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過最偉大的黑白電影,但所有人都忘了他的名字

2021-02-10 虹膜

本文首發於虹膜公眾號(IrisMagazine)。

今天介紹的是一位99%的資深影迷都未必聽說過名字,或者就算聽說了,但也未必熟悉的偉大電影人。

他為最偉大的黑白電影《聖女貞德的受難》掌鏡,他的鏡頭中出現了勞倫斯·奧利弗和費雯麗最鼎盛的容顏。可能是好萊塢歷史上最棒的有聲喜劇片《你逃我也逃》(To Be or Not to Be)是他拍的,麗塔·海華絲主演的蕩人心魄的黑色電影《蕩婦姬黛》也是他拍的。


《聖女貞德的受難》


《你逃我也逃》

他就是魯道夫·馬特(Rudolph Maté),絕對是黑白電影時期全世界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他一半時間在歐洲工作,一半時間在好萊塢,不論在歐洲還是在好萊塢,他都是最頂尖的。


魯道夫·馬特

儘管我們說電影是一門世界性的語言,但真的只有攝影師最敢說這句話,因為類似於畫家只與畫筆和顏料打交道,攝影師的工作對象主要是攝影、膠片,以及光線。

所以全世界攝影師的「語言」是完全相通的,不論他們本來的母語是什麼。

很難說馬特就絕對是攝影師中的天才,但他的確有一個月頂別人一年的本事,而且他總能在人生的關鍵時刻遇到「貴人」,使他的藝術生命進入全新的階段。無論是在歐洲還是美國,他都有好幾部作品,成為那個時代電影風格的主調。

魯道夫·馬特的身世複雜,他於1898年出生在波蘭的克拉科夫,那時當地正處於奧匈帝國的統治下,而他父親是來自巴爾幹半島的上流家族,家境富裕,馬特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直至從布達佩斯大學哲學系畢業,他的另一個愛好是研究藝術史,這是他未來從事攝影工作前唯一的準備工作。


馬特大學畢業的時候正好趕上一戰結束,奧匈帝國戰敗解體,四分五裂,經濟也陷入衰退中。馬特家業蕭條,他不得不外出找工作養活自己。

馬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柯爾文電影公司(Corvin Film)做洗印廠助理,當時領導該公司的是後來的英國電影大亨亞歷山大·柯達(Alexander Korda)。助理的工作和未來哲學家的期待實在相差太遠,那是一件很辛苦的體力活,要擦窗戶,抹地板,清理水槽,配製溶液,移動片架,有的人幹不了幾天就累得逃走了。

馬特是個很有好奇心的人,他對每件事的原理窮根究底,為什麼要把膠片浸泡這麼長時間?晾曬多久洗印效果最好?在這些過程當中,他漸漸明白了電影攝影的奧秘。一天,公司某個攝影師說要尋找攝影助手,馬特立刻毛遂自薦。


羅伯特·米徹姆、 馬特、琳達·達內爾

進組這年,馬特才21歲,他努力做好攝影師指派他做的所有事。在默片時期,攝影助理的工作非常繁雜,要負責打場記板,要手搖計數器,每秒16格,不多不少。

要懂得控制膠片餘量,還得寫場記板,寫報告,一個簡單的疊化鏡頭操作起來可不簡單,助理要學會計算膠片的尺數和位置,所以這個崗位要求人非常心細,一絲錯誤都不能犯,不然可能害得全劇組重拍,耗時費錢,損失慘重。

馬特只幹了一部戲,就熟練掌握了一個攝影助理需要的所有技能。他決定去維也納,那是當時中歐更大的電影製作基地,有更好的工作機會。馬特很快當上了正牌攝影師,他的本領主要來源於自學和觀察。接著,他又決定前往柏林,那時柏林是整個歐洲的電影中心,直到十年後德國電影工業被納粹收編並扼殺。


