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電影|| 《無主之作》

2021-02-08 格桑花開

《無主之作》主創亮相威尼斯電影節

這部片長3個多小時,歷時4年拍攝完成的電影,敘事上橫跨了德國從1937年到1966年這近三十年的時間。

因此,相較於之前的《竊聽風暴》,《無主之作》的故事背景更加複雜——

從納粹統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再到東西德分裂的冷戰時期。

通過這三個階段,幾位主要角色的不同遭遇,反映出德國不同時期的歷史。

此片是弗洛裡安的第三部電影作品,入圍了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結束後,全場觀眾自發鼓掌長達三分鐘

片中的男主角叫庫爾特,出身於納粹時期的德國。

彼時的德國政府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意志,對現代派藝術深惡痛絕。

他們將現代藝術定義為瘋狂、破壞原則的,並為此發明了一個詞彙——頹廢藝術。

一系列反對和批判「頹廢藝術」的展覽,在全國範圍如火如荼地開展。

大家熟知的梵谷、畢卡索、蒙德裡安等藝術家,都在被批鬥的名單之列。

但是,庫爾特的姨媽伊莉莎白,卻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存在。

她崇尚藝術,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

當身邊的所有人都在批判「頹廢藝術展」上的畫作時,她卻偷偷地告訴庫爾特:

「別告訴別人,我喜歡這幅畫。」

在伊莉莎白心中,小字二組的a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

為了聆聽這個音符,她請幾位大巴司機同時鳴笛,感受其蘊藏的無限能量。

為了創造這個音符,她在鋼琴上一遍一遍地敲擊對應的琴鍵。

甚至,用菸灰缸敲桌子、敲腦門,砸出那個音符。

為了追求心中的藝術,伊莉莎白可以說是「不瘋魔不成活」。

但在那個年代的德國,伊莉莎白卻成為了「異類」,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療。

此片攝影師凱萊布·德夏奈爾,此前曾五次提名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憑藉《無主之作》,他再次提名這項殊榮。

在他的鏡頭下,片中無處不洋溢著讓人賞心悅目的美感。

比如,男主演湯姆·希林和女主演葆拉·貝爾的高顏值特寫。

倆人陷入愛河期間,色而不淫的美好肉體。

還有不少充滿寫意的空鏡頭等等。

這些極具美感的攝影鏡頭,使得《無主之作》比傳統的傳記歷史片更引人入勝,也契合了影片本身的藝術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無主之作》還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庫爾特的原型,是德國著名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

2012年,裡希特的作品《Abstraktes Bild》以3400萬美元拍出,創下在世藝術家拍賣的最高價紀錄。

在隨後的2013和2015年,他的作品又先後以3710萬美元和3038萬英鎊的價格,刷新了這一記錄。

因為其卓越的藝術成就,裡希特又被人們成為「尚健在的最受敬重的藝術家」。

片中,庫爾特自創的繪畫方式,在現實中也有跡可循。

那就是其原型裡希特獨創的照片繪畫(Photo-basedpainting)。

這種繪畫方法以照片為基礎,但是卻不完全重現照片,而是對照片進行模糊處理。

因為他認為照片是沒有風格的,並極少摻入藝術家的主觀情緒。

而這一繪畫方式,也正是片名《無主之作》(原德語片名《Werk ohne Autor》)的由來。

當然,《無主之作》的英文譯名《Never Look Away》也值得一說 。

這是片中伊莉莎白對庫爾特的一句教導:

「別把目光移開。」

因為,「所有真實的東西,都是美好的。」

年幼時的庫爾特,不懂得這句話的含義。

所以當伊莉莎白被活生生地抓走時,他用手擋住了這一畫面。

因為,他想用用移開的目光、模糊的視線,來逃避殘酷的真實。

當他進入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後,教授的一席話又一次點醒了他。

只有做自己,直面內心的真實,才能創造出動人的作品。

於是,庫爾特才跳脫出天馬行空的先鋒藝術創作,轉向從身邊的真實人物取材。

哪怕這些人於他而言,承載了生命中某部分悲慘的回憶——

草菅人命的納粹軍官、被害死的姨媽、一直嫌棄自己的嶽父、以及炮火紛飛的戰爭等等。

唯有將目光聚焦於這些真實,最終庫爾特才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藝術家,並且開辦了記錄這段近三十年歷史變遷的藝術展。

