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2021-01-09 電影不設防

2018年《小偷家族》在坎城國際電影節上獲金棕櫚獎,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邊緣家庭,每個成員都是被這個社會所遺棄,他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在這個家庭中都找到了歸屬感。這篇文章中要介紹的電影《大河戀》同樣是家庭電影,不同於是枝裕和的社會視角,《大河戀》將焦點放在了個人的性格發展上面,這點在美國文化中是極為典型的。

看完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熱淚盈眶,尤其是對於多子家庭,電影中的人物光影一定會喚起許多成年人對成長的回憶——有關於兄弟姐妹、有關於父母。

《大河戀》中的家庭是一個養育了兩個男孩的四口之家,電影雖然以老大諾曼為主視角回憶他的家庭故事,但主角實則是老二保羅。在我看來,保羅的家人們就像是一團溫暖的海綿,縱使他身上有許多的藝術家「毛病」,但這團海綿始終呵護著他。保羅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受到的關懷和愛護卻是許多人漫長的一輩子都享受不到的。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部電影的主旨,那應該是「愛不是責備,而是捨不得責備」。

父親的溫暖

諾曼的父親是個牧師,在電影伊始,父親讀《聖經》時一本正經的樣子,導演貌似要給我們展現印象裡一個牧師該有的刻板。但整部電影看完之後,細細想來,父親身上有一個牧師該有的虔誠,但並沒有這種刻板。相反,他對孩子的教育緊馳有度,甚至有時候十分寬容的。

就像許多家庭那樣,父權至上,但在諾曼家庭中父親的角色卻做到了恰到好處。我想,在電影結尾處弟弟保羅因為賭錢被人打死,作為觀眾的我們並沒有苛責父親教育失職,其原因就是如此。

在孩童時諾曼喜歡寫作,父親教他寫作要簡潔,便讓他一刪再刪。我很容易誤以為父親是個循規蹈矩的傢伙,卻沒想到寫好了之後,又讓諾曼丟在垃圾桶裡。這說明父親更注重能力的培養,而非像其他家長抱著一種對孩子的虛榮心,只要孩子有點成就,拿著就四處炫耀。

另外一方面,弟弟保羅從小便表現出藝術家的毛病,對固有形式的牴觸和破壞,以及自己的再創造。

小時候大家都吃麥片,保羅死活不吃。最終僵持不下,父親沒有責備他,而是選擇了妥協。他讓全家人跪下禱告,感謝天恩,這更加說明他的教育理念開放。家庭中的兩個孩子,一個是個乖乖男,一個則是個「破壞王」,兩種孩子父親都予以了最大的關愛,因材施教。

青年時父子三人一塊兒釣魚,保羅出乎意料地沒有按照父親教給他的釣魚法則去做,而是自己另創了一套釣魚法則。在這種情況下,父親開心地背著魚簍離開了,他還說自己今天是個格外幸運的人。我想,結合保羅小時候不吃麥片的特點,這個時候父親已經知道,保羅這孩子身上的藝術性格。

在這種溫情教育底色下成長起來,保羅是快樂的。只是成年之後的他陷入了迷茫。記得他小時候說過,自己要做個「職業釣手「,可惜這個世界有音樂家、美術家、文學家,等等藝術家,就是沒有「職業釣手」這一藝術。

保羅仍舊在錘鍊他的釣魚技巧,電影雖然沒有直接表現他人生中的迷茫無措,但是從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他賭博、酗酒,猶如一匹野馬在草原上漫無目的地奔馳。假如他喜歡的是音樂,或許成為音樂家,受到大家的認可,他會過得舒服一些,找到歸屬感。可他偏偏藝術天分在於「釣魚」,這似乎並無人在乎。這種沒有歸屬感的生活,讓他一度低沉。

父親在早年時看到了保羅身上的藝術性,是開心的;可後來這種藝術性格讓保羅走向毀滅,父親又是沉痛的。對於保羅賭博、酗酒,父親有許多理由責備,可他沒有這樣去做。在一次一家四口吃飯時,保羅正說笑著卻忽然起身離開,全家人都非常失落。可見父親知道他要去賭博了,但沒有公開批評。

我想這就是愛吧,但不是溺愛。因為父親是了解保羅的,他知道保羅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自己若是參與他的私生活,幫他也好,責罵他也罷,只能增加他這段迷茫期的痛苦。