在柏林,馬特先是為同鄉彼得·保羅·菲爾納(Peter Paul Felner)的兩部影片掌鏡,然後他得到了一個極好的突破機會。

1924年,丹麥大導演卡爾·西奧多·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要拍攝同性戀題材的影片《麥可》(Mikaël),這部影片由烏髮電影公司(UFA)投拍,是基於丹麥印象主義作家赫爾曼·邦(Herman Bang)的小說改編,它的主創陣容非常強大,改編者是剛剛成為弗裡茨·朗(Fritz Lang)妻子的天才編劇特婭·馮·哈堡(Thea von Harbou),製片人是德國電影界數一數二的權力人物埃裡克·龐默(Erich Pommer),而它最開始找的攝影師,是發明了很多新奇拍攝技術,引領當時歐洲電影美學風向的卡爾·弗洛因德(Karl Freund)。


《麥可》

德萊葉想在這部影片中運用當時最新的小型攝影機,並開創一種新的攝影風格,也就是所謂的「移動攝影」,但弗洛因德私心想把創意留給F.W.茂瑙(F.W. Murnau)的新片《最卑賤的人》(Der letzte Mann),而且他沒拍完《麥可》就去了茂瑙的劇組,這給德萊葉的劇組留出了一個空位。馬特填補了弗洛因德的位置,為《麥可》拍完了剩下的外景鏡頭,他的勤奮好學也給德萊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卑賤的人》

數年後,當德萊葉在巴黎準備拍攝《聖女貞德的受難》(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時,他帶走了馬特。兩人合作的這部影片後來被認為是有史以來影響最大的電影之一,它從方方面面拓寬了電影的表達邊界,為電影藝術樹立了更高的標杆,這絕無可疑。


《聖女貞德的受難》

德萊葉追求一種神秘主義的氛圍,影片的視覺語言主要由他設計,再由馬特精準地執行。後人常常奇怪,德萊葉屬於那種最不通攝影技術的導演,但他對影片視覺風格的控制卻如本人掌鏡一樣精確。

這部影片拍攝時有聲電影已經出現,同時默片技巧已臻爛熟,馬特綜合運用了許多種風格,最後呈現出的是一種全新的、從未在電影中見過的風格。《聖女貞德的受難》是法國第一部採用全色膠片拍攝的電影。


相比只對藍綠光敏感、對紅色光不敏感的正色膠片,全色膠片對所有可見光波段均可感光,但因為價格昂貴、性能不穩等因素,一直未得到業內大規模應用。初期的全色膠片感光度很低,但馬特對用光仍十分節制。

他將鎮上建築均塗成粉色,這樣拍出來就是淺灰色,而且早期的全色膠片對紅色光的敏感度不高,所以不會過曝。馬特在本片中的發揮令同行們相信,全色膠片可以拍出和正色膠片一樣細膩的影像。

德萊葉和馬特在影片中極為前衛地運用了面部特寫鏡頭,同時幾乎不令演員化妝,在極簡的場景設置對照下,突出貞德所遭受的精神折磨,並將這種感受傳達給觀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片充滿各種誇張的取鏡角度,劇組在地板上挖洞埋藏攝影機,然後跪著拍攝仰角鏡頭,這遠早於《公民凱恩》,他們稱之為「青蛙視角」,反過來也有將攝影機架到牆上的「鳥瞰視角」,用於拍攝城鎮和居民的俯視鏡頭。


在今天,《聖女貞德的受難》在電影史上的藝術成就已經無可置疑,但在當時,它卻遭到了票房慘敗,法國人似乎不接受由外國人來表現他們的民族英雄。對於馬特來說,這部影片使他一躍成為歐洲最頂尖的攝影師,他在英吉利海峽兩岸忙碌往返,同時為英國和法國的電影公司工作。直到1932年,德萊葉再召他拍攝新片《吸血鬼》(Vampyr)。


