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兩周一次的「趙博士藝術課堂」時間,今天是平昌冬奧會開幕,那咱們說說和體育有點關係的話題。上次說了普契尼和他的歌劇,我的心也還在陽光明媚的義大利。說義大利還得說羅馬,古人云: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羅馬不是堆的!今天我和大家說說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兩個古羅馬奇蹟。第一個就是鬥獸場,也叫競技場。它是所有鬥獸場中規模最大的,是古羅馬的建築奇蹟,也是現代羅馬的標誌。
鬥獸場位於羅馬市的正中心,過去這裡曾是一個小湖。羅馬皇帝尼祿(Nero,37-68 AD)曾在這裡給自己蓋湖景別墅,還在湖邊給自己鑄造了巨大的金像。鬥獸場的義大利語名字叫Colosseo,就是「巨大」的意思。這個「巨大」不是說鬥獸場,而是說金像。尼祿是羅馬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據說他為了興建新宮殿,在公元64年燒毀了羅馬,羅馬大火把他樂得不行,還嫌「火苗子還不夠大」。
尼祿幹的壞事太多,在他被迫自殺後,元老院宣布對他進行「記憶抹煞」,這是古羅馬最嚴厲的懲罰——凡是和他有關的塑像,碑文,銘刻,都必須通通毀掉。之後的皇帝維斯帕先(9-79 AD)吸取了尼祿暴政的教訓,就把原來的暴君金像推倒,並把湖填平,在這建成了巨大的娛樂場所。不過可不是像後來的卡拉卡拉(188-217)那樣的大型洗浴中心,而是建了今天要說的主角——鬥獸場。鬥獸場當年建成的時候,可是宏偉無比,有80個入口,可以容納五萬人,有點像現在的大型體育場,但當時在裡面可不是踢球跑跳,而是進行角鬥,有人和動物血腥的廝殺,還有人和人玩命地角鬥。
角鬥的歷史幾乎貫穿了古羅馬的歷史,是種殘酷野蠻的娛樂。最開始是讓戰俘和奴隸訓練成角鬥士互相廝殺,只有勝利的人才能活下來。勝利的角鬥士不僅能夠活下來,還能夠獲得自由。能賺大筆的錢,而且還能搞出各種緋聞——當然有大筆的錢,緋聞就不是事兒了。總之,角鬥在古羅馬很是風靡,是古羅馬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一些自由人,甚至後來羅馬皇帝康茂德(161-192)都去當角鬥士。其中最有名的角鬥士是斯巴達克斯,有很多電影裡都演過關於他的故事。
古羅馬鬥獸場起源於希臘的劇場。羅馬在徵服了希臘以後,也大量地吸取了希臘文化。一般來說,古希臘的劇場中,半圓形的舞臺在最下方,其後面是牆體。觀眾席是扇形的階梯從下往上,這樣觀眾圍坐成半圓形來看演出,有點像學校裡的階梯教室。古希臘的劇場往往是依山而建,風景秀麗,不想「聽課」還能看看風景,現存最出名的希臘露天劇場在Epidaurus。這種選址是因為當時戲劇和宗教祭拜活動有關係。順便再一說,我們海德堡山頭上也有一處露天劇場,也很漂亮,但是不怎麼用,或許因為它是納粹時候蓋的,政治不正確吧。
古希臘劇場裡的喜劇悲劇,主要就動動嘴。但羅馬人對古希臘的戲劇中通過語言和音樂來表達感情,感到不耐煩。他們覺得「君子動手不動口」才過癮,於是就把舞臺後面的牆拆了,把兩個希臘劇院對在一起,成為圓形劇場,這樣劇院和宗教祭祀沒關係了,也不用去山頭上建了,那就建在市中心。古羅馬劇院裡面坐著滿滿的吃瓜觀眾,就圖看著痛快。讓現在的球迷換上當年的羅馬大袍子那就齊了,不過還有個區別,古羅馬角鬥表演當年可是不收門票的!
