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始終不是主流,卻又是電影史上繞不開的名字,那就是——讓-呂克·戈達爾。戈達爾從二十多歲掀起法國電影新浪潮,至今依然奮鬥不休。馬丁·斯科塞斯、大衛·林奇、史蒂芬·索德伯格都深受他的影響。世界著名導演特呂弗甚至說:「電影分為戈達爾之前和戈達爾之後。」今天分享會就為大家帶來戈達爾的合集!
這位大師之於電影界,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新浪潮」時期的電影都非常有個性。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
從影至今,戈達爾已完成各類影視作品一百多部,以《精疲力盡》《狂人皮爾洛》《輕蔑》《阿爾法城》《芳名卡門》等作品載譽全球。
從改變電影史的「反好萊塢技術」之作《精疲力盡》再到對電影、語言、政治、繪畫、歷史無盡探索的《影像之書》,戈達爾這跨越60年的創作生涯有多厲害?
戈達爾於1930年出生。他父親是醫生,母親是瑞士銀行家之女。早年居住在瑞士,18歲時回到巴黎,他開始接觸電影,參加在巴黎市內拉丁區的電影放映會,在電影會裡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1949年,在巴黎大學獲得了人類學、音樂史、藝術史的三碩士學位,後來加入左岸俱樂部,開始影迷生涯。
1951年安德烈·巴贊創辦《電影手冊》,戈達爾和其他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轉而為巴贊寫稿。同期的眾多影評人在往後十數年先後成為電影導演。
1952年戈達爾在瑞士大百水壩工作,他用賺來的錢買了生平第一部35毫米攝影機,拍攝了一部短片《混凝土工程》,隨後在1955至1958年間又實驗性地拍攝了4部短片。
196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盡》獲當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
《精疲力盡》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精疲力盡》採用可膠片跳接,手持攝像機,實景拍攝。他拋棄了好萊塢連貫性的剪輯傳統技術。
戈達爾的這種創新手法對後世的影響深遠,在國內,觀眾所熟悉的王家衛的電影中可看到這種手法的模仿,《瘋狂的石頭》中也可以看到,還有大名鼎鼎的昆汀在電影《低俗小說》中的表現。
此片沒有腳本,導演連夜突擊對白,並在排練中進行修改。在後來的影片中,甚至在拍攝中還需導演向演員提示對話內容。他的這種即興式拍攝風格大多數是實景、外景,獨樹一幟,蜚聲國際。後來,該片被學界視為「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
自1960年代開始,戈達爾進入多產期,他多產期的前半階段作品,多展現西方世界人們精神危機與混亂生活,比如《小兵》,故事涉及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導致此片在法國禁映三年;
《我的一生》將鏡頭對準一名性工作者的日常生活;
《輕蔑》的色彩運用和場面調度是現代主義藝術在電影呈現中的典範。
多產期的後半階段,戈達爾轉向了對於左翼思想的探討。自1967年他先後拍攝了3部被後世評價為「瞠目結舌」的電影:
《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講述一個巴黎女性如何活在消費主義當道的社會,緊接著《中國姑娘》描述一群法國共產黨的年輕追隨者的生活,包括背誦法語版毛主席語錄和批判美國帝國主義,
當年年底的《周末》更是對整個法國社會制度的徹底批判,美國電影雜誌《首映》在2007年把《周末》評為史上25部最危險的電影之一。
自拍攝《中國姑娘》之後,特別是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之後,戈達爾與人共組「維爾託夫小組」,聲稱他信奉蘇聯早期「電影」創始人基加·維爾託夫的理論,要用影片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並稱他們所拍攝的電影為「電影傳單」。
同時,「為了攝製革命電影,首先應該對電影進行革命」。戈達爾和他的小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
其中包括《真理》、《東風》、《義大利的鬥爭直至勝利》等,不過這些政治性和實驗性極高的電影,大多都未能完成或被拒絕放映。
1971年,戈達爾遭遇車禍,幾乎死亡,在醫院休養半年之久,一度中斷拍片,傷愈後戈達爾移居瑞士。
這段時期,由於政治上的和藝術上的分歧,戈達爾與法國新浪潮的大部分導演失和,其中,戈達爾與另一位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失和,被認為是法國乃至世界電影史上的一次大事件。
1980年,《挽救生活》上映,標誌著戈達爾結束了他的「戰鬥電影」時期,回歸主流電影體制。
1980—1989年,回歸時期,拍攝《人人為已》、《激情》、《芳名卡門》、《李爾王》等片,早年招牌式的跳接手法此時轉變為寧靜柔和的抒情基調,敘事與影像皆更為圓熟,《芳名卡門》獲當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00年代,《新浪潮》、《德國玖零》、《悲哀於我》、《自畫像》、《永遠的莫扎特》,戈達爾的電影風格的不斷交替中,預示著全新轉變的雛形。