《吸血鬼》

德萊葉那時受風行法國的超現實主義影響,希望拍攝一部探索影片。但這類影片根本難以從市場上收回投資,所有創作者都是靠自籌資金,像讓·考克多(Jean Cocteau)和勒內·克萊爾(René Clair),他們背後有貴族世家支持,路易·布努埃爾(Luis Buñuel)和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的處女作《一條安達魯狗》(Un Chien Andalou)的錢是母親給的。

德萊葉也為新片找到了金主,一個狂熱愛好電影的貴族尼古拉斯·德·岡茲堡男爵(Baron Nicolas de Gunzburg),他投了一筆錢,並且擔當了主演。

吸血鬼的傳說在西方流傳已久,這部影片主要是基於作家謝裡丹·勒·法努 (Sheridan Le Fanu)的小說《吸血鬼卡米拉》(Carmilla)改編。為了改變《聖女貞德》「失敗」的風格和避免被人譏笑為「聖徒導演」,德萊葉在《吸血鬼》裡完全放棄了他那熱烈的大特寫快速剪接風格,更加偏向行雲流水的長鏡頭。


和《聖女貞德》一樣,《吸血鬼》的拍攝又持續了足足一年。名義上這是德萊葉的第一部有聲片——實際上採用的還是默片形式,除了少數地方出現了幾次口齒不清的對話。由於影片是德國投資,在法國拍攝,為了兼顧各方,必須拍英語、德語、法語三個不同語言的版本。

顯然,不可能找到那麼多同時掌握這三門語言的演員,所以這也是儘可能減少開口說話的原因之一。《吸血鬼》採用後期配音,一旦有演員講話的場景,都會一式一樣拍上三遍,為的是模擬三種語言的發音口形。


《吸血鬼》多數時候都是德萊葉擅長的室內劇形式,少量外景鏡頭一律在薄霧籠罩下的清晨拍攝。馬特和德萊葉還發現,只要在鏡頭上蒙一層薄紗,就可以獲得明亮而朦朧的光線,現實與夢境的界限變得模糊。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本片都被視為對夢境表現最出色的一部作品,馬特也被業內視為拍攝柔光鏡頭的頭號專家。

有人稱《吸血鬼》創造了一種「白色的不安」(white uneasiness),它和《聖女貞德的受難》中佔統治性的的壓抑白灰色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創意來自於德萊葉和馬特某天經過一個回收石膏的工廠,工廠內部一片白色,所有工人都被籠罩在白色的粉塵下,他們發覺這帶來一種詭異的緊張感,於是將白色作為影片視覺上的一大要素。


影片開場,喜歡探究神秘文化的男主角四處遊蕩,他來到一家旅店投宿,這組鏡頭在拍攝時間上也是最早,馬特在燈光上的失誤成就了一段影史佳話。觀看樣片時,德萊葉發現這段戲發灰的色調正是他追求的理想狀態,按理說,正常情況是拍不出這種效果的,他和馬特決定將錯就錯,每次在攝影機鏡頭上方懸掛一盞蒙上黑紗的燈,就這樣一路拍了下來,真是弄拙成巧。

影片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段落是對主人公噩夢的描繪,可以說令電影的觀念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男主角夢見他走進一間屋子,屋內放著一個開著蓋的棺材,他走過去,發現裡面裝的屍體就是他自己。


影片在這裡採用了死者的「主觀視點」,觀眾先是看到天花板,然後視野中出現兩個木匠,他們給棺材釘上蓋子,接著棺材被抬起來,走出屋子,穿行在一個小鎮上,死者「看」到陽光下的屋頂和教堂尖頂依次滑過,露出一片開闊的天空。

但結果,富有詩意的《吸血鬼》仍然是一部票房失敗之作,心灰意冷的德萊葉返回丹麥,重操記者舊業去了,而馬特留在法國,繼續和歐洲一流的導演合作。他為流亡巴黎的弗裡茨·朗拍攝了《利力姆》(Liliom),又為勒內·克萊爾拍攝了後者離開法國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最後的億萬富豪》(Le dernier milliardaire)。


