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素心人對素心花——【孫不二】
金庸先生的很多武俠小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喜歡用真實的歷史事件來作為背景。
在那片離奇縹緲的天空下,既生活著豪情萬丈的英雄,也存在著陰險狡詐的小人。不經意間,說不定還會突然冒出一位美貌絕倫的女子。
虛實相間浪漫溫馨的故事,加之個性鮮明的人物和起伏跌宕的情節,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充滿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
真是讀來一時盪氣迴腸,時隔數年竟欲罷不能。
《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的書中,皆描寫了一位女道姑,她是「全真七子」之一的孫不二。
也不知諸位,對這個角色有無或深或淺的印象?
其實她的戲份和臺詞並不多,是「全真七子」中的唯一女性。性子剛烈脾氣怪僻的她,武功算不得怎麼高深,但無論單挑還是群P,其作戰經驗之豐富,那倒也是有目共睹。
當她被楊過挾持在重陽宮大殿裡,還親眼見證了這個痴傻小子和小龍女拜堂成親的那一幕情景。溫馨浪漫的瞬間,書中說她,由此想起了和丈夫馬鈺新婚燕爾之際的情形。
我相信,那時她的腦中一定是往事歷歷浮現,眼裡是熱淚盈眶的。
面對眼前這樣一雙至情不渝的情侶,誰又不會被感動?
魯迅先生說過,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早在南北朝時期,女子入道修行已漸成一種風尚。特別是到了宋朝,身為九五之尊的帝王也來信奉與推崇,從而使道教文化到達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古時的女子,不外乎在幾種情況下不得已入道。其一,自幼體弱多病。其二,家境貧寒,難以養活。其三,身為朝廷罪犯的女家眷。其四,為情所傷,看破紅塵者。
沒想到孫不二是個例外,她的入道竟都不在這些情況之中。
那麼,歷史上的孫不二,又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女性呢?帶著這個疑問,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真實的歷史中,來了解一下她人生的心路歷程,以及她鮮為人知的修道故事。
在元朝道士趙道一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集》以及道人秦志安的《金蓮正宗記》、還有道人陳致虛編撰的《金丹大要》書中,對她事跡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她原名叫淵貞,又稱富春姑。生於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那天正月初五。
她是寧海豪族孫忠斕最小的女兒,天生聰慧,嚴守禮法。素善翰墨,尤工昤詠。如追溯其祖,原來是大名鼎鼎的兵聖孫武。據說當初,她的母親夢見了六隻仙鶴在大庭中飛舞,其中有一隻鶴飛入了懷中。等她母親醒來後,發覺有孕在身,十月之後,生下了她。
再來說說她的丈夫馬宜甫,那也可是名門之後。歷史上漢代著名的伏波將軍馬援,便是他的祖上。
馬宜甫,原名從義。傳言他的母親在懷他的時候,也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她夢見了一位麻姑神仙賜丹一粒吞之,醒來就生下了他。
古人的這些傳言,想來實在是可愛也可笑。其實類似這樣的吉祥徵兆之言,都只不過是後人故作神秘,那是為了給某人的身世添光增彩罷了。
經父母做主,少女時代的淵貞嫁與了馬宜甫為妻。婚後他們生有三子,分別名為庭珍、庭瑞、庭珪。
要不是王重陽這牛鼻子老道的出現,一家人本應該是過著和睦幸福的日子,夫妻也一定是舉案齊眉頤養天年的。然而,人生往往總會有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
那年流火的七月,馬宜甫在好友家飲酒。趁著酒興賦詩一首抒懷:
抱元守一是工夫,懶漢如今一也無。
終日吃杯暢神思,醉中卻有那人扶。
話音剛落,只見王重陽布袍竹笠走了進來。眾人問:「酷暑炎日,何事煩道長大老遠從終南山而來?」王重陽答曰:「路遠千裡,特來扶醉人。」
老道入座,一番暢言,馬宜甫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感。
有緣千裡來相會,這就叫做緣分。
後來,馬宜甫把王重陽接到家中,待之甚厚。在這期間,王重陽曾言:「得道之人可不食人間煙火。」並不斷向夫妻二人灌輸道家思想,勸他們入道。
夫妻二人總是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難道說道教真的就有那麼玄乎嗎?
