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小故事,乾隆皇帝曾經有一次大發脾氣,他的一個兒子總是愛睡懶覺,不肯早起讀書,乾隆皇帝知道了很生氣,就說了這麼一句話:你既然這麼貪圖享樂,就應該去做揚州鹽商的兒子,而不應該生在我帝王家。意思是你要是生在鹽商家,就可以天天玩樂,想怎麼睡就怎麼睡,一輩子不用操勞。仔細分析,乾隆這話裡還有點羨慕的意思。
為什麼乾隆皇帝會對鹽商有這種印象呢?
在古代,揚州鹽商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呢?簡單地從字面上來看,似乎就是在揚州賣鹽的商人,其實沒這麼簡單。他不是小商人,他是大商人,是商界超級大佬。經營兩淮鹽業的人,就是古代的鹽業公司老闆。
從古到今,鹽一直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古代漫長的封建社會,鹽業的稅收一直是當時政府的重要財政來源,尤其到了清朝,整個鹽業的稅收居然高達全國全年財政收入的1/2,也就是說,整個國家財政總收入的一半,是靠賣鹽來的。
而兩淮地區的鹽業稅又佔到全部鹽業總稅收的一半。當時就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兩淮鹽,天下鹹。兩淮就是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兩大片區的中心就在揚州。所以揚州也就成了兩淮鹽商的聚集地,因此又被稱為揚州鹽商。
那麼,這個揚州鹽商究竟有多富呢?
揚州現存的最大私家園林,叫個園,它的主人就是鹽商,其人姓黃,至今還流傳著關於他的傳說。
據說這個黃老闆每天早上都要吃燕窩、參湯,外加兩個雞蛋。這個聽起來好像挺家常的,談不上有多奢侈啊!咱們平常過早不也加兩個茶葉蛋嗎?有一天,他閒來無事翻開了家裡的開支帳本,無意中看到每天早上吃的雞蛋,竟然標價是一兩銀子一個。在清代,那時一兩銀子估計可以買千而八百個雞蛋,鹽商當然不傻啦!尤其是做到那麼大的份上,這黃老闆非常精明,憑什麼一個雞蛋就給我要一兩銀子,你以為我有錢,我的錢是大風吹來的嗎?於是就把家裡的廚師叫來,非常不滿地質問。結果聽了廚師的一番說話後,黃老闆當時啞口無言了。
廚師說:「您每天早上吃的雞蛋還真的值一兩銀子!您吃的這些雞蛋和市面上的雞蛋是完全不一樣的,普通的雞都是吃什麼草根啊、谷康啊、樹皮啊、小蟲啊等等,天然散養;但是您吃的雞蛋,那是我用人參大棗、名貴中藥磨細了之後餵養的老母雞生的雞蛋。如果您不信,您可以到後院去看看,我養了100多隻老母雞,這生的雞蛋就專門供應您每天早餐。」
黃老闆一聽:嗯!還有這事兒?就跟著這個廚師到後院一看,果然有100多隻老母雞在那,餵養的飼料還真的是一堆中草藥:什麼人參啊,大棗啊等等。黃老闆這才相信,原來這雞蛋貴是有道理的啊!
這個故事也讓我們見識了古代揚州鹽商生活的奢侈。每天早上的兩個雞蛋就值二兩銀子,估計能夠咱們吃好幾年雞蛋的了。當時一個普通市民一個月的收入還不到二兩銀子,更何況這只是人家的一頓早飯而已。
像黃老闆這樣每天早上吃兩雞蛋還算是勤儉節約的了,比起以下要說的一些人和事,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後面還有更炫富的呢!