如果圓形不夠大,就再把它拉一拉,變成了橢圓形,羅馬的鬥獸場就是這個樣子。雖然說得容易,建造鬥獸場可不簡單。鬥獸場的內部結構很複雜,在下面得把這些角鬥士、野獸籠子和舞臺連接好,才能夠產生很好的表演效果,這裡頭正展現了古代羅馬人民的聰明智慧。與希臘的文質彬彬的戲劇相比較起來,羅馬人的趣味是更加粗俗一些。但是希臘人也在軍事上敗給了羅馬人,粗俗但強大的羅馬軍團甚至統一了地中海一圈,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正是:有理遇到兵,秀才講不清,希臘見羅馬,博士不管用。
羅馬人在優雅的藝術方面沒有太多的新創造,並且他們好大喜功。在大型的公共建造方面,比如公共浴場,高架水橋,還有大型神廟等等,他們都幹得非常起勁,畢竟房地產拉動經濟發展嘛。建築樣式的基本元素都來自於希臘,有些是希臘樣式的變體。鬥獸場的外部裝飾從下到上有四種柱式,並且越往上越精巧,從陶立克柱式,到愛奧尼亞柱式,再往上面的是科林特柱式,注意它不叫柯林頓柱式,最上面更不是萊溫斯基式,而是複合式。
不同層的柱式知識是西方建築的ABC。最下面的陶立克柱式,來自陶裡亞,雄渾古樸,粗壯有力,顯得男性化一些,很多希臘神廟中都用到了這個柱式,越往上越精巧繁複,可以說有女性化的趨勢。鬥獸場的柱式排列,可以理解為是女上男下。在文藝復興時期,這些柱式被藝術家和建築師廣泛地引用,類似於鬥獸場,建築師常常把它們放在豪宅的外部作為裝飾。
鬥獸場能建這麼巨大,光靠柱子是撐不住的,其中還大量使用了拱券技術,這個技術那在當年就是高科技,讓磚石材料形成一個圓拱,力量分散在這個圓拱上,就可以支撐住較強的重量和壓力。這樣的結構出現在鬥獸場的各個部位,比如支撐中央的舞臺,還有觀眾席下面的甬道等等。拱連著拱,拱套著拱,從而讓鬥獸場非常地穩固。拱券技術是古羅馬建築中特別突出的技術,十分了不起。不過不光羅馬厲害,咱們也不含糊,趙洲老師自豪地向大家介紹由聰明智慧的古代中國人民建造的趙州橋,它也是應用拱券技術的範例。
羅馬帝國的衰亡以後,這種大型的野蠻角鬥娛樂逐漸停止了,鬥獸場也被廢棄了。歐洲進入到基督教的時代,人們信仰上帝,更多地追求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這就對了!來點精神文明的,有格調的,可惜他們聽不到咱們藝術課堂。到了蓋教堂或是蓋房子的時候,人們又想起了鬥獸場。這麼一大坨石頭,放在那裡不用也挺可惜的!於是鬥獸場慢慢變成了採石廠。幾百年間,採石工程一點一點地蠶食了巨大的鬥獸場,跟玩貪吃蛇遊戲似得從外往裡轉著吃。
到了十八世紀,幸虧教皇本篤十四世終止了把鬥獸場繼續作為採石場。他的理由是,這裡當年的角鬥士中也有基督徒,所以鬥獸場是他們的主場?那可不是這麼說,而是在鬥獸場中,基督徒曾經被強迫鬥獸或者角鬥,這裡算是先烈受難犧牲的地方。這裡可是個聖地,不可以再被繼續蠶食了,而要讓後人來憑弔,成為「愛教主義教育基地「,於是鬥獸場才得以保留下來。可惜的是外圈也被「吃得」差不多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外圈也就還剩過去的三分之一。
在羅馬帝國當然不只是帝都有鬥獸場,就像今天的體育場一樣,帝國內有很多的鬥獸場,人民群眾愛看點兒刺激的。而且不光現在義大利境內,像維羅納,還有在整個地中海沿岸,比如法國的阿爾勒,都有羅馬時代的鬥獸場留下來。雖然規模沒有那麼大,但是形式差不多,在上帝眼裡它們看起來都像火鍋。現在很多鬥獸場還在被使用,比如在維羅納,每年夏天都在鬥獸場中舉辦歌劇演出;在離西班牙較近的阿爾勒,鬥獸場中每年還有鬥牛活動。
古羅馬時期,在中國正是漢代,我們的娛樂活動可比角鬥要文明的多了,最多也就頂個缸頂個球啥的,不愧為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漢代的一大娛樂活動叫百戲。百戲的情景在畫像石、畫像磚當中有很多。漢代留下的史料數量比較大,文獻中有名的比如司馬遷的《史記》,而畫像石裡也保留了非常豐富的圖像資料,它們大量出土於山東、河北以及四川等地。有圖有真相,無論是宗教還是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有大量圖料,相當於漢代人的紀錄片和朋友圈。
