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主之作》——一場藝術的滄桑之旅

2021-02-08 首席影評官

藝術追求的是什麼,不是迎合,而是真實的自己,我知故我在!

這部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將視角對準二戰及之後的德國,用濃濃的人文關懷,講述了一段戰後創傷群體自我修復、對自由不斷追求的光輝歷程。

 

不同於好萊塢傳統的創作風格,歐洲電影更喜歡把筆墨用在對人物個性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創建。

這裡,沒有極端的個人英雄主義、沒有肆意的戲劇衝突和感天動地的愛情,在將一切的表面繁華和商業元素摒棄之後,留下的是被歲月沉澱後的思考和耐人尋味的留白。


故事由三部分組成,通過主角庫爾特的經歷串聯起橫跨近三十年的風雲變幻。

從戰火紛飛的沙場、暗無天日的集中營,到蘇聯控制後對東德的強權統治、精神締固,直至偷渡西德後對藝術本身的反思和自我世界觀的重新構建。

影片用冷靜的鏡頭語言、前後呼應的細節鋪墊,讓劇中人物隨著大環境一起歷練、一起成長、一起蛻變。

 


不要把你的視線移開

這是姑媽伊莉莎白一直對庫爾特講的一句話。

這位美麗而富有天賦的女人生錯了時代,在那個被納粹份子把持的狂熱歲月,像她這種特立獨行的女人只會被當成異類,註定了悲劇的命運。

「不要把你的視線移開」,是想告訴侄子用心去觀察這個世界,記住它的美麗,這樣畫出的東西才有靈魂。

可惜的是,最後被庫爾特記住的只有姑媽離去時的悲痛身影。

 

當伊莉莎白倒在毒氣室時,她的兄弟們正倒在戰場上,不管長眠在何處,兩者死的姿態並沒有什麼區別。

對於死亡,眾生皆平等。

然而,這場悲劇的源頭又讓一切顯得如此的荒謬,因為個人的欲望,就讓一個個年輕、鮮活的生命在美好的年華逝去。

最後,戰爭的輸贏還重要嗎?


這只是繪畫,不是藝術

被蘇軍佔領的東德,強權統治禁錮了人們的行動和自由,在那裡,不需要有思想的人,只需要會做事的機器。

繪畫也變成了用來裝裱政治的工具,但對於真正有追求的藝術家而言,這無異於將他們的靈魂扼殺。

藝術不應該只是簡單對現實的鏡像,它來源於生活,但又要高於生活。


藝術能夠長期流傳下來,靠的不是墨守成規,而是不斷的探索和發掘,才讓它始終充滿活力。

庫爾特是擁有真正天賦之人,他的姑媽沒有看錯。

但是天生對個性的追求讓他無法在僵化的體制內生存,後果是只會消磨他的靈氣,他應該像一隻翱翔於天空的老鷹一樣,廣闊無垠的藍天才是他馳騁的舞臺。

無主之作

逃離東德,來到夢想中的自由世界,終於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本以為藝術也會像流水一樣,找到自己的歸宿。

然而,無限天空儘管會有更多可以展翅的空間,但也有可能因為空曠而迷失自己,找不到方向。

當光與影在偶然重疊後,庫爾特才發現與眾不同不需要用另類去展現。

所謂的無主之作,應該從既有流派裡面摳離出自我的東西,用最真實的表達來反應現實,也唯有真實才能成為最和諧的音符。

 

三段故事,一條成長線,構建出影片的主題。

如果說少年時代是這個故事的種子,求學經歷是這個故事的花朵,那麼無主之作就是這個故事的果實。

經歷了歲月的打磨,時光的淬鍊,藝術才散發出它閃閃發光的魅力。

 

除了對藝術追逐這條明線外,影片還輔以另外一條隱線——納粹後遺症的影響。

不管是德國人、還是世界上其他的普通老百姓,納粹文化和它帶來的人性泯滅是一段永遠也無法揭開的傷疤。

影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醫生西班德教授,這個極端民粹主義者間接害死了伊莉莎白,因為他們執著的認為:

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所有可能影響民族基因的元素都應該像垃圾一樣毫不猶豫的被剷除。

當知道自己女兒和庫爾特相戀後,這個狂熱的納粹分子甚至做出了親自給女兒墮胎的舉動,為了追求自己所謂的理想和信念,寧願扼殺女兒的血脈,納粹的遺毒在戰爭結束後依然侵蝕著這個群體。

 

影片在後半段讓兩條線索進行交叉,將藝術和對納粹的控訴進行融合,呈現出一種強烈對比後帶來的震撼美感。

當透過線條勾勒出的世界,施暴者和被害人在同一個平面中相遇,像無聲的控訴,直搗人靈魂的深處。

這正是影片的高明之處,於小處見真章,通過一個個情感點的鋪墊,最後匯聚成浩瀚的海洋,看似舉重若輕,實則深不可測。

 

