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無主之作》-還原藝術的真實,讓復仇的怒火在畫布上燃燒!

2021-02-21 電影天下客

電影《無主之作》在歡喜首映APP播放, 看完後令人有著長久的回味!

這部豆瓣8.6分的高分影片(IMDB7.7分),是由2007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的導演馮·多納斯馬爾克(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執導,並獲得201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人物德國畫家、攝影家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s, 1930-至今)的人生經歷改編而成。描寫了主人公庫爾特在追求藝術成長的道路上的坎坷經歷和愛情故事。

這部電影既是一部人物傳記影片,也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 它由諸多歷史事件和場景為時空線索串聯了主人公幾十年的人生經歷。

(電影原型-德國畫家、攝影家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s,)

頹廢藝術(Entartete Kunst)是特指納粹德國描述當代藝術的代名詞。其中繪畫和音樂都在位列其中。

頹廢藝術泛指猶太藝術家、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傾向畫家、音樂節等的作品。通過批評這些藝術作品的「頹廢」和「墮落」進而達到納粹德國完成思想洗腦和控制個人思想的目的。

1937年納粹政府在慕尼黑舉辦了「頹廢藝術」展,之後再德國的幾個城市巡展,其中包括影片開始的1937年的德勒斯登「頹廢藝術展」。

(1937年希特勒參觀由他親自發動的「頹廢藝術展」)

小主人公庫爾特和阿姨伊莉莎白在德勒斯登藝術博館聽解說員猛烈批評和抨擊德國的藝術被猶太人、無政府主義、印象派、抽象派佔領了。

而一副蘇聯畫家的抽象派作品,支付費用高達2000馬克,相當於一個普通德國工人一年的收入,他認為這樣一副作品連小庫爾特都可以畫的出來, 暗示這些「狗屁」藝術家榨取了德國老百姓的血汗。


純種雅利安人計劃-生命之泉計劃(德語:Lebensborn e. V.)

「生命之泉計劃」是納粹德國實施一個保證純正雅利安人種的生育繁殖計劃,由希特勒親自主持,意在保留純正的雅利安血統的人種。1935年12月開始建立機構並實施,在國民中挑選精英分子,與家庭背景「根兒紅苗正」的德國女士未婚生育。

電影中的西班德教授是一個忠實的納粹黨徒,雅利安人血統論的忠實支持者和實施者,是他親手將伊莉莎白送進了醫院,最後死在毒氣室中。

盟軍於1945年2月13-14日(情人節)期間對德勒斯登「無差別轟炸」導致平民大量死傷,根據德國納粹政府的偽造了TB47報告,報告稱有大約3.5至4萬死亡,而真實的死亡報告人數只有2萬。

報告中有一句描述道:「由於謠言遠勝過真實,讓我們能被真實的數據所構成。」(注釋1)。意思是讓我們用看似真實的數據來接近真實,言外之意就是造假。

電影表現的德勒斯登大空襲中,庫爾特腦海中一片紅色的海洋和盟軍飛機飛過頭頂的鏡像, 這成為他後來創作的素材之一。

電影中的1961年3月13日,是庫爾特和伊莉莎白乘坐火車逃離東德的時間。在火車站警察一聲吼叫令人心驚膽寒。進入西德後他們就成為難民被西德政府接待和安排。

而之後的柏林圍牆是建於1961年的8月13日,離開東德就已經不是那麼容易了。

欣賞《無主之地》還可以從一下幾個角度來看:

庫爾特姨媽麗莎白對藝術和音樂有著非常強的感知力, 特別是在高音「拉」(la) 這個特定的音符, 她能夠體會到與常人的不同。他對藝術作品也有非常強烈的鑑賞力。

而這種超出常人的行為方式被認定為患有精神病, 從而被送進了所謂的療養所最後被實施殘酷的「安樂死」。 

伊莉莎白阿姨幾乎是男主人公小庫爾特的第一位藝術啟蒙老師。「藝術應該表達真實」,並發現自我真實的感受, 是伊莉莎白對庫爾特的第一堂藝術啟蒙課。

少年庫爾特在大樹上總結出人類最基本的認知觀念是「萬物皆有連接, 萬物皆有關聯」,於是開始自己艱苦的創作生涯和藝術求索之路。

愛情線是電影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電影中影響庫爾特藝術啟蒙的阿姨叫伊莉莎白, 而她太太的名字也非常巧合的叫伊莉莎白。

