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 | 陳美蘭:甘當婺劇傳承鋪路石

2021-02-08 中國文化報

「七十年創基業開天闢地,更喜迎新時代萬眾心齊……」在浙江省金華市中國婺劇院排練廳,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國家一級演員陳美蘭每個招式、每聲腔調都是那麼認真、那麼傳神。

 

陳美蘭是浙江地方戲曲、國家級非遺項目婺劇代表性傳承人,曾獲文華表演獎、梅花獎(二度梅)、中宣部全國「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也是浙江省重點創新團隊——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的領頭雁。她還是中共十六大、十八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頭上光環閃爍,但她總說:「不論我擁有多少榮譽,我始終是一名演員。我的價值就在舞臺上。」


1980年,16歲的陳美蘭考入金華地區婺劇培訓班(現金華藝術學校)。30餘年裡,她繼承學習了《轅門斬子》《斷橋》《拷打提牢》《十三妹》等婺劇經典劇目,也對一些原創人物如《崑崙女》中的雙陽公主、《夢斷婺江》中的柳彥卿、《宮錦袍》中的武則天等進行了藝術形象的創造。守正而創新。陳美蘭不到30歲就獲國務院特殊津貼,被評為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作為一名演員,陳美蘭心中裝的只有觀眾。為此,多年來下農村、進基層,陳美蘭從不搞特殊,更是嚴於律己。有一次下鄉演出中,對手演員揮刀不慎誤傷她眼角,一時鮮血直流,她卻忍痛抹去血水,堅持完成整部戲後才去處理傷口;還有一次,簡陋的農村舞臺導致她的左腳韌帶撕裂,醫生告誡她必須臥床休息不能繼續演出,然而陳美蘭由丈夫背上舞臺,拄著拐杖在臺上清唱一曲,觀眾們又是感動又是心疼,紛紛問候致意並讓她趕緊回家休息……

 

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加,陳美蘭漸漸從臺前退居幕後,但她甘當鋪路石,以傳播推介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民族藝術為己任,用敬業精神和實際行動樹標杆做表率,努力出人出戲出精品。


陳美蘭對青年演員的培養可謂不遺餘力、嘔心瀝血。數九寒天,她跪在水泥地上講解動作要領;炎炎盛夏,她在沒有空調的教學樓裡示範帶唱。她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使學生都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和偷懶。浙江婺劇團的青年演員在她的培養下,茁壯成長,劇團人才儲備雄厚。楊霞雲、巫文玲、樓勝、陳麗俐、李烜宇、張瑩等學生分獲梅花獎、白玉蘭獎等各項榮譽。「教學工作非常辛苦,她常累得哮喘病發作,但打完點滴後又精神抖擻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楊霞雲說。

 

「許多老一代婺劇藝術家為我們做出了好榜樣,比如我的老師葛素雲培養了我,婺劇老藝術家徐汝英在很年輕時就主動把舞臺讓給了學生鄭蘭香,他們都在引領我不斷發揚婺劇界『傳幫帶』的光榮傳統。」陳美蘭說,「無論是婺劇演員,還是婺劇藝術的帶頭人,我都有責任、有義務把更多精力放在婺劇下一代演員的發現和培養上,必須做一塊婺劇傳承堅固的基石。」

 

辛勤付出總有回報。8月,陳美蘭團隊出品的大型紅色題材婺劇《血路芳華》進京會演,另一力作《基石》獲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立項資助後又入選文化和旅遊部2019年度劇本扶持工程。


陳美蘭的藝術生命正在婺劇新生代中得到不斷延伸。


本報駐浙江記者  駱  蔓  通訊員  任文俊  配圖均由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提供

