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21: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上海文聯 上海文聯 收錄於話題#畫說人生84個
清冷冬日,最適合賞清淡水墨。
而能把黑白水墨既畫出飄飄仙氣,
又透出暖暖人氣的,姜建忠算是一位。
而作為一位「根正苗紅」的油畫家,
姜建忠如何在東西方畫境間自由遊走?
我們或許可以從「他的畫」
和「他的話」中得到答案。
執狗尾者,有大天地
葉下有殘局,折枝聽分解
風過竹葉,我心漸遠
座下一壺酒,一人亦悠悠
焚香欲問道,許在夢中得
蘭心襯酒意,自在三兄弟
Q1
請談談你的國畫創作經歷?
我是油畫家,可是對於中國畫在1975年左右就有所接觸了。我當時在上海工藝美校就讀,1978年,由於創作了一本古裝連環畫,我開始迷戀起中國傳統人物,在大學課餘時間,經常臨摹任伯年、陳老蓮、八大山人等的作品。大學畢業,我在北京與田黎明一起畫過趙匡胤連環畫套書,各自獨立畫一本。從此我對國畫密切關注,但動筆不多。由於我和了廬先生曾經是同事,1985年從北京回上海後,經常去他的畫室看他作畫,聽他講述分析中國畫之緣由。2010年,我開始在宣紙上舞弄筆墨,在油畫創作之餘,每年抽20天左右時間,斷斷續續地堅持了下來。中國畫是對中國文化的闡釋,了廬先生曾言「文化性大於技術性」。
Q2
如何理解中西文化藝術的差異?
從創作理念來看,西方是繪畫跟著雕塑走,學素描首先要畫石膏像,通過光的投射分析受光、暗部、明暗交界、反光、投影,去理解表達雕塑或事物的體積表現。中國則是雕塑跟著繪畫走,霍去病墓的動物石雕和馬踏匈奴,雲崗、大同石窟的佛像等,都是在立體的石塊上遊走線條。西方講立體,東方講平面。
從藝術背後的文化根基看,西方哲學從自然科學研究切入,把神人格化,因此希臘雕塑關心的是人,講究人體解剖。東方是把人神化,離天近離人遠,束之高閣,形上學,不需要解剖。
在西方藝術史上,梵谷開始扭曲了解剖,塞尚則拋棄了光影,高更走向了平面,此外,後期印象派從自然描摹走向內心表達,顛覆了西方繪畫傳統。而當代藝術已經走向了觀念,走出了西方傳統的瓶頸,在藝術形式上把眼光投向東方、非洲和其他非西方文化,不拘一格為我所用。我的學藝方法是把東西方藝術完全分開,畫油畫首先字正腔圓,不能走調;畫中國畫則按儒道佛思想,兩者不能「混帳」。今天是「美國之音」,明天則把頻道調整到「新聞聯播」。中西結合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民族化是幾代人來完成的,不應是個體的拔苗助長的模式。
Q3
通過畫筆你想表達怎樣的人生感悟?
我們這一代人從上世紀50年代走來,經歷了許多,從封閉到開放,從糊塗到略懂……不斷地適應新情況,需要提高感悟能力,不然就會弄丟了自己……也許畫筆真實地記錄了我的心路歷程。我的感悟是:繪畫不是描繪客觀世界,而是在美術史中尋找適合自己的藝術方法來記錄內心世界。藝術史是一部人類精神史,我努力在找尋歷史、自我、當下的對應關係,這就是我的感悟。
Q4
除了繪畫還接觸哪些藝術門類?有哪些愛好?
傳統漆雕、屏風描金、舞臺設計、室內設計我都涉獵過,有些曾經是我的專業。最近又迷戀上瓷器藝術。所以今年國畫一筆未動,而是把國畫理念運用到了瓷器上。我認為藝術家必須是雜家,通過A認識了B,通過B理解了C。總吃一個菜會營養不良。
繪畫之外,我最大的愛好是逛古玩市場,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經常與一些朋友一起,去享受東看西瞧的過程。有時淘到一件鐘愛的東西會愛不釋手,興奮好幾天。我對明式家具情有獨鍾。
Q5
請介紹一下創作方面的安排。
我喜歡在一個乾淨、有藝術氛圍、有音樂的環境中創作或看書學習,把工作轉換為享受,這有助於激發靈感。我習慣於白天畫畫,幾乎從不熬夜。早上進畫室坐在一把自己喜歡的椅子上,美美地泡一壺好茶,對著畫布發愣許久……
油畫是我的主線,但遇到創作瓶頸時,我就會在其他畫種內遊戲把玩,偶爾會柳岸花明,相得益彰。
真誠和熱情也許是我藝術成長的法寶,熱愛是最好的導師。抓住你所愛,畫面就即刻生動有趣了。
畫室
姜建忠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上海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上海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海上油畫雕塑創作中心理事。原上海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
文編 | 劉莉娜
美編 | 何亦平
原標題:《姜建忠:油畫家的墨戲▸畫說人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