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文物乃是國寶中的國寶,嚴禁出境展覽,發現者獲得五雙白手套

2020-12-22 騰訊網

一個大陶缸,不裝水也不裝糧,普通人嫌晦氣,文物部門懶得要,最終卻成為國寶中的國寶,這件寶物到底是什麼?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也。

在大多數人眼中,文物應當是那些精美的瓷器,古樸的青銅器,色澤豔麗的漆器,或者璀璨耀眼的金銀器與各種寶石,陶器灰撲撲又普通,看上去就顯得很"不值錢"。的確,如今歷史、考古專家們也的確對青銅器、瓷器等研究更多,但陶器卻並非不值錢,而是因為太珍稀了數量較少,因此才不那麼被人所熟知。

當然,這裡說的陶器不是指進入封建王朝後,普通百姓家隨意吃飯喝水的陶器,而是指先秦時期,甚至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先祖們所使用的,代表著人類逐漸發展進步的陶器,這些陶器所蘊含的歷史意義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

那是1978年春節,河南省的一位普通村民李建安趁著年節熱鬧跑去趕集,沒想到卻聽到了一則關於紙坊鄉紙北村的重要消息——在紙北村的蘋果地裡挖出了好多陶片。

李建安本身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參加過中山寨大墓群考古,一聽到這些地裡挖出來的陶片,再聯繫到河南古為華夏中心地區,立刻察覺出不一般,連忙趕了過去。李建安來到蘋果地後先是根據陶片拼出了個紅陶尖底瓶,後來又陸陸續續挖出了12個陶缸。

這一共13個陶罐中有一個最為特別,上面繪有彩色的圖案,在地下不知道埋了幾千年依舊能夠清晰看出,這讓他越發確定這些陶缸是寶貝,連忙拉回家中,方便自己之後展開研究工作。

這些陶缸陶罐都特別大,並且在之後的研究中他發現這些陶缸底部的泥土中混有人骨,這讓他的家人覺得非常晦氣,喝令他立刻將這些東西丟走;但李建安卻萬分欣喜,這些人骨證明了陶缸的作用,它們不裝水也不裝糧,而是用來進行甕棺葬的器具。

甕棺葬是一種流行於原始社會的特殊墓葬形式,人去世後不入棺材,而是放入大陶缸中。一般甕棺葬的葬具都是不具有花紋的,但第12件大缸上偏偏刻有鸛魚石斧的花紋式樣,還上了色,這證明下葬的主人很可能是氏族首領,而白鶴跟魚都應該是部落圖騰。

李建安這下子哪裡捨得將這些陶缸丟掉,乾脆帶回了紙坊公社的辦公室。那個年代大家對文物缺乏認知,瓷器或者金銀器還稍微好點,陶器基本上都沒人認識,因此李建安遭到了不少嘲笑,認為他每天搗鼓這些個陶器能賺幾個錢?

李建安懶得與旁人費口舌,這些陶缸哪裡是錢不錢的事,可都是國寶啊!他為此多次找上當地縣文化館。但由於這些地方上的小文化館中的工作人員見識也不多,誰都沒發現出這些陶缸的重要性,屢屢將李建安驅逐。

時間一晃就來到1980年,此時距李建安剛挖到陶缸已有2年多或許是文化館實在煩了他,也或許是被他的毅力所打動,終於願意接受這13個陶缸陶罐,還獎勵了他5雙白線手套。雖然連個獎狀都沒有,但自覺為國家做了貢獻的李建安內心很是滿足。

同年10月,河南省的專項調查組來到臨汝縣文化館,對於當地挖到的這些陶器進行報告,確定了李建安上交的這些陶缸陶罐是來自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其中繪有鶴魚石斧圖案的大陶缸,更是對我國研究原始社會文化以及社會形態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

這批陶缸立刻就被河南省博物館緊急召集去了,之後又送至國家博物館,尤其是那件彩繪鶴魚石斧圖案陶缸,更是成為了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可謂是國寶中的國寶。

