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

2020-11-18 騰訊網

傷痕文學興盛之時,一批歷盡坎坷,敢於思考,富有激情的作家,他們中的許多人在1957年曾被劃為右派,比如王蒙,從維熙,張賢亮,高曉生,陸文夫等就突破了「恢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局限,而提出「現實主義深化」的主張,寫出了一批具有相當思想深度和歷史深度的作品。這一文學現象,在文學史上被稱作「反思文學」。茹志鵑於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學上發表的短篇小說《剪輯錯了的故事》,被視為反思文學起步的標誌。

今天所介紹的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就是反思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高山下的花環》是軍事題材中篇小說,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背景展開。作者李存葆是軍隊作家,1979年春,他以作家身份去雲南前線作戰部隊採訪。後來,又到廣西參戰部隊生活。在那裡,他和前線官兵一起生活了四個月,親眼目睹了很多豪情悲壯的故事。這部經典作品能夠誕生,和作家本人的經歷有著密切關係。

內容簡介:

1978年9月6日,原在軍政治部宣傳處當攝影幹事的趙蒙生被調到了三營九連擔任指導員,連長梁三喜熱情地接待了他。梁三喜為人忠厚,生活勤儉,帶兵極嚴,由於連隊前任指導員上軍校學習去了,一個連的擔子都壓在他身上,他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回家探親,所以很盼望趙蒙生的到來能為他減輕一些工作負擔。

然而,趙蒙生到九連的真實目的其實是來搞「曲線調動」,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鍍金」。他出生於革命軍人家庭,父母都是部隊的高級幹部。受十年動亂影響,他的母親吳爽早從一個無私奉獻的革命者變成了玩弄計謀的「外交家」,趙蒙生也變成了養尊處優的「少爺」。對越自衛反擊戰突然爆發,吳爽可不想真讓自己兒子上戰場去衝鋒陷陣,她原本的計劃已經泡湯,準備讓兒子「明哲保身」。

可是就在吳爽想要利用自己的關係把兒子從邊疆調回北京時,有「雷神爺」之稱的雷軍長重新回到部隊裡擔任軍長。趙蒙生的母親對雷軍長有過救命之恩,他本以為雷軍長能同意自己調走。但沒想到,雷軍長到任後大力整風,整頓黨務和軍隊作風,他的這種要求實在是上不得臺面。在旁人的指點下,吳爽趕緊叫兒子離開軍政機關,先躲開「雷神爺」,然後她再想辦法調走趙蒙生。

一心想要「曲線調動」,趕緊回北京的趙蒙生來到九連後,整天魂不守舍,無心工作,越來越不受大家待見。對於這個生活作風懶散,軍事技術水平稀鬆平常的指導員,以靳開來為首的基層官兵頗有微詞。但是連長梁三喜以大局為重,處處忍讓體貼趙蒙生,努力調和眾人矛盾。不過趙蒙生不領情,他反而認為自己和這個「頂著高粱花子參軍」的同齡人沒有共同語言。趙蒙生這個指導員當得不合格,梁三喜始終不放心把連隊交給他,於是他決定再次推遲回家探親的時間。

漸漸地,趙蒙生受不了基層連隊的艱苦生活,多次催母親早點把自己調走。吳爽來信中透露了趙蒙生所在的部隊將有大行動的消息,那陣勢十有八九是要打戰。十天後,趙蒙生的調令終於下來了,可是與此同時,部隊也接到命令要上前線。一時之間,趙蒙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梁三喜一向忠厚老實,他實在對這個官家少爺看不下去了,劈頭蓋臉就把趙蒙生痛罵了一頓。趙蒙生知道在這種關鍵時候離開部隊,是對軍人這個名字的最大玷汙,是逃兵行徑。所以,他思來想去,只能硬著頭皮隨部隊坐上了開往雲南邊防線的列車。

到了前線後,梁三喜見趙蒙生沒有離開連隊,他眼裡投來了讚賞的目光。梁三喜像趙蒙生剛到連隊時候那樣,主動去找他商量工作,還給靳開來等幹部做思想工作,讓他們不要再和趙蒙生鬧矛盾。然而,直到現在,趙蒙生心裡最大的希望,還是離開戰鬥連隊,回到北京去,以求安身保命。

在部隊發起進攻前夕,吳爽擔心至極,直接把電話打到了雷軍長的前沿指揮部,要求立馬調走趙蒙生。雷軍長大怒,在全體軍人的面前不點名痛斥了這種可恥行為。官兵們齊聲擁護雷軍長,對這種官僚主義作風咬牙切齒,看見大家的反應,趙蒙生感到羞愧萬分。他身體裡的血性漸漸被激發出來,他的自尊心和滿腔愛國熱血,使得他忘記了生死。趙蒙生心頭一橫,當著全連的面寫下血書,他要做個堂堂正正的軍人,他要上戰場去。