導演精心安排這個環節意思並不是偶然的,是希望表達歷史和現實的衝突和對立,

進而增大了庫爾特和嶽父的衝突和對立。

電影中的庫爾特對藝術的追求和探索, 對服務於政府和意識形態的藝術形式給予了巨大的諷刺和批判, 特別是在公共圖書館中的壁畫的場景。

在東德的藝術院校他能夠學到的也僅僅是,藝術為政治思想服務的社會主義藝術表達理念,完全沒有自我可言。

庫爾特所倡導的藝術理念是「為藝術而藝術」, 不為任何的政治思想意識形態而表現, 這樣就更大程度上還原了藝術的創造性、思想性和真實性。

這部電影在拍攝上非常精妙的, 攝影師凱萊布-夏奈爾6次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 這部電影是他第6次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

(剛剛還被選派給元首鮮花,之後就被送進了醫院,最後死於納粹毒氣室。明亮的白,對比黑領帶和納粹黨徽旗幟強烈的反差和對比,預示著後來的悲劇) 

# 表現納粹德國衛生部實施雅利安人計劃會議的鏡頭。

兩排的黑色的制服中襯託出的納粹黨徽醒目刺人,令人不寒而慄。 

# 德國小鎮的風景成就了一個具有天分的藝術家的特質和所有的想像;

(美麗的德國小鎮,是庫爾特對自然和真實感知的來源)

(電影畫面-少年庫爾特生活的德國小鎮)

# 在表現庫爾特和伊莉莎白愛情的故事中電影常常運用了暗黑的和強烈的黑色色調來映襯出兩人愛情遇到的巨大的艱苦風浪。

在表達庫爾特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又使用了大量的光亮的明亮的視角是見陽光暖色調

《無主之地》並不是一個「復仇的故事」, 但是他卻講述了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藝術家, 當他明白自己的孩子是嶽父親手殺害之後, 毅然決然的用畫筆表達了對納粹的雅利安人種論的深惡痛絕和無情的復仇。

這個電影中線索關聯是這樣的:

-妻子伊莉莎白講述小的時候,她看見父親穿著黨衛軍軍官制服的場景;

-伊莉莎白講述她的父親親自為格林夫婦看病的故事

-在西德落網的納粹德國衛生部的官員

-聯想到自己的孩子被嶽父殺害

-最後在畫稿中,把德國通緝犯,嶽父,自己和姨媽伊莉莎白都呈現在畫作之上。

電影中批判了藝術不能夠獨立於政治和思想意識之外的納粹主義和一切制藝術為政治服務的東德社會主義的創作理念。

東德藝術家們沒有自己的想像和創作的自由只有為政府和政治規功頌德的所謂的藝術作品。

表現趨炎附勢的城市化的文藝作品和二戰期間的納粹德國對藝術家的限制打壓和滅絕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抽象刻板的條幅,文字內容:病人殺手)

雖然西德有著充分自由的創作空間和對藝術的想像, 但是純粹繪畫的藝術家仍然在社會當中沒有立足之地,只能靠賣畫為生。

而庫爾特連一份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靠嶽父的幫助在醫院找到了一個洗地板的工作。

庫爾特來到了西德, 而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有著對所謂藝術符合大眾和上等權貴有錢階級服務的商品化趨勢這一點是庫爾特難以忍受和無法接受的。

電影圍繞著藝術究竟是為當權者服務還是應該獨立於政治思想意識之外追求單純的藝術形式電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藝術不應該趨附於任何政治,甚至是商業。

這部電影是德國導演馮·多納斯馬爾克繼2007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之後的又一部力作。

相比較電影《竊聽風暴》(又名《他人的生活》), 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民主德國制度下人性的扭曲壓抑和反叛, 進而使得一個竊聽者回歸人性的故事。

《無主之作》並沒有像《竊聽風暴》那樣將電影故事的焦點放到對扭曲人性的挖掘上而是更多的筆墨描述了一個堅持為藝術而藝術的德國繪畫藝術大師的成長之路。 

題外話:非常有趣的是在歡喜首映APP的播放的《無主之作》是少了21分鐘的刪減版,刪減的原因不詳,這是不是對影片的某種程度的現實的作證呢?我們不得而知,或許是向電影致敬吧!但願如此。。。

作者介紹:電影天下客

 IT市場營銷三十載,後來才明白,可能入錯了行兒!