在保羅離世之後,父親是自責的,認為自己沒有幫他。可我想問的是,什麼樣的幫才叫幫?當保羅外出時,父親把保羅臭罵一頓,這真的有效嗎?也許保羅父親最清楚自己的孩子,對於保羅敏感的性格,罵他只能導致保羅的加速滅亡。

電影藉由保羅表達了人生在世的宿命感。生活中面對周圍親人朋友,多一些關愛,少一些苛責,無論生命多麼短暫,這一生都沒有白活。

諾曼的關懷

整部電影中,導演在表現弟弟保羅放肆不羈的性格特點時,總在時不時地給出哥哥或憂心或歡喜神情和眼神。

在他們小時候,弟弟保羅衝上去和別人打架時,哥哥諾曼不假思索地上去替弟弟打。保羅和諾曼去看舞女時,弟弟跑出去給舞女跳舞,諾曼趕緊將弟弟抱走。

在他們長大以後,保羅提出要劃木船衝浪,在所有小夥伴不願意隨他下水的時候,他將目光移向了哥哥諾曼。看得出諾曼其實並不願意下水,但是在弟弟臉上笑容逐漸消失時,哥哥微微一笑,將衣服脫下來,因為他不想讓弟弟失望。後來二人因為此事被父親責罰,弟弟稱自己一個人承擔,哥哥諾曼終於爆發出來。

這次是他們兄弟之間一生中唯一一次打架,有人認為是哥哥不願弟弟承擔後果,在我看來不是這樣。其實哥哥在衝浪遊戲開始時,對弟弟就有擔心,在陪同弟弟回家後,受到父母責備,他立刻意識到了後果的嚴重性。他怕弟弟不聽話受傷害,可他又不知該如何責備,所以才大打出手。

在《小偷家族》中信代對撿來的友裡說,不要相信那些人和你說,打你是愛你,愛你就應該抱著你。這部電影中同樣如此,愛不是責備,而是捨不得責備。

在諾曼從大學回到家鄉時,弟弟已經變成了一個成年人。可他身上任性的孩子氣,仍舊讓諾曼憂心忡忡。

在保羅找了印第安女友時,諾曼便開始擔心了。後來因為這個女友保羅進了監獄,諾曼將他們接出來時,他沉默地開著車。弟弟沒有做錯什麼,他無從責備,只是弟弟這種不羈的性格讓他對保羅的未來充滿疑慮。正如他所憂慮的那樣,這一天還是來臨了。所謂長兄如父,對於保羅死的自責想必哥哥諾曼不比父親的少。

保羅愛得回饋

面對家人的溫暖備至,保羅做事也考慮家人感受。在哥哥諾曼離開家鄉後,保羅一直生活在父母周圍。他讀大學,以後找到記者工作,幾乎都在家鄉。一方面是他對家鄉的留戀,另外一方面他明白,哥哥離開家鄉,照顧父母的重擔就落在了自己身上。

在電影片尾處,諾曼同保羅說,和自己一塊兒離開這裡,到大城市去,並告訴他城市裡有多誘人。導演只給了保羅一個背影,長鏡頭下,十分心酸。我們可以猜測保羅所想,如果自己同哥哥都走了,父母給誰照顧?保羅拒絕了同哥哥去大城市的要求。哥哥不在家的時候,保羅陪著父母,他是家裡的開心果,兩位老人因此不會感到寂寞。

於此同時,對於哥哥,保羅同樣心有關愛。在哥哥找了傑茜作為女朋友之後,保羅其實是很不喜歡傑茜這個女孩。一方面她有個荒唐的哥哥,另外一方面,因為傑茜哥哥的錯誤,傑茜還把保羅和諾曼兄弟二人誤會了。只是哥哥喜歡,保羅唯有佯裝歡笑,還陪傑茜哥哥去釣魚。

至於保羅後來賭博欠債,他不願意告訴哥哥和父母。他寧願一個人承擔,也不願牽連家人,讓家人擔心。基於此,他也沒有選擇讓家人同他一塊兒渡過難關。理由當然很簡單,因為愛,寧願自己傷痕累累,也不願讓家人失望,不願讓家人受半點傷害。

整部電影就像是一團暖暖的海綿,雖然對海綿中心的保羅有所擠壓,但滿溢關愛,於此同時,保羅向周圍擴散的也是溫情。

在看這部電影中,我們不禁在想,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一個家庭中什麼最重要?是將孩子塑造成父母想要的樣子重要,還是給予孩子關愛重要?我想在現實社會中,許多家庭可能都選擇了前者。相信如果保羅生活在許多現代家庭中,一定會被塑造成一個「逆子「的反面典型。《大河戀》這部電影雖然時過二十年之久,電影中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仍舊值得現代人去反思。