《利力姆》

當時歐洲一流的電影人才都在湧向美國,以導演領域最為突出。攝影師方面,卡爾·弗洛因德已在好萊塢揚名立萬,他掌鏡的《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德古拉》(Dracula)大獲成功。1934年,馬特離開巴黎來到好萊塢。


卡爾·弗洛因德

從歐洲前往好萊塢工作的攝影師並不少,很多人需要一到兩年的適應期,但馬特似乎一天都不需要,就像他做攝影助理、攝影指導都像是天生就會一樣。

而且比起大多數健談外向的同行,馬特被稱為好萊塢最羞澀的人,他說話輕柔,舉止文雅,在風風火火的片場實屬異類,但就是這樣的人,與所有同事工作起來卻一拍即合。


丹尼·凱耶 、麗塔·海華絲、亞歷山大·赫爾、魯道夫·馬特

剛到好萊塢不久,馬特就得到一個天賜良機。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要拍《孔雀夫人》(Dodsworth),而高德溫公司的首席攝影師格雷格·託蘭德(Gregg Toland)被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要走拍《奪妻記》(Come and Get It),於是惠勒轉邀馬特。

馬特在片中盡展所長,他大量運用了託蘭德擅長的深焦攝影——這種技法在當時剛剛興起,若干年後因《公民凱恩》而成為一時的潮流。


《公民凱恩》

一個插曲是霍克斯拍《奪妻記》大改劇情,惹怒了老闆塞繆爾·高德溫(Samuel Goldwyn),被炒了魷魚,惠勒不情願地帶著馬特去補救。

四十年代是馬特好萊塢生涯的巔峰期,從為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拍攝《海外特派員》(Foreign Correspondent)開始,他連續五年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前四年是黑白攝影,第五年是彩色。

在拍《海外特派員》期間,也是他的祖國波蘭慘遭納粹德國蹂躪之際,馬特成為了美國公民。之後,馬特與早年一起工作過的老朋友亞歷山大·柯達重聚,前往英國拍攝《漢密爾頓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


《漢密爾頓夫人》

古典時期好萊塢電影的布光方法是非常套路化的,表現女明星時通常都用柔光處理其面部,使其顯得光彩照人,更有魅力(glamour)。


馬特是好萊塢一等一的柔光大師,當然熟諳那些慣用招數,但這次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他用柔光處理男主角勞倫斯·奧利弗(Laurence Olivier),而反打鏡頭切到費雯·麗(Vivien Leigh)時,他反而不用柔光了,這在當時是非常驚世駭俗的拍法,但奧利弗經過這種特殊處理,顯得更有男子氣概了。


馬特對陰影的處理也讓人叫絕。有場戲是勞倫斯·奧利弗和費雯·麗的雙人鏡頭,兩人都面對著鏡頭,主要由奧利弗在說話,但這場戲的核心是費雯·麗的反饋。馬特把費雯·麗沉入黑暗當中,只留下她一雙貓一樣的眼睛閃閃發光。

在一般攝影師看來,這是完全失敗的鏡頭,但馬特的用意就是讓觀眾看不清費雯·麗的臉,而去想像她的表情反應。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格雷格·託蘭德隨約翰·福特(John Ford)前往海軍報到拍攝戰場紀錄片,他的離開空出了好萊塢攝影師眼中最美的肥缺——塞繆爾·高德溫公司攝影部門總監,高德溫指定由馬特來頂替。

按照當時好萊塢片廠的慣例,攝影師都是隨叫隨到,立刻進組,不給時間熟悉劇本的。


但高德溫公司給攝影師最大的自主權,託蘭德在時,他每部片都可以提前六個星期拿到劇本,馬特也有相似的特權,所以儘管和八大片廠比,高德溫公司只能算「獨立」片廠,但它為創作者提供的相對寬鬆環境卻是人人羨慕的。

馬特在好萊塢以拍攝情節劇見長,後來又以黑色電影(film noir)聞名,因為他講求用光的明暗對比來製造戲劇衝突,但其實他也拍過相當多的喜劇片,在這個類型中他曾遇到過一點麻煩。