一個一直努力奔跑的吃貨胖子。不服是吧?一起吃啊。。。反正也跑不過你。。。

 瘋狂影迷一枚,豆瓣電影觀片記錄超過4300部

知乎電影討論圈圈主, 毒舌影評認證鑑毒師,淘票票影評達人,海客電影俱樂部創辦人

 不服是吧?請我看電影啊。。

謝謝您的轉發、留言和點評,

您的真知灼見是我寫作的動力

知乎:@電影天下客

▇ 加我微信入群,一起聊電影

相關焦點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還原藝術的真實,讓復仇的怒火在畫布上燃燒
    描寫了主人公庫爾特在追求藝術成長的道路上的坎坷經歷和愛情故事。電影《無主之作》中的幾個歷史背景這部電影既是一部人物傳記影片,也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 它由諸多歷史事件和場景為時空線索串聯了主人公幾十年的人生經歷。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什麼叫大尺度而非限制級的美?
    入圍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提名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無主之作],將傳記與史詩結合,將藝術與現實結合,在188分鐘裡,始終保持著最美的姿態,講述了人類歷史上最殘忍的故事。[無主之作]有很多裸露鏡頭,但是在德國僅僅分級為12+,屬於非限制級的那種尺度大。這部電影像希臘雕塑一樣,把肉體的美好全部呈現,不帶一絲淫邪。
  • 電影|《無主之作》-戰爭之惡與藝術之自由
    》,《冷戰》等同樣獲得最佳外語片和最佳攝影獎提名的德國電影《無主之作》(Never Look Away/Werk ohne Autor),喜歡和enjoy到什麼程度呢,這部美麗的電影時長3小時零8分,我願意以後抽時間再刷兩遍;而《迦百農》這樣的電影,好雖好,畢竟我只有勇氣和意願看一遍。
  • 格桑花電影|| 《無主之作》
    《無主之作》主創亮相威尼斯電影節這部片長3個多小時,歷時4年拍攝完成的電影,敘事上橫跨了德國從1937年到1966年這近三十年的時間
  • 豆瓣8.6《無主之作》:以藝術之名,超越個人命運與歷史罪惡
    2006年德國導演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攜處女作《竊聽風暴》橫空出世,一出手便是一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2年之後他又帶來了一部相似題材的電影——《無主之作》。但是導演並未走在普通類型片的道路上,把影片拍成一個俗套的復仇故事。庫爾特在藝術道路上苦苦追尋卻屢屢受挫,先是東德壓抑的創作氛圍讓他無處施展,逃入西德後的他又陷入對新奇藝術形式的毫無靈魂的追求之中。直到他的導師讓他在藝術中去展現真實的自己,他才找尋到自己的藝術道路。
  • 《無主之作》,不止於電影本身
    就是這張劇照,電影《無主之作》裡 Kurt Barnert 的第一次個展後來,看了演員表也是驚豔的,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是一個有著略帶憂鬱的迷人藍眼睛的男演員,典型的雅利安,最早是在《希特勒的男孩》裡見到他。這麼多年過去,這雙眼睛依舊絕美。
  • 《無主之作》 | 選擇藝術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本來也不是一部傳記式紀錄片,片中的庫爾特·巴納特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位虛構的藝術家的生平,整部電影不僅僅是描繪他的人生,更是貫穿整個德國動蕩的三十年,串起納粹德國、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時代背景,也展現了整個20世紀中期現代藝術充滿分歧和多元的發展歷程。
  • 中國版本刪減21分鐘,電影《無主之作》你或許不知道的歷史情節
    電影《無主之作》在歡喜首映APP播放, 看完後令人有著長久的回味!中國版本刪減了其中的21分鐘,使得有些情節應該有重大的確實。庫爾特所倡導的藝術理念是「為藝術而藝術」, 不為任何的政治思想意識形態而表現, 這樣就更大程度上還原了藝術的創造性、思想性和真實性。
  • 《無主之作》自我和自由創造藝術
    今天聊聊電影《無主之作》。片名Werk ohne Autor / Never Look Away / Work Without Author (2018)。人物傳記電影是獲獎電影中較為受評委歡迎的一個題材,這部《無主之作》正是這樣一部衝刺頒獎季的傳記電影。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2018)》高清中字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2018)》高清中字導演: 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編劇: 弗洛裡安·亨克爾·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義大利語言: 德語 / 俄語上映日期: 2018-09-04(威尼斯電影節) / 2018-10-03(德國)片長: 189分鐘又名: Never Look Away / Work Without Author
