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劉怡玲: 「金融女」返鄉承包荒山種果樹

2020-12-28 澎湃新聞

80後劉怡玲: 「金融女」返鄉承包荒山種果樹

2020-07-12 1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一個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女孩

放著城市白領不做,

回鄉承包山地種植果樹……

做出這一「驚人」舉動的女孩

叫劉怡玲,80後

是博白縣東平鎮富山村人

2014年,她放棄了在南寧的一份財務管理工作。當時公司為了留住她,給她開出了20萬元年薪的待遇,但她卻不為所動,毅然選擇自己開餐館創業。

一年後,她回到老家博白,承包荒山種起了果樹。如今,她的果園面積達300多公頃,年產柑橘100多萬公斤,產值800多萬元。目前,她還成立了水果種植合作社,吸納大量貧困戶入股,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

01.

放棄20萬年薪,選擇自己創業

2007年,劉怡玲從廣西財經學院畢業後,進入南寧一家公司從事財務管理工作。由於她專業知識過硬,人又勤懇,很快就成為公司的業務骨幹,獲得公司高層的賞識和信任。她在這個崗位如魚得水,一幹就是6年。就在父母以為她會在工作穩定、待遇不錯的崗位上好好發展時,她竟來了個「華麗轉身」,要自己創業。

「那時公司上市,我因此獲得了一筆不菲的股金。」劉怡玲說,獲得這筆錢後,她才發覺自己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開始動了創業的念頭。但當她提出辭職時,公司不肯放人。為了留住她,公司領導給她開出了20萬元年薪的待遇,但她卻絲毫沒有動心。

當被問及當初為何堅決地拒絕了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時,劉怡玲笑著說,「因為我愛折騰。」辭職後,她很快就在南寧開了一家餐館。「只要你喜歡幹,我們支持你。」父母了解她的性格,對她的選擇無條件支持。可惜,她在餐飲業領域沒有任何經驗,不足一年,她的餐館就倒閉了,投進去的錢虧得一乾二淨。

「當時很沮喪,沒想到人生的第一次創業竟以這樣的方式收場。」但劉怡玲後來卻覺得,「這是上帝打算為我開另一扇『窗』,所以才關了這扇『門』。」2014年,劉怡玲到朋友的果園參觀,吃到了「很甜的柑橘」,於是萌發了自己種植果樹的念頭,這讓她重燃創業的激情。

02.

不管別人懷疑,埋頭山裡「開荒」

「其實我當初的想法就是搞一個小果園,自己一個人幹。一開始以為家裡人會反對,沒想到父母一致給我投了贊成票。」一個女孩上山種果樹,往往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劇本,劉怡玲卻並非如此。她家境殷實,父母都是成功的商人。「在別人看來,我這麼做,簡直就是在自討苦吃。」愛折騰的她擋下了朋友「三思而後行」的勸阻,「屏蔽」了一些村民「你能行嗎」的質疑,說幹就幹,開始籌划起了租地事宜。

劉怡玲在果園

「其實開始的時候一點也不順利,單是租地,就碰了不少壁。」劉怡玲慶幸,村裡的幹部都很支持她。「地荒著也是荒著,出租給她還有租金收,何樂而不為?」村支書劉德力整天跑上跑下,第一年就協助她順利租下了20公頃荒山。

「之前這裡全是荒地,草長得比人還高,而且連路都沒有。」租地之後,劉怡玲就把自己「關」在了山裡,帶著工人一起除草、開路、買果苗、種果苗……事事親力親為的她吃在山裡、住在山裡。當時不少村民對她抱有極大的懷疑,「看吧,不出兩個月她就要跑回城裡了。」但幾個月過去,山上的雜草清除乾淨了,路也開通了,她還是留在山裡。村民這才對她另眼相看,「看來她還真是鐵了心要在這裡當『山民』了。」

03.

果園越做越大,質優水果俏銷

「別人都是掌握了技術才種植果樹,而我是種植果樹之後才開始學習技術。」租下山地後,劉怡玲就四處拜訪附近的水果種植戶,從施肥、防蟲、修枝、剪葉等基礎活學起,天天跟著別人待在果園裡。開始種植果樹後,她還聘請了桂林柑橘研究所的一名技術師傅擔任顧問,並不斷引進新技術,全面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自製有機肥技術、生物驅蟲技術等。

「那個時候,我既是老闆、工人,又是技術員、管理員。」當時的劉怡玲整天風風火火地在山上奔忙,活脫脫一個「女漢子」。

第二年,劉怡玲發現,這裡種植的沃柑不但比南寧武鳴等沃柑主產地要早上市一個多月,而且品質非常好。到了2018年,上門求購水果的客商絡繹不絕。這時,劉怡玲決定放開手腳,擴大種植。她家原來就承包了不少山地種植速生桉,她讓家人砍掉,全部換種上沃柑和沙糖桔等果樹。

後來,劉怡玲成立了博白縣富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把富山、富新及分新等村200多農戶吸收到合作社裡來,使合作社的水果種植面積一下擴大到300公頃。