新世紀《愛的輓歌》、《電影史》、《信的影像》、《再見語言》、《影像之書》等片是探索電影語言的極端藝術作品。
2020年12月3日,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度過了他的九十歲生日。
戈達爾向來深居簡出、行事低調,沒有參與什麼慶祝活動,但其助手法布裡斯·阿拉尼奧在接受瑞士通訊社採訪時透露,戈達爾依然「活力滿滿」,甚至目前手頭正在創作兩部電影長片。
「新浪潮」時期的電影領袖如今也只有讓·呂克·戈達爾健在,前段時間和戈達爾合作過的、同時代的影星貝爾蒙多的去世,顯然讓戈達爾更顯孤獨。
影迷們都希望這位標誌性人物能夠健康平安,甚至能長久地去創作,而不願意看到時代的傳奇一一謝幕。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埃迪·康斯坦丁
豆瓣 8.4 IMDb 8.2
該片是柏林圍牆倒塌之後紀念新德國1990年之作,講述了柏林圍牆倒塌後對德國的影響。
這個時期正是戈達爾的技術走入爐火純青的時候,戈達爾信手拈來式地旁徵博引,橫跨哲學、歷史、文學、音樂,裁剪出典籍文獻、紀實影像、城市遺蹟等等素材,畫面美得無言,令人驚嘆。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弗朗索瓦·特呂弗
主演: 珍·茜寶
豆瓣 8.4 IMDb 8.2
戈達爾用先鋒的姿態和不得了的態度重新定義了電影。
《筋疲力盡》是新浪潮電影的開山之作,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電影潮流,也體現了電影大師戈達爾極盡顛覆的美學風格,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內涵。影片的情節極為簡單,在結構上存在著大量的呼應和循環,有些迴環與呼應看起來似乎毫無意義,但卻像回聲一樣激蕩著觀眾的內心。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讓-克洛德·布裡亞利
豆瓣 8.1 IMDb 8.0
本片是戈達爾向好萊塢音樂歌舞片致敬之作,是他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也是他與女主角卡裡娜夫妻合作的一部電影。
影片的實驗性非常濃厚,用色飽滿誇張,熱烈而顯得浮誇,堪稱戈達爾作品中饒富生命力、最充滿書寫影史珍貴回憶的作品。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安娜·卡裡娜
豆瓣 8.5 IMDb 8.2
這是戈達爾的第三部長篇作品,獲得了威尼斯評審團大獎!影片講述了女主人公娜娜如何從一名普通售貨員走上不歸路的悲情一生。安娜乃至全片那種令人難以抗拒的優雅與憂鬱,臺詞間的微妙聯繫,聖經般的攝影,極簡卻細節豐富。
戈達爾精確的調度水平可見一斑,完整保持了自己的風格,是一部非常美妙的電影。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米歇爾·索博
豆瓣 7.6 IMDb 7.3
本片是戈達爾在《精疲力盡》後的作品,因為內容敏感,涉及到60年代法國在阿爾及利亞扶植政權的活動,一度被禁。
影片中的布魯諾明顯有戈達爾自己的影子,導演要通過這個在政治理想上搖擺的小人物來諷刺所謂的政治兩面性。
影片風格與《精疲力盡》一致,利用無規律的剪切和跳接等自由方式,典型的戈達爾電影。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碧姬·芭鐸
豆瓣 7.8 IMDb 7.3
《蔑視》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也是一部關於婚姻與愛情的電影。迷人地描繪了婚姻的解體。以及滑稽、時尚又美麗的碧姬·芭鐸令人無法忘懷。
當時迫於片方的壓力,讓-呂克·戈達爾在影片拍竣後又補了一場碧姬·芭鐸的全果戲——他們投資就是為了這個。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多洛雷斯·希欽斯
主演: 安娜·卡裡娜
豆瓣 8.6 IMDb 8.5
本片是戈達爾最有趣的作品之一。該片講述亞瑟和法茲是兩個對美式文化與美國電影著迷的年輕人,他們決定一起去洗劫奧戴麗有錢的姑媽的故事。
戈達爾編導的這部作品是對美式流行文化以及好萊圬警匪通俗劇的諷刺與批評,片中雖然有幫派電影中的忠誠等主題,但有一種世故與純真結合的幽默。
女主角安娜·卡利娜在片中一派清純模樣,令人印象深刻,她後來成為戈達爾的妻子。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埃迪·康斯坦丁
豆瓣 7.8 IMDb 7.4
戈達爾敏銳的嗅覺自然把握到了20世紀乃至21世紀,人類社會中極權主義的特徵。
作為對此的回應,他在《阿爾法城》這部科幻作品中展開了對於未來社會可能形式的幻想。該片講述了人類早已被稱為「阿爾伐60」的超腦計算機完全統治的故事。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讓-保羅·貝爾蒙多
豆瓣 8.4 IMDb 8.2
戈達爾聲稱該片是他全憑本能拍攝的,直到開拍前兩天他還不知道自己打算拍什麼。
該片無疑是那個時代一次先鋒的影像實驗,反意義、反本能、反好萊塢,蘊含十足的革命能量。
該片的基本劇情構架其實複製了好萊塢的「通俗悲劇」,然而戈達爾打破了所有人們瞭然於胸的規則套路,用他的方式來呈現故事。影片融匯了各種電影類型,同時還充斥著目不暇接的新奇技法。