  • 《無主之作》背後的主人
    《無主之作》豆瓣8.6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是絕對值得一看的融合了歷史,愛情,藝術,哲學的傳記影片。電影主角 Kurt 是個有非凡藝術天分的少年,他出生在東德,學習,成長都在東德。卻因為對藝術表達與自由環境的追求在畢業後和女朋友一同前往了西德。在東德他受到被指認精神分裂的美女姨媽啟發,觀察和感知世界;在西德,他受永遠不脫帽子的怪人教授啟發,在「繪畫已死」的呼聲中堅持。
  • 《竊聽風暴》導演新片《無主之作》解析:藝術如何讓人成為人?
    》:創傷之鉛,藝術黃金三、作品爭議1、《竊聽風暴》:虛構的真實2、《無主之作》:真實的虛構3、頓悟時刻:布萊希特與彩票數字四、作品解析1、歷史的真相:跨越29年(1937—1966年)2、藝術的真實:模糊的,正確的,隨即的
  • 9.12-9.15 德國電影展映 |《無主之作》《元首偷走了粉兔子...
    》  《無主之作》  《戰火球星》  《菸草商》  本次影展開票時間定為周二(9月8日)中午12點整,觀眾朋友們可在貓眼APP和大眼睛票務平臺(www.daeyes.com)及時購票。>本場為影展發布會活動不對外售票  14:30  9月13日 周日  首都電影院(西單店)  14:00  無主之作
  • 《無主之作》——一場藝術的滄桑之旅
    藝術追求的是什麼,不是迎合,而是真實的自己,我知故我在!
  • 《無主之作》:凝視生命中的沉重,尋找內心深處的呼喚
    ——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無主之作》是根據被稱為「全球最貴的在世畫家之一」的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人生經歷改編,通過將主人公庫爾特的人生經歷與歷史背景相結合,表現庫爾特是如何在歷史洪流的挾裹中探尋藝術之路,尋找真實自我的故事。
  • 豆瓣8.6,2019年度最佳頒給《無主之作》
    《氣球》而這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一的《無主之作》,雖然並沒有像其他提名電影那樣被廣為傳揚,但卻後勁兒十足。無主之作 Never Look Away《無主之作》並不是傳統意義上「歷史為王」的電影,它更像是一部架構在歷史上的藝術哲學電影。
  • 雖是《無主之作》,但讓知道真相的人驚慌失措
    「出道即巔峰」的他在2010年拍攝了一部不溫不火的好萊塢影片之後,未曾執導任何新片,直到2018年他蟄伏多年之後的新作《無主之作》,讓這位擅長政治和歷史題材的才華導演再次回歸到大眾視野。 《無主之作》預告     影片以當代視覺藝術大師、畫家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的前半生為藍本,描述裡希特從小在納粹德國背景下成長,他的阿姨曾被關在集中營,最終被納粹組織執行安樂死,這對他的人生造成極大的衝擊,也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影片背景從二戰前的1937年一路橫跨到美蘇冷戰時期分裂成東西德的1960年代,橫跨德國整整30年的來的社會演變。
  • 一部值得看無數遍的藝術電影——《無主之作》
    《無主之作》是一部文藝電影,毫不造作的文藝電影。這一部電影時長3小時9分鐘,以德國仍在世的最富盛名的現代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為原型,講述主人公(庫爾特)從幼年到成年,從學藝到成名的故事。雖然原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對電影的改編不滿,但這個電影無疑是我所看過的關於以藝術為主題的電影中最完美、最感動的一部。
  • 淺析《竊聽風暴》與《無主之作》的西方意識形態——藝術保留神聖
    以上段落出自於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的藝術評論集《殘酷劇場》的一篇文章《只有故鄉好》,描述了1990年德國導演西貝爾伯格與當代許多文學界人士談論他1977年的作品《希特勒:來自德國的電影》的景況。西德、或者是今日的德國藝術,是否真的如他所述,不堪入目及入耳?因此,我們試圖借著分析同樣身為德國導演的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的《竊聽風暴》及《無主之作》裡的蛛絲馬跡,來探討西貝爾伯格所說的是否真實。
  • 《無主之作》《不愛鋼琴師》:透過他者、愛或電影,完成自我辯證
    柏林男孩》詩意的黑白攝影風格而廣為人知的德國導演楊歐雷傑斯特,其新作《不愛鋼琴師》 ,某種程度上能與同樣為德國導演的弗洛裡安亨克爾馮杜能斯馬克 《無主之作》 進行對照。《不愛鋼琴師》將一位母親於60歲生日當天所遇到的所有事情濃縮成一個半小時的故事,而《無主之作》則是以三個小時的篇幅,講述了一位東德青年自二戰期間到1960年代、橫跨將近三十年的生命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