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蝶變綠色家園——石漠化地區雲南西疇縣的綠色發展之路

2020-12-23 環球網

本文轉自【光明網】;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山上不栽樹,喝水跑遠路;坡地不壘埂,種糧要貼本;育得青山在,功德傳後代。」這句寫在雲南文山州西疇縣興街鄉東升村委會江龍村小組院牆上的順口溜,正是江龍村民們脫貧致富的秘訣,也是石漠化地區西疇縣綠色發展之路的通俗表達。

20世紀60至80年代,西疇縣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全縣森林覆蓋率僅為25%,石漠化面積佔全縣國土面積的71.6%,是全國石漠化程度深重的地區之一。近30年來,西疇人向石漠宣戰,創造了「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走出了一條石漠化治理綠色發展之路,解決了溫飽,摘掉了窮帽,如今正依靠綠色產業大步邁向鄉村振興之路。

石山坡上長出柑橘樹

20多年前的江龍村,石漠化程度深,旱澇災害頻發,村內唯一的水源龍泉變枯井,村民只能遠到3公裡以外的鄰村挑水,是當地有名的「救濟村」。

2004年,江龍村修通了公路,整治了村容村貌。但因沒有產業,村民們依然貧困。退休教師劉超仁申請入黨,並發動8戶村民種了20多畝柑橘。「當時我的退休工資有600元,可是村民人均收入還不到600元,我入了黨,更能夠發動大家種橘子脫貧。」劉超仁說。

如今的江龍村,村裡田地裡、山坡上、房前屋後都種滿了柑橘,鬱鬱蔥蔥的柑橘園中,金燦燦的柑橘把一株株橘子樹壓彎了腰。村民們住進了剛建起的新樓房。村黨支部書記魏有權說:「三年前,全村800畝橘子中有600多畝掛果,多數出口越南,人均純收入有1萬多元,森林覆蓋率由1995年前的32%提高到80.4%,我們村也被命名為省級文明村。」

「我今早上用三輪車拉了600斤橘子到興街,讓老伴在街上賣,我又趕回來採摘了600斤,明天再拉去賣。」今年已73歲的劉超仁,背著一籮筐橘子笑呵呵地說:「現在全村有1100畝橘子,年收入300多萬元,多數人家都有10萬元,周圍村子也學習我們。村裡的地種完了,有12戶村民就到麻慄坡縣去租地種橘子。」

如今,在滬滇合作項目資助下,江龍村家家戶戶的庭院裡建起木亭、假山,橘子園邊正在修建儲存橘子的冷庫。在村道旁院牆上,一幅幅橘子樹的風景壁畫格外醒目。

石頭窩種成藥園子

一米多高石頭壘砌的臺地石埂延伸上百米,層層疊疊就像古老的城堡,臺地上片片紅土和條條青灰石埂,宛如一幅寫意的山水畫。三年前,西疇縣蚌谷鄉程家坡村委會玉屏山村從石頭窩中改造出了400畝臺地。

玉屏山村小組長謝方勇說:「政府幫助把石頭地改造成臺地後,2018年村民們在臺地上種烤菸脫了貧,這兩年流轉臺地給外地老闆種三七,這裡成為西疇最大的三七種植示範園。」

「以前種苞谷一畝收入500元,種烤菸1000元,現在僅租地1畝就有1800元。」正在採收三七的66歲的婦女謝方英邊幹活邊說,「我家的5畝臺地租給老闆種三七,我和老公都來示範園打工,明年我們準備種姜,收入會更多。」

石漠化治理後的西疇不僅種三七多,其他中藥材的種植也越來越多。在西疇蚌谷鄉長箐村麼黑梁子,政府發動群眾改造臺地,石埂有3米多高,寬闊的臺地裡長滿了一米多高的苦參,這是陳敦儒投資開發的564畝苦參種植基地。他組建了藥材林果公司和有130戶村民參加的藥材種植合作社,帶動全縣種植藥材12000多畝。「我們的藥材賣給省外金嗓子、三九等製藥企業,年產值6000多萬元。」陳敦儒說。

目前西疇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77289畝,石山坡上的一個個藥園子成為村民們的致富園。

石漠荒山變千畝果園

「過去這一帶水土流失嚴重,2014年以來普及了水窖和沼氣,國家投資治理石漠化,生態環境才開始恢復。」西疇縣興街鎮三光片區多依坪村小組黨支部書記夏應書說。

三光片區涉及興街鎮三光等6個村委會2253戶,石漠化面積30平方公裡,是西疇縣石漠化最嚴重地區之一。

近年來,政府投資4.7億元,發動群眾將石旮旯地變成了平整肥沃的「三保」臺地。三光片區利用層層疊疊的臺地,引進浩弘公司發展獼猴桃種植,綠色覆蓋了石漠山崗,各村寨的村民從土坯房搬進了磚瓦房。

