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無主之作》,但讓知道真相的人驚慌失措

2021-03-03 肥啾電影

 友情提示:本文涉嫌劇透,謹慎觀看


   2006年,年僅32歲的德國導演弗洛瑞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憑藉自編自導的長片處女作《竊聽風暴》,好評如潮,一舉奪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震驚影壇,至今保持在IMDB和豆瓣TOP250之列。

  「出道即巔峰」的他在2010年拍攝了一部不溫不火的好萊塢影片之後,未曾執導任何新片,直到2018年他蟄伏多年之後的新作《無主之作》,讓這位擅長政治和歷史題材的才華導演再次回歸到大眾視野。

這部代表了德國參加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選,最終獲得了最佳外語和最佳攝影兩項提名。

 《無主之作》預告

    影片以當代視覺藝術大師、畫家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的前半生為藍本,描述裡希特從小在納粹德國背景下成長,他的阿姨曾被關在集中營,最終被納粹組織執行安樂死,這對他的人生造成極大的衝擊,也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影片背景從二戰前的1937年一路橫跨到美蘇冷戰時期分裂成東西德的1960年代,橫跨德國整整30年的來的社會演變。不論是時空背景,或是要探討的主題都非常宏觀,甚至可以說超越史詩格局。藝術和歷史雙線交織,也讓告訴觀眾藝術的真諦,足見這是一部野心之作。

另外在製作陣容方面建不得不提本片的攝影師74歲的美國資深攝影大師凱萊布·德夏奈爾,他也是憑藉這部影片生涯第6次提名了奧斯卡最佳攝影。

 

影片全場3個小時看下來全然不覺得的冗長,畫面精美,演員顏值無可挑剔,敘事井井有條但不失隱忍。

   全片可三位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終通過阿姨伊莉莎白的殘酷經歷,讓幼年的主角庫爾特在內心埋下單純的藝術的種子。影片伊始,為了培養熱愛繪畫的庫爾特·巴納特的藝術細胞,內心深處同樣有著濃重藝術細胞的伊莉莎白帶著庫爾特參觀美術館,但是美術館的解說員卻帶有明顯當時所謂的「主流價值」:批判當代藝術低,讚揚社會寫實主義。


   伊莉莎白通過有意識培養庫爾特的藝術感覺,也讓我們認識他她自己其實就是一個有著非常敏感的藝術潛力的人,熱愛自由和藝術,回家路過公交站,讓所有的公交司機一起鳴笛;光著身子彈鋼琴,用菸灰缸敲打自己腦袋,只為尋找她自己心中的最美的那個音符。為了捕獲她自己認為的美,可以不計一切代價。她告訴侄子庫爾特「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要移開眼光。」「凡是真實的都是美好的」。


    時值納粹盛行,阿姨伊莉莎白成了德國實行優生計劃的政治犧牲品,對於阿姨的種種「奇怪」的行為一個孩子來說庫爾特或許不理解,但已經為他後面藝術的創作埋下藝術的種子,這是他輩子無形的財富,是她阿姨伊莉莎白用生命幫他爭取來,這顆藝術的種子非常的純淨,婉如他清澈的眼神。

     二戰後的德國分裂成東德和西德,庫爾特在東德成長,進入美術學校就讀,被教導凡事不能著眼於自我,必須以服務社會為最高原則,接受社會主義現實主繪畫訓練,畢業後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博物館畫政治宣傳壁畫,庫爾特在校內和酷似死去的阿姨而且同樣叫伊莉莎白的美麗女孩相戀,庫爾特•巴納特不知道的是,伊莉莎白的父親正是殺害自己阿姨的納粹醫生…

  他帶著伊莉莎白偷偷跑到西德,被當地藝術學院錄取。在這裡他見識到完全自由的藝術創作,呼吸到自由世界的空氣,他卻變得很茫然,完全不知道所措。他的導師指導下他才意識到藝術的真諦,尋找真實的自我,而創作藝術的過程其實就是尋找自我的過程。在那一刻他年幼時阿姨在他內心深處埋葬的藝術的種子甦醒了。


       庫爾特無意識的創作,選擇業餘攝影的進行模糊臨摹是,巧合的將影片的幾個人物聯繫在一起:自己、伊莉莎白阿姨、西班德教授…. 臨摹在一幅畫中。

   當罪大惡極的西班德教授看到這幅「無主之作」時,驚慌失措。

     就像庫爾特年輕的時候時對父親說的:「我懂了,我懂了」「世間萬物如何相連聯繫,一切都相互聯繫」。

   影片中,對西班德教授的形象描述特別立體,一個討好時代,與時代共舞的人一個,醫生原本該救人,那是他應盡的職責,但他卻成了納粹的幫兇…。比如:要求所有人成為自己「西班德教授」而不是「西班德先生」,喜歡站在鏡子前,端詳穿著軍裝的自己,迷戀鏡中的自己;無論是「教授」的稱呼還是對軍裝,都代表的是他對權力的迷戀;西班德教授認定自己高人一等,厭惡社會階級較低的人,瞧不起患有各種疾病的人;堅信大自然本身並不完美,唯有透過高壓手段控管的社會(屠殺低等人種),才能讓人類社會趨近完美;完美,就是世界唯一的樣貌,納粹或西班德教授認可的樣子。