古代揚州有一特殊的職業叫「養瘦馬」。「養瘦馬」什麼意思?可能有人以為不就是養的馬比較瘦麼?聽說過德雲社的于謙喜歡養馬,養那種小矮馬,郭德綱還送了他一匹名貴血統的小矮馬,據說好幾百萬呢!這樣理解可就大錯特錯了!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這裡說的「瘦馬」指的不是馬,是人、而且是女人,「瘦馬」在當時揚州特指年輕女子。
因為鹽商有的是錢啊,錢多了就大肆玩女人、養二奶。為了適應這種潮流,滿足他們的需求,揚州一些生意人就別出心裁地發明了「養瘦馬」的行當。他們從各地的窮人家裡買來了一些漂亮的小女孩,然後從小撫養教給她們琴棋書畫各種技能,訓練她們待人接物的禮節和說話的分寸技巧,讓他們懂得如何伺候有錢男人的各種規矩,所以這些女子也就被稱為「揚州瘦馬」。據當時的史書記載,揚州城裡每天靠介紹「瘦馬」為生的人就多達100多人。在現在看來,這些人既像是人販子,又像是皮條客。
除了玩女人、養二奶,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怎麼炫就怎麼炫之外,這些富甲天下的揚州鹽商們尋歡作樂到了挖空心思的地步。
據史書記載,每當櫻桃成熟的時候, 有揚州鹽商為了顯示自己有錢,就從外地買了好多好多櫻桃,多得論噸來算。在那個時候櫻桃算得上是一種很貴的水果。然後買櫻桃幹嘛呢?不吃,把櫻桃都給搗爛,搗爛之後倒在河裡,河水一下子就變成紅色了,全被櫻桃染紅了。這個鹽商就像完成了一件偉大的壯舉一樣,洋洋自得,吹噓無比,以致轟動全城。這時旁邊有一個鹽商就看不過眼了:就花這點錢就這樣,至於嗎?看我給你來個更絕的。於是這個鹽商就找人把黃金打成金箔,就是把金條敲成很薄很薄的箔絲片,然後命人把這些金箔帶到鎮江金山寺上,將成千上萬的金箔迎風飄撒,全都撒到長江之中。一時間,整個江面上閃閃爍爍、金光閃閃,金黃一片。所有人為之震驚啊!估計當時跳下去搶、去撈的人不在少數。
清朝時,揚州有四多:官多、商多、文人多,還有一個閒人多。官員、商人多不必贅述,文人多比如很有名的「揚州八怪」,也好理解。那為什麼閒人多呢?這是因為鹽商有錢,普通人家如果能夠有一兩個人在鹽商那兒當差,收入就足以養活全家老小,謀生這麼容易,所以閒人也就多起來了。
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可以說是一座建在「鹽」上面的城市,那麼多的鹽商,就是城市最為堅實的地基。
乾隆末年,揚州市面上出了一本奇書,叫《揚州畫舫錄》,作者當時就經常出入於各大鹽商的私宅之中,他的這本書,記載了很多鹽商很奢華的故事,可以說是個八卦新聞總集。比如有這樣一個記載:某位鹽商喜歡大,不管是住的房子、家具、各類物品,要越大越好。因為有此癖好,他專門請人打造了一個高達5~6尺的銅夜壺,也就是差不多兩米高了。這個男人每天晚上要小便的時候,都得爬上爬下,站到高處才能夠用上這個夜壺,非常辛苦。但他依然是樂此不疲,樂在其中!
前面咱們說過有人往河裡面倒櫻桃、倒黃金鉑什麼的,書中也有類似記載。當時,揚州市面上有一種小玩意兒不倒翁,是當地特產,不倒翁製作精巧,價值不菲。有一個鹽商,不知道吃飽了撐的還是怎麼的,竟花了3000兩白銀,把這個市面上所有不倒翁都買來了,買來以後就全部倒入河中。大家一看這河面上,哇!成千上萬的不倒翁在上面搖搖晃晃,一時間導致河道堵塞,全城皆驚。
鹽商們這種低俗無聊的行為,顯示了他們思想上淺薄和精神上空虛,也間接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朽和管理制度的弊病。也不能說揚州鹽商的行為全都是窮奢極欲,他們對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一些作用。比如正是在鹽商的資助下,「揚州八怪」這才名滿全國;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徽班」,也因為他們的資助才得以順利進行,成為日後京劇的前身。一時之間,各地文人墨客、絕代名伶齊聚揚州,使得當時揚州文化大盛,成為當時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