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煤礦大縣由「黑」到「綠」的蝶變——透視雲南華坪綠色轉型之路

2021-01-10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光明日報記者 張 勇

金沙江畔的雲南麗江華坪縣,過去一年四季天空灰濛濛的,到處是煤煙味,還有亂堆亂放的煤矸石……縣城的人們不敢穿白襯衣,怕被漂浮的煤灰染黑。如今,華坪變了,山綠了,天藍了,水清了,空氣清新了;金沙江畔、礦山壩子、村寨周圍,處處鬱鬱蔥蔥、芒果飄香。

這一切的變化,得益於華坪由煤炭產業向綠色產業的轉型。近幾年來,華坪縣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建設「全國綠色有機晚熟芒果示範基地、全省清潔載能產業示範基地、大香格裡拉生態文化旅遊經濟圈陽光康養示範基地」,成功實現產業轉型。今年10月,華坪縣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黑」轉「綠」 黑礦山變成花果山

華坪縣曾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曾支撐了全縣經濟的半壁江山。2013年,財政總收入13.3億元中,70%以上源自煤炭產業。幾十年來低層次、粗放式的開採,造成資源浪費和森林植被破壞,礦區水源枯竭、水土流失、房屋開裂、土地下陷、礦渣堆積,一系列環境問題,日益成為華坪發展的瓶頸。

怎麼辦?華坪路在何方?華坪人很快找到了出路,由黑色產業向綠色產業轉型。第一條路就是上山種植芒果,讓黑礦山變成花果山。

10月16日,在半山腰上的石龍壩鎮基左社區,漫山遍野都是綠色的芒果園,18800畝芒果林如綠色波濤隨著山巒起伏,一個個村寨在果園林海中只露出片片青瓦。芒果早已採摘售罄,17組村民周安紅邊修剪芒果枝邊說:「我15年前就開始種芒果,但是過去山上煤礦多,果樹上、人身上都沾滿了煤灰,掛果少,品質也不好。後來煤礦關了,水和空氣都變好了,我就擴大規模種了60多畝芒果,我們村小組從300多畝發展到788畝。」

果園間道路鋪滿煤矸石,許多芒果樹下面土壤裡都有厚厚的一層煤矸石;片片果園之間,不時可見廢棄的煤礦礦井和成堆的煤矸石。「石龍壩鎮的煤礦最多時有100多口礦井,這一帶山坡上礦井密布,日夜生產,拉煤車輛川流不息。前幾年去產能關停了多數礦井,進行生態修復,對汙染土地進行復墾,誰汙染誰治理。復墾後種植芒果,在煤矸石上生長的芒果樹長得好,芒果口感也好。」石龍壩鎮黨委書記陳古周說。

近幾年來,石龍壩鎮探索出一條「礦業轉業、礦主轉行、礦工轉崗、礦山轉綠」的「四轉」新模式,通過黨員示範帶頭發展芒果產業,全鎮芒果種植面積達16.41萬畝,黑色的礦山變成了綠色的花果山。

2013年以來,華坪縣有25家煤炭企業投資10億多元轉型發展綠色產業,4.6萬多名煤礦從業人員種植芒果、花椒等綠色產業,煤老闆變成果園老闆,採煤工變成新果農。生態產業面積從2013年的78.8萬畝增加到123萬畝,其中芒果種植37.8萬畝,居全國第三位。煤礦區水源、植被、土地等正在加快恢復,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

金沙江流經華坪52.6公裡,多年來,沿岸流域生態環境脆弱、石漠化嚴重,泥沙大量流入江中,江水渾濁不堪。為守護好一江碧水,華坪縣積極引導群眾在金沙江沿岸荒山荒坡發展芒果等綠色產業,打造長江上遊綠色經濟長廊。目前金沙江流域植被覆蓋率逐年提高,沿岸芒果種植面積已接近10萬畝,雨季入江沙量大大減少,金沙江水質達標率100%,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石漠化現象逐年減少,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2.66%。

「綠」轉「金」 芒果園變成綠色銀行

37.8萬畝芒果不僅綠化了礦山荒山,綠化了金沙江河谷,還成為華坪農村群眾的綠色銀行。在華坪,人們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富有,過去是看他有沒有煤礦,如今是看他有沒有芒果園。

「今年我賣芒果收入17萬元,往年行情最好時收入25萬元。」周安紅說。石龍壩鎮4320戶農戶中只有324戶沒有種植芒果,90%的貧困戶都種芒果,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就有413戶。沒種芒果的是海拔1600米以上的農戶,採摘芒果時節就到山下芒果園打工,每天收入300元。

