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文涉嫌劇透,謹慎觀看
2006年,年僅32歲的德國導演弗洛瑞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憑藉自編自導的長片處女作《竊聽風暴》,好評如潮,一舉奪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震驚影壇,至今保持在IMDB和豆瓣TOP250之列。
「出道即巔峰」的他在2010年拍攝了一部不溫不火的好萊塢影片之後,未曾執導任何新片,直到2018年他蟄伏多年之後的新作《無主之作》,讓這位擅長政治和歷史題材的才華導演再次回歸到大眾視野。
這部代表了德國參加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選,最終獲得了最佳外語和最佳攝影兩項提名。
《無主之作》預告
影片以當代視覺藝術大師、畫家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的前半生為藍本,描述裡希特從小在納粹德國背景下成長,他的阿姨曾被關在集中營,最終被納粹組織執行安樂死,這對他的人生造成極大的衝擊,也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影片背景從二戰前的1937年一路橫跨到美蘇冷戰時期分裂成東西德的1960年代,橫跨德國整整30年的來的社會演變。不論是時空背景,或是要探討的主題都非常宏觀,甚至可以說超越史詩格局。藝術和歷史雙線交織,也讓告訴觀眾藝術的真諦,足見這是一部野心之作。
另外在製作陣容方面建不得不提本片的攝影師74歲的美國資深攝影大師凱萊布·德夏奈爾,他也是憑藉這部影片生涯第6次提名了奧斯卡最佳攝影。
影片全場3個小時看下來全然不覺得的冗長,畫面精美,演員顏值無可挑剔,敘事井井有條但不失隱忍。
全片可三位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終通過阿姨伊莉莎白的殘酷經歷,讓幼年的主角庫爾特在內心埋下單純的藝術的種子。影片伊始,為了培養熱愛繪畫的庫爾特·巴納特的藝術細胞,內心深處同樣有著濃重藝術細胞的伊莉莎白帶著庫爾特參觀美術館,但是美術館的解說員卻帶有明顯當時所謂的「主流價值」:批判當代藝術低,讚揚社會寫實主義。
伊莉莎白通過有意識培養庫爾特的藝術感覺,也讓我們認識他她自己其實就是一個有著非常敏感的藝術潛力的人,熱愛自由和藝術,回家路過公交站,讓所有的公交司機一起鳴笛;光著身子彈鋼琴,用菸灰缸敲打自己腦袋,只為尋找她自己心中的最美的那個音符。為了捕獲她自己認為的美,可以不計一切代價。她告訴侄子庫爾特「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要移開眼光。」「凡是真實的都是美好的」。
時值納粹盛行,阿姨伊莉莎白成了德國實行優生計劃的政治犧牲品,對於阿姨的種種「奇怪」的行為一個孩子來說庫爾特或許不理解,但已經為他後面藝術的創作埋下藝術的種子,這是他輩子無形的財富,是她阿姨伊莉莎白用生命幫他爭取來,這顆藝術的種子非常的純淨,婉如他清澈的眼神。
二戰後的德國分裂成東德和西德,庫爾特在東德成長,進入美術學校就讀,被教導凡事不能著眼於自我,必須以服務社會為最高原則,接受社會主義現實主繪畫訓練,畢業後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博物館畫政治宣傳壁畫,庫爾特在校內和酷似死去的阿姨而且同樣叫伊莉莎白的美麗女孩相戀,庫爾特•巴納特不知道的是,伊莉莎白的父親正是殺害自己阿姨的納粹醫生…
他帶著伊莉莎白偷偷跑到西德,被當地藝術學院錄取。在這裡他見識到完全自由的藝術創作,呼吸到自由世界的空氣,他卻變得很茫然,完全不知道所措。他的導師指導下他才意識到藝術的真諦,尋找真實的自我,而創作藝術的過程其實就是尋找自我的過程。在那一刻他年幼時阿姨在他內心深處埋葬的藝術的種子甦醒了。
庫爾特無意識的創作,選擇業餘攝影的進行模糊臨摹是,巧合的將影片的幾個人物聯繫在一起:自己、伊莉莎白阿姨、西班德教授…. 臨摹在一幅畫中。
當罪大惡極的西班德教授看到這幅「無主之作」時,驚慌失措。
就像庫爾特年輕的時候時對父親說的:「我懂了,我懂了」「世間萬物如何相連聯繫,一切都相互聯繫」。
影片中,對西班德教授的形象描述特別立體,一個討好時代,與時代共舞的人一個,醫生原本該救人,那是他應盡的職責,但他卻成了納粹的幫兇…。比如:要求所有人成為自己「西班德教授」而不是「西班德先生」,喜歡站在鏡子前,端詳穿著軍裝的自己,迷戀鏡中的自己;無論是「教授」的稱呼還是對軍裝,都代表的是他對權力的迷戀;西班德教授認定自己高人一等,厭惡社會階級較低的人,瞧不起患有各種疾病的人;堅信大自然本身並不完美,唯有透過高壓手段控管的社會(屠殺低等人種),才能讓人類社會趨近完美;完美,就是世界唯一的樣貌,納粹或西班德教授認可的樣子。
按照一般電影邏輯,庫爾特會發現秘密,揭露西班德教授罪大惡極的一面,為阿姨和老婆復仇,西班德教授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然而導演並沒有朝我們預期的劇情走向發展,反而冷靜地講完故事,這就是我說的這部影片的「隱忍」之處。
藝術是什麼?它一定要能傳達特定的理念?或者,它可以是美的展現,可以是單純的自我情感抒發,超越階級與性別與規矩與教條?《無主之作》結尾處讓人印象深刻,一名記者準備對庫爾特展覽做報導,當記者站在「下樓的裸女」畫作旁,攝影師說:「看著有點彆扭」,所以記者移到下一張關於納粹軍官的畫作,攝影師又說:「還是有點彆扭」,記者只好再移到下一張名為「母與子」的畫作,沒有裸露沒有政治只有溫馨的親情,那就沒問題了;已經太習慣對「敏感議題」做出反應,太習慣自我審查。
別看向別處,請直視真實的美麗,先讓你的心自由,然後以藝術解放這世界,因為在受到納粹荼毒後,只有藝術家,才能把自由還給這個國家的人民。真相縱使殘酷,終究比謊言美麗。
縱觀整個影片中,並沒有極力用苦難描繪德國索經歷的那個時代的正面的苦難和遭遇。反而在通過男主的藝術成長曆程試圖拆解所有悲劇的來源,完成反戰影片給人思考的同時,也讓我們審視藝術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