影片最讓人無法忘懷的,還是對自我的執著追求,因為有著這種信念,所以庫爾特才會在任何困難和險境面前百折不撓,越挫越勇。

「生活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所有的傷痛、離別,日後都將成為藝術創作的源泉,生活不會因為你的不幸而為你網開一面,唯有秉持初心,才能到達彼岸。

為了達到最大的情感共鳴,影片拋棄了任何超現實或者太過個性的表現方式,鏡頭語言也偏傳統和保守,和前衛風格比較起來,這種中規中矩的敘事,卻更能凸顯影片的年代感和厚重感。

對於一部有著強烈思想表達的影片,任何炫技的成分都會讓影片失去原始的質樸,而變得太過功利和討巧。

 

電影在最後用公交車的橋段向姑媽致敬,那一刻,兩顆心跨越時間交融。

經過幾十年的時光流轉,世事更替後,藝術卻依舊連綿不絕、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無主之作》自我和自由創造藝術
    今天聊聊電影《無主之作》。片名Werk ohne Autor / Never Look Away / Work Without Author (2018)。人物傳記電影是獲獎電影中較為受評委歡迎的一個題材,這部《無主之作》正是這樣一部衝刺頒獎季的傳記電影。
  • 《竊聽風暴》導演新片《無主之作》解析:藝術如何讓人成為人?
    全球電影節社群攜手歡喜首映,共同邀請了近500位影迷朋友們在雲上影廳免費觀看了《無主之作》(《竊聽風暴》導演新片)。(預告片由歡喜首映獨家提供)更有著名影評人石文學傾情加入,為影迷朋友在映後開啟了一場線上拉片之旅。
  • 《無主之作》,不止於電影本身
    《無主之作》劇照,德國國寶級演員湯姆·希林飾演原型為格哈德·裡希特的藝術家《無主之作》劇照,博伊斯在課堂上把兩個黨派領袖的海報都燒了(藝術不要介入政治)影片中最令我驚豔的有三段場景,都從側面闡述了何為藝術以及藝術為何這兩個簡單又不簡單的命題。
  • 格桑花電影|| 《無主之作》
    這些極具美感的攝影鏡頭,使得《無主之作》比傳統的傳記歷史片更引人入勝,也契合了影片本身的藝術主題。值得一提的是,《無主之作》還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而這一繪畫方式,也正是片名《無主之作》(原德語片名《Werk ohne Autor》)的由來。當然,《無主之作》的英文譯名《Never Look Away》也值得一說 。這是片中伊莉莎白對庫爾特的一句教導:「別把目光移開。」因為,「所有真實的東西,都是美好的。」
  • 電影|《無主之作》-戰爭之惡與藝術之自由
    海報|電影《無主之作without author)(本文沒有劇透)雖說頒獎季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可是各種關於「佳片」的話題從未停止,畢竟設法終於看到期盼已久的經典佳片總是「Never too late」~如果說在心裡我把最佳外語片頒給了讓我產生各種敬意的黎巴嫩電影《迦百農》,而我個人最喜歡的則是這部和《羅馬》,《冷戰》等同樣獲得最佳外語片和最佳攝影獎提名的德國電影《無主之作
  • 豆瓣8.6《無主之作》:以藝術之名,超越個人命運與歷史罪惡
    12年之後他又帶來了一部相似題材的電影——《無主之作》。但是這次他沒有再糾纏於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善惡交鋒,而是以藝術之名,對個人與歷史做一次極端大膽的解讀。納粹德國時期,庫爾特(湯姆·希林 飾)美麗的姨媽伊莉莎白具有極高的藝術天分,喜歡被納粹定義為「頹廢藝術」的現代主義畫作。
  • 《無主之作》——庫爾特
    逃離東德,來到夢想中的自由世界,終於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本以為藝術也會像流水一樣,找到自己的歸宿。然而,無限天空儘管會有更多可以展翅的空間,但也有可能因為空曠而迷失自己,找不到方向。所謂的無主之作,應該從既有流派裡面摳離出自我的東西,用最真實的表達來反應現實,也唯有真實才能成為最和諧的音符。三段故事,一條成長線,構建出影片的主題。如果說少年時代是這個故事的種子,求學經歷是這個故事的花朵,那麼無主之作就是這個故事的果實。
  • 《無主之作》 | 選擇藝術
    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電影德語名為Werk ohne Autor,直譯為《無主之作》,而英譯名是不要移開視線是讓主角直面世界的真實,不論是美好還是殘酷,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一部分,不要迴避,藝術即是去面對這世界的公式。而無主之作的解釋取自庫爾特本人最終辦畫展面對採訪時的回答,當被問起他的肖像畫是畫的誰,庫爾特回答自己不認識繪畫中的人物,無所謂畫面裡的是誰,甚至不認識更好,這樣才能更好地看到真正的內容。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還原藝術的真實,讓復仇的怒火在畫布上燃燒
    電影《無主之作》在歡喜首映APP播放, 看完後令人有著長久得回味!這部豆瓣8.6分的高分影片(IMDB7.7分),是由2007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的導演馮·多納斯馬爾克(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執導,並獲得201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
