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主之作》自我和自由創造藝術

2020-12-27 柳星宇說段子

今天聊聊電影《無主之作》。

片名Werk ohne Autor / Never Look Away / Work Without Author (2018)。

人物傳記電影是獲獎電影中較為受評委歡迎的一個題材,這部《無主之作》正是這樣一部衝刺頒獎季的傳記電影。

本片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同時還獲得第75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第76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無主之作》男主角庫爾特·巴納特Kurt Barnert的人物原型是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他被譽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也是創下在世藝術家最高拍賣價格紀錄的最貴藝術家。2015年2月,他的畫作《AbstraktesBild》在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拍賣會上拍出4452萬美元。

格哈德·裡希特,1932年生於德國Dresden,《無主之作》則講述1937年至1966年期間的故事,展現一個年輕格哈德·裡希特的三十年。

有趣的是,《無主之作》作為傳記電影並沒有得到當事人的認同,相反格哈德·裡希特本人倒是挺反對這部電影的,他說:「這部電影侮辱並歪曲了我的經歷。」

其實我覺得,很大程度是因為《無主之作》勾起了他早年痛苦回憶,在他年輕成長時期,伴隨他的痛苦遠大於歡樂,僅有的歡樂曇花一現,而痛苦才是常伴左右的存在。

在格哈德·裡希特5歲時,他的小姨伊莉莎白成了他的藝術啟蒙老師。在伊莉莎白的帶領下,他對美的認識慢慢萌芽。

「不要逃避真實,要直視它。」

「不要把目光移開,所有的一切,只要是真實的,就是美好的。」

「Never look away」,也就成了本片的英文片名。

藝術是追求美的過程,展現美就成了藝術家們的工作。伊莉莎白的經歷在格哈德·裡希特幼小的心中留下種子,長大後他漸漸展露自己的藝術天賦,進而開始追求藝術之路。

5歲的格哈德·裡希特身處納粹德國,當時納粹正在批判「頹廢藝術」,一切不符合納粹審美的現代藝術都被取締。就像納粹想要淨化人種一樣,藝術也是納粹想要染指的領域。在納粹舉辦的「頹廢藝術」巡迴展覽中,民眾被教育被洗腦。

而伊莉莎白則不覺得所謂「頹廢藝術」不好,反而覺得很喜歡。受此影響,格哈德·裡希特知道了藝術的好壞並不是由別人決定,而是由「我」所思所想決定的。

很快,伊莉莎白被「診斷」為精神疾病,被執行絕育手術,並在納粹的淨化人種計劃中失去生命,格哈德·裡希特的家人也在二次大戰中戰死沙場。努力活下去的格哈德·裡希特成了東德的一顆螺絲釘。

在東德,藝術家們被告知,只有「為人民服務」而創作的作品才能被稱之為藝術,其餘形式的藝術都是華而不實毫無用處的玩意兒,連畢卡索都被稱為「無恥的形式主義者」。

教師教導學生們:「不要老是想著『我』『我』『我』,要為人民著想。」但格哈德·裡希特並沒有因此放棄藝術追求,而是繼續進行自己的創作。

服務東德人民的經歷讓格哈德·裡希特知道了藝術創作並不應該被約束限定,而是由「我」的創作決定。從一個牢籠跳進另一個牢籠,格哈德·裡希特想到離開。

幾經輾轉,1961年,在柏林圍牆還沒有建立前,格哈德·裡希特到了西德,進入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學習。

在這裡他大開眼界,各種形式各種流派的藝術在這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尤其是各種被視作毒草的先鋒藝術在這裡層出不窮。藝術創作的自由程度超乎他的想像,一瞬間格哈德·裡希特有了一種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

在這裡他遇到了最重要的導師安東尼烏斯·范·韋爾滕教授Antonius van Verten。

「不要去選擇一個政黨,選擇藝術。」

「只有在藝術中,自由才不是幻想。」

教授的話醍醐灌頂,格哈德·裡希特認識到「我」才是創作藝術的根本,要自由的創作,藝術才有基礎、才有生命力。格哈德·裡希特開始嘗試不同風格、不同流派,這也成了他風格多變的起點。

格哈德·裡希特遇到了兩位重要人物都叫伊莉莎白,除了藝術啟蒙小姨伊莉莎白,他還遇到了未來妻子伊莉莎白。

觀眾們通過上帝視角,可以看到格哈德·裡希特與妻子的另一層關係,而幸運的是,作為當事人,格哈德·裡希特和伊莉莎白只需要看到他們彼此的愛。

兩位伊莉莎白讓格哈德·裡希特明白了,心中有愛才能展現出美。

在半工半學的情況下,格哈德·裡希特找到了表達心中愛的方式,他用模糊傳達「真實」,用不明確的東西表達明確的美。他說:「我模糊了一切,使一切同等重要,同等不重要。」

《無主之作》在討論「我」、自由方面頗具哲理性。影片將這個哲學辯證過程表現在大熒幕上,觀眾們可以自行得出結論。

「我」是自由的,藝術也是自由的。不論身體還是思想,如果失去自由,那將沒有創造藝術的可能性。就像笛卡爾所說「我思故我在」,只有我還能自由思考,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否則只是一個別人希望看到的軀殼。

