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蘭:婺劇叢中笑

2021-02-19 梨園春官方


本周日晚19:30,河南衛視將播出:

「一起唱戲吧」李金枝專場


寒冬雨夜、泥濘田間,常常是剛結束一場演出,又風雨兼程地趕往下一場——這是浙江婺劇團藝術委員會主任陳美蘭記憶中的基層演出。從藝30多年來,陳美蘭把大部分青春時光留在了基層舞臺。只要觀眾需要,我就會一直演下去。」這是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陳美蘭憑藉婺劇《夢斷婺江》再度榮獲文華表演獎。

1980年,少年陳美蘭第一次被婺劇那古老的韻腔、俊美的扮相所打動。當時她雖然已被高中錄取,但仍然瞞著家人偷偷報考了金華市婺劇培訓班。學戲的那些年,陳美蘭始終以「梅花香自苦寒來」為座右銘,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天天拳不離手、曲不離口。1984年,陳美蘭藝校畢業被分配到浙江婺劇團。經過近4年的深度錘鍊,她憑藉婺劇《白蛇前傳》中的小青角色一舉成名,成為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中的一顆閃亮新星自那之後,陳美蘭又獲得了許多藝術獎項,成為人們眼中的「得獎專業戶」。

「真正打動我的並不是那些金光燦燦的獎項,而是普通觀眾的喜愛與真情。」陳美蘭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陳美蘭用行動踐行著對婺劇和觀眾的尊重。抱病演出、帶傷演出對於陳美蘭而言如同家常便飯。有一次,在農村演出時她不慎從簡易的草臺上跌落下來,導致她腳部韌帶撕裂,醫生嚴令其臥床休息一個月以上。為了不讓觀眾失望,陳美蘭在休養的日子裡偷偷溜出醫院,拄著拐杖、纏著繃帶,在滿場觀眾的驚呼和掌聲中表演了一段清唱,打動了很多觀眾。在多年的基層演藝生涯裡,陳美蘭帶著鋪蓋、碗筷與大家同睡地鋪、同吃大鍋飯,送戲到田間地頭、山鄉林場。「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幸福的、值得的。」陳美蘭說。

早在十幾年前,陳美蘭就開始考慮培育新秀,讓婺劇後繼有人。近年來,她除了演出和排練之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獻給了藝術教育事業。「陳老師是一個特別認真的人,不管是平時訓練還是舞臺演出,只要發現我們哪個動作不標準,她都會仔細進行指點,直到我們完全領會。」陳美蘭弟子、國家一級演員楊霞雲回憶說。現今的浙江婺劇團有90多名演員,「陳美蘭創新團隊」中,30多歲、20多歲藝術新人佔到了一大半。在陳美蘭的努力下,婺劇團並沒有出現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陳美蘭時常用梅花的精神來比喻自己的做法。在她心裡,這是在履行傳承婺劇的神聖職責。

2013年,佔地面積65畝,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的中國婺劇院落成了,這令陳美蘭十分振奮:「在我眼中,它新穎獨特的造型就像一面風帆,承載著婺劇駛向一片嶄新的天地。」 

▲本文原載於《中國文化報》,作者許亞群為《中國文化報》記者。圖片均摘自網絡,感謝作者。

來源:中華戲曲   微信:zhonghuaxiqu



猜你喜歡

⬇️⬇️⬇️⬇️⬇️


20個歷史典故,對培養孩子優質品格,有多重要?

從「四進士」談周信芳先生的舞臺藝術

袁世海:憶與馬連良先生配戲的二三事

梅蘭芳:對京劇表演藝術的一點體會

今晚,豫劇第一閨門旦虎美玲與您一起唱戲!