如今的三光片區獼猴桃果園已達5000畝。「這裡的獼猴桃優質有機,去年初掛果,今年銷往北上廣,收入300多萬元,明年可達1000多萬元。」浩弘公司總經理陳登樹快人快語,「到石漠化地區開發農產品雖然成本高,但能帶動村民們脫貧,盡企業的社會責任。三光片區358戶村民流轉5000畝土地給公司種植,每年租地收入400多萬元;每天有100多村民到種植基地打工,一年務工收入400多萬元;公司還帶動全縣14個村集體3000多戶入股,村民們可以固定分紅。」

「和10年前相比,變化太大了!以前在石頭縫裡種烤菸和苞谷,後來政府改造了臺地,我家16畝地租給公司種獼猴桃,800元1畝,我用租金開了農家樂和民宿,還買了農用車、微型車和三輪摩託。」多依坪村村民江應凱高興地說。

獼猴桃果園如綠色絨毯鋪滿山坡,包圍著一座座圓錐形的綠色山峰。三光片區不僅成為綠色山崗,而且成為村民們增收的聚寶盆,成為國家石漠公園,去年吸引了約10萬人次前來參觀旅遊。

2018年,西疇縣依靠發展綠色產業,在文山州率先脫貧摘帽, 37303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脫貧摘帽後,如何鞏固脫貧,實現鄉村振興?「我們一靠綠色產業,二靠群眾就業。」西疇縣委書記蔣俊說。西疇縣以「養好一隻雞、栽好一山藥、種好一園菜、做特名優水果」為重點,全力發展綠色產業,讓脫貧群眾持續增收。

「新時代的西疇精神苦幹、實幹、創新幹!就是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和創新精神!依靠這種精神,西疇走出了一條石漠化地區擺脫貧困、推進鄉村振興的綠色發展之路。」蔣俊說出了多年扶貧的感悟。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7日 04版)

