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 精選

2021-12-23 成長樹

來源 |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

 樹媽說:

今天這篇文章,咱們之前有跟大家分享過。裡面很真實的展現了幾個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軌跡。看完之後也讓人心裡很受觸動。

我們現在的努力,並不能許給孩子一個安穩的未來。

如果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並學會樂觀豁達的面對生活,讓他們心裡有愛,眼裡有光,也就已經足夠了。

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估計每個人都聽說過,它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跟蹤了14個7歲孩子,揭示了階層的固化。

因為這部紀錄片,美國、南非和日本也相繼拍攝了自己國家的《人生七年》。

前兩天,我把日本版看完了。

和英國版把鏡頭投向社會最頂層、上貴族學校、最富有的10%,和社會最底層、生活在倫敦東區、最貧窮的10%人群不同,日本版跟蹤的13個孩子,大部分出自中間階層那80%的普通家庭。

所以,這些孩子的人生軌跡,或許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更加貼近。

這個系列的第一部影片,播出於1992年,那一年這些孩子7歲。

此後,每隔七年,節目組會採訪他們一次。

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他們28歲。

如果這部紀錄片還將繼續,明年,2020年,我們將看到這13個孩子36歲的人生。



剛看完這部紀錄片的時候,其實我的情緒有些低落,這種低落,是一種失望。

沒有鮮衣怒馬,沒有波瀾壯闊,這些孩子,穿著普通的衣服、做著普通的工作、過著普通的生活,為普通的事煩惱著。

28歲的他們,不是我以為會看到的樣子。

作為一個媽媽,我的失望,大概源自於不願意接受:

此時的我們,如此躊躇滿志、傾盡全力,而我們寄予重望的孩子,如果不出意外,他們終將平凡。

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7歲的時候,這13個孩子都在上一年級,那時候,他們都有華麗的夢想。

7年後,14歲,有人的夢想改變了。


有人執著的堅持。

他們的人生將走向哪裡呢?

直樹的父母是普通的辦公室職員,父母對孩子管的不多,7歲的時候,他每天玩兩個小時電子遊戲。


但14歲,直樹還是不可避免地去上了補習班,每周三天,晚上十點下課。

支持他學習的信念是:大家都說大學很輕鬆,上了大學之後就可以成天玩了。

直樹說:「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要去大學裡找一項愛好。」

7年後,21歲的直樹在東京一所大學念大三,目標是當一名檢察官。

但因為一次考試難度太高,直樹失敗了,他很快放棄了當檢察官的想法,在一家連鎖咖啡店打工。

說起放棄的原因,直樹說,想當檢察官是因為有地位,人們尊重這份職業,但他意識到,這並不是他喜歡的事情。

和直樹不同,由美的家庭非常重視學習。

她父親在一家著名的汽車公司工作,時常出國,經常一個星期都很難和由美吃上一頓飯。

7歲的時候,由美就是一個非常好強的孩子。


14歲,由美更是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好強、主動,成績優異,是一個學霸。

對於未來,她有明確的目標:去出版社工作。

21歲,由美順利完成大學,開始找工作。

然而,給20個出版社遞交了簡歷,卻統統石沉大海,最後在一家企業的自助餐廳當了一名營養師。

一路順風順水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現實的骨感。

這些孩子當中,家庭條件最好的,要算貴子,她在東京長大,家庭的教育理念是典型的精英教育。

即使是27年前,她的時間就被課外班填滿了:星期一彈鋼琴、星期二遊泳、星期三練書法、星期五上補習班、星期天練劍道。

每周,她要坐兩次火車去上課。

那時她最大的願望是能變出「另一個我」來幫自己寫作業。

然而,即使是這樣拼命學習,初中、高中、大學,貴子都沒能進入家人希望的首選學校。

貴子一直覺得自己的人生很不成功,直到21歲,她找到了滿意的工作,成為了日本航空的空姐。

她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終於讓父母自豪了。

然而這份工作,並不像表面那樣光鮮:只要稍有疏忽,就會有人指著鼻子罵,有時想打一個盹也不敢,一秒鐘都不行。

貴子說:「我總是很緊張、總是在思考,即使下班了還想著那些事。」

而那個懷揣遠大理想,從不曾改變信念,想要成為職業棒球運動員的男孩呢?