相關焦點

  • 婺劇名家 陳美蘭
    女,漢族,1964年9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80年6月參加工作,現為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國家一級演員。作為一名優秀的文化交流使者,她出訪了日本、法國、德國、美國、巴西、阿根廷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宣傳弘揚民族藝術和浙江文化,促進經貿往來做出了卓越貢獻。
  • 端莊「大器」:婺劇名家陳美蘭風採
    ,該院陳美蘭等婺劇名家紛紛獻藝,精彩紛呈。婺劇《斷橋》表演中獨特的「蛇形」「蛇步」「蛇眼」,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和會扭動的細脖子,是當年婺劇新秀陳美蘭留給觀眾的第一印象。美蘭扮相俊美瀟灑,唱腔清脆甜潤,情感表達細膩,一舉手一投足都透著靈氣。當時美蘭年方22歲,卻因扮演青蛇角色早早浮出水面,榮獲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 我和我的祖國 | 陳美蘭:甘當婺劇傳承鋪路石
    「七十年創基業開天闢地,更喜迎新時代萬眾心齊……」在浙江省金華市中國婺劇院排練廳,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國家一級演員陳美蘭每個招式、每聲腔調都是那麼認真、那麼傳神。 陳美蘭是浙江地方戲曲、國家級非遺項目婺劇代表性傳承人,曾獲文華表演獎、梅花獎(二度梅)、中宣部全國「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也是浙江省重點創新團隊——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的領頭雁。
  • 陳美蘭杜如松杜竹松婺劇音樂
    我有幸欣賞了這臺高水平的演出,興奮之餘,特將我們東陽老鄉演出的三個婺劇音樂節目彙編一起,跟大家共同分享。一、陳美蘭演唱《我祖上》  陳美蘭,1964年9月出生於浙江東陽。現為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帶頭人,著名婺劇表演藝術家,浙江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戲劇促進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婺劇)代表性傳承人,中共「十六大」、「十八大」代表。
  •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三集紀錄片《婺劇人》開播
    婺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金華婺文化的傑出代表,更是金華文化的金名片。近年來,在一代代婺劇人的不懈努力下,精品創作喜報頻傳,青年演員人才輩出,文化交流遍布世界,婺劇事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長足的發展。為了展現一代代婺劇人的精神風貌,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拍攝製作了婺劇首部紀錄片《婺劇人》。
  • 昨晚,婺劇《白蛇傳》在2019中國(寧波)海絲國際戲劇節上完美呈現
    11月12日晚,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為寧波觀眾送來了藝術大餐。婺劇《白蛇傳》作為2019中國(寧波)海絲國際戲劇節演出劇目,在寧波天然舞臺大劇場上演,獲得觀眾陣陣掌聲,喝彩連連。整場演出以流暢緊湊的劇情、精緻華美的舞臺效果、別具韻味的唱腔、精彩絕倫的武戲給觀眾帶去了難忘的觀賞體驗。
  • 浙江文化印記⑰丨金華婺劇:古韻悠曲綻新蕊
    自幼生長在稻田裡的婺劇仿佛「赤著腳」,很少有文人雅士願意摻和進來,歷代史書經傳裡很少能夠看到關於婺劇及相關聲腔、班社、演員的記載。「正因如此,婺劇並不像越劇,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發源地。」王曉明說,婺劇各聲腔的起源時間各不相同,最早的高腔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 婺劇王子的初心 │ 「1111」人才計劃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核心成員。採訪樓勝是在東陽大陳村文化禮堂的會議室裡,他和他婺劇團的夥伴們當天下午和晚上將會上演兩場傳統婺劇大戲。臨近中午,文化禮堂的座位就被四圍趕來的村民們擠得滿滿當當,在穿紅馬甲的志願者協助下,每一位進入禮堂的觀眾需要展示健康碼並現場測量體溫。
  • 《美麗的陷阱》【原創】 作者:叢中笑 朗誦 : 大張旗鼓 ‖ 叢中笑專欄
    作者:叢中笑 l 朗誦 : 大張旗鼓 l 編輯:晨臣>美 麗 的 陷 阱    文/叢中笑          女兒在樓下美容院,花四千餘元給我辦了一年的美容卡。作者簡介:網名:叢中笑(胡玉瑞),土生土長中原人,老三屆畢業生。七零年去東北,為生活打拼幾十年。《詩韻傳播正能量》編委、常駐詩人。零六年來北京至今。喜歡在文字裡抒發喜、怒、哀樂,喜歡結交有正能量的文友。擅長寫散文詩,記敘文。
  • 還有這些婺劇上過央視
    婺劇在所有登場的6個劇種中壓軸出場,朱元昊和陳麗俐所表演的婺劇《姐妹易嫁》選段《樹上喜鵲叫喳喳》贏得了一片叫好。       朱元昊說,這次演出有著深遠的意義,這是幾代婺劇人的夢想,也是金華人的夢想,也是多少婺劇觀眾的夢想,我們一年演七百場好了,有多少觀眾,現在上了春晚了,有多少觀眾,有幾億,讓大家慢慢的了解金華,了解金華的文化,是多有意義啊。
  • 【走進芝堰(十八)】|南非姑娘達比的婺劇情緣
    婺劇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深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
  • 婺劇《徐策跑城》選段 演唱:胡關寶
    青衣劉淑貞(人稱「烏煙花旦」),因高音較為遜色,而一反婺劇花旦素以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習俗與定規,改用以本嗓(真聲)演唱。她輕聲哼來娓娓動聽,情真意切倍加感人。由於她創造了別具一格的低旋唱腔,給若干因嗓音條件不甚理想的梨園弟子帶來了繼續活躍在藝術舞臺的生存空間。蘭溪的名旦葉竹青也是屬於這種類型,我將她們定位為婺劇中的「戚派」。代表作有《三娘教子》、《宋江刺惜》等。
  • 《建德婺劇叢談》連載 | 第二節 雛鳳清於老鳳聲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德婺劇      建德婺劇團是由浙江省戲曲學校婺劇班部分老師和學生組建的。1958年12月8日,浙江省戲曲學校開學,設有越劇、婺劇、崑劇、戲曲音樂、導演短期訓練,共五個專業班,計250名學生。這是浙江省第一次以中等專業學校形式正式招收戲曲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