相關焦點

  • 《大河戀》:我們並不了解所愛的人
    書名:《大河戀》作者:[美]諾曼·麥克林恩出版:中信出版集團我是因為幾年前看了電影版的《大河戀》才於去年買來同名原著讀的。這是一部以第一人稱寫作的自傳體小說,因為真實度極高,甚至可以說它就是作者早年的自傳。故事情節很簡單,主要描寫作者和弟弟、父親一次釣魚的經歷,但是這是一部深情懷念親人和反思人生的作品。
  • 《大河戀》:平淡如水的故事,卻有觸動心靈的人生哲思與影視魅力
    電影《大河戀》顯然沒有讓觀眾失望,上映後不僅收穫了奧斯卡金像獎,還有著不俗的口碑評價,比如豆瓣評分8.5。影片講述了蒙大拿州特律河畔的一個家庭,兩兄弟從小就經常隨父親在河邊釣魚,感受大自然美景與力量。哥哥諾曼穩重內斂,弟弟保羅自由不羈,在牧師父親教誨下,他們長大後的境況迥異,卻各有精彩的生活。
  • 布拉德·皮特主演《大河戀》純真年代的田園風光
    請看《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想知道什麼叫做青春永駐?請看《大河戀》。《大河戀》最浪漫的魅力在於人和自然的對話,關鍵在那條河流,關鍵在獨特的fly-fishing釣法。fly-fishing有人譯稱飛釣,電影則是譯成蠅釣,怎麼稱呼才正確?
  • 《大河戀》影評:流過生命的河流
    這是一部充滿濃濃懷舊深情的作品,美國鄉村的淳樸和父老們的優美回憶如同流水畫卷一樣款款展開。從小開始,老父親克裡恩牧師就帶著保羅和諾曼在大黑河裡練習釣魚,偏僻的山野缺乏城市的生氣與活力,一家人反而通過釣魚緊密的聯繫了起來,質樸但是純真。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父親日益衰老,而兩個孩子也漸漸長大。諾曼學業出色,大學歸來後留在城裡成為了大學教師。
  • 電影《大河戀》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也是一幅流動的油畫,很美
    《大河戀》是老帥哥羅伯特雷德福1992年導演的老片了,幾乎沒有什麼曲折的情節,就講蒙大拿州一個鄉村牧師家兩個孩子成長的故事,但勝在畫面極度唯美,蒙大拿的壯美山河又一次讓我傾倒,上一次是在《燃情歲月》裡,說起來還真有點淵源,這兩部片子都有布拉德皮特大帥哥主演,只不過《大河戀》裡他更年輕更青澀,不過和
  • 《大河戀》是一首關於叢林,流水,魚和勇敢的詩,你看懂了嗎
    《大河戀》是一部如詩般美麗的電影,讓觀眾感受到一種屬於精神上的喜悅和心靈上的平靜。影片歌頌了自然的偉大,並借河水的川流不息,借寓人生起落,充滿人情哲理。年輕時的Brad Pitt陽光明媚得讓人心疼,看到他你會明白什麼叫天地鍾靈秀。
  • 詩畫電影《大河戀》:皮特演繹人生如河,靜謐或奔騰,重在經歷
    文|白茅如玉上一次,在寫了布拉德·皮特的經典之作——《燃情歲月》後,有不少人在評論區推薦了《大河戀》,那麼今天就來共賞一下這部電影。作為布拉德·皮特的人生三部曲之一,《大河戀》比《燃情歲月》出來得更早。
  • 詩畫電影《大河戀》:皮特演繹人生如河,靜謐或奔騰,重在經歷
    文|白茅如玉上一次,在寫了布拉德·皮特的經典之作——《燃情歲月》後,有不少人在評論區推薦了《大河戀》,那麼今天就來共賞一下這部電影。,可能更符合電影及小說的立意——大河奔騰而過(一如人生),而「大河戀」這個中文名則更符合電影風格——詩意。
  • 《大河戀》保羅和《燃情歲月》崔斯汀,同樣自由不羈,卻結局迥異
    文|白茅如玉看過電影《大河戀》和《燃情歲月》後,相信不少人會有一種感覺——保羅和崔斯汀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不只因為這兩個角色都是由年輕的布拉德·皮特出演,更因為這兩個人物身上有著同樣的自由不羈。01 《大河戀》保羅、《燃情歲月》崔斯汀——一生狂放不羈愛自由《大河戀》保羅——對大河有深沉的愛,桀驁不馴
  • 看懂100部經典電影:《大河戀》
    看懂《大河戀》弟弟死後。父親對諾曼說:也許有一天,你才有能力寫我們家裡的故事。