他叫三重。

他很幸運,父母百分百支持他的理想,而三重似乎也頗有天賦。

21歲,他是大學裡的投球手,打出了不少成績,還上了新聞。



然而,這樣的意氣風發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

幾年後,他放棄了夢想,退出了棒球隊,在父親的印刷廠工作。

說起原因,也只有一句:「有些事是沒有定數的。」


很叫人失望是不是?

然而,從數字上來說,那些理想的「成功人生」,概率就是這麼低。

2018年,絕大多數省份的985大學錄取率低於5%,在河南、江蘇、貴州、山西,只有前1%的孩子,才能考進985。

即使退而求其次,211大學,錄取率最高的北京和上海,也僅僅接近14%,排名靠後的廣西、甘肅、安徽、河南,錄取率不到4%。

比如說在北京,聽起來並不是那麼吸引人的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那也已經是排名前10%的頭部孩子才能進去的地方了。

2019年,全國高考的報名人數突破了一千萬。

有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在全國,只有前6%的孩子有機會考取一本,能讀985的只有0.79%,能讀211的只有2.41%,想讀清華北大,你必須進入全國的前0.03%。

這是家長不願意面對的事實:你的孩子,仿佛會走的很遠,但有極大的可能,他只是換一個城市、換一份工作,但過的生活,將和你的現在差不多。

無論我們怎麼做

都無法保障孩子的人生

身為父母,都有一個願望,想為孩子掃清路障,保全他們一世無憂。

然而,這部紀錄片卻似乎在告訴你:關於工作、愛情、親情,你正在經歷的煩惱,你的孩子一個都少不了。

做空姐的貴子,家庭能給她的幫助和保護應該是13個孩子裡最多的了。

但是,工作第三年的冬天,她工作的航空公司破產了。

父母還遭受了車禍,躺在床上不能動,幾年後才慢慢恢復。

想去出版社工作的由美,一邊做著營養師,一邊不斷參加招聘會。

這樣執著地持續了一年,由美的童年夢想終於成真。

然而她卻有新的不安:28歲,朋友們都結婚了,有了孩子和房子,但她還是單身。


其他孩子,也各有各的煩惱。

有人因為丈夫賭博,正在申請離婚;有人和母親關係生疏,大吵一架之後離開了家;還有人背著父母,偷偷從大學輟學……

孩子極有可能,不會按照你預設的道路走下去,他們會想盡辦法脫離掌控。

這一路上,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

事業的、情感的,主觀的、客觀的,環境的、命運的,總會有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大手,將撥弄翻覆孩子的生活。

這就是人生本質的短暫、珍貴,和脆弱。

問題不僅僅是孩子能不能面對,更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敢不敢面對?

怎樣的孩子最接近幸福?

看到這裡,或許你已經同意了,我們的孩子,無法得到絕對的完美和幸福。

那麼,怎樣的孩子,將無限接近幸福呢?

紀錄片裡,28歲的時候,有三個孩子傳遞出來的狀態非常好。

第一個很讓人意外,是那個愛玩電子遊戲、沒考上檢察官、在咖啡館打工的孩子直樹。

現在他已經升職為店長,他負責的分店,在1000家連鎖店裡銷量第一。

在這個工作裡,他找到了價值,因為這家店的結果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他。

他也找到了想做的事——自己開一家店,獨立自主、嘗試新事物。

他的眼神裡,有自信的光芒。


第二個孩子,在紀錄片裡沒有什麼存在感。

她叫高江,生活在一個小城市,21歲在老人院工作,22歲結婚,很快有了一個孩子。

生活按部就班,但她有從平凡生活裡得到快樂和平靜的能力。

她說:「這正是我想要的。」


第三個孩子,是做空姐的貴子,公司破產和父母的車禍,讓她成長了很多。

她經常和朋友一起跳舞,努力地、積極地、正向地面對著生活裡的逆境。


當孩子有追求的勇氣、有健康的心態、有悅納自己的智慧,就會以自己的方式趨向幸福。

這就是所謂的「兒孫自有兒孫福」。

這也是99%的人要過的,平凡而豐富的人生。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這是一堂父母的成長課