他初到好萊塢時拍了一部斯坦·勞萊(Stan Laurel)和奧利弗·哈臺(Oliver Hardy)合演的喜劇。


《Laurel and Hardy》

和很多喜劇明星一樣,勞萊要求攝影師把光打得非常平,因為過多的明暗處理會增加懸疑感和心理複雜度,這是喜劇片不想要的,而且觀眾會錯過演員的笑點,他們以前用的攝影師阿特·勞埃德(Art Lloyd)習慣把光打得滿場通亮,讓勞萊和哈臺的臉看上去蒼白滑稽。

但馬特的方法完全相反,他拍出來勞萊的臉上有大塊的陰影,顯得顴骨突出,這使得勞萊對第一周的樣片非常不滿,要求重拍。馬特只好改變自己的方法,讓勞萊恢復那種孩子氣的面孔。


馬特曾是勒內·克萊爾離開法國前最後一部影片的攝影師,他後來又是克萊爾來到好萊塢第一部影片的攝影師,那是喜劇片《紐奧良之光》(The Flame of New Orleans)。


《紐奧良之光》

馬特駕輕就熟了許多,這次合作的演員是最擅長和攝影師合作的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馬特深知,只要拍好黛德麗的特寫,影片就成功了一半。

馬特為喜劇這種類型還貢獻了《你逃我也逃》(To Be or Not to Be)這樣的傑作。作為一個波蘭人,用鬧劇形式來表現納粹德國對祖國的佔領,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很多東歐人都表示受不了影片的調侃,馬特卻不以為意。


《你逃我也逃》

他在這部影片中拋棄了自己習慣的工作方式,此片沒有一種主導性的視覺風格,因為它融合了多種風格。抵抗活動發生在冬天被佔領的華沙,馬特多用背光和陰影來表現,而回到劇場裡就明亮通透,他很少採用高角度的布光,這和該片導演恩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在派拉蒙時代的影片風格大相逕庭。

馬特認為,電影攝影師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地用影像高潮配合戲劇性高潮,同時也是調度和表演的高潮,自然地到達那個位置。最好的例子是他和薩姆·伍德(Sam Wood)合作的體育傳記片《揚基的驕傲》(The Pride of the Yankees)。


《揚基的驕傲》

這部影片是為了紀念當時剛剛去世的偉大棒球手「鐵馬」盧·伽雷(Lou Gehrig),由加裡·庫珀(Gary Cooper)主演。

盧·伽雷是紐約揚基隊史上最偉大的一壘手,運動生涯晚期患上肌肉萎縮性側面硬化病,英年早逝。這種病後來因他被命名為盧·伽雷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患的也是這種病。

影片基調完全寫實,馬特把所有技巧都隱藏在底下,從簡單的白描開始,慢慢構築情緒,直到劇情的高潮,盧·伽雷發表退役演說的最後一天,那一天後來被稱為「盧·伽雷日」,加裡·庫珀和飾演他妻子的特蕾莎·萊特(Teresa Wright)一起站在球員通道,準備出去接受最後的致意,這個場景也許可列入電影史上最動人的鏡頭之一。


馬特說,大多數時候傳統的拍攝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這也是傳統的意義所在,但攝影師應當意識到,如果打破傳統帶來的效果更好,那就要勇敢打破。比如說,大多數打光的教材都會強調不能從底下來照亮人的面孔,除非是恐怖片。


但是《揚基的驕傲》打破了這個規則,加裡·庫珀的大多數鏡頭都是從底下打光。這種布光方式消除了庫珀臉上的皺紋,讓他顯得更年輕了,到後來他在片中年紀增高,健康變差,才從正常角度打光,表現他的衰老。