  • 影評 | 《大河戀》一部美成散文詩的電影
    這是一部電影也是一首散文詩關於一對兄弟一個家族一段時代一條大河循山遇見《大河戀但執拗的對峙下,父親屈服了。這是保羅第一次展現他的不羈。 除此以外,他也很強壯,不同於哥哥身體上的強壯,弟弟保羅是內心的強大。小時候的每次打架,兄弟兩都會毫不猶豫的衝上去。哥哥是因為知道自己有強壯的身體,而瘦小的保羅卻是因為那顆勇敢的心。
  • 平淡如水的家庭電影,《大河戀》大氣但不招搖,90年代特有的味道
    《大河戀》拍的真穩,整部影片都有一種大氣但是不招搖的穩重感。
  • 海辰觀影|《大河戀》:我們完全可以去愛那些我們不了解的人
    美國電影《大河戀》故事敘述非常平淡,無非就是描寫了一個發生在美國蒙大拿州小鎮上一家四口的家庭故事
  • 港劇丨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下)亂世顯人性底色,義海豪情勝一籌
    查閱這部劇集資料的時候看到劇情簡介裡的一句話「最壞的時代,往往亦是展現人性的最佳時機」。顯而易見,在這部劇裡,「人性」的落點多在「義」與「情」上。豬籠裡的眾人面對亂世展現出的自己的人性底色,依舊如平日般純淨善良。
  • 《地獄變》:脫離人性的極致藝術
    他的行為為常人所厭惡,他的藝術作品難以理解卻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為了追求極致的藝術,他已經摒棄了在社會上生存所必要的道德和禮儀。可道德和禮儀對人而言終究只是裝飾性的衣裝,剝離它們並不困難;人性才是構成人類精神的血肉。摒棄它們如同剔骨抽筋般,需要經歷極大的痛苦。藝術的作用不僅僅是描繪美,還有反映世間的醜惡。
  • 春風化雨——中、意、法藝術家用藝術的力量點燃人性希望
    然而,就如同春天終會到來,沒有什麼可以阻擋萬物的復甦,也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人性的力量——在幾經波折後,「春風化雨」——藝棧2020新春邀請展如約而至。正如策展人胡昌煢所言:「『春風化雨』的英文是Salutary Influence of Education,我們強調發揮藝術與文化在教育上好的影響力,希望喚醒大家重新看待傳統,找回我們自己。讓我們感動於過去的那個自己,而有勇氣繼續活下去,面對當下。」
  • 《巴黎聖母院》: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人性底色的碰撞交鋒
    這世間,最無情的是愛情,最深情的還是愛情。到底是無情,還是有情?取決於人,亦取決於品性。古往今來,我們在無數的愛情裡,看到過醜惡,也看到過善美,既心存嚮往,又何嘗不畏懼受傷。我們與美好的愛情之間,永遠隔著一堵牆,一堵用荊棘編織的牆,越過去可能血肉模糊,也可能所願得償。到底是什麼結果?得經過了,才能知道。
  • 豆瓣高分經典電影之大河戀丨附資源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1,在後臺回覆:大河戀  即可領取百度雲資源哦
  • 《傲慢與偏見》:從人性、愛情和生活狀態解讀作品的藝術價值
    小說以愛情為主題,但表達的卻不僅僅是愛情,大量對人性的直白敘述和真實展現,以及對人物生活內容和生存狀態的諸多描寫,讓作品別具特色。一條主線,多個著力點,以深刻雋永的現實意義,成就了作品非同一般的藝術價值。
  • 國粹藝術名家——谷忠仁
    谷忠仁,字忠仁、松仙閣主、不鳴齋主人,1958年生、北京人,中國美術家學會會員,中華志願者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文聯藝術中心畫家,中國海南白石研究會藝術顧問,海南書畫藝術網副主席,北京翰海書畫院副院長,首都企業家藝術研究院院士,北京石景山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龍口肆海書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