「我」是一切的起點,藝術也是在此起點上誕生的。在早年的30年時間裡,格哈德·裡希特找到了「我」,展現出屬於他和人民的藝術成就,也讓普羅大眾看到了美。

模糊與真實辯證統一,自我和自由創造藝術。

相關焦點

  • 電影|《無主之作》-戰爭之惡與藝術之自由
    》等同樣獲得最佳外語片和最佳攝影獎提名的德國電影《無主之作》(Never Look Away/Werk ohne Autor),喜歡和enjoy到什麼程度呢,這部美麗的電影時長3小時零8分,我願意以後抽時間再刷兩遍;而《迦百農》這樣的電影,好雖好,畢竟我只有勇氣和意願看一遍。
  • 《無主之作》——一場藝術的滄桑之旅
    這部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將視角對準二戰及之後的德國,用濃濃的人文關懷,講述了一段戰後創傷群體自我修復、對自由不斷追求的光輝歷程。 從戰火紛飛的沙場、暗無天日的集中營,到蘇聯控制後對東德的強權統治、精神締固,直至偷渡西德後對藝術本身的反思和自我世界觀的重新構建。影片用冷靜的鏡頭語言、前後呼應的細節鋪墊,讓劇中人物隨著大環境一起歷練、一起成長、一起蛻變。
  • 豆瓣8.6,2019年度最佳頒給《無主之作》
    無主之作 Never Look Away而「無主之作」的含義則是「沒有主人的作品」,庫爾特的一系列經歷與命運都與自己所處的國家和時代緊密相連。教給他的第一課,就是藝術即是自我,藝術即是自由。庫爾特開始自我的創造之路,起先他創造的東西是藝術學院裡大多數浮於表面的形式,是拼湊的,疏離的,甚至是虛假。
  • 《無主之作》 | 選擇藝術
    ,就有可能創造出改變未來的藝術作品。博伊斯的觀點乍看是像包著一層集體主義的外殼,但更重要的是他闡述了人人都有創造的潛力和改變的潛力,使人謙卑之餘也並同樣強調了個人的價值。 不要移開視線是讓主角直面世界的真實,不論是美好還是殘酷,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一部分,不要迴避,藝術即是去面對這世界的公式。而無主之作的解釋取自庫爾特本人最終辦畫展面對採訪時的回答,當被問起他的肖像畫是畫的誰,庫爾特回答自己不認識繪畫中的人物,無所謂畫面裡的是誰,甚至不認識更好,這樣才能更好地看到真正的內容。
  • 格桑花電影|| 《無主之作》
    憑藉《無主之作》,他再次提名這項殊榮。在他的鏡頭下,片中無處不洋溢著讓人賞心悅目的美感。比如,男主演湯姆·希林和女主演葆拉·貝爾的高顏值特寫。倆人陷入愛河期間,色而不淫的美好肉體。還有不少充滿寫意的空鏡頭等等。
  • 《竊聽風暴》導演新片《無主之作》解析:藝術如何讓人成為人?
    3、個人的真理:尋找自我,獲得自由五、疑問為何在威尼斯、奧斯卡惜敗《羅馬》?《致命伴旅》劇照接著到了《無主之作》。多納斯馬爾克在讀到伊利亞·卡贊自傳的時候,他感慨:「如果傷口還開著,你就無法創造藝術,一旦傷口癒合,你就可以感到高興。」 他說:「我一直在尋找一部電影,讓我能夠說明這件事情,並展示人們如何承受自己的痛苦並將其變成美麗的東西。」
  • 《無主之作》——庫爾特
    逃離東德,來到夢想中的自由世界,終於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本以為藝術也會像流水一樣,找到自己的歸宿。然而,無限天空儘管會有更多可以展翅的空間,但也有可能因為空曠而迷失自己,找不到方向。所謂的無主之作,應該從既有流派裡面摳離出自我的東西,用最真實的表達來反應現實,也唯有真實才能成為最和諧的音符。三段故事,一條成長線,構建出影片的主題。如果說少年時代是這個故事的種子,求學經歷是這個故事的花朵,那麼無主之作就是這個故事的果實。
  • 人性自由的光輝——電影《無主之作》觀後感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奧斯卡金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電影《無主之作》,據說這部電影是以傳奇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人生經歷進行創作改編,講述了主人公如何在二戰納粹壓迫猶太人期間經歷親人別離、死亡、戰亂,戰後在東德從事藝術創作卻受到壓制,後來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前逃到西德繼續藝術追求之路,在各種新潮的藝術流派衝擊下不斷嘗試創新及至成名的故事。
  • 雖是《無主之作》,但讓知道真相的人驚慌失措
    「出道即巔峰」的他在2010年拍攝了一部不溫不火的好萊塢影片之後,未曾執導任何新片,直到2018年他蟄伏多年之後的新作《無主之作》,讓這位擅長政治和歷史題材的才華導演再次回歸到大眾視野。 《無主之作》預告     影片以當代視覺藝術大師、畫家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的前半生為藍本,描述裡希特從小在納粹德國背景下成長,他的阿姨曾被關在集中營,最終被納粹組織執行安樂死,這對他的人生造成極大的衝擊,也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影片背景從二戰前的1937年一路橫跨到美蘇冷戰時期分裂成東西德的1960年代,橫跨德國整整30年的來的社會演變。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還原藝術的真實,讓復仇的怒火在畫布上燃燒
