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祖奕訢①

2021-02-07 走出紫禁城的愛新覺羅家族

今天是老祖的陽曆誕辰日,我選擇在今天發出關於他系列的第一篇,是想以此作為對他的紀念!

我的高祖--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訢


寫老祖(家裡的稱呼)之前,請允許我先回憶一下我中學時期學歷史的心情。


記得那時我還不清楚自己是恭親王后人,只是模糊地知道我是愛新覺羅這個家族的,別的就不了解了。這應該都是我父親造成的,他什麼都不告訴我和妹妹,可能因為我們是丫頭片子吧哈哈。


還有人記得80年代的歷史課本是怎樣描寫清朝、特別是晚清那段歷史的嗎?我現在只記得當時用得最多的是喪權辱國、腐朽沒落這些詞。試想誰能夠在聽到這些詞用在自己祖先的身上可以平靜得下來?於是那會兒我對自己的身份緘口不言,心裡對祖先的懦弱行為也是憤憤不平,但是又不便腹誹心謗,只能躲起來,躲進一個硬硬的殼裡,不聽不看不想。


現在活到這般年紀了,也開始研究家族史,才知道天下之事、尤其是國事哪是那麼簡單的。還有人性,又豈是非正即反,非好即壞?不知現在的歷史課本是怎麼寫那段歷史的,還是如此那般嗎?

一匣雙諭


說到老祖,就不能不提到這份空前絕後的一匣雙諭,也就是宣宗成皇帝(年號道光)的立儲遺詔。


記得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有些驚奇,也有些不平。當時我對歷史還不甚了解,僅有的知識都是中學歷史課本上提到的那些。後來隨著閱歷的增長,對事情的看法也慢慢有所改變,知道了世事遠非非黑即白那麼簡單。


於是不平的感覺漸漸減少了,相信因果,相信天意不可違,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疑惑:這件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究竟是上天怎樣的安排呢?


話說當年宣宗皇帝是非常喜歡老祖奕訢的。


老祖生於1833年1月11日(農曆壬辰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丑時),屬龍的。他出生的時候宣宗皇帝已經51歲了,老來還能接連得子,自是歡喜非常,賜名奕訢,訢就是高興的意思。


老祖從小聰明伶俐,招人喜愛。宣宗皇帝也十分中意他的這位六皇子,這一點從老祖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位份的晉升上可見端倪。


博爾濟吉特氏入宮時只是一個按等級排在第六位的貴人,封號是靜貴人。在清朝,將后妃分為八個等級: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她一共為宣宗皇帝生了兩男一女,在她生下奕訢後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被晉升為靜貴妃。


在等級森嚴的皇宮內,後宮嬪妃位次的變化絕非小事。它說明:奕訢的生母所獲得的寵幸有增無減,在母以子貴的常情中,這正是宣宗皇帝鍾愛六皇子的體現。


道光十七年,5歲的奕訢入上書房讀書,開始接受極為嚴格的文化教育。他天資聰穎,頗有才氣,宣宗皇帝先後指派穆彰阿、潘世恩、卓秉恬、翁心存、賈楨等為其老師,教導儒家經典、詩文、滿蒙漢文字。


習文之餘,老祖於武功騎射也勤練不輟。《清史稿》寫道:恭親王奕訢「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宣宗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訢。」

據說這是在瀋陽故宮展出的白虹刀,為恭王府的三件寶之一,1946年在臨江丟失


要和我的祖宗們比起來,我可以算得上是文武皆廢了。我記得父親對我是放任自流的,到北京見到大爺(毓嶦),大爺要我多讀書,但我也只是偶爾翻翻,始終沒真正往心裡去。現在研究家史,才明白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勸君惜取少年時,莫讓年華付水流。與諸君共勉。


老祖八歲的時候,皇四子奕詝的生母孝全皇后暴卒。宣宗皇帝命奕訢的生母靜貴妃總攝六宮事情,併兼撫育皇四子奕詝,她已經在行使皇后的權責,只是沒有皇后的名份。


在立嗣人選問題上,宣宗皇帝一直是猶疑不定。這在正史上有所記載: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摘自《清史稿·杜受田傳》)這可以說是典型的春秋筆法了。既然文宗「長且賢」,又何至於「猶未決」?