說到畫像石,我想起來小時候喜歡過的一個動畫片,叫做《南郭先生》,有南郭有東郭,也經常有人搞糊塗。我以前介紹過,南郭先生喜歡吹竽。竽就是這種捧在手裡,有很多竹子管的樂器,一吹嗚裡哇拉的,號稱「手中管風琴」。南郭先生往竹管裡塞豆子,裝模作樣地「吹奏」,跟在一大堆人裡頭混日子,最後被齊湣公識破了,就是「濫竽充數」的成語故事。《南郭先生》的動畫風格非常可愛,用的就是類似於拓片一樣的漢代畫像風格,我很推薦我們下一代小朋友看看。
古羅馬的第二個奇蹟,就是萬神廟。鬥獸場是世俗的大型公共建築,相比之下,宗教建築萬神廟並不大。萬神廟,Pantheon,就是獻給羅馬諸神的,比如宇宙總裁朱庇特,還有他的夫人赫拉,以及阿波羅、維納斯幾大行星等等。神廟最早由屋大維的女婿阿格裡巴所建,不幸後來遭遇了大火。我們現在看到的神廟是在公元125年,由羅馬皇帝哈德良(76-138),也就是角鬥皇帝康茂德他老爸,完全重建的。
萬神廟特別令人稱奇,就在於其建築的精妙。萬神廟建築由前柱廊和後面圓形建築主體組成。前柱廊是八排十六根巨型的科林特大石柱。比較萬神廟和古希臘的建築,我們就能發現,大型柱廊還有三角山牆都是羅馬人從希臘神廟那裡學來的。
雖然俗稱萬神廟,現在它其實是個教堂。在四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滅亡了,但是基督教壯大了。公元609年,拜佔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而教皇讓人把萬神廟改成了教堂。現在神廟的正式名稱是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正是因為這改造,這座古代建築傑作才完好地保存下來。還得感謝領導啊,鬥獸場和萬神廟這兩處建築奇蹟都是有領導指示才沒給強拆了。
這座建築的最奇妙之處就是它的建築主體空間是一個球體,不是頂個球,而是真是個球。萬神廟的結構特別簡潔,圓形主體直徑43.3米,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呈一個正圓。其頂部有一個直徑約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這個洞也是萬神廟唯一的採光孔,光線從頂部照射進來,並會隨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照射角度,神聖莊嚴,妙不可言。
現在,「神「在這裡面還有了新的意義——好多義大利名人都安葬在此地。統一義大利的國父,西西里國王埃曼努埃爾二世的墓葬也在這裡,非常豪華大氣。還有更吸眼球的拉菲爾之墓,文藝復興的美少年也成了萬神廟的「座上賓」。萬神廟裡面,常常人頭攢動,其實都是要和小拉菲合個影的人們。
建造如此絕妙建築的奧秘,就是在古羅馬,人們已經會使用混凝土作為建築材料。當然跟今天的水泥還不太一樣,原始混凝土是用石灰、黃土,沙子,再加上水混合起來的。石灰遇到水幹了之後就能形成很結實的建築材料,這種材料在鬥獸場裡面也可以看到。萬神廟用混凝土澆灌而成,從下往上牆體越來越薄,使用的材料越來越輕,既實現了空間的開闊又保證了建築的穩固。幾百年來,它對於世界各國的無數圓頂建築來說,就比如剛滿100周年的清華大禮堂等,都是重要典範。
今天說的古羅馬這兩個奇蹟,一個是世俗的,一個是宗教性的,確實是幾百年來歐洲建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靈感源泉,特別是文藝復興以來,藝術家從古人那裡找靈感,這些建築就在眼前。那麼柱式+拱券+混凝土+圓頂到文藝復興會變成什麼樣子?這算是我給大家留的沒有獎競猜題,大家不妨來猜猜,謎底下期再揭曉!
下周在中國是農曆新年了,在德國是狂歡節,我在這裡給愛好音樂和藝術的朋友們拜個早年,祝大家新春快樂,闔家幸福!我們年後再見!
讓你輕鬆了解歐洲藝術和音樂
趙博士藝術課堂
微信: art-drzhao 微博:趙博士藝術課堂
微信公眾號: 雅堂文化
關注雅堂文化公眾號,愛上歐洲的藝術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