  • 《無主之作》背後的主人
    在2019年的末尾, more more art 和大家聊聊2019年最度佳影片之一《無主之作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什麼叫大尺度而非限制級的美?
    《無主之作》(2018)豆瓣8.5,IMDb7.7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還原藝術的真實,讓復仇的怒火在畫布上燃燒!
    電影《無主之作》在歡喜首映APP播放, 看完後令人有著長久的回味!這部豆瓣8.6分的高分影片(IMDB7.7分),是由2007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的導演馮·多納斯馬爾克(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執導,並獲得201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
  • 雖是《無主之作》,但讓知道真相的人驚慌失措
    「出道即巔峰」的他在2010年拍攝了一部不溫不火的好萊塢影片之後,未曾執導任何新片,直到2018年他蟄伏多年之後的新作《無主之作》,讓這位擅長政治和歷史題材的才華導演再次回歸到大眾視野。 《無主之作》預告     影片以當代視覺藝術大師、畫家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的前半生為藍本,描述裡希特從小在納粹德國背景下成長,他的阿姨曾被關在集中營,最終被納粹組織執行安樂死,這對他的人生造成極大的衝擊,也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影片背景從二戰前的1937年一路橫跨到美蘇冷戰時期分裂成東西德的1960年代,橫跨德國整整30年的來的社會演變。
  • 豆瓣8.6,2019年度最佳頒給《無主之作》
    《氣球》而這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一的《無主之作》,雖然並沒有像其他提名電影那樣被廣為傳揚,但卻後勁兒十足。無主之作 Never Look Away《無主之作》並不是傳統意義上「歷史為王」的電影,它更像是一部架構在歷史上的藝術哲學電影。
  • 無主之作
    因為從小就極具天賦,庫爾特就讀東德的藝術院校。但由於當時受蘇聯的思想鉗制,藝術只能為人民服務,連畢卡索都被扣上「一個頹廢、不知廉恥的形式主義者」。庫爾特進入了杜塞道夫藝術學院——一所以先鋒藝術而著稱的藝術院校。這裡每一位學生都在尋求自己對於「我」的創新追求。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2018)》高清中字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2018)》高清中字導演: 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編劇: 弗洛裡安·亨克爾·Look Away / Work Without Author該片由塞巴斯蒂安·科赫、湯姆·希林、葆拉·貝爾出演,源於真實事件,講述藝術學生
  • 一部值得看無數遍的藝術電影——《無主之作》
    《無主之作》是一部文藝電影,毫不造作的文藝電影。這一部電影時長3小時9分鐘,以德國仍在世的最富盛名的現代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為原型,講述主人公(庫爾特)從幼年到成年,從學藝到成名的故事。雖然原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對電影的改編不滿,但這個電影無疑是我所看過的關於以藝術為主題的電影中最完美、最感動的一部。
  • 淺析《竊聽風暴》與《無主之作》的西方意識形態——藝術保留神聖
    西德、或者是今日的德國藝術,是否真的如他所述,不堪入目及入耳?因此,我們試圖借著分析同樣身為德國導演的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的《竊聽風暴》及《無主之作》裡的蛛絲馬跡,來探討西貝爾伯格所說的是否真實。
  • 《無主之作》《不愛鋼琴師》:透過他者、愛或電影,完成自我辯證
    柏林男孩》詩意的黑白攝影風格而廣為人知的德國導演楊歐雷傑斯特,其新作《不愛鋼琴師》 ,某種程度上能與同樣為德國導演的弗洛裡安亨克爾馮杜能斯馬克 《無主之作》 進行對照。《不愛鋼琴師》將一位母親於60歲生日當天所遇到的所有事情濃縮成一個半小時的故事,而《無主之作》則是以三個小時的篇幅,講述了一位東德青年自二戰期間到1960年代、橫跨將近三十年的生命歷程。
  • 《無主之作》:凝視生命中的沉重,尋找內心深處的呼喚
    ——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無主之作》是根據被稱為「全球最貴的在世畫家之一」的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人生經歷改編,通過將主人公庫爾特的人生經歷與歷史背景相結合,表現庫爾特是如何在歷史洪流的挾裹中探尋藝術之路,尋找真實自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