此前,關於藝術影響戰爭的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

《鋼琴家》裡,落魄的鋼琴師史標曼以一支《G小調第一敘事曲》,感動了納粹軍官,並得到了救助。

《竊聽風暴》裡,劇作家德萊曼沉迷藝術創作的精神,感動了監聽他的特工,並在其掩護下保全了自己的生命。

這些溫暖的故事,無一不讓我們感受到藝術的巨大魅力。

但《無主之作》卻反其道而行之,它讓我們看到,戰爭也能反過來影響藝術。

毫無疑問,戰爭是殘酷的,戰爭中的人是冷血無情的。

但是,它卻讓一部分藝術家看到了另一種層面的真實,並通過其藝術反映出了這樣的真實。

這樣的真實,或許充斥著斑斑血跡。

但是,對一個藝術家來說——

能以無畏的精神直面真實,以自由的意志追求和反映真實,這就是一件無比美好的事情。

本周五電影《無主之作》

影片:《無主之作》

時間:2020年7月17日(周五)19:00-21:00(格桑花有簡餐)

地點:毓賢街東首格桑花(82888486)

不收費,並提供茶水。

讓更多喜歡老電影的朋友聚集在一起,為熱愛高原和熱愛電影、為追求內心遼闊與寧靜的你而準備。

發表的影評,格桑花將再給予稿酬。

歡迎您的到來!