雖然我們早覺得馬特應該去拍攝黑色電影,但遲至1946年他才第一次涉足這種類型。他掌鏡的第一部黑色電影是《蕩婦姬黛》(Gilda),他用最擅長的柔焦處理「蛇蠍美女」(femme fatale)的特寫,讓觀眾對麗塔·海華絲(Rita Hayworth)生出少見的同情。


《蕩婦姬黛》

之後馬特頂替生病的攝影師小查爾斯·勞頓(Charles Lawton Jr.),拍攝了麗塔·海華絲主演的又一部黑色電影《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


《上海小姐》

四十年代末,馬特轉型為導演,他又連續拍攝多部黑色電影,包括作為導演的代表作《死亡漩渦》(D.O.A.),在這部影片中他雖然沒有掛名攝影師,但他所有絕技無疑都融入其中。


《死亡漩渦》

馬特的導演生涯雖然不像攝影師一樣耀眼,所拍多為B級製作,但仍然算得上成功。攝影師轉行導演的現象不算罕見,取得成績的不多,因為攝影師總是先天地關注影像的塑造,對處理故事和表演不太擅長,馬特是少有的能轉換成導演思維的攝影師。

針對讓·雷諾瓦(Jean Renoir)、弗裡茨·朗、魯道夫·馬特等歐洲移民電影人,歷來有一種殘酷的評價,認為他們在舊大陸已經施展了自己百分之百的才華,轉進好萊塢之後江河日下,少有代表作。


《死亡漩渦》

這種說法對某些人來說或許是成立的(例如勒內·克萊爾),但用在魯道夫·馬特身上則有些不公道了。

他早期參與的《聖女貞德的受難》及《吸血鬼》固然光耀千秋,但那時他的個人技巧和風格都被導演德萊葉強勢籠罩,這也解釋了歐洲時期他一旦離開德萊葉就難有上佳表現,只有到好萊塢後,在更卓越的設備和技術條件催化下,馬特才真正成為一名自成體系的攝影師。


《封面女郎》片場照

當然,按照好萊塢的某個標準,最好的攝影師就是兼容性最強的攝影師,這點馬特無疑也是符合的。

廣而告之:虹膜開設有多個讀者微信群,每天都在熱烈地討論電影,希望加入的請先加微信個人服務號:hongmomgs。

往期精彩內容

1. 就算你拿槍斃了這個導演,他也不會拍商業片
2. 日本導演數他最狂,情色只是他批判社會的武器

3.《三體》電影疑似爛尾,中國現階段拍不好科幻片?