「2019年,合作社的柑橘產量就達100多萬公斤,產值達800多萬元。」如今,在劉怡玲的努力下,博白縣富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已是一家集種植、研發、銷售、電子商務為一體的現代化企業,先後獲評「廣西縣級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廣西巾幗脫貧示範基地」「玉林市巾幗脫貧示範基地」等榮譽稱號,水果也因品質優良暢銷全國各地。2019年12月,還吸引了中央電視臺前來報導。

「這麼多年堅持下來,全靠一個『熬』字。」劉怡玲坦言,當初遇到各種困難時,她也想過放棄,但一想到合作社裡還有這麼多社員,她就覺得自己肩上責任重大。現在,她打造了一支有技術、有經驗的年輕的管理團隊。「我的願望,是把合作社生產的水果打造成一個品牌,銷往世界各地,讓我們的水果成為一枚枚『金果子』。」

關於我們

圖文採集:記者 王耀前

值班編輯:龐荔馨

原標題:《80後劉怡玲: 「金融女」返鄉承包荒山種果樹》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美女辭去30萬年薪工作 承包40畝土地種果樹 只用一招年入100萬
    生長在廣西的廖彥露是一位80後美女,性格豪爽,敢想敢幹。幾年前,她果敢地辭去穩定且收入豐厚(30萬元)的工作,來到農村當農民種果樹,如今她的果園每年給她帶來100萬元的收入。廖彥露在2010年時,曾與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廣告公司,一年能賺30萬左右。
  • 荒山披綠裝 後池變「金池」
    涉縣後池村發動群眾實施荒山綠化,昔日的荒山禿嶺如今滿目蔥蘢,生態環境改善帶動了特色林果、鄉村旅遊等扶貧產業發展。 河北日報通訊員 楊彥忠攝 □河北日報記者 劉劍英 通訊員 李東旭 暮春時節,涉縣關防鄉後池村層層梯田上,一行行果樹爭相吐綠。
  • 淄博「當代植綠愚公」:父女7年把荒山廢坑變成「花果山」
    「煤老闆」紮根荒山變身「莊稼漢」張漢修是淄博市淄川區羅村鎮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的煤炭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一度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煤老闆」,家境殷實,生活富足。張漢修的生意越做越大,但心裡老覺得不是那麼回事。「到後來越幹越覺得沒啥意思,整天鼓搗些煤炭。」
  • 德昌:改造荒山變良田 種下草莓大豐收
    德昌縣豐祿種養殖家庭農場負責人黃紹祿邊忙碌著將採摘下來的草莓裝箱邊喜滋滋地介紹:「這段時間諮詢選購的經銷商還絡繹不絕,每天電話一個接一個響不停。」看準市場承包荒山德昌地處低緯度高原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擁有充足的日照、優質的水源和土壤,非常利於冬草莓種植。
  • 貴州有位煤礦老闆,耗時11年投資2億負債3000萬,把荒山變「寶山」
    芒果旅行日記:貴州大山有位煤礦老闆,投資2億耗時11年做生態農業,把荒山變成寶山,還解決了當地20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2009年,譚正義決定轉型做生態農業,他承包了1萬畝荒山,開始種植茶葉。然而事情遠沒有他想像的簡單,因為他承包的神箐荒山海拔達2300米左右,根本不適合種植茶葉(茶葉種植最佳海拔為800—1000米)。但是譚正義偏偏「不信邪」,非得在2300米海拔種出茶葉來。第一年種植種了數百萬株茶苗,結果一個冬天凍死了80%以上。
  • 90後張小燕:不愛紅裝愛「農」裝
    宣漢縣90後女大學畢業生張小燕不愛紅裝愛「農」裝,放棄穩定的工作返鄉創業,用青春作伴,走出了一條屬於她的創業路。這幾天,張小燕和工人們正忙著為地裡的李子樹剷除雜草。別看她年紀輕、外表文弱,幹起農活卻是相當嫻熟。出生於1994年的張小燕今年剛滿25歲。4歲時,她跟隨父母去了江蘇無錫生活,2013年,考上新疆大學。
  • 在荒山上種下「綠色銀行」
    因為,有一樁困擾他們多年的煩心事,被化解了,在土硬、肥差、離家遠的深山溝,大夥齊心協力種下了5萬多株樹苗,在荒山上種下「綠色銀行」,不僅能讓村民共同獲益,還將使村民們徹底告別「一張嘴一口沙」的勞作生活。北黃土嶺村位於淶源縣西北部深山區,窮髒曾是村的代名詞。
  • 湖北黃梅:能人返鄉激活鄉村發展「一池春水」
    圖為黃梅縣停前鎮返鄉能人建立的藍莓基地。新華網武漢12月5日電(胡誠、吳文華)農村要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農村要脫貧,必須選好帶頭人。房屋外牆被統一美化,路燈照亮嶄新的水泥路,垃圾山變身綠化帶,臭水溝成為清水塘,千裡荒山蛻變成柑橘園……改變要從能人返鄉擔任村支部書記的潘正盛說起。「80後」的潘正盛是武漢一家民營企業老闆,企業年產值近億。多年前他就搬離故土,在大都市安家。直到一年前,停前鎮領導邀請潘正盛作為能人返鄉時,他的人生軌跡再次與家鄉聯結在一起。