相關焦點

  • 國博七大鎮館之寶,全都禁止出境展覽,兩件曾被當成雞食盆和馬槽
    能被列入禁止出境展覽名單的國寶級文物,和沒有被列入這個名單的文物相比,其珍貴程度絕對是要超出一大截。比如說國家博物館的七大鎮館之寶,全部都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名單,它們的價值顯然比普通國寶要高出很多。
  • 國寶很「有戲」,博物館文物是否需要「流量」帶?
    當然,2017年的「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這件絹本青綠山水雖無比珍貴,但並非首次展出,它在2009年和2013年均公開展出,2013年「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六期展覽和2017年的「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皆為全卷展示。時隔4年,同一件作品,緣何從「孤芳自賞」到「萬人追捧」?
  • 4件曾被嚴重低估的珍貴文物:圖3專家以30元買到手,如今成為國寶
    後來研究人員發現,有兩幅名畫和《秋塘雙雁》很像,它們都是在模仿《秋塘雙雁》,終於將其確定為北宋徽宗時花鳥畫中的精品,極其寶貴,價值難以估量。1992年,《秋塘雙雁圖》被臺北故宮博物院列為限展文物。    何尊,西周早期祭器,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1963年,陝西一農民在院子裡發現個銅罐,後來將其以30元的價格賣給了廢品站。
  • 觀察|國寶很「有戲」,博物館文物是否需要「流量」帶?
    當然,2017年的「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這件絹本青綠山水雖無比珍貴,但並非首次展出,它在2009年和2013年均公開展出,2013年「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六期展覽和2017年的「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皆為全卷展示。時隔4年,同一件作品,緣何從「孤芳自賞」到「萬人追捧」?
  • 詹姆斯穿過的這雙 LeBron 15進駐美國博物館,成了國寶
    當時 Nike 是以抽籤的方式發售,僅有 400 雙配額(黑、白各 200),並且將所得收益捐給 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非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NMAAHC)。
  • 乾隆珍藏過的一幅畫,6萬港幣購回大陸,現為國寶禁止出境
    國家文物局2012年公布的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中,有一幅原本流失海外的古畫《五牛圖》,經歷較為奇特,可以說是超低價購回的。《五牛圖》是唐代高官、大畫家韓滉的傳世名作。韓滉家世顯赫,其父韓休是唐玄宗年間的宰相,韓滉也在唐德宗年間官至節度使、宰相。他為人正直,生活簡樸,所到之處深受百姓愛戴。
  • 老漢將頂級國寶當柴火,閒置20年才被發現,專家:禁止出境展覽
    引言《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寫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生如夢,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它雖然短暫卻時時充滿著意外,而曾經某個不經意的選擇就可能是促成這場意外的決定因素。
  • 馬未都新書《國寶100》首發線上接受採訪 挑選100件國寶講述100個...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隆重首發,此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著實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
  • 兩件奇葩國寶:古代熨鬥被當水瓢用,國家一級文物被當上課鈴用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的稀世珍寶可以說是不計其數。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考古學家們已經挖掘出了很多,放置於國家的博物館,供人們觀賞,但是仍然有很多的文物,隨著朝代的更替和時間的推移,被深埋於地下,還未被人找到。
  • 一件文物價值半個香港?陝西歷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這些館藏文物的價值無法估量,其中18件國寶更是國之重器。鑲金獸首瑪瑙杯已經看過啦,接下來繼續看另外17件。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這十八件組國寶級文物,而在這十八件組中唯有兩件是從不出境展出的,其中的一件就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高14.3釐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山西兩件國寶送出留言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描述位於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以西的雲岡石窟。 歷經1500多年的歲月洗禮,雲岡石窟仍以其中國雕塑史和中國建築史上的獨特地位,為世人驚嘆。開鑿於公元460-465年的曇曜五窟正是大同雲岡石窟中開鑿最早、氣魄最宏大的窟群。五窟六窟毗連成一組雙窟,規模宏偉,雕飾瑰麗,技法熟練,為雲岡藝術之精華。