前幾天聽說雞娃群裡流行一句話:娃的時間有限,不能拿去試錯。

聽完覺得挺恐怖,這是一個預期管理的問題。

你可以期待最好的結果,但也要能接受最壞的可能,不然自己會崩,孩子也會崩。

上進心是可愛的,偏執狂卻是可怕的。

接受孩子終將平凡,接受孩子躲不開磨礪,是父母必修的一堂成長課。

我們的父母,不也是這樣看著我們過來的嗎?那麼面對我們的孩子,也將會是一樣。

這句話,說給孩子,也說給我們自己:

願你有追求卓越的能力和韌勁,更有接受平凡的智慧和勇氣。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說: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每個人的生活都大抵如此,但我們往往害怕著這個叫做「平凡」的東西,所以毛不易唱的那一句「像我這樣不甘平凡的人,這世界上有多少人」,才會戳中無數人的內心。

現在,我們又把這願望嫁接到了孩子的身上。

接受平凡,不是放棄、退縮,而是管理好預期。

我們可以期待最好的結果,但也要先想想,最壞的結果是什麼,我們能接受嗎?

我們都希望孩子去藤校、清北,但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甚至是職高,我會不會因此痛苦不堪?要不要因此讓孩子覺得不如別人?

如果孩子只是用力的,過著平凡的一生,我是不是愛他一如最初?

我們的心態、狀態,決定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對那99%大概率的人生。

 樹媽說:

大家點擊文章底部的「在看」,然後掃下方二維碼,進入公眾號,左下角對話框回復「人生七年」,就可以獲取啦!

大家掃碼進入公眾號後臺

在對話框回覆:人生七年 即可獲取!

文章之後,還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說一下,咱們開通視頻號啦。

好多媽媽提過沒時間看文章,後續我會在這裡,用短視頻的形式,跟大家分享我的有趣日常、心得、經驗……

大家掃描下方二維碼就能關注,歡迎來坐坐!

掃碼關注「小樹媽媽」

掃碼關注「成長樹」

作者簡介:Danny,順義媽媽,家有男娃一枚,中國政法大學碩士、投資人,原知名律師事務所律師。十一姐,海澱媽媽,家有小妞兒一枚,原杭州電視臺首席記者、央視新聞頻道最佳出境記者,中科院心理所心理諮詢師。本文來源微信公號: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這裡匯聚了傳說中的海澱、西城、順義媽媽,因為工作與地域的關係,我們能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帝都媽媽的育兒新認知和京城新生活。

- 最溫暖的育兒公眾號 -

200萬父母已關注


大家好,我是小樹媽媽,愛閱讀、愛分享、更愛家裡的兩個娃。創辦成長樹這個平臺6年了,收穫了200多萬媽媽的關注,現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寶爸寶媽,每天為大家提供原創育兒好文、精選好物、有聲繪本,累計發布了300多篇原創文章。如果你家也有3-12歲的娃,那咱們就算相見恨晚,現在關注,小樹媽媽還有見面禮送給你。