在華坪縣榮將鎮龍頭村果子山,全村有4.2萬畝芒果。「我們這裡是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的最大規模的芒果種植園,一個3斤多重的芒果,運到北京能賣到100多元。」龍頭村村委會副主任吳志榮開心地說。龍頭村的果農摸索出控花技術使芒果晚熟到11月,使芒果價格翻了數倍。全村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8369元,今年芒果產值達1.5億元。村委會門口前兩年就安裝了自動取款機,方便果農們存取款。吳志榮多年前從雲南農業大學畢業後,回鄉創業種芒果,如今一年收入幾十萬元。

據華坪縣常務副縣長胡幫彬介紹,通過生態修復、綠色轉型,芒果成為帶動全縣農村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大特色生態產業,芒果年產值從2013年的5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22.8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由7363元增加至13295元。華坪縣成為「一縣一業示範縣」和「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創建區」。

零汙染 金沙水流出清潔產業

有人說,芒果產業富民不富縣,於是華坪在山下金沙江畔找到了第二條綠色轉型之路。從煤礦產業向水電矽材產業轉型,變黑色能源為綠色能源,打造雲南省清潔載能產業示範基地。

10月中旬,在華坪縣工業園區麗江隆基公司年產6GW高效單晶矽棒生產車間,一個個如火箭發射架般的圓柱爐緩緩旋轉,一根根單晶矽棒就在圓柱爐中生產出來。單晶矽棒是光伏發電的重要材料,具有全國領先的科技含量。今年1-8月,麗江隆基和相鄰的華坪隆基共生產單晶矽棒28975噸,實現產值35億元。

華坪工業園區內,除了單晶矽棒,還有石英坩堝、五星石墨、金沙雲區塊鏈大數據等重點項目,這些項目依託3.6公裡外的金沙江觀音巖水電站提供的電力發展起來,同時解決了豐水期電站棄水棄電的問題。「這些企業都是清潔能源項目,零排放,不產生廢氣廢水。我們招商引資,絕不引進一家汙染企業。」華坪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李堂麟說。

這些綠色能源企業還帶動了華坪及周邊地區許多貧困群眾就業脫貧,僅單晶矽棒項目就吸收3388人就業,平均工資6000元以上,其中就業扶貧車間就帶動貧困戶260人就業。

隨著綠色能源不斷優化,綠色產業不斷壯大,華坪縣城環境空氣優良率達到100%,橫穿縣城的鯉魚河由黑水河變成了清水河,並創建成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3A級風景區,華坪縣由灰塵漫天的黑色城市變成天藍、地綠、水清、氣候溫潤的綠色城市,吸引省內外遊客紛至沓來。2019年,華坪縣接待遊客165.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4.6億元。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6日 02版)