似乎老祖周圍的人都認為他將是未來承繼大統之人,但是世事難料,皇帝的心思更是讓人難以琢磨。


如果最初宣宗皇帝立的皇太子是奕訢,或許歷史會走向另一種表述,這是了解那段歷史的大多數人的推論。



相關焦點

  • 奕訢後人如何變賣恭王府
    奕訢入住前,內務府對房子進行了整修。這次整修,從1850年12月開始,到1852年初才告竣,工料銀共用6.85萬兩多。其次,奕訢入住之後,仍不斷改建,直到同治年間(1862-1874)才基本告竣。當時正是奕訢權力和地位的頂峰,自能調集大批能工巧匠為其效勞。修整的結果,形成了今日恭王府前王府後花園的布局。奕訢《萃錦吟》卷七就有「同治年間邸園落成」的記載。
  • 同為靜貴妃撫養的奕詝和奕訢,為何最終關係發展得如此惡劣?
    1849年,道光帝病體纏身,久治不愈,命人傳來奕詝、奕訢。值此特殊時期,兩人自然知道這次覲見的重要性,故入宮之前匆匆來到各自老師處討教。奕訢的老師告訴奕訢:如果皇上有所詢問,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杜老師深知奕詝才能不及奕訢,建議奕詝,如果皇上說自己年老多病,將不久於人世時,什麼都不要說,只管伏地痛哭。
  • 奕詝VS奕訢|帝國餘暉下的兄弟之爭
    兒時的奕詝在鍾粹宮有一個玩伴,便是他的養母皇貴妃的兒子皇六子奕訢。小哥倆一起生活學習,形影不離。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兩個孩子漸漸長大,差別也愈來愈大。奕詝發現他這個弟弟愈發聰明可愛,較之他自己更受到父皇的青睞。《清史稿》中記載,奕訢學習常「就傅日授千言,少讀即成誦」。不僅如此,奕訢還習武刻苦,槍法、刀法都好過奕詝。
  • 我的高祖父——「長子」敬翔
    我的高祖父已經是很多人的高祖父了,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他算是吾鄉老底子出名的「不爭氣」的人,倘若把清末到民國的大麻甚至更大一點地方「不爭氣」的人弄一個排行榜,他肯定能夠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因此,我小時候,家裡老人很少說起他,偶然說起,也只寥寥幾語,一筆帶過,我後來知道,這就是中國古人常講的「為尊者諱」。
  • 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居然是錯誤的?「太祖」、「高祖」廟號辨
    不就是「漢高祖」嗎?如果我說你的回答是錯誤的,你信嗎?嗯,肯定很多人不信!為什麼?因為我們從小到大,老師、同學、家長、專家、影視……幾乎所有人都說的是「漢高祖」!難道大家都錯了???也許學識淵博的讀者會引經據典的說:「漢高祖」這一稱謂怎麼會錯呢?不信,你看,司馬遷《史記》卷八的卷名就是《高祖本紀》,開頭就說:「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
  • 李熙 ——唐高祖李淵的高祖父——李氏名人
    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淵稱帝後,追諡「宣簡公」。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花費18年時間修建大唐祖陵,重葬李熙,作為大唐始祖。唐高宗鹹亨五年(674年),追尊為「宣皇帝」,廟號獻祖,葬於建初陵。家族世系李廣(西漢名將)→……→李弇(李廣的十四世孫)→李昶→李暠(也作李皓)→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錫(也作李天賜)→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歷史記載《新唐書》載「李熙」:金門鎮將,戍於武川,因留家焉。《舊唐書》載「李熙」:為金門鎮將,領豪傑鎮武川,因家焉。
  • 看了下《史記·高祖本紀》
    然而不懂政治,只能先把看完的感受做一個簡單閱讀理解~都讓讓,我又要寫點雞湯了,捂臉~非常喜歡陳道明版的劉邦。陳道明這種德藝雙馨的老戲骨,真的是演啥像啥。演出了劉邦的潑皮,奸滑,血性,無敵寂寞,主要是氣質真的很像。1.帝王家的神話宣傳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
  • 孩子們閱讀《高祖本紀》《夏洛的網》的收穫
    《高祖本紀》有感重慶九龍坡實驗二小五二班張之涵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比劉邦早幾年起義的陳勝說的,漢高祖劉邦從出生開始就異於常人,從一介布衣到皇帝之尊,高祖本紀在我面前展現了劉邦激情燃燒的一生。在他出生時,他母親居然被蛟龍附身,我十分震驚,這是真的嗎?  當上亭長的他,愛好喝酒及女色,還常吃霸王餐。可就是這個遊手好閒的人因看到秦始皇的風光出行後有了自己的夢想。起兵反秦,劉邦開始了討伐徵戰,醉斬白蛇一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劉邦可真會抓住機會啊,此事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呀。原本我不相信,如果是赤帝之子,高祖為什麼還會經歷貧窮與災難?一切都是劉邦的謀劃吧?
  • 誰敢跟高祖劉邦隨便開玩笑?
    高祖劉邦的滿朝文武,包括蕭、張、曹、陳,無人敢跟天子玩笑,唯獨這個官位不高的周昌,葷的素的都敢跟劉邦來。關鍵是,面對這麼個放肆的傢伙,劉邦不僅不生氣,還總是忍俊不禁地喜歡他。周昌最大膽的一次舉動,是竟然在劉邦與愛妃龍榻上正親熱時,愣闖寢宮,打斷聖上的床頭好事。
  • 漢高祖的那些酒肉朋友,都是一些治國奇才