  • 院子裡種果樹大有講究,種這5種果樹,吉祥又如意
    院子裡種果樹大有講究,種這5種果樹,吉祥又如意在農村裡,多數人家都會置辦一個院子,院子裡肯定要種上一些樹。不過在院子裡種樹,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種的,裡面大有講究。而我們古代風水學認為在庭院裡種花草樹木,可以藏水避風,增吉增旺。
  • 包下荒山賣墳,77歲老人被認定涉惡團夥骨幹:又不能不讓人下葬
    3000元承包150畝荒山賣墳地司法文書證實,2004年6月,九層衙村的前身——隴公村時任村主任陳生明,以法定代表人身份,將濫泥組的150畝荒山使用權協議出讓(俗稱承包)給小組長段永全及其子段勇,雙方約定出讓年限為50年,出讓總價格為3000元。
  • 陽臺也能種果樹?這種盆栽果樹當年結果,陽臺種一盆,結果100斤
    於是許多人開始了在家種果樹的念頭。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種非常適合家庭陽臺種植的果樹,名字就叫做藍寶石葡萄。這種樹結出的果實呈長柱水滴型,長度能夠達到6cm,成熟以後果實的顏色是藍黑色就像漂亮的藍寶石,漂亮又大氣,還沒有果核,簡直是懶人福音。果肉口感脆甜清香,大小均勻,營養價值高。
  • 他曾是喜劇巨星,多次登上春晚舞臺,如今承包荒地種果樹
    >因為父親的特殊職業,所以陳佩斯從小就學習到了一些表演的知識,只不過開始的時候他的夢想是當一名運動員,為了這個夢想,長大後他還相繼報考了北京的文宮團以及其他話劇團然而在99年的時候,他就宣布自己將不再上春晚了,開始把精力都放在了製作電影之上,但是奇怪的是他的電影明明有很多人看,但是公司還是沒有什麼進帳,於是只能宣告破產了隨後在妻子的建議下,他將大片荒山包下
  • ...對生態農業的理解」——吉水縣醪橋鎮80後小夥返鄉創辦生態農場...
    初中畢業後,劉國富與村上人一同來到首都北京,一呆就是15年。15年的時間裡,社會上有關「舌尖上的美味」與「舌尖上的安全」的話題不絕於耳,慢慢地,一個與舌尖有關的創業夢想隨之產生。隨著創業夢想越來越強烈,2015年,正值醪橋沿江路有500多畝田地轉租,得到消息的劉國富毫不猶豫地回歸鄉村,把500多畝地承包下來,走上了返鄉創業之路。2015年,劉國富種植500畝水稻。
  • 山東臨邑:「新農人」領跑「種好地」
    魏德東是臨邑縣遠近聞名的「糧王」,從2008年開始經營承包土地,周邊村民都以託管或半託管的方式,把土地交給他打理。隨著國家這幾年越來越重視農業社會化服務,把「幫忙式」的託管、半託管服務,變為正規運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讓更多的農民享受集約化經營帶來的好處,成為魏德東的心願。這次疫情,為他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了一個契機。
  • 梅州平遠荒山種植致富
    2014年,鑑於父母已年邁,外出打工的凌長新決定返鄉,回到梅州市平遠縣石正鎮馬山村,正當他愁著「發展啥」時,當地一個叫「梅片樹」的新興產業吸引了他的注意。經了解,他決定將全家140畝荒山都種上梅片樹。  這股種植潮很快在梅州、揭陽等地掀起,種植面積目前已突破1.6萬畝。
  • 湖北黃梅,能人返鄉「三把火」,落後鄉村被盤活
    王金鳳說的潘書記,就是能人返鄉擔任村支部書記的潘正盛。能人返鄉「三把火」,不到一年時間,村莊氣象一新,活力重現,在村民心頭點燃致富的希望。圖為:新華網記者胡誠採訪黃梅縣停前鎮潘河村黨支部書記潘正盛「我不是腦子熱,是心裡熱」「80後」的潘正盛是武漢一家民營企業老闆
  • 80後返鄉青年阿炮——服務鄉村的IT農人小哥
    我叫阿炮,是一名80後城市返鄉創業者,2016年回到家鄉開始自己的創業。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期間創業遇到困難幾次又重回上班,也遇到過老闆耍賴領不到工資;跟人合夥開公司,公司難以維持,最後離開合伙人。但五年過去了,我對創業有了更深的了解。首先創業者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
  • 別再種菜了,此果樹凍土可種,插土就活,抗旱又耐凍
    別再種菜了,此果樹凍土可種,插土就活,抗旱又耐凍除了穀物和蔬菜,經常吃些水果對我們的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你喜歡吃什麼水果?你吃過下面的這種水果嗎?只要有土壤,就可以種,在-30°的凍土之下,它仍然可以開花,結果。這種果樹最大的優點是自花授粉,不用人工授粉就能結出正常的果實。即使種一棵樹,也不會影響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