按照一般電影邏輯,庫爾特會發現秘密,揭露西班德教授罪大惡極的一面,為阿姨和老婆復仇,西班德教授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然而導演並沒有朝我們預期的劇情走向發展,反而冷靜地講完故事,這就是我說的這部影片的「隱忍」之處。

    藝術是什麼?它一定要能傳達特定的理念?或者,它可以是美的展現,可以是單純的自我情感抒發,超越階級與性別與規矩與教條?《無主之作》結尾處讓人印象深刻,一名記者準備對庫爾特展覽做報導,當記者站在「下樓的裸女」畫作旁,攝影師說:「看著有點彆扭」,所以記者移到下一張關於納粹軍官的畫作,攝影師又說:「還是有點彆扭」,記者只好再移到下一張名為「母與子」的畫作,沒有裸露沒有政治只有溫馨的親情,那就沒問題了;已經太習慣對「敏感議題」做出反應,太習慣自我審查。

   別看向別處,請直視真實的美麗,先讓你的心自由,然後以藝術解放這世界,因為在受到納粹荼毒後,只有藝術家,才能把自由還給這個國家的人民。真相縱使殘酷,終究比謊言美麗。

   縱觀整個影片中,並沒有極力用苦難描繪德國索經歷的那個時代的正面的苦難和遭遇。反而在通過男主的藝術成長曆程試圖拆解所有悲劇的來源,完成反戰影片給人思考的同時,也讓我們審視藝術的真諦。

