎婺劇角看劇 去石柱喝不老泉 賞美麗鄉村山水
    前郎婺劇角  昨日中午,氣溫躥到近40℃,永康市石柱鎮前郎村村民方同卻悠然自得,坐在村口的風水壩上。習習涼風正從遼闊的西南邊吹來,遠處一群白鴨正在沼澤地休憩。  這一片風水壩位於山腳下,壩的一邊是下楊溪,另一邊是村中的池塘,依山傍水。加上風水壩比周邊要高出幾米,壩上樟樹成林。
  • 婺劇王子的初心 │ 「1111」人才計劃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核心成員。 2003年,樓勝考進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這是婺劇的最高藝術殿堂。已有500年歷史的婺劇,具有「高腔、崑曲、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500多出傳統劇目,1200多支曲牌、曲調,可謂是中國戲曲大家庭裡的寶藏曲種。原本以為能在婺劇院大展拳腳的樓勝,卻正好遭遇變聲期嗓子「倒倉」,別說唱戲,連說話都很費勁。對於一個戲劇演員來說,嗓子好比就是吃飯傢伙,沒法開口唱就只能當官兵甲官兵乙跑龍套。
  • 中共金華市委 金華市人民政府關於表彰金華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
    有限公司員工金東區李姍姍(女)金東區多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長應 傑 金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周 斌 金東區孝順鎮黨委書記周興忠 金東區赤松鎮人大主席葉曉東 金東區嶺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方衛星 金東區江東鎮人民政府副鎮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