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餐廳》第4季終於開播了。
跟往常3季一樣,餐廳開張前就問題不斷。大廚備菜花錢大手大腳,負責財務的趙麗穎因為資金嚴重超支十分焦慮……
而作為店長的黃曉明,不再做事處處透露著「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霸道風格,約談趙麗穎讓他貼上了「溫柔暖心」的標籤。
但筆者還是覺得,黃曉明不適合當店長。
比如現在餐廳開張前的準備,他沒有做好「決策者」的角色,在大廚花錢隨意和財務焦慮資金不足之間,他應該表明自己的立場,而不是做「和事佬」。
《中餐廳》錄了4季,出了兩位店長:趙薇和黃曉明。筆者認為,黃曉明做店長,遠遠比不上趙薇能力出眾。
第2季,趙薇是店長,黃曉明缺席,而第3季剛好相反。
先來說說兩季在客觀環境上的區別,第2季《中餐廳》店面有限,採取的是預約就餐方式,而第3季則是員工在門口招攬顧客,多多益善。
從這點看,第3季的難度是比較大的,不過這絲毫不影響比較趙薇和黃曉明做店長的表現。
趙薇當店長的時候,餐廳開張前大家一起出發買東西,說說笑笑,蘇有朋把「薄荷葉」當成「九層塔」,把「大蔥」當成「韭菜」,畫面非常和諧有愛。
儘管笑料百出,趙薇還是能夠清楚地記得需要準備的蔥姜蒜、生粉、清酒、麻油等瑣碎的配料,既能玩得開心,又能認真做事。
在第三季,或許是因為有了專業大廚的加入,對食品的要求比較高,導致資金消耗得比較快,這與財務秦海璐的理念背道而馳,一個追求品質,一個重視成本。
面對林述巍和秦海璐的矛盾,黃曉明只說「只要好吃,什麼都可以」,當秦海璐徹底表示不滿的時候,他也只是一味地「和事佬」,說「可以可以」。
就是因為黃曉明這麼好說話,林述巍從買2個檸檬變成買4個,秦海璐當時露出了非常無可奈何的表情。
雖然人與人之間需要磨合,但在第一天就鬧矛盾,對大家以後的合作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芥蒂。
在營業期間,趙薇當店長的廚房總是歡聲笑語,黃曉明當店長的廚房總是一團亂麻。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在每個人的工作安排方面,第三季比第二季實在是差太多了。
第二季每天接待的客人比較少,但是至少有3個人在後廚,各自負責自己擅長的菜色。
比如趙薇負責自己的手抓飯,蘇有朋負責鹽酥雞,王俊凱負責青豆蝦仁蒸蛋等等。一旦遇到突發情況,趙薇都能不慌不忙地找到解決方式,穩定局面。
有一次,蘇有朋的鹽酥雞炸的比較黑,想要用青菜墊在下面,比較好看,當時店裡面都沒有蔬菜可以代替。趙薇立刻跑到冰箱那邊,問他要不要用番茄代替青菜,成功解除擺盤危機。
第三季因為接待的客人比較多,後臺備菜人手不夠,導致上菜速度很慢,而且總是出錯,分不清哪桌客人上了什麼菜,沒上什麼菜。有一次因為涼菜供不應求,只能銷單。
接待的客人比較多,是因為黃曉明在外面招攬生意的時候,沒有考慮廚房的工作量和食材的儲備量,一味地拉人,等人家坐下了又不能提供服務,客人催單的時候,黃曉明就只會催後廚,還控制不住對別人的情緒,把別人當成「撒氣筒」。
第二季的時候,客流量比較少,三個人都後廚,都會有手忙腳亂的時候,可第三季主廚只有一個林述巍,既要顧菜,又要忙擺盤,雖然有人打下手,但並沒有減輕多少工作量。
第二季
第三季
開會討論菜單的時候,黃曉明提出做單人套餐,餐飲經驗豐富的林述巍提出做套餐會混亂,不建議做,當時王俊凱和秦海璐也持反對意見。
黃曉明一意孤行,說「這種事情不用商量」,大家只能妥協。
因為推出套餐導致發生一系列的廚房事故,涼菜不夠,甜品不夠,最後只能銷單處理。
旁邊經歷過《中餐廳》第二季的王俊凱,內心應該很懷念趙薇當店長的日子吧。
在開會的時候,黃曉明雖然都會自我反省,說「這是我的錯」,但大部分的開會時間都是在挑別人的工作毛病。
在討論備菜問題的時候,林述巍為了照顧菜的口味,告訴他不能備到他想要的24份。
秦海璐也表示,油炸類的菜品提前炸好,會失去最好的味道。
這些都是廚師無法解決的事情,只有把控好客人的流量,才能保證菜的口感。但是負責招攬顧客的黃曉明卻對林述巍說:「你要解決,這是你的問題。」
連問題根源在誰那裡都搞不清楚的店長,怎麼可能管理好一個餐廳?
第三期播出後,黃曉明真的憑藉一己之力把節目所有的負面熱度招攬到自己身上。
與其說他是店長,不如說他在扮演一個霸道總裁,做事能力一塌糊塗,而且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領導能力幾乎為0。
第四季開播後,雖然他沒有了之前的霸道的做事風格,但就目前來看,做事的能力依然有待考察。
希望趙麗穎能夠代替趙薇的角色,及時「敲打敲打」黃曉明,給觀眾呈現一個和諧友愛的《中餐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