相關焦點

  • 《無主之作》,不止於電影本身
    就是這張劇照,電影《無主之作》裡 Kurt Barnert 的第一次個展後來,看了演員表也是驚豔的,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是一個有著略帶憂鬱的迷人藍眼睛的男演員,典型的雅利安,最早是在《希特勒的男孩》裡見到他。這麼多年過去,這雙眼睛依舊絕美。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什麼叫大尺度而非限制級的美?
    《無主之作》(2018)豆瓣8.5,IMDb7.7
  • 《無主之作》自我和自由創造藝術
    今天聊聊電影《無主之作》。片名Werk ohne Autor / Never Look Away / Work Without Author (2018)。人物傳記電影是獲獎電影中較為受評委歡迎的一個題材,這部《無主之作》正是這樣一部衝刺頒獎季的傳記電影。
  • 《無主之作》——庫爾特
    所謂的無主之作,應該從既有流派裡面摳離出自我的東西,用最真實的表達來反應現實,也唯有真實才能成為最和諧的音符。三段故事,一條成長線,構建出影片的主題。如果說少年時代是這個故事的種子,求學經歷是這個故事的花朵,那麼無主之作就是這個故事的果實。
  • 《無主之作》背後的主人
    在2019年的末尾, more more art 和大家聊聊2019年最度佳影片之一《無主之作
  • 電影|《無主之作》-戰爭之惡與藝術之自由
    《無主之作》(Never Look Away/Work without author)(本文沒有劇透)雖說頒獎季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可是各種關於「佳片」的話題從未停止,畢竟設法終於看到期盼已久的經典佳片總是「Never too late」~如果說在心裡我把最佳外語片頒給了讓我產生各種敬意的黎巴嫩電影《迦百農》,而我個人最喜歡的則是這部和《羅馬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2018)》高清中字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2018)》高清中字導演: 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編劇: 弗洛裡安·亨克爾·
  • 彩色鉛筆手繪,陽光下的格桑花,簡單又好看~
    油性彩色鉛筆手繪,陽光下的格桑花~一起來看看完成的作品,是不是簡單又好看~繪畫工具與材料準備:鉛筆、橡皮、油性彩色鉛筆、素描紙,圓規或圓形的物件~(畫圓框時使用~)>1、起稿~這幅格桑花比較簡單(參考了一張網上的格桑花攝影圖片),可以選擇先用鉛筆起稿,也可以用彩色鉛筆直接繪製底稿~(用鉛筆起稿的話,畫好後把鉛筆畫的線條擦到自己看得見即可~如下圖片)底稿繪製~2、因為光照較強,陽光透過纖薄的花瓣,顏色變淺,有一種透明感,所以先用肉色給花朵打底~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還原藝術的真實,讓復仇的怒火在畫布上燃燒
    電影《無主之作》在歡喜首映APP播放, 看完後令人有著長久得回味!這部豆瓣8.6分的高分影片(IMDB7.7分),是由2007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的導演馮·多納斯馬爾克(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執導,並獲得201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
  • 人性自由的光輝——電影《無主之作》觀後感
    很多事情不在計劃之中,因緣際會就點開了合唱團團友發送的電影連結。於是就分兩次看完了這部長達三個小時的電影。今天有時間回過頭去,重新理清思緒,把這篇觀後感寫完。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奧斯卡金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電影《無主之作》,據說這部電影是以傳奇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人生經歷進行創作改編,講述了主人公如何在二戰納粹壓迫猶太人期間經歷親人別離、死亡、戰亂,戰後在東德從事藝術創作卻受到壓制,後來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前逃到西德繼續藝術追求之路,在各種新潮的藝術流派衝擊下不斷嘗試創新及至成名的故事。
  • 《竊聽風暴》導演新片《無主之作》解析:藝術如何讓人成為人?
    -守創作初心,綻放作者電影的光芒-免費雲觀影 I 《無主之作》-映後回顧
  • 豆瓣8.6,2019年度最佳頒給《無主之作》
    《氣球》而這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一的《無主之作》,雖然並沒有像其他提名電影那樣被廣為傳揚,但卻後勁兒十足。無主之作 Never Look Away《無主之作》並不是傳統意義上「歷史為王」的電影,它更像是一部架構在歷史上的藝術哲學電影。
  • 《無主之作》——一部關於記憶,關於生命,關於愛情的電影
    《無主之作》,在我看來是冷門佳作,不過在看之前要有心理準備,電影長達三小時,內容不乏艱澀的隱喻,故事也並非平鋪直敘,要有足夠的想像力和耐性去解開導演設下的謎語,如果視之為畏途的大可不必開始,但是好此道者又可能看得津津有味,反正是把藝術性放在娛樂性之前的作品。
  • 《無主之作》——一場藝術的滄桑之旅
    不同於好萊塢傳統的創作風格,歐洲電影更喜歡把筆墨用在對人物個性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創建。無主之作逃離東德,來到夢想中的自由世界,終於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本以為藝術也會像流水一樣,找到自己的歸宿。三段故事,一條成長線,構建出影片的主題。
  • 中國版本刪減21分鐘,電影《無主之作》你或許不知道的歷史情節
    電影《無主之作》在歡喜首映APP播放, 看完後令人有著長久的回味!中國版本刪減了其中的21分鐘,使得有些情節應該有重大的確實。電影《無主之作》中的幾個歷史背景這部電影既是一部人物傳記影片,也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它由諸多歷史事件和場景為時空線索串聯了主人公幾十年的人生經歷。
  • 厚街鳳山公園7畝格桑花刷屏
    11月17日,記者來到鳳山公園農耕園看到,一大片格桑花田間怒放,一朵朵彩色的花盤猶如張張「笑臉」迎風搖曳,絢麗奪目,美不勝收。為滿足市民遊客們零距離賞花、留影的需求,該園還貼心地在格桑花叢中增設幾處縱橫的賞花小徑,大家可以盡情地擺出各種造型。不少市民遊客尋芳而來,現場十分熱鬧。
  • 9.12-9.15 德國電影展映 |《無主之作》《元首偷走了粉兔子...
    》  《無主之作》  《戰火球星》  《菸草商》  本次影展開票時間定為周二(9月8日)中午12點整,觀眾朋友們可在貓眼APP和大眼睛票務平臺(www.daeyes.com)及時購票。>本場為影展發布會活動不對外售票  14:30  9月13日 周日  首都電影院(西單店)  14:00  無主之作
  • 雖是《無主之作》,但讓知道真相的人驚慌失措
    「出道即巔峰」的他在2010年拍攝了一部不溫不火的好萊塢影片之後,未曾執導任何新片,直到2018年他蟄伏多年之後的新作《無主之作》,讓這位擅長政治和歷史題材的才華導演再次回歸到大眾視野。 《無主之作》預告     影片以當代視覺藝術大師、畫家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的前半生為藍本,描述裡希特從小在納粹德國背景下成長,他的阿姨曾被關在集中營,最終被納粹組織執行安樂死,這對他的人生造成極大的衝擊,也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影片背景從二戰前的1937年一路橫跨到美蘇冷戰時期分裂成東西德的1960年代,橫跨德國整整30年的來的社會演變。
  • 推個電影|無主之作
    《無主之作》是由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執導,湯姆·希林、塞巴斯蒂安·考奇、葆拉·貝爾、莎斯齊婭·羅森達爾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根據德國視覺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人生經歷改編,通過講述藝術家前半生的成長經歷,表現其是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藝術、尋找藝術、實現成功的故事。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還原藝術的真實,讓復仇的怒火在畫布上燃燒!
    電影《無主之作》在歡喜首映APP播放, 看完後令人有著長久的回味!這部豆瓣8.6分的高分影片(IMDB7.7分),是由2007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的導演馮·多納斯馬爾克(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執導,並獲得201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