相關焦點

  • 《無主之作》背後的主人
    在2019年的末尾, more more art 和大家聊聊2019年最度佳影片之一《無主之作
  • 《竊聽風暴》導演新片《無主之作》解析:藝術如何讓人成為人?
    》:創傷之鉛,藝術黃金三、作品爭議1、《竊聽風暴》:虛構的真實2、《無主之作》:真實的虛構3、頓悟時刻:布萊希特與彩票數字四、作品解析1、歷史的真相:跨越29年(1937—1966年)2、藝術的真實:模糊的,正確的,隨即的
  • 《無主之作》,不止於電影本身
    《無主之作》劇照,德國國寶級演員湯姆·希林飾演原型為格哈德·裡希特的藝術家《無主之作》劇照,博伊斯在課堂上把兩個黨派領袖的海報都燒了(藝術不要介入政治)影片中最令我驚豔的有三段場景,都從側面闡述了何為藝術以及藝術為何這兩個簡單又不簡單的命題。
  • 格桑花電影|| 《無主之作》
    憑藉《無主之作》,他再次提名這項殊榮。在他的鏡頭下,片中無處不洋溢著讓人賞心悅目的美感。比如,男主演湯姆·希林和女主演葆拉·貝爾的高顏值特寫。倆人陷入愛河期間,色而不淫的美好肉體。還有不少充滿寫意的空鏡頭等等。
  • 《無主之作》——庫爾特
    所謂的無主之作,應該從既有流派裡面摳離出自我的東西,用最真實的表達來反應現實,也唯有真實才能成為最和諧的音符。三段故事,一條成長線,構建出影片的主題。如果說少年時代是這個故事的種子,求學經歷是這個故事的花朵,那麼無主之作就是這個故事的果實。
  • 豆瓣8.6,《無主之作》憑什麼入圍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
    大多數人的反應:這是神經病啊!沒錯,大多數正常人都是這樣的反應,但也有例外。一位小男孩在家中看到全身赤裸的姑媽,拿著菸灰缸砸自己的腦袋,沒有尖叫,沒有慌張,而是認真的聽姑媽說:「所有真實的東西都是美好的,所以不要把目光移開。」這就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Never Look Away,中文譯為《無主之作》。
  • 《無主之作》自我和自由創造藝術
    今天聊聊電影《無主之作》。片名Werk ohne Autor / Never Look Away / Work Without Author (2018)。人物傳記電影是獲獎電影中較為受評委歡迎的一個題材,這部《無主之作》正是這樣一部衝刺頒獎季的傳記電影。
  • 人性自由的光輝——電影《無主之作》觀後感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奧斯卡金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電影《無主之作》,據說這部電影是以傳奇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人生經歷進行創作改編,講述了主人公如何在二戰納粹壓迫猶太人期間經歷親人別離、死亡、戰亂,戰後在東德從事藝術創作卻受到壓制,後來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前逃到西德繼續藝術追求之路,在各種新潮的藝術流派衝擊下不斷嘗試創新及至成名的故事。
  • 《無主之作》:凝視生命中的沉重,尋找內心深處的呼喚
    ——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無主之作》是根據被稱為「全球最貴的在世畫家之一」的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人生經歷改編,通過將主人公庫爾特的人生經歷與歷史背景相結合,表現庫爾特是如何在歷史洪流的挾裹中探尋藝術之路,尋找真實自我的故事。
  • 《無主之作》——一場藝術的滄桑之旅
    庫爾特是擁有真正天賦之人,他的姑媽沒有看錯。但是天生對個性的追求讓他無法在僵化的體制內生存,後果是只會消磨他的靈氣,他應該像一隻翱翔於天空的老鷹一樣,廣闊無垠的藍天才是他馳騁的舞臺。無主之作逃離東德,來到夢想中的自由世界,終於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本以為藝術也會像流水一樣,找到自己的歸宿。
  • 《無主之作》——一部關於記憶,關於生命,關於愛情的電影
    《無主之作》,在我看來是冷門佳作,不過在看之前要有心理準備,電影長達三小時,內容不乏艱澀的隱喻,故事也並非平鋪直敘,要有足夠的想像力和耐性去解開導演設下的謎語,如果視之為畏途的大可不必開始,但是好此道者又可能看得津津有味,反正是把藝術性放在娛樂性之前的作品。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什麼叫大尺度而非限制級的美?
    《無主之作》(2018)豆瓣8.5,IMDb7.7
  • 電影|《無主之作》-戰爭之惡與藝術之自由
    海報|電影《無主之作without author)(本文沒有劇透)雖說頒獎季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可是各種關於「佳片」的話題從未停止,畢竟設法終於看到期盼已久的經典佳片總是「Never too late」~如果說在心裡我把最佳外語片頒給了讓我產生各種敬意的黎巴嫩電影《迦百農》,而我個人最喜歡的則是這部和《羅馬》,《冷戰》等同樣獲得最佳外語片和最佳攝影獎提名的德國電影《無主之作
  • 豆瓣8.6《無主之作》:以藝術之名,超越個人命運與歷史罪惡
    12年之後他又帶來了一部相似題材的電影——《無主之作》。但是這次他沒有再糾纏於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善惡交鋒,而是以藝術之名,對個人與歷史做一次極端大膽的解讀。納粹德國時期,庫爾特(湯姆·希林 飾)美麗的姨媽伊莉莎白具有極高的藝術天分,喜歡被納粹定義為「頹廢藝術」的現代主義畫作。
  • 豆瓣8.6,2019年度最佳頒給《無主之作》
    《氣球》而這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一的《無主之作》,雖然並沒有像其他提名電影那樣被廣為傳揚,但卻後勁兒十足。無主之作 Never Look Away《無主之作》並不是傳統意義上「歷史為王」的電影,它更像是一部架構在歷史上的藝術哲學電影。
  • 中國版本刪減21分鐘,電影《無主之作》你或許不知道的歷史情節
    電影《無主之作》在歡喜首映APP播放, 看完後令人有著長久的回味!中國版本刪減了其中的21分鐘,使得有些情節應該有重大的確實。電影《無主之作》中的幾個歷史背景這部電影既是一部人物傳記影片,也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它由諸多歷史事件和場景為時空線索串聯了主人公幾十年的人生經歷。
  • 無主之作
    但在人後,她渴望自由,渴望發現美。在長期的壓抑下,她也偶爾「人來瘋」:讓公交司機一齊按喇叭,找到藏於聒噪的動聽音符;在家赤裸彈琴,享受音樂,解放天性。伊莉莎白堅信,追求真實即美好。在家人眼裡,這樣的「美好」是精神疾病;在納粹眼裡,這樣的「真實」是民族缺陷。家人將伊莉莎白送醫,卻把她推向了深淵。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2018)》高清中字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2018)》高清中字導演: 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編劇: 弗洛裡安·亨克爾·
  • 《無主之作》 | 選擇藝術
    儘管格哈德 · 裡希特在70歲的時候才通過這篇文章發現了兩個家庭之間的這種聯繫,但他的作品表明——至少在潛意識層面上,他肯定知道。影片中涉及到的藝術家都與情節息息相關,下面來一一介紹。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電影德語名為Werk ohne Autor,直譯為《無主之作》,而英譯名是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還原藝術的真實,讓復仇的怒火在畫布上燃燒
    電影《無主之作》在歡喜首映APP播放, 看完後令人有著長久得回味!這部豆瓣8.6分的高分影片(IMDB7.7分),是由2007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的導演馮·多納斯馬爾克(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執導,並獲得201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