編輯:田珂

相關焦點

  • 雲南華坪:「去黑」「增綠」 金沙江百裡生態長廊靚了
    這是記者近10年間先後3次到雲南麗江華坪縣最直觀的感受。華坪地處金沙江中段北岸,曾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一度佔全縣工業產值的70%以上。2200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上,原煤分布達1800平方公裡。「黑色經濟」曾補了財政、富了企業,但隨著區域產業格局的變化,華坪發展遇到了瓶頸,老百姓也不買帳。「以前買來摩託車都不敢多騎,因為上路就等著『吃』煤灰。」
  • 《人民日報》要聞版點讚麗江華坪綠色發展
    文章寫道:「雲南麗江的華坪縣,曾是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一天三頓飯,頓頓靠煤炭』。而最近,華坪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從『煤城』到『芒城』,走出了一條由『黑』轉『綠』、由『綠』轉『金』的生態富民路。」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煤炭大縣到芒果之鄉 雲南華坪的「綠色...
    央廣網麗江12月14日消息(記者李健飛 華坪臺記者趙睿)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位於長江上遊的煤炭大縣雲南華坪縣通過給黑色做減法,給綠色做加法,轉型成為世界優質芒果之鄉,走出了一條山清水淨空氣好的綠色發展之路。
  • 綠色發展釋放生態紅利
    把握好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才能找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進而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雙贏」轉變  每年的8月到10月,正值雲南省華坪縣果子山最美麗的時節。滿山的芒果樹鬱鬱蔥蔥,大大小小的芒果掛滿枝頭,空氣中瀰漫著芒果的香甜。
  • 雲南麗江這座煤城是怎麼做到的?
    華坪縣城 木曉雯 攝當地人回憶起10年前的場景,定會描述出另一個華坪:荒山黑土、煤礦遍布,漫天煤灰揚起……華坪曾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給當地帶來一時的經濟繁榮,卻也讓華坪生態環境遭到重創。華坪縣痛定思痛,近年來積極布局生態產業,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新路子,經濟發展實現由「黑」變「綠」。12月13日《經濟日報》刊發文章點讚華坪縣煤炭產業走出綠色發展、生態富民新路子一起來看��
  • 貴州畢節:產業「黑」轉「綠」 走「破繭化蝶」綠色崛起之路
    周春榮 攝(中國減貧故事)貴州畢節:產業「黑」轉「綠」 走「破繭化蝶」綠色崛起之路中新網貴州畢節7月24日電 題:(中國減貧故事)貴州畢節:產業「黑」轉「綠」 走「破繭化蝶」綠色崛起之路作者 石小傑 嶽旺7月下旬,走進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騌嶺鎮坪箐村
  • 徐州:綠色發展 百年煤城展現華麗蝶變
    產業轉型、城市轉型、社會轉型,實現了由「灰」到「綠」的靚麗轉身,先後榮獲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稱號,榮膺「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持續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
  • 我們沿著雲南境內金沙江走了一圈,發現……
    張文峰 攝從點染到鋪展,產業之「綠」在雲嶺大地由點成線,由線到面,「綠色含量」不斷提升,為推動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融入雲南力量。產業集群效應的顯現,為富源這個曾經因煤而興、因煤而困的資源大縣注入轉型發展的強勁動能。「十三五」期間,雲南省推動產業加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實施生物醫藥、信息、新材料和先進裝備製造4個產業「施工圖」、服務經濟倍增計劃,引進一批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隱形冠軍和重大項目,八大重點產業支柱作用不斷凸顯。
  • 不毛之地蝶變綠色家園——石漠化地區雲南西疇縣的綠色發展之路
    這句寫在雲南文山州西疇縣興街鄉東升村委會江龍村小組院牆上的順口溜,正是江龍村民們脫貧致富的秘訣,也是石漠化地區西疇縣綠色發展之路的通俗表達。20世紀60至80年代,西疇縣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全縣森林覆蓋率僅為25%,石漠化面積佔全縣國土面積的71.6%,是全國石漠化程度深重的地區之一。
  • 從華坪女高到雲南中醫藥大學 她們這樣回憶張桂梅
    前言:近日,張桂梅校長在雲南大山深處創辦了一所免費的女子學校,用11年時間將1600多名女孩送出大山的事跡感動了全中國。張桂梅校長創辦的這所免費女子學校在麗江市華坪縣,名稱為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簡稱華坪女高。截至目前,華坪女高共有53名學生考入雲南中醫藥大學,其中20名已經畢業,33名在讀。
  • 推動綠色發展(137)丨未來,雲南生態文明建設有新目標(雲南發布)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接下來,雲南將持續發力為建成「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不斷向前展望「十四五」努力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全面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編制實施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
  • 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愛讓夢想飛越大山
    這位乘客正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上圖右。陳欣波攝,新華社發)。為大山裡的女孩點亮夢想,張桂梅老師感動了無數素昧平生的人。究竟是什麼,賦予一位山區人民教師如此厚重的力量?張桂梅和病魔鬥:「不能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休止地看病上」;她和貧困較勁:「挽救一個女孩拯救三代人」;她對學校老師、學生要求嚴格:「堅持,再堅持一下唄!」這是張桂梅勸慰大家最多的話。
  • 「納雍縣勺窩鎮向陽山下」「黑轉綠」傳奇:從一片桑葉開始
    「黑轉綠」的思考——向陽山下開發「綠色銀行」常言道,思路一變天地寬。納雍縣勺窩鎮煤炭資源富集,鄧瑞式也在這裡嘗到了「黑金」的收益,但他心裡清楚,單純依靠消耗能源的發展方式不能持久。鄧瑞式忙個不停,先後帶隊到浙江桐鄉市、雲南陸良縣、廣西橫縣、四川涼山州等地考察。一路走下來,鎮政府幹部、村民代表與鄧瑞式發現,桑樹渾身都是「寶」,桑葉可以用來養蠶、枝條剪了可以賣給食用菌企業做菌棒、葉莖可用來生產青貯飼料。
  • 發展大迸發,城市大蝶變!樂清這樣奏響小康「幸福曲」
    發展大迸發,城市大蝶變!倍財政總收入由1649萬元增加到167億元、增長101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6338萬元增加到535.4億元、增長844倍人均儲蓄存款從4元增至7.7萬元、增長1.9萬倍一組組成績,一個個數字
  • 大山女孩的「校長媽媽」丨記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
    11月30日中午,記者剛剛踏進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校門,便看到一名女學生依偎在校長張桂梅懷裡哭泣。這位女孩是華坪女高畢業生呂娜的妹妹,目前在當地一所初中讀書。張桂梅在家訪時認識了她,並一直支持幫助她上學讀書。但女孩因為思念去世的父親,好幾天沒有上學。
  • 2020博鰲國際旅遊獎揭曉,麗江古城榮獲兩大獎項
    論壇由主題演講、專業成果發布、國內國際經典案例分享、博鑑國際旅遊獎(TC獎)頒獎典禮等多個引人矚目的板塊組成。這是一個新的開始,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永勝旅遊事業發展必將掀開嶄新的一頁。,「綠」轉「金」的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