    《史記》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歷史長河中有兩位極具傳奇色彩的創業之君,其一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以「一碗平天下」,而另一位便是開漢劉邦,那麼這位布衣天子因為其傳奇經歷被人們所稱頌,不止是他,連他兒時的小夥伴們也是一樣
  • 為什麼有人說漢高祖劉邦是無賴?
    漢高祖劉邦,出身底層,年輕時候遊手好閒,所以有無賴之名。 元曲《哨遍·高祖還鄉》這樣寫:"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杯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餵牛切草,拽壩扶鋤。……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
  • 高祖李淵:幸不幸
    歷史上的開國之君,最沒存在感的,大概非唐高祖李淵莫屬。看一個帝王存在感有幾斤,最好的檢驗標準就是看影視劇拍不拍他。那些被cue一百遍、戲說無數次、改編面目全非、最後哭暈在陵墓中的君主,恭喜了,你是歷史絕對的話題和流量擔當,天天躺在歷史的熱搜排行榜首。 李淵很不幸不是流量擔當,當然很幸運沒被文藝的殺豬刀整容過。
  • 史記之高祖本紀 看一代混子渣吏雄霸天下
    老漢走後,高祖正巧從旁邊的房舍走來,呂后就把剛才那老人經過此地,給她們看相,說他們母子都是富貴之相的情況,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高祖。高祖問這個人在哪,呂后說:「還走不遠。」於是高祖就去追上了老漢,問他剛才的事,老漢說:「剛才我看貴夫人及子女的面相都很像您,您的面相簡直是貴不可言。」高祖於是道謝說:「如果真的象老人家所說,我決不會忘記你的恩德。」等到高祖顯貴的時候,始終不知道老漢的去處。
  • 漢高祖劉邦封自己討厭的人為王侯,以安眾大臣的心
    當我們的漢高祖劉邦得了天下以後,就開始封賞,其中的二十多名最大的功臣,首先得到了封賞,大臣都開始認為自己有功,就感覺高高在上,每日每夜的互相爭吵,就害怕當漢高祖劉邦封賞的時候,論功不平,對自己的賞賜不公平。雖然大臣之間議論紛紛,是始終沒有一個好的決定。
  • 高祖去世後,立功無數的夏侯嬰,為何突然人間蒸發?
    高祖去世前後,夏侯嬰的作用差別巨大。夏侯嬰是沛縣人,年輕時負責為官府管理馬車,每當他結束出車任務,都會抽空找高祖聊聊天,因此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一次,高祖玩鬧時誤傷了夏侯嬰,被旁人以違法攜帶武器罪上告到官府,夏侯嬰為了保護高祖,堅持不供出高祖,繼而被關押了一年多,受鞭笞數百下,吃盡了苦頭,最終讓高祖免受刑責:告故不傷嬰,嬰證之。
  • 《沁園春·雪》中有漢武帝,為何沒提到漢高祖劉邦?
    《沁園春·雪》中有漢武帝,為何沒提到漢高祖劉邦? 毛澤東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在青年時期曾說:吾人攬史時,恆讚嘆戰國之時,劉項相爭之時,漢武與匈奴競爭之時,三國競爭之時,世態百變,人才輩出,令人喜讀。
  • 漢高祖心狠手辣,只是車夫的夏侯嬰,為何能得善終?
    夏侯嬰是沛縣人,年輕時負責為官府管理馬車,每當他結束出車任務,都會抽空找高祖聊聊天,因此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一次,高祖玩鬧時誤傷了夏侯嬰,被旁人以違法攜帶武器罪上告到官府,夏侯嬰為了保護高祖,堅持不供出高祖,繼而被關押了一年多,受鞭笞數百下,吃盡了苦頭,最終讓高祖免受刑責。
  • 漢高祖劉邦封的十大功臣,你知道幾個?
    根據《史記》中《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索隱》所說:高祖最初封侯只封了十八侯,其中前十名為,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酈商六,奚涓七,夏侯嬰八,灌嬰九,傅寬十。就我來說,只知道八個,奚涓,傅寬很少聽說。一、蕭何。以客跟從劉邦起兵,隨劉邦至漢中,封為丞相,在後方守蜀川及關中,供應軍糧,幫劉邦平定諸侯,制定法令,立宗廟,酇侯,食邑八千戶。
  • 「大唐的背影——尋訪唐帝陵」之一 大唐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獻陵
    高大的覆鬥形封土被鬱鬱蒼蒼的柏樹林木覆蓋,陵前的石刻也隱藏在茂密的玉米地中,若隱若現......8月17日,記者驅車來到位於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的唐高祖李淵獻陵實地探訪。 「沒管好娃」釀下政變危情 要說唐獻陵,自然先要說說陵墓的主人——唐高祖李淵。 李淵祖父李虎,西魏八柱國之一,追封唐國公。
  •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沒少麻煩大嫂一家,為何發跡後卻不待見她們?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沒少麻煩大嫂一家,為何發跡後卻不待見她們?漢帝國的創建者,漢高祖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他的出生地,是屬於楚國的沛縣豐邑中陽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豐縣一帶。劉邦本名劉季,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下層平民家庭。他的父親被稱為劉太公,母親被稱為劉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