九連受命為尖刀連,戰士們的具體任務是在戰幕拉開的當天,火速急插,務必於當天下午六時抵達敵軍364高地前沿,於次日攻佔敵軍364高地,並死死扼守該高地。在戰前支委會上,一向愛發牢騷的靳開來主動要求帶隊,率領尖刀排發起衝鋒。梁三喜也提出要帶領尖刀排,靳開來指出梁三喜家只有他一根獨苗,而自己還有兄弟,所以他比梁三喜更為適合。為了支援九連,軍部把剛從北京調來的戰鬥骨幹分配給他們。

戰鬥打響,九連在陌生的熱帶叢林中艱難行進。梁三喜發現新分配來的這個骨幹智勇雙全,便把他留在了自己身邊。這個戰士讓大家叫他作「北京」。上級領導不了解戰場實際情況,批評九連的行進速度緩慢,靳開來對這種瞎指揮非常不滿,但他無可奈何,只能聽從指揮。梁三喜為了完成指定任務,命令大家輕裝前進,加快速度。在急行軍中,司號員小金不幸累死。為了趕路,大部分戰士扔掉了水壺和乾糧,到達指定地點後,全連戰士基本上糧盡水絕。

「北京」和梁三喜一同制定了進攻方案。戰鬥打響了,經過一番血戰,九連佔領高地,打退了主峰敵人的三次進攻。但是由於缺水缺糧,身體虛弱,戰士們的戰鬥力明顯下降。靳開來決定帶人下山去砍越南人的甘蔗,給戰士們補充體力。雖然明知這是違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但靳開來寧願背上處分,也不能看著戰友活活餓死。在半路上,靳開來踩中了敵人的地雷,臨終前,他唯一的動作就是再看了一眼自己妻兒的照片。

主峰上有敵人的迫擊炮陣地,一個勁地朝九連頭上扔炮彈,如果死守待援,九連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梁三喜果斷決定,向主峰發起進攻,佔領敵人的炮兵陣地。在戰鬥中,「北京」作戰勇敢,他和敵人狹路相逢,卻因為武器裝備質量不達標,打了一發啞彈而失去戰機,最終被敵人殺害。

九連終於站在了364高地的主峰上。可就在大家歡慶勝利時,殘敵打來冷槍,梁三喜為救趙蒙生而中彈,臨終時,他右手緊緊攥著左胸上的口袋,有氣無力地對趙蒙生說:「這裡有……有我……一張欠帳單……」在他上衣口袋裡,戰友們找到一張染血的欠帳單,上面記錄了他的每一筆借款,共計六百二十元。

戰鬥結束,部隊凱旋,趙蒙生榮立一等功,但他心情卻更加沉重了。梁三喜和「北京」被評為人民英雄,戰鬥烈士,但梁三喜因為和上級有些不合,險些與此榮耀失之交臂,靳開來由於違反紀律而不得參與評功,大家心裡不是個滋味。

烈士們的家屬陸續來到部隊。趙蒙生把自己的一等軍功勳章送給靳開來的妻子,謊稱這是九連頒發給靳開來的榮譽。趙蒙生的母親吳爽,梁三喜的妻子玉秀、母親梁大娘相繼來到部隊。吳爽和趙蒙生這時才驚訝地發現,梁三喜的母親便是曾在解放戰爭時幫助撫養過趙蒙生的梁大娘。「北京」的父親也來看望自己兒子,他站在墳墓前,白髮人送黑髮人,眾人終於看清,那個人原來就是雷軍長。趙蒙生和戰士們沒有把梁三喜的欠帳單交給梁大娘,本打算由連裡出錢為連長還帳,但梁大娘和玉秀怎麼可能不知道這件事,在臨走前,他們根據梁三喜在家信裡的叮囑,謝絕戰士們的好意,拿出撫恤金和從家帶來的一部分錢,把帳給一筆一筆還清。

《高山下的花環》通過描寫雲南邊防部隊某部三營九連指導員在戰前、戰中、戰後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有著崇高思想品質、道德情操的當代軍人英雄群像,它衝破了軍事文學「無衝突論」的老套,正視並深刻反映了現實生活的矛盾衝突,揭示了軍隊內部矛盾和歷史傷痛,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

軍隊是人民的軍隊,戰士是人民的戰士,軍隊是最純潔的代名詞,是祖國的護衛者,《高山下的花環》,不僅僅只是一部反思文學小說作品,還是軍隊建設的一面鏡子,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慰藉。