相關焦點

  • 陳美蘭:婺劇叢中笑
    「只要觀眾需要,我就會一直演下去。」這是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陳美蘭憑藉婺劇《夢斷婺江》再度榮獲文華表演獎。1980年,少年陳美蘭第一次被婺劇那古老的韻腔、俊美的扮相所打動。當時她雖然已被高中錄取,但仍然瞞著家人偷偷報考了金華市婺劇培訓班。
  • 婺劇名家 陳美蘭
    女,漢族,1964年9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80年6月參加工作,現為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她相繼完成為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尉健行、曾慶紅、習近平、張德江、汪洋等領導人表演的光榮任務,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作為一名優秀的文化交流使者,她出訪了日本、法國、德國、美國、巴西、阿根廷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宣傳弘揚民族藝術和浙江文化,促進經貿往來做出了卓越貢獻。
  • 端莊「大器」:婺劇名家陳美蘭風採
    ,該院陳美蘭等婺劇名家紛紛獻藝,精彩紛呈。陳美蘭成名不晚,早在1989年版《白蛇前傳》中飾演青蛇,形神兼備的表演迸發出濃烈的藝術感染力。忽閃著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模擬蛇形左右扭動的脖子又細又長,她以獨特的肢體語言「蛇形」「蛇步」,在上下、高低、左右的曲線起伏扭動,及融匯武旦、武生與武淨行當特色的各種繁難身段動作和步態中,淋漓盡致地詮釋小青對白蛇的姐妹深情和嫉惡如仇的個性特徵。
  • 陳美蘭杜如松杜竹松婺劇音樂
    我有幸欣賞了這臺高水平的演出,興奮之餘,特將我們東陽老鄉演出的三個婺劇音樂節目彙編一起,跟大家共同分享。一、陳美蘭演唱《我祖上》  陳美蘭,1964年9月出生於浙江東陽。現為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帶頭人,著名婺劇表演藝術家,浙江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戲劇促進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婺劇)代表性傳承人,中共「十六大」、「十八大」代表。
  •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三集紀錄片《婺劇人》開播
    婺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金華婺文化的傑出代表,更是金華文化的金名片。近年來,在一代代婺劇人的不懈努力下,精品創作喜報頻傳,青年演員人才輩出,文化交流遍布世界,婺劇事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長足的發展。為了展現一代代婺劇人的精神風貌,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拍攝製作了婺劇首部紀錄片《婺劇人》。
  • 昨晚,婺劇《白蛇傳》在2019中國(寧波)海絲國際戲劇節上完美呈現
    11月12日晚,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為寧波觀眾送來了藝術大餐。婺劇《白蛇傳》作為2019中國(寧波)海絲國際戲劇節演出劇目,在寧波天然舞臺大劇場上演,獲得觀眾陣陣掌聲,喝彩連連。整場演出以流暢緊湊的劇情、精緻華美的舞臺效果、別具韻味的唱腔、精彩絕倫的武戲給觀眾帶去了難忘的觀賞體驗。
  • 浙江文化印記⑰丨金華婺劇:古韻悠曲綻新蕊
    《聯誼報》和「同心苑」推出《浙江文化印記》欄目,每一期,我們都將邀請一位與印記密切相關的專家與記者同行,走近印記的現場,感受印記的魅力,講述印記和它們背後的故事。   本期,讓我們一起尋訪金華婺劇。   王曉明站在展品前有感而發:「新中國成立,不僅給了婺劇正式的名號,更給予它浩蕩的春風、和煦的春雨,讓這株已似乾枯的禾苗再度逢春,在煥然一新的文化土壤裡綻枝開葉,顯露非同異常的生命活力。」   1956年,原浙江省文化廳下文成立浙江婺劇團,一大批有才華和激情的文化青年來到金華,和部分有志戲劇改革的本地老藝人一起,開啟了婺劇史上一頁嶄新的篇章。
  • 婺劇王子的初心 │ 「1111」人才計劃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核心成員。從有印象開始,樓勝就天天盼著過節,因為那就意味著他可以擠在戲臺下最前排,近距離地欣賞戲臺上的表演,最開始喜歡看舞臺上的打戲,隨著時間推移和對婺劇的了解,樓勝開始品味裡頭的服裝行頭、聲腔表演或者每個演員都有的「絕活」。說到對婺劇的痴迷,樓勝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很奇怪,好像天生就喜歡,從我有記憶開始,就覺得婺劇是全世界最好聽的戲。但要讓我說為什麼喜歡還真的說不出個所以然。」
  • 【警營文化】我和我的祖國
    【警營文化】我和我的祖國 2020-12-25 1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還有這些婺劇上過央視
    當然,作為婺劇迷,最關心的還是咱們的婺劇在這樣的高手如林中,表現如何?來看——劇評人張敞評價:這場斷橋數第一當晚的最佳自然還是婺劇《斷橋》,原本30幾分鐘的一折,刪去了白娘子訴衷腸的最後一段,保留了大約20分鐘,這20分鐘裡,堪稱中國戲曲編排和視覺的最熱烈和最天才的收穫。
  • 【走進芝堰(十八)】|南非姑娘達比的婺劇情緣
    昨晚,來自九個國家的四十五名學子暢遊芥子園,觀看婺劇表演,與「中國文化」來了一次親密接觸。南非姑娘達比是一個「婺劇迷」。來中國之前,達比就對婺劇這一古老劇種情有獨鍾,可惜國外很少有婺劇表演,她只能在網上觀看。當達比聽說可以看到婺劇表演,她非常高興。
  • ...屆中小學婺劇匯演大賽落幕 龍川學校《三請梨花·巡營》獲一等獎
    為引導有興趣、有特長的學生進行專業訓練,該校還成立了婺劇社團,並與浙江婺劇團合作,請專業婺劇演員為社團學生上課,指導學生念白、練習唱腔身段,同時積極編排節目參加永康市青少年婺劇展演賽、金華市中小學婺劇匯演等高規格比賽,全面提高婺劇社團的教學及活動質量。「婺劇傳承要從娃娃抓起。
  • 義烏首部婺劇電視連續劇《雞毛飛上天》:演繹 「烏雞變鳳凰」 的義烏傳奇
    原市婺劇保護 傳承中心負責人鄭義明說,「這始於 現代婺劇《雞毛飛上天》的成功創 作, 一炮打響。」據悉, 同名舞臺劇 《雞毛飛上天》自2010年創作以來, 已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15次, 在全 國各地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期間多 家影視製作公司與義烏市婺劇保護 傳承中心尋求合作。    「一部舞臺劇, 能在中央電視臺播放這麼多次, 可見觀眾對它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