相關焦點

  • 這是最偉大的黑白電影,也是他生涯最慘痛的失敗
    1928年,被博格丹諾維奇譽為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年,對法國興業電影製片廠來說卻是不折不扣的災難一年。
  • 史上最偉大的黑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大家好,我是阿凱說電影,本次給觀眾們介紹的是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黑白片,它的藝術性幾乎沒有人能夠超越。剛開始的時候,世界著名的導演大師史匹柏是不敢制導這部影片,但是阿凱看來,連他都怕拍不好,恐怕就真的沒有人可以拍好了。
  • 所有人都記得他「一生只拍十部電影」的承諾,他自己卻忘了
    昆汀曾經說過,自己只拍10部電影就退休,但保證自己拍的每部電影都是精品,現在他已經拍了八部了。還有一個導演,曾經也說過同樣的話,他曾信誓旦旦地向全世界表示:我一生只拍十部電影!然後現在拉著吳亦凡默默拍了第17部,他就是呂克貝松。
  • 他的所有電影,不用看都妥妥五星
    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名字,但一定聽過他的聲音。有人管他叫「英國趙忠祥」,因為他在BBC出品的100多部自然類紀錄片裡,當了60年主持人。《冰凍星球》《地球脈動》《生命》《獵捕》,還有最近豆瓣9.9的《藍色星球2》……都是他。
  • 《偉大的電影》:閱片過萬,他選出了這些電影
    當我在PageOne書店看到羅傑·伊伯特的兩冊《偉大的電影》時,尚不知他是閱片過萬的電影老饕,也不曉得這是首位獲得普立茲獎的影評作者,只是單純被封面上朦朧質感的劇照吸引住了:第一冊是弗裡茨·朗於1926年拍攝的《大都會》,黑白色調下,工人背對鏡頭,在迷霧中來回扳動沉重的機械指針;第二冊是雅克·塔蒂1958年的作品《我的舅舅》,飛馳的自行車上,舅舅自在閒適,邊抽著長菸斗邊把控方向,坐在後面的
  • 幕後 | 我們為什麼還拍黑白電影?
    就像這部影片最開始用過的一個名字《曇花》一樣,即使兒時的那段日子生活很艱難,即使在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又遇到很多問題,但是這些日子就像曇花一樣是綻放過的,在張大磊的記憶中留下來最珍貴的回憶。我覺得黑白電影是對歷史更好的解讀。我在想這個事的時候,第一個印像就是黑白的。通常電影會給人以想像,這些想像都是黑白的,我就不想把它再上顏色了,我在家裡看奶奶留下來的照片,它都是黑白的。因為我不知道那個時代的色調,給我感覺只能是黑白的。
  • 都2020年了,怎麼還有人拍黑白電影?
    這些幻象與謎團,這種幾乎要把人逼瘋的虛虛實實,便是此部電影裡最具誘惑力的存在。©️[燈塔]電影叫[燈塔],導演是在2015年以一部[女巫]而名聲大噪的羅伯特·艾格斯。[燈塔]是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於今年坎城電影節上驚豔四座,人人將之與奪得金棕櫚的[寄生蟲]相提並論,並稱其為「坎城頭號爆款」,艾格斯也因此獲得坎城導演雙周單元的提名。
  • 他是最偉大的喜劇大師,這是他最偉大的一部電影
    這是一部個人色彩強烈的作品,折射了卓別林整個職業生涯的關鍵時刻,從早期的舞臺表演到電影作品,甚至還預示了他最後一部偉大的電影《舞臺春秋》的到來——那是二十四年後的事了。他甚至憑藉《馬戲團》收穫了奧斯卡大獎。但眾所周知的是,卓別林在1964年的回憶錄《我的自傳》中卻幾乎沒有提及這部影片。
  • 這個導演拍出一部最完美的犯罪電影,但沒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但影片最讓我喜歡的卻不是這兩處,而是結尾男主角帶著致命傷開車逃跑,他要在生命流逝之前趕去見一個人,能把一個犯罪分子的人生拍得如此動人,朱爾斯·達辛真是一個偉大的導演。達辛的回答是:所有的藝術作品都需要衝突,而最戲劇化的衝突就是暴力,暴力很吸引我。但是,野蠻的暴力卻令我噁心。《血濺虎頭門》之後,達辛拍了開創半紀錄風格的《不夜城》,他很討厭原劇本,但還是決定拍它。他告訴製片人,一定要讓他把攝影機搬到大街上去。他們同意了,但到了剪輯階段,不少關鍵內容又被剪掉了,結果達辛第一次看到影片時,都難過得落淚了。
  • 天行九歌:黑白玄翦實力如何?為什麼都說他是最強之人?
    作為羅網天字一等殺手的黑白玄翦,他的實力在《天行九歌》裡面是屬於金字塔頂端的人,但說他是最強的一位,恐怕不符合。因為最強者一直以來都是「鬼谷子」。接下來,小蜘蛛將分別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分析:《天行九歌》中黑白玄翦實力咋樣?最強BOSS!