相關焦點

  • 《高山下的花環》,一部從老山前線採訪回來的經典
    他和年輕的妻子感情極深,上戰場前,在寫給妻子的信中,他真誠地叮囑,如果自己戰死了,她要堅強地活下去,希望妻子和家人,要多想想國家的難處,不要向組織伸手,他欠的帳可用撫恤金來還…… 當時,部隊的同志還沒講完,李存葆就已淚流滿面。這就是後來小說及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梁三喜一家的原型。
  • 佳片有約:《高山下的花環》影評
    近日,在《江西公安》雜誌上登載了4篇影評文章,引起了觀眾和讀者對對越自衛反擊戰影片《高山下的花環》的懷舊和熱議。
  • 重溫電影《高山下的花環》
    剛才又看了一遍謝晉導演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深為感動,淚流滿面,希望大家也去重溫一遍,這是一部蕩滌靈魂的電影,當然原著小說也是非常的傑作,李存葆的作品。為什麼會有戰爭,因為正義的戰爭其實就是為了和平安定。
  • 高山下的花環之趙蒙生:原型到底是誰?當年高幹子弟一樣奔赴戰場
    毫無疑問,在當代反思文學作品中,李存葆的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必定佔有一席之地。
  • 《高山下的花環》梁大娘,丈夫是名劇作家
    【千名老電影人尋蹤(148)——王玉梅】 No.1 說起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王玉梅,許多中老年朋友應該比較熟悉,因為她曾出演過許多經典角色,尤其是「母親」角色,如《高山下的花環》中的梁大娘、《喜盈門》中的仁文媽媽、《平鷹墳》中的胡大娘、《山菊花》中的母親等。 也因此,以飾演母親著稱的王玉梅被稱為「東方母親」。
  • 莫言:李存葆的小說,根本不是小說,散發著連隊小報的油墨香
    當年在軍藝念書期間,莫言結識了同為山東老鄉的李存葆。 那時的莫言還是個寂寂無名的窮小子,可李存葆憑藉著1982年於《十月》雜誌發表的《高山下的花環》,已經成為了一名正兒八經的作家,又在1984年憑藉著同名電影,成了火遍大江南北的名人。
  • 《高山下的花環》:悲壯的軍旅忠魂,奶油小生唐國強詮釋知恥後勇
    時隔八一建軍節不久,再次重溫《高山下的花環》,已經不知道第幾次觀看這部影片,即使知道劇情,仍然不知不覺眼含熱淚。1979年,作家李存葆作為戰地記者隨隊奔赴越南,見證了無以計數的前赴後繼、精忠報國,歷時3年完成了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並榮立三等功,他說「我之前發表了很多作品,卻深感不安和慚愧,我什麼沒有勇氣重讀一遍,因為我知道這些作品沒有反映出戰爭中的動人情景,原因何在?
  • 主演《高山下的花環》成名,兩次嫁人,婚姻坎坷,63歲近況怎樣
    蓋克則出生於1958年,比蓋麗麗大9歲,北京人,曾主演過《高山下的花環》中的韓玉秀、《戰地之星》中的白露、《草地狀元》中的陳乃華、《愛你沒商量》中的劉立英、《無人喝彩》中的肖科平、《離婚了,就別再來找我》中的師慧、《太陽的味道》中的洪冬梅、《家有九鳳》中的初二鳳、《北極雪》中的薛華、《老媽的三國時代》中的劉鳳仙等角色。
  • 觀影:《高山下的花環》
    一個人的「戰」立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 《高山下的花環》給人一種乾淨、不拖沓的感覺。一場戰爭,戰爭的殘酷,隊友們的英勇犧牲,讓一個人真正的挺立起來了。
  • 《高山下的花環》46年:有人59歲拿影帝,有人70靠輪椅出行
    1984年,有一部電影上映了,而這部電影在1985年的百花獎和金雞獎裡囊括了八個獎項,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八個獎項都收入囊中,可謂是收穫頗豐,這部電影就是《高山下的花環》。《高山下的花環》《高山下的花環》這部電影是根據李存葆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
  • 《高山下的花環》36年:有人59歲拿影帝,有人70靠輪椅出行
    1984年,有一部電影上映了,而這部電影在1985年的百花獎和金雞獎裡囊括了八個獎項,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八個獎項都收入囊中,可謂是收穫頗豐,這部電影就是《高山下的花環》。《高山下的花環》《高山下的花環》這部電影是根據李存葆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
  • 《高山下的花環》:中國最好的戰爭片
    《高山下的花環》劇照《高山下的花環》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高山下的花環》劇照影片中傳遞出的濃濃情感時至今日依然動人,樸素真摯的愛情,熾烈的戰友情,難以割捨的親情。《高山下的花環》劇照趙蒙生這個角色是影片中不能或缺的人物,他的出現才讓影片真的迷人起來。
  •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的演員現狀如何,有人因面癱式表演刷屏
