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世界音樂的"音樂➕"
我是柿子君
所有看過五線譜的人一定
都見過「高音譜號」這個符號
它外形複雜如藤蔓纏繞,卻能一筆畫完成
這個如此優雅的記號只屬於音樂世界
但是它為什麼要長這個樣子?
當時設計這個記號的人是怎麼想的?
我們生活中時常能接觸到一些「設計過」的符號
可是卻不曾花時間去想他們的由來
例如@、&、¥、$、∞、¶等
同樣地,對於學音樂的人來說
基本上每天都能見到形狀複雜的"高音譜號"
但是大部分人僅僅是把它的功能記了下來而已
沒有去深究它背後的意義
在開始介紹高音譜號前
柿子君先來普及一下什麼是「譜號」
譜號一般會出現在樂譜開始的最左邊
它的作用是確定譜表中各線間的
具體音高位置的符號
打個比方,五線譜就像量身高的線條
而譜號就是位於旁邊的數字
可以說,譜號在樂譜裡十分重要
因為它起到了「定下基準」的作用
而最常見的譜號就是擁有優雅曲線的
高音譜號,又名G譜號
為什麼稱它為G譜號呢?
因為它中心的圓圈所包圍的線
是從下往上數的第二條線
而這條線所代表的音是G
(如果不是很明白可以看下面的圖)
圖中藍圈所表示的音是G,是從下往上數第二條線
(注意圖中劃雙底線的音符C)
上圖中劃雙底線的音符C和此圖的是同一個音符。
它是連接「高音譜」(上半部分)和「低音譜」(下半部分)的「橋梁」,上面的藍圈所代表的G是從雙底線開始一個音一個音往上數:C、D、E、F、G得到的。同理,下面形狀類似逗號的低音譜號又被稱為F譜號,是因為下面的藍圈所代表的音是F
在開始前有一點可以很肯定的是:
高音譜號最初一定不是長現在這樣
而是經過長時間自然而然地
變化成如今的模樣
事實上,一直到9世紀西方音樂
才形成了最原始的系統記譜方式
當時主要是為了記錄一種
名為「格列高利聖嘆」的教堂音樂類型
(中世紀基本上所有音樂都和宗教扯上關係)
他們的做法是:畫一條線,
然後在線的上下用點和記號來表示音符與
音符之間相對的音高
上面這種方式落後的地方在於
它沒有辦法標準化樂譜
根據不同的歌曲需要
那條線可能會代表不同的音
後來到了12世紀左右樂譜
從一條線進化成四條線
而且還在最左邊用字母來明確
譜上的線所代表的音
這些字母就是譜號的前身
所以聰明的你應該已經猜到
現代美麗的高音譜號(又名G譜號)
最初的樣子就是字母G
但是它是怎麼從一個普通的字母
變成現在連爸媽都認不出來的模樣呢?
這又得說說古代西方人的「特殊習慣」
到了17世紀的時候
人們又再一次改變了記錄樂譜的方式:
他們除了「音高」,還會在旁邊標上「唱名」
而最常見的組合就是「G, Sol」
簡寫就是「G.S.」
寫在譜上就類似下圖中的第三階段
在那個既沒有電腦
印刷術也不發達的年代
樂譜當然只能靠手寫
手寫的話就無法確保一致性
因為每個人的筆跡都不太一樣
再加上當時的人是拿羽毛筆來寫字
會故意用自創的花哨字體來
凸顯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隨著大家互相抄來抄去
久而久之就演變成現在這個好看的符號了
值得一提的是
除了本篇著重介紹的高音譜號之外
目前還通用的譜號有下面幾種
有機會以後再慢慢介紹
中音譜號(又名C譜號,在中提琴等樂器的譜中能看見)
好了
今天的音樂➕就到這裡
還有什麼想知道的音樂知識
可以在留言裡告訴我
說不定下次就能為你解答
拜拜!
本欄目由幫你打好理科基礎,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絕命毒師化學實驗室」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