相關焦點

  •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他們28歲。如果這部紀錄片還將繼續,明年,2020年,我們將看到這13個孩子36歲的人生。沒有鮮衣怒馬,沒有波瀾壯闊。這些孩子,穿著普通的衣服、做著普通的工作、過著普通的生活,為普通的事煩惱著。28歲的他們,不是我以為會看到的樣子。
  • 日本版《人生七年》:28年追蹤13個孩子,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
    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估計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每7年就跟蹤拍攝一次,揭示了階層的固化。而後,這樣的紀錄片被多次翻拍。日本版拍攝於1992年,不同於英國拍攝了3個不同的階層,日本版中的13個孩子都來自類似你我這樣的普通家庭,與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更加貼近。
  • 28年追蹤13孩子,導演戳破教育真相:孩子的平凡與父母的努力無關
    別人的孩子可能不僅有良好的基因,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高瞻遠矚的陪伴也從不缺席,有條件的家庭更會高價聘請優秀的輔導老師,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沒什麼理由比你的孩子落後。日本有個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導演每隔七年對13個孩子做一次回訪,目前已至28歲。
  • 學霸父母的孩子什麼樣?如果不出意外,他們終將平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不僅學霸父母,每一個家長都需要面對:儘管躊躇滿志、傾盡全力,而我們寄予重望的孩子,如果不出意外,他們終將平凡 如果將全體分子(子女考上211或985大學)之和去除以全體分母之和(父母水平均在大專或以上),然後我們可以欣慰地看到:當父母教育水平都處於當年前3%時,子女仍然處於前3%的概率只有——10%。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 28年追蹤13個孩子,暴出世間最大悲劇:生而為人,我們註定一生平凡!
    但如果換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的孩子平凡嗎?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未來很平凡嗎?對於很多人來說,答案或許又會不一樣了。在英國,有一檔名為《人生七年》的紀錄片,半個多世紀以來,導演堅持每隔7年拍攝一次,通過記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揭示了階層的固化問題。在日本,同樣也有一版《人生七年》,不同的是,他們選擇拍攝的13個孩子全部都來自極其普通的家庭。
  • 28年追蹤13個雞娃家庭,揭露扎心真相:父母拼盡全力,孩子卻註定平凡...
    更希望各位親如果喜歡能多多轉發,❤️你們文章授權轉載自精英說(ID:elitestalk) 英國有部紀錄片,《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跨越半個世紀,拍攝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孩子們的一生。56年,14段人生濃縮在九季紀錄片裡,歲月流轉,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 日本人用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局驚人!這世間最大的真相,不在課本裡
    你覺得自己平凡嗎?你能接受自己的平凡嗎?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答案可能都是肯定的。  但如果換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的孩子平凡嗎?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未來很平凡嗎?  對於很多人來說,答案或許又會不一樣了。
  • 曹駿從天才童星淪為十八線演員: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孩子拼盡全力,也可能一生平凡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都在乘風破浪,即使這樣,我們也必須承認哪怕孩子拼盡全力,也可能一生平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大多數父母心裡不太能接受孩子的「平凡」。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下意識就將平凡與沒有未來劃等號。
  • 日本BBC紀錄片揭開殘酷真相: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
    在騰訊視頻上看到日本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來自普通家庭的13個孩子,攝影師跟蹤拍攝了他們從七歲以後的生活軌跡。七歲多的貴子說:她想要「另一個我」,「另一個我」可以幫她做作業,那麼她就可以玩和學習了。
  • 28年追蹤13人, 日版「人生七年」揭露扎心真相:我們全力奔跑,卻...
    那麼對於我們普通家庭,普通孩子,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命運?  日版的《人生七年》用28年的時間,揭示出扎心的真相。  和風靡一時的BBC版《人生七年》著力挑選各個階層不同,這次日本選擇的13位主人公都來自於普通人階層,所以,這些孩子的人生軌跡,或許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更加貼近,也更具參考意義。