  • 激怒14億中國人,臺北故宮拿千年國寶討好日本.你真的做錯了!
    這件國寶級文物距今已經1261年,是唐朝一代書法宗師顏真卿所書。 這個消息爆出之後,兩岸網友憤怒了。熟悉內情者憤慨難耐,紛紛痛罵臺北故宮「不是東西」,「對日本太大方了」。大家都沒有料到,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為去中國化、謀臺獨,不珍惜國寶已到了如此人神共憤的地步。
  • 臺北故宮「2020年度展覽」全劇透!新增「國寶專室」,細數宋元珍品
    夏季的這場「攬勝:近代實景山水畫展」中,已透露了幾件名跡坐鎮——包括明沈周《廬山高》(國寶)、元吳鎮《嘉禾八景》等。2020年開始,臺北故宮決定將北部院區107陳列館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兩件(組)國寶級書畫——凡展出國寶,均為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
  • 新疆文物亮相《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
    文物的兩集紀錄片,將在央視CCTV-9《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中播出。  6月15日,《如果國寶會說話》分集導演車鈺介紹,本季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25件國寶將依次亮相,向觀眾生動展現「開放」「包容」「盛大」的時代氣象。在已經播出的「立獅寶花紋錦」一集中,有許多來自新疆博物館的絲織品作為輔助文物出現。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開播,25件國寶「搶鮮看」!
    節目製作團隊從300多萬件國寶,近百家博物館,幾十處遺址中,精選出100件頂級文物。這100件文物分4季播出,共100集,每集5分鐘。本季的主題是「超級連接,超越想像」。繼續輕鬆、靈動地用微紀錄構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從23號開始,每天連播5集,共5大集。接下來的幾天裡,你是選擇被國寶「萌翻」?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開播,25件國寶依次亮相
    6月13日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選擇這一天在CCTV-9開播,向觀眾發送新的國寶「留言」。第三季中,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25件國寶將依次亮相,向觀眾生動展現「開放」「包容」「盛大」的時代氣象。
  • 《如果國寶會說話》來了:聽聽這些戲精文物講述自己的前世今生
    《山海經》中,有關於「羽人國」的記載,「有羽人之國,不死之民」。人們渴望長生不老,羽化升仙,這是當時古人對仙界的美好幻想。這件文物的藝術造型,無不在暗示這件文物的主題為「羽人」騎「天馬」。它屬新石器時代的遺物,材質為黃玉,與之前在三星他拉村發現的碧玉龍外形相似。兩件均在內蒙古赤峰附件發現,被認為與中華神話中的龍有許多契合之處,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龍」。這件碧玉龍又稱「豬嘴玉龍」,因在其上刻有豬的頭、馬的鬃和蛇的身。
  • 央視告訴你:如果國寶會賣萌……還有那些可以讓你和寶物一樣珍貴的英文名——【Amber】&【Augus】
    這兩年央視出了一系列各種形式的有關國寶文物的紀錄片、節目,每部都實力圈粉,備受好評,從去年1月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豆瓣9.3分;到前不久剛介紹過的重磅真人秀節目《國家寶藏》,豆瓣9.1分。甚至被禁止出境展覽。成了這100件頂級文物中,遠古陶器的代表之一。因為在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裡,它是唯一一件以鳥類為造型的陶器。可是央視卻吐槽它是胖胖腿的鷹、肌肉萌……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國寶大遷徙中的頤和園文物
    這組略顯斑駁的檔案資料,在眾多文物精品中看似平凡,甚至在觀展中極易被忽略,但是在它背後,卻引出一段頤和園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1937年8月,日軍在上海挑起「八·一三」事變,「淞滬抗戰」打響,南京形勢日趨危殆,國民政府旋即決定將南遷國寶向西南後方疏散。西遷路線共分北、中、南三線。其中頤和園文物隨「中路」與「北路」西遷。
  • 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一集:國寶遷臺
    從2006年起,《臺北故宮》攝製組兩年中四次赴臺採訪,採訪對象達60多人,非常難得採訪到了當年親歷文物遷臺的三位老人:高仁俊、索予明和昌彼得,從中獲得了大量文物遷臺過程的細節。因為種種原因,《臺北故宮》劇組最終沒能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拍攝,但這並沒影響這部片子的思想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