戈達爾的妹妹看到《狂人皮埃羅》後極為害怕,她把戈達爾的每部片子都看作是他個人信息的傳遞,而該片的信息便是自殺。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讓-皮埃爾·利奧德
豆瓣 8.1 IMDb 8.0
法國新浪潮導演戈達爾的作品素以「前衛、難懂」知名,這部拍攝於六十年代中期的即興劇情片卻意外地生動有趣。
並且能讓觀眾感受到那個瘋狂年代的一些流行想法。討論到政治、xing、喜劇、鄉愁等諸多話題。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安妮·杜普蕾
豆瓣 7.5 IMDb 7.1
1967年,高達回應動蕩時代,連續拍下三部政治意味濃厚的作品:《我略知她一二》、《中國女》、《周末》。
《我略知她一二》描寫相當一部分法國婦女在那個年代為了應付高額生活費而不得不從事兼職妓女的事實。本片是戈達爾最具有社會學形態的實驗片。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米蕾葉·達爾克
豆瓣 8.0 IMDb 7.5
戈達爾在1967年拍攝的《周末》是戈達爾所有作品中最難領悟的一部。
思想激進的戈達爾,用這種方式與好萊塢抗衡。因為在他看來,好萊塢電影流暢的剪輯和快速的節奏,是為了迎合觀眾,進而麻痺觀眾。
他甚至認為,電影本身就是資產階級的,要反抗資產階級,就需要把電影的傳統全部粉碎。這樣不象電影的電影,才使值得拍攝的好電影。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 讓-皮埃爾·戈蘭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 讓-皮埃爾·戈蘭
主演: 伊夫·蒙當
豆瓣 7.6 IMDb 7.3
總的來說,這是在"六十年代之終結"之後的西方社會中,對知識分子的個人生活和時代社會的整體狀況的一次雙重書寫,是對參與的無能和表達與再現的失敗的一次痛苦反省。
對戈達爾,這是他對自己此前電影實踐的總結,也是為此後新的探索所設立的可能起點。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瑪莎·梅赫勒
豆瓣 7.5 IMDb 7.2
戈達爾是不會滿足於簡單敘事的,他開始拿音效、剪輯、文學典故等做實驗,片中的採訪涉及回憶和童年等話題。
該片講述了一個上流社會的女人會在虐待她的丈夫和虛榮的情人之間找到矛盾的選擇的故事。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安娜-瑪麗·米埃維爾
主演: 瑪魯施卡·迪特馬斯
豆瓣 7.7 IMDb 7.3
這是戈達爾生涯第三期的傑作,獲威尼斯金獅獎與技術大獎。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普羅斯佩·梅裡美的小說《卡門》,在影片中,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展示了他創造性的探索。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朱麗葉·比諾什
豆瓣 7.5 IMDb 7.0
這是戈達爾對聖經故事的重新演繹,但影片遭到教皇的譴責。
宗教界的不滿主要針對片中的果體鏡頭,影評界的評價也不一而足,正面觀點強調它對人性的歌頌及聖人的平凡性;負面的則指責它乏味做作。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阿蘭·德龍
豆瓣 7.7 IMDb 7.3
《新浪潮》,正像它的名字,是戈達爾對電影史意義上的「新浪潮」的一次內部翻新;也正像它誕生的時間——1990年,是戈達爾對自己電影探索一個新的階段的開端。被稱為戈達爾九十年代最為引人注目的佳作。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布魯諾·帕特祖魯
豆瓣 8.0 IMDb 7.6
圍繞男主未完成的一個關於「愛的四個階段」的創作而發散出的對各種議題的沉思與觀察。通過極高水平的攝影、臺詞、音效、剪輯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間的並行譜寫了一種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詩意。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莎拉·阿德勒
豆瓣 8.0 IMDb 7.6
該片以三段結構寓意人類嗜戰的主題。各種文學經典與哲思交匯於此。加繆,陀思妥耶夫斯基,聖經。自殺才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命題。天堂,煉獄,地獄都在人間。
觀看完整影片↓↓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海洛依絲·戈多
豆瓣 7.2 IMDb 7.0
84歲高齡的戈達爾自編自導的最新一部自定義的劇情片,整片70分鐘,氣質玄妙。
戈達爾在《再見語言》中,他露出了「戈達爾」的本色,他要用3D解構與否認3D。事實上,他否認了一切:口頭語言,文字語言,電影語言,情緒語言。他讓電影變成了一團混沌,而混沌才是萬物最本真與初始的樣子。
觀看完整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