    描寫了主人公庫爾特在追求藝術成長的道路上的坎坷經歷和愛情故事。電影《無主之作》中的幾個歷史背景這部電影既是一部人物傳記影片,也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 它由諸多歷史事件和場景為時空線索串聯了主人公幾十年的人生經歷。
  • 《無主之作》《不愛鋼琴師》:透過他者、愛或電影,完成自我辯證
    柏林男孩》詩意的黑白攝影風格而廣為人知的德國導演楊歐雷傑斯特,其新作《不愛鋼琴師》 ,某種程度上能與同樣為德國導演的弗洛裡安亨克爾馮杜能斯馬克 《無主之作》 進行對照。《不愛鋼琴師》將一位母親於60歲生日當天所遇到的所有事情濃縮成一個半小時的故事,而《無主之作》則是以三個小時的篇幅,講述了一位東德青年自二戰期間到1960年代、橫跨將近三十年的生命歷程。
  • 無主之作
    關鍵詞:柏林圍牆 納粹鐵蹄 自我意志 東西德  藝術創作關鍵語:一部探索20世紀德國複雜社會局面的歷史片獲
  • 《無主之作》背後的主人
    年最度佳影片之一《無主之作》和背後的藝術家原型。《無主之作》豆瓣8.6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是絕對值得一看的融合了歷史,愛情,藝術,哲學的傳記影片。電影主角 Kurt 是個有非凡藝術天分的少年,他出生在東德,學習,成長都在東德。卻因為對藝術表達與自由環境的追求在畢業後和女朋友一同前往了西德。在東德他受到被指認精神分裂的美女姨媽啟發,觀察和感知世界;在西德,他受永遠不脫帽子的怪人教授啟發,在「繪畫已死」的呼聲中堅持。
  • 《無主之作》:凝視生命中的沉重,尋找內心深處的呼喚
    ——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無主之作》是根據被稱為「全球最貴的在世畫家之一」的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人生經歷改編,通過將主人公庫爾特的人生經歷與歷史背景相結合,表現庫爾特是如何在歷史洪流的挾裹中探尋藝術之路,尋找真實自我的故事。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還原藝術的真實,讓復仇的怒火在畫布上燃燒!
    電影《無主之作》在歡喜首映APP播放, 看完後令人有著長久的回味!這部豆瓣8.6分的高分影片(IMDB7.7分),是由2007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的導演馮·多納斯馬爾克(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執導,並獲得201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
  • 《無主之作》,不止於電影本身
    《無主之作》劇照,德國國寶級演員湯姆·希林飾演原型為格哈德·裡希特的藝術家《無主之作》劇照,博伊斯在課堂上把兩個黨派領袖的海報都燒了(藝術不要介入政治)影片中最令我驚豔的有三段場景,都從側面闡述了何為藝術以及藝術為何這兩個簡單又不簡單的命題。
  • 淺析《竊聽風暴》與《無主之作》的西方意識形態——藝術保留神聖
    西德、或者是今日的德國藝術,是否真的如他所述,不堪入目及入耳?因此,我們試圖借著分析同樣身為德國導演的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的《竊聽風暴》及《無主之作》裡的蛛絲馬跡,來探討西貝爾伯格所說的是否真實。
  • 一部值得看無數遍的藝術電影——《無主之作》
    《無主之作》是一部文藝電影,毫不造作的文藝電影。這一部電影時長3小時9分鐘,以德國仍在世的最富盛名的現代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為原型,講述主人公(庫爾特)從幼年到成年,從學藝到成名的故事。雖然原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對電影的改編不滿,但這個電影無疑是我所看過的關於以藝術為主題的電影中最完美、最感動的一部。
  • 豆瓣8.6《無主之作》:以藝術之名,超越個人命運與歷史罪惡
    12年之後他又帶來了一部相似題材的電影——《無主之作》。但是這次他沒有再糾纏於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善惡交鋒,而是以藝術之名,對個人與歷史做一次極端大膽的解讀。納粹德國時期,庫爾特(湯姆·希林 飾)美麗的姨媽伊莉莎白具有極高的藝術天分,喜歡被納粹定義為「頹廢藝術」的現代主義畫作。
  • 豆瓣8.6,《無主之作》憑什麼入圍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
    這就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Never Look Away,中文譯為《無主之作》。為什麼中文會被譯為無主之作,這個我們後面再說。先來說說這部電影的導演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名字很長,你可能不認得,就算認得也記不住,但你對《竊聽風暴》一定不陌生,這部電影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