  • 6年追蹤3個階層的孩子,結果扎心了: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以前老一輩的總說"讀書改變命運",有的人認為這樣言過其實,讀書不一定有用,但紀錄片《出·路》真的讓我們感受到了讀書、教育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父母越是不努力,孩子就越沒有出路。從2009到2015年,導演鄭瓊花費6年的時間去記錄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馬百娟、徐佳、袁晗寒)的成長曆程:6年過去,馬百娟放棄了自己去北京的願望,嫁為人婦;徐佳通過自己努力考上大學、在大城市找到工作,逐步改變自己的命運;袁晗寒有父母的支持,按照自己想法過生活。馬百娟因父母無法逃離,徐佳則是在母親的督促下蛻變,孩子的出路真的是父母給的。
  • 28年追蹤13個雞娃家庭,卻得到一個扎心真相!父母們都應該看看!
    可能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但他的代表作《人生七年》你肯定看過或者聽說過。這部紀錄片跨越半個世紀,拍攝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孩子們的一生。(點擊連結閱讀全文:這部耗時56年的紀錄片,跟蹤英國14位孩子的成長,道盡人生的殘酷真相)56年,14段人生濃縮在九季紀錄片裡,歲月流轉,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 我的學渣兒子被逼成學霸,結果扎心了:那個平凡的孩子,更值得我們去愛
    這一次,媽媽爆發了,她把生活的不幸全都歸結於兒子的成績: 「如果你有滿級分,爸爸就會讓我養貓!」「如果你靠自己的能力拼上滿級分,我就有錢請一個好一點的師傅,趕快把屋頂修好,爸爸就會回來吃晚餐了!」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結果淚目:孩子拼盡全力才能成為普通人
    從1964年到2019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9.2。它記錄的是一群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他們的出生的階層、所做的選擇、收穫的人生。28歲,孩子們長成了我們曾經的普通模樣。為人父母,我們都想用自己的付出去修正孩子的成長,讓他們的人生多一些圓滿,少一些遺憾。但是,無論我們如何竭盡全力,孩子們總是會因為各種原因掙脫劇本,告訴你:那是你左右不了的,他們的人生。
  • 28 年跟拍 13 個雞娃家庭,結果淚目:孩子拼盡全力才能成為普通人
    從 1964 年到 2019 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 7 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 9.2。它記錄的是一群孩子,從 7 歲到 63 歲的人生,他們的出生的階層、所做的選擇、收穫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纖毫畢現,太過震撼,太過真實,令人唏噓。有網友看完後感慨道:繼 BBC 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之後,日本拍了自己國家的版本。
  • 威雅家長學苑 | 28年跟拍13個家庭,結果淚目:孩子拼盡全力卻成為了普通人
    從1964年到2019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9.2。它記錄的是一群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他們的出生的家庭、所做的選擇、收穫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纖毫畢現,太過震撼,太過真實,令人唏噓。繼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之後,日本拍了自己國家的版本。
  • 28年跟拍13個普通家庭:立志成為明星、鋼琴家、農民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但不同於英國是從各個社會階層中選取拍攝對象,日本《人生七年》的13個主角們,都來自普普通通的人家,他們的父母不是大富大貴,也沒有窮困潦倒。因為自負盈虧,直樹手裡的決策權比較大,結果是好是壞都完全取決於他。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未來五到十年要做什麼。在咖啡店的工作經驗,也讓他開始思考自己開店。或許,再過7年,我們就會聽到他的好消息。
  • 奶奶和媽媽同樣愛孩子,結果卻大不一樣,答案很真實很扎心
    只要JoJo媽在家,JoJo完全不讓爺爺奶奶陪她玩,甚至爺爺奶奶叫一聲她的名字,她也會發脾氣。JoJo奶奶經常說「這樣帶著有什麼勁呀,媽媽一回來,就不要奶奶了,媽媽明天上班,看你要不要奶奶」。JoJo奶奶對JoJo也是特別寵愛,跟JoJo媽一樣寵愛JoJo,為什麼JoJo更黏媽媽呢?答案很真實也很扎心,值得我們每個撫養孩子的長輩深思。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忽視孩子的「視覺追蹤能力」,家長要重視
    一看我才發現,孩子的注意力真是太不集中了。他拿起筆,寫了2道題之後,他就開始發呆,眼神很呆滯,腦袋開始放空。我拍了拍孩子的頭說:"你快寫呀!都快9點了,你還沒寫完數學作業。"經過了我的提醒,孩子打起精神,認真地寫了一會兒。過了一會兒,孩子的腦袋又開始放空了。很多父母最不喜歡給孩子輔導作業,因為父母可能會被孩子氣死。
  • 為什麼很多當「學霸」的孩子,工作後卻很平庸?原因現實又扎心
    01為何有的孩子在學校當「學霸」,踏入社會卻變得很平凡?原因扎心黃女士年輕的時候因家境貧寒,在初三畢業後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而選擇了停止學業,再後來,早早就結婚生子。不能繼續完成學業,一直以來都是黃女士內心的遺憾,在經歷了生活太多的苦難後,更堅定的認為只有讀書好,將來的人生才會好,所以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在了兒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