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報記者 王金堂 通訊員趙騰飛
淶源縣北黃土嶺的村民們今年笑得很燦爛,就連見面時打招呼都比平日裡響亮了幾分。因為,有一樁困擾他們多年的煩心事,被化解了,在土硬、肥差、離家遠的深山溝,大夥齊心協力種下了5萬多株樹苗,在荒山上種下「綠色銀行」,不僅能讓村民共同獲益,還將使村民們徹底告別「一張嘴一口沙」的勞作生活。
北黃土嶺村位於淶源縣西北部深山區,窮髒曾是村的代名詞。2017年,省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進駐北黃土嶺,3年多來,在工作隊幫扶下小山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土地整治是駐村工作隊推動的一項重要惠民工程。這兩年,在工作隊協調下,北黃土嶺村在村北溝成功新造土地1666畝,併合理分到農戶手中。本以為鄉親們應該很高興,但仔細瞧瞧,有些人眉頭仍然緊鎖。原來,這片新造土地處在深山區,地質硬、肥力差、坡度大、離家遠,而且埋藏的石塊多,甚至把旋耕機刀片都折斷了。趕上颳風天,一張嘴就是一口沙,幾位村民私下跟工作隊員咬耳朵:「這地,讓俺們咋種?」
辦法總比困難多,骨頭不管多硬都必須啃下,工作隊領著大家找農業、林業專家當智囊,入戶徵集金點子、土法子……很快,有了種植經濟林木的思路。核桃樹和杏樹對土壤肥力要求不高,生存能力強,耐風又耐旱,種植方法也相對簡單。最重要的是,有益於北黃土嶺村脆弱的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既能建起「綠色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又能增加村民收入,擺脫貧困。
工作隊把情況和鄉親們細細一說,老鄉們緊鎖的眉頭舒展了:「要不,試試吧!」
第一批樹苗運進村的那天,村民們都來了。分樹苗的場景就像過節一樣熱鬧。這批樹苗是工作隊協調林業部門一株株精心挑選過的,根系完整、組織充實、頂芽飽滿、無病無傷,無疑都是樹苗裡的「優質選手」。村民們都是識貨的,接過來分配好的樹苗,高興勁兒藏不住。
山坳裡的風裹著沙塵打在臉上,眼睛只能眯成一條縫,可鄉親們都很積極。工作隊請來林業技術人員現場講解示範,算好株行距和整地規格,發放果樹栽植技術明白紙,把每個步驟和後續養護講清楚、說明白。當天學會,當天開種,在大風天的沙塵裡,一個個勞動的身影顯得特別動人。
村民鄭鐸已八十多歲了,兒子也已經年過花甲,但兩個人精氣神兒都很好,老人彎著腰扶著苗,兒子拿著鐵鍬刨地挖坑,填土澆水:「工作隊這兩年為村裡做了不少好事,我們爺倆很感動,要帶頭支持。」
在這座深度貧困與生態環境脆弱交織的大山裡,在這個一張嘴一口沙的山村,種下了約700畝、5萬多株樹苗。工作隊表示,在明年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基礎上,教會鄉親們愛綠、植綠、護綠,實實在在建起一個「綠色銀行」,向綠水青山要增收。
來源:保定日報
【來源:保定市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