相關焦點

  • 一個煤礦大縣由「黑」到「綠」的蝶變——透視雲南華坪綠色轉型之路
    近幾年來,石龍壩鎮探索出一條「礦業轉業、礦主轉行、礦工轉崗、礦山轉綠」的「四轉」新模式,通過黨員示範帶頭發展芒果產業,全鎮芒果種植面積達16.41萬畝,黑色的礦山變成了綠色的花果山。2013年以來,華坪縣有25家煤炭企業投資10億多元轉型發展綠色產業,4.6萬多名煤礦從業人員種植芒果、花椒等綠色產業,煤老闆變成果園老闆,採煤工變成新果農。
  • 推動綠色發展(137)丨未來,雲南生態文明建設有新目標(雲南發布)
    普洱打造生態茶園 普洱市委宣傳部供圖「十三五」時期:雲南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完善生態補償、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接下來,雲南將持續發力為建成「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不斷向前展望「十四五」努力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全面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編制實施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
  •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綠色金融助力雲南綠色發展
    綠色信貸「活水」注入生態環境保護  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國家「十三五」規劃把發展綠色金融作為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在雲南,綠色金融已成為助力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  綠色金融助力雲南綠色發展  在雲南富民縣羅免鄉高倉村,坐落著昆明市唯一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每天,來自昆明市3470家醫療機構的30噸醫療廢棄物,將會運到這裡集中處理。
  • 未來發展方向在哪?文山州給出「新答案」
    結合富集的資源、特殊的區位優勢,文山州將按照「全省發展新增長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石漠化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創新示範區、雲南連接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樞紐」四個定位推進發展。目前,隨著綜合交通、綠色鋁業、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文山已成為雲南省最具發展潛力、後發優勢突出的州市之一。接下來,文山州將打造「四大千億產業」帶動全州經濟社會高速發展。
  • 雲南:綠色三張牌撬動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綠色發展 產業轉型升級 全域旅遊1.因地制宜發掘綠色能源雲嶺大地峰巒疊嶂,江河縱橫,處處有清潔能源。雲南綠色能源資源豐富,水能經濟可開發量居全國第2位,年接收太陽能能量居全國第8位;生物質能原料種質居全國之首;溫泉總數居全國之首,天然放熱量全國第2位……近年來,雲南重點打造「綠色能源牌」,一批大型水電工程啟動或建成發電,綠色鋁創新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投產,綠色鋁材、綠色矽材等產業快速發展,省內用電量佔比提升到52.3%,工業用電量增長5.8%。
  • 踐行環保理念——陝投集團正元實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之路」
    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陝投集團旗下秦龍電力正元實業(以下簡稱「正元公司」)以燃煤電廠固體排放物處置為中心,圍繞粉煤灰和脫硫石膏綜合利用,在「兩難」中找到「雙贏」之路,在「矛盾」中找到「共生」之法,在「對立」中提煉了「轉化」之機,讓環境汙染源「華麗轉身」成為新資源,探索出了一條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之路」。
  • 綠色生態,這就是開遠的幸福「底色」!
    綠色生態,這就是開遠的幸福「底色」!近年來開遠市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把「綠色」作為生態發展底色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 徐州:綠色發展 百年煤城展現華麗蝶變
    原標題:徐州:綠色發展,百年煤城展現華麗蝶變   徐州,一座因煤而興的城市,新中國成立以來,這裡已累計生產煤炭10億噸,為江蘇省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你笑起來真好看】廣西農民「點石成金」 石山上打造「綠色銀行」
    【你笑起來真好看】廣西農民「點石成金」 石山上打造「綠色銀行」 2020-08-12 14:02:51德保縣燕峒鄉引進企業,與當地村民合作社一道,在旺屯村、興旺村、多龍村等石山上連片種植鐵皮石斛,如今已發展了1000畝示範基地,通過技術培訓指導、統一收購營銷等方式帶動周邊16戶農戶發展鐵皮石斛種植。圖為廣西羅城縣仫佬族姑娘採收毛葡萄。 韋如代 攝  石頭縫裡也能「掘金」,說起石斛產業發展帶來的變化,旺屯村村民農澤寧喜不自禁。
  • 荒山披綠石成金——貴州安順走出石漠化治理新路
    這是安順市治理石漠化和脫貧攻堅的成果。近年來,安順市牢牢把握「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定位,將石漠化治理工程作為推動綠色安順建設的重中之重,實施造林育林一起抓,興修水利,石漠化治理成效顯著。同時,安順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態林業,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關新村地處麻山腹地,一度石漠化嚴重,山高坡陡,土地破碎,群眾只能以種植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生。「棕櫚全身是寶!」
  • 「天眼述評」讓綠色成為貴州發展「最靚麗底色」
    作為長江上遊地區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構建長江、珠江「兩江」上遊綠色屏障,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打造綠色家園、完善綠色制度、築牢綠色屏障、培育綠色文化「五個綠色」,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 貴州畢節:產業「黑」轉「綠」 走「破繭化蝶」綠色崛起之路
    周春榮 攝(中國減貧故事)貴州畢節:產業「黑」轉「綠」 走「破繭化蝶」綠色崛起之路中新網貴州畢節7月24日電 題:(中國減貧故事)貴州畢節:產業「黑」轉「綠」 走「破繭化蝶」綠色崛起之路作者 石小傑 嶽旺7月下旬,走進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騌嶺鎮坪箐村
  • 綠色發展釋放生態紅利
    粗放發展不僅影響了群眾健康,而且難以為繼。如何修復並保護好生態環境、如何走好轉型發展之路,成了當地的一個重要課題。  華坪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2013年以來,華坪一邊做「去黑」減法,將全縣礦井從82對關閉退出到13對,減少了84%;一邊做「增綠」加法,實施礦山復綠、荒山補綠。
  • 典型案例 |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訴雲南澤昌鈦業...
    典型案例 |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訴雲南澤昌鈦業有限公司環境汙染責任民事公益訴訟案 2020-06-15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電影業是時候走上綠色發展之路了?德國人是這麼做的…
    電影業是時候走上綠色發展之路了2006年,艾伯特·格爾(Al Gore)和戴維斯·古根海姆(Davis Guggenheim)共同製作的電影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Eine unbequeme Wahrheit )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至遲從那個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故事片和紀錄片開始涉足綠色環保
  • 看三明老工業基地「綠色蝶變」
    看三明老工業基地「綠色蝶變」 2020-12-19 0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雲南普洱正成為綠色產業投資窪地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張娜)12月18日,雲南省普洱市綠色食品推介暨中國咖啡產業創新發展峰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普洱市政府副市長、西盟縣委書記楊宇在發布會上介紹說,普洱是祖國西南邊陲的一塊瑰麗寶地,享有「世界茶源」「中國咖啡之都」的美譽,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