    影片根據山東作家李存葆發表在《十月》的同名小說改編,編劇是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的李準和李存葆本人。影片用寫實的鏡頭表現了一群年輕的戰士為了國家和人民,奔赴戰場經歷血與火的考驗,有的戰士永遠倒在戰場上。在如今好萊塢戰爭電影刷屏的時代,《高山下的花環》絕對值得你去認認真真地看一遍。
  • 兩版《高山下的花環》演員對比,演技最佳不是帥氣的唐國強和周裡京,而是她
    《高山下的花環》在《十月》雜誌第6期發表後,立刻引起巨大轟動。一年後的1984年,由著名導演謝晉執導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也與廣大觀眾見面了。該片同樣大獲成功,一舉拿下了當年金雞獎和百花獎的多個獎項。那麼大家還記得兩個版本的《高山下的花環》嗎?還記得兩個版本中的那些演員嗎?今天,我們想通過兩部作品的演員對比,來再次重溫一下兩個版本的《高山下的花環》,來感受一下它們的魅力吧。周裡京(劇版)、唐國強(影版)扮演趙蒙生
  • 《高山下的花環》靳開來,被唐國強佩服,64歲何偉今境況如何?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早期的電影雖然產量不多,卻幾乎部部經典的原因所在,1984年上映的《高山下的花環》,是一部離我們並不算太遙遠,卻也不算太近的影片,更重要的是它堪稱是國內戰爭片的巔峰。"再見吧媽媽,再見吧媽媽,軍號已吹響,鋼槍已擦亮,行裝已背好,部隊要出發,你不要悄悄地流淚,你不要把兒牽掛,當我從戰場上凱旋歸來,再來看望親愛的媽媽,……"每當聽到這首《再見吧,媽媽》時,便不由有幾分哽咽,而這還只是影片中的一個插曲,何況《高山下的花環
  • 經典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每次看完都忍不住落淚
    看《高山下的花環》的時候因為小,不明白什麼意思,只知道看著打仗的激烈場面,覺得十分的過癮,前些日子一個偶然的機會又看了一遍,感觸很多,看完以後忍不住落下來眼淚。雷軍長戰前講話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是由謝晉執導,呂曉禾,
  • 還記得《高山下的花環》中的雷軍長嗎?(配音:雷軍長的雷霆之威)
    為的是保家衛國、為的是讓我們父母兄弟姐妹過上舒心的日子。這種奉獻和犧牲的精神就是我們軍人的靈魂。借用軍中前輩羅永志一文向所有最可愛的人致敬!向千百萬戰士的奉獻和犧牲精神致敬!讓我關照她的兒子,要我把她的兒子調回後方,把我的指揮所當做交易所了,她奶奶的,走後門竟走到我這流血犧牲的戰場上,(想甩帽子)她的兒子何許人也?此人原是軍機關的一個幹事,眼下就在你們師某連當指導員,我不管她是天老爺的夫人還是地老爺的太太,誰敢把後門走到戰場上,我偏要她的兒子第一個扛著炸藥包(狠狠摔下軍帽)去炸碉堡。(全場官兵掌聲如雷,趙蒙生傻了眼,跟著低頭痛哭。)
  • 《高山下的花環》靳開來,被唐國強佩服,64歲何偉今境況如何?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早期的電影雖然產量不多,卻幾乎部部經典的原因所在,1984年上映的《高山下的花環》,是一部離我們並不算太遙遠,卻也不算太近的影片,更重要的是它堪稱是國內戰爭片的巔峰。"再見吧媽媽,再見吧媽媽,軍號已吹響,鋼槍已擦亮,行裝已背好,部隊要出發,你不要悄悄地流淚,你不要把兒牽掛,當我從戰場上凱旋歸來,再來看望親愛的媽媽,……"每當聽到這首《再見吧,媽媽》時,便不由有幾分哽咽,而這還只是影片中的一個插曲,何況《高山下的花環》這一整部影片,其中又有多少淚點。
  • 豆瓣9分的《高山下的花環》,當代中國青年都應看看的國產戰爭經典
    《高山下的花環》由謝晉執導,根據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呂曉禾、唐國強、蓋克、何偉、王玉梅、童超、斯琴高娃、倪大紅等主演。整部《高山下的花環》不僅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更大膽反映很多現實問題,這也大大提升了本片的品質內涵。比如,趙蒙生那樣的官二代,和靳開來這樣的平民子弟兵之間的對立;在越南陣地上,發現了大量的中國援助物資;最後小北京犧牲,主要因為幾發十年動亂時期生產的炮彈是臭彈,等等。
  • 真實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高山下的花環》各角色的原型都是誰?
    最近,一部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再次進入大眾的視野。這部36年前由謝晉導演,根據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軍事題材電影生動懂的塑造了梁三喜、趙蒙生、靳開來、雷軍長等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它反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戰士們在戰火的洗禮中經受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