  • 為什麼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都熱衷於黑白畫
    「人們認為是20世紀的抽象藝術家最先轉向了黑白畫,但幾個世紀以來,畫家們都是偉大的色彩主義者,並徹底地被他們的調色板所限制,」第一個探索這個主題的大型展覽共同策展人萊利亞·帕克(Lelia Packer)說。展覽有大約70幅畫,其中許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機構和私人收藏,倫敦國家美術館的「單色:黑白畫展」證明了在沒有色彩的情況下畫作能夠有多少的展現力。
  • 卓別林——黑白時代最偉大的產物!
    《摩登時代》(Modern Times),1936年在美國上映,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是查理·卓別林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經典喜劇電影。本片是卓別林早期黑白電影作品之一。雖然由於當時技術的限制,影片的配樂和特技都無法和當今的好萊塢影片媲美。
  • 他被譽為「日本最有才華的黑白攝影大師」,他的作品值得一看!
    黑白攝影是最有趣且能給人以啟發的攝影類別之一 黑白照片飽含情緒,又令人印象深刻 在講求經典的現代攝影裡 無論是黑白影調的使用還是對於「影子」的刻意強化 大量的空間留白與個體的對立 與迷人的幾何線條 用最直觀最簡潔的方式呈現關於現代人的思考
  • 黃渤:恨了父親那麼多年,他記得所有人,卻獨獨忘了我
    他偷偷拿了家裡的錢,在外邊和朋友們過得肆意妄為。後來,父親發現了他偷拿家裡的錢。關於父子倆的戰爭,就開始升級。自古流傳「棍棒底下出孝子」,為了能讓兒子走回正路,父親在好言好語和他說不通後,便開始一言不合就拿皮帶打他。
  • 科比最偉大的電影!豆瓣評分9.2分,幾乎零差評卻被人遺忘!
    科比不僅是NBA歷史上最偉大的球星之一,同時還是一名偉大的作家,電影家和商界奇才。他的作品《The Wizenard Series》長期霸佔紐約暢銷書榜首,他的籃球電影《親愛的籃球》獲得奧斯卡最佳短片獎。
  • 給五星,至少在這部佳作裡,他讓我忘了他叫梁家輝
    江湖氣息全無的梁家輝,全身心的投入到鄉村生活當中,無論是穿著打扮,還是走路神態,都無法將他與之前飾演過的其他角色相提並論。此時,跳出束縛的梁家輝,完全融入到了鄉村教師陳玉的角色當中,憑藉精湛的演技,讓人們只記住陳玉,卻忘了梁家輝。
  • 馬丁·斯科塞斯的《愛爾蘭人》,是今年最接近偉大的一部電影!
    在小編剛開始成為電影發燒友的時代,影迷圈還有過「好萊塢四大天才男演員」的說法。國人也挺有意思,什麼都想湊個「四大」。 列入榜單的是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傑克·尼克爾森和達斯汀·霍夫曼,新好萊塢時代最經典的四張男性面孔。
  • 當他斬獲金曲獎的時候,所有人都忘了他曾車禍負債、北漂八年...
    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7年,期間他開過吉他班,也曾經組過樂隊,如果不是一場車禍,可能現在他還是吉他老師。2005年,李榮浩遭遇了一場嚴重的車禍,肋骨斷了五、六根,有兩根直接插入肺裡,在醫院發出病危通知和搶救50多個小時之後,才終於活了下來。手術之後的李榮浩全身縫了80多針、插了7根管子、腿上打著鋼釘,在醫院住了一年。
  • 我不確定他是否影史最偉大導演,但肯定是所有導演的師父
    《亂》(1982)這三部電影都是在結構上做文章的,所謂電影編劇,其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為一個故事找到最合理的展開劇情線的結構。一部故事片的靈魂與支架,就是它的結構。而細節和描述方式,則是肉與血。黑澤明的黑白時代,其實大多拍的都是娛樂電影。《羅生門》是他最「藝術向」的一次嘗試,很快他就回到了熟練使用的「二元」結構上。
  • 不喜歡電影的他卻被封為當代歐洲最偉大的導演
    今天小編Dr.G為大家介紹一位近代歐洲最偉大的殿堂級導演。他是被譽為「電影詩人」和「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的波蘭電影導演——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起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相信熟悉電影的人首先會想起他的代表作藍白紅三部曲。因為這三部曲是為他贏得最多榮譽的電影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