為了得到進一步的證實,他倆故意將老道鎖在全真庵內,每過五日隔窗送進一餐飯。待過了百日之久,開門一瞧,這牛鼻子老道不但沒有餓壞,臉上的氣色看上去比原來還要好。
此時的馬宜甫,已起了入道之念。
王重陽見他有意,便說:「想要入道,夫妻之間首先必須斷絕情意,然後再是飲食有所改變,方能正式開始潛心修煉。」
於是他先採取循序漸進的辦法來勸導,名曰:「分梨」。讓夫妻兩人吃一個梨子時,分開吃,一人一半。分梨,意味著夫妻必須分離。再然後讓他們嘗試吃山芋和慄子,所謂芋和慄,即是相遇和分離。男女之情從最初的相遇,到最後的分離,人生最終歸宿應是如此。
王重陽的一片用心良苦,感動得兩夫妻那是潸然而淚下。
經過不斷的洗腦和言傳身教,馬宜甫漸悟玄理,也徹底服了。決定「舍妻子,受簪冠」正式棄家入道。王重陽幫他取了道名鈺,字玄寶,號丹陽。他當即寫了一首《辭家》之詩以表決心:
正做迷迷火院人,苦中受苦更兼辛。
偶因得遇通玄妙,豈肯耽家戀富春。
後來,馬丹陽跟隨王重陽以及丘長春、譚長真二師弟離開了全真庵,同赴崑嵛山煙霞洞中修煉。
丈夫義無反顧的決絕而去,卻留下一個孤獨寂寞的婦人,她又該何去何從?
宋孝宗乾道五年的一個春天,寧海州名士周伯通修建了一座「金蓮堂」,王重陽和丈夫作為特邀嘉賓回到了故裡。
經歷了近一年時間心靈上的痛苦掙扎,以及對親人之間情感不舍的糾結,孫淵貞終於想明白了。他拋下子孫,來到金蓮堂拜王重陽為師。王重陽樂呵呵地給她取了道名為「不二」,號「清靜散人」,並賦詩一首相贈:
分梨十化是前年,天與佳期本自然
為甚當時不出離?原來只待結金蓮。
這一年,孫不二已五十一歲。
同年九月,王重陽攜丘處機、譚處端和馬丹陽穿著道袍雲遊去了汴梁,孫不二居金蓮堂修煉。第二年,王重陽仙逝,孫不二離開了海寧獨自雲遊。
南宋淳熙二年,也就是公元1175年。孫不二來到了長安趙蓬萊宅中,與丈夫馬丹陽相見。
夫妻再度相見之時,卻已無當年恩愛情感而言,他們似乎只存在師兄妹之間的情份和一些象徵性的禮儀。馬丹陽擔心她心有雜念,怕影響到彼此不能潛心修煉,還特意贈詞《煉丹砂》一首相贈奉勸:
奉報富春姑,休要隨餘,而今非婦亦非夫。各自修完真面目,脫免三途。
鍊氣莫教粗,上下寬舒,綿綿似有卻如無。個裡靈童調行動,得赴仙都。
詞中所言「休要隨餘,而今非婦亦非夫」的意思,是說:你不要跟著我了,如今你已不是我妻子,我也不再是你從前的丈夫了。
看到這,忽想起謝希孟當初對歌姬一首決絕詞:「我斷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將你從前與我心,付與他人可!」
也想到崔健的一首老歌《假行僧》裡唱的:要愛上我你就別怕後悔,因有一天我要遠走高飛。我不想留在一個地方,也不願有人跟隨。
就如楊紫陌所說的:我生為你來,而你不過是用手點了一下我的眉心,便怫然而去!
難以揣度,這是何等的冷漠無情與狠心決絕。
人世薄涼,命運多舛。她的世界,從此註定只剩一些零星的記憶,殘留在夢裡。
孫不二沒有再說什麼,只是輕輕擦去眼淚,祭拜完祖庵,故作瀟灑地辭別了所謂的道兄丈夫。她一路餐風露飲臥雪眠霜,隻身來到了洛陽。
白天,她在城裡募化乞度,夜間棲身風仙姑洞中修煉。心無雜念的她不久便丹成,修成正果。用道家術語講,那是三關撞透,三田返復,也就是武俠書裡常說的打通了身體裡的任督二脈。
在這期間,她還開創了全真清靜派。一時,洛陽城內的諸多善男信女雲集洞中,都來聽孫不二演道說經。
她曾作一闋《繡薄眉》的詞,來開悟眾生:
勸人悟,修行脫免三途苦。明放著,跳出門戶。
譚馬丘劉孫王郝太古,法海慈航,寰中普度。
詩情畫意謝謝您的惠臨賞閱支持!
【往期經典回顧】
才子佳人謎為媒,杜甫智鬥刁縣令。
書生出聯試新婦,乾隆詩社鬥劉墉
(1)對聯寫作第一講:起源與發展
(1)【李清照*寂寞讓我如此多情—那些填詞的宋朝女子】
(1)律詩寫作第一講:格律詩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