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努力,哪裡認同

2020-10-11 錢小夏

這個夏天,被30歲包圍。無論是持續2個月熱搜的《乘風波浪的姐姐》還是吊足大眾胃口的《三十而已》,似乎都在告訴我們,30隻是個數字,變得不那麼可怕,同樣可以很精彩。

出道36年依舊活成少女的伊能靜;憑藉唱跳俱佳在一大批專業歌手中脫穎而出,取得第一名的藍盈瑩;15歲以「酸酸甜甜」就是我紅遍大江南北,銷聲匿跡後聶風翻盤的張含韻。

她們在舞臺上的光芒,讓無數網友羨慕不已。她們從內而發的底氣和魅力,忍不住幻想,有一天活成她們這樣改多好。

沒有天生的成功,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敗。她們被認同的背後,是常人看不見的努力。每一滴不放棄努力的汗水,都匯聚成今天舞臺上的萬丈光芒。

01

吳昕舞臺實力」上了微博熱手,37歲的吳昕說:沒有想過有一天我的名字會關聯這個詞條,我很驕傲也很感動。

出道14年,一直是快樂大本營的小透明,被吐槽「沒支持功力」,「沒身材」,「愛哭」。海濤也經常在快拿吳昕的「小粗腿」作梗。

之前《我家那閨蜜》一播出,吳昕在節目痛哭上了熱搜。即使在圈內人緣極好,微博粉絲3610萬,也改不了一個事實:吳昕非常不自信。

在我們眼中,吳昕一直是那個把「泡腳養生」掛嘴邊,但身體僵硬如老人的宅女。但一個彩帶舞,一次側手翻,一個劈叉,驚訝了全民。

「吳昕越來越自信了」,「吳昕身材」一次次上了微博熱搜,低調的醜小鴨也逆襲成了女神。

正如何靈老師所說:「吳昕一直都是努力在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卡耐基曾說過:「你有信仰就年輕,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輕,畏懼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輕,絕望就年老;歲月使你皮膚起皺,但是失去了熱忱,就損傷了靈魂。」

每一次默默的努力一步步積聚成吸引人的自信,而自信不僅僅是自我的欣賞,更是社會人的認同和肯定。

02

「星女郎」出道的黃聖依和楊子的婚姻曾被網友吐槽,在脫口秀大會上,黃聖依自嘲說:「為什麼我嫁給了霸道總裁,還要出來賺錢,還要出來乘風波浪?」

很多人都幻想嫁給有錢人,就算沒有高枕無憂,至少可以少奮鬥十年,也可以享受舒舒服服的有錢日子。

黃聖依說:「因為,只有出來乘風波浪才能在家穩穩噹噹」。

一段婚姻,和睦相處的背後少不了彼此的尊重。尊重是價值的認可,認可的背後是努力的力量和沉澱。

蒙田說過:「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財物、生命轉借給我們的朋友,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轉讓尊嚴之名,把我們的榮譽安在他人頭上,這卻是罕見的。」

一個人的尊嚴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掙得,夫妻之間也是一樣,自己不斷地進步,努力,得到對方的尊重。

03

曾在知乎看到一個心酸的提問:「小孩子嫌棄自己媽媽醜,不願讓媽媽接送上下學怎麼辦?」刺痛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放棄成長的媽媽得不到孩子的認同。

每一個媽媽在生孩子之前,也是爸爸的掌上明珠,也是美少女。為了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兩三萬的教育費眼都不眨一下,卻不捨得花幾千打扮自己。

全職媽媽因帶娃辛苦很邋遢,孩子嫌棄媽媽太土而不願媽媽接受的新聞,已不足為奇。

《廣州日報》曾報導,多數孩子期盼有個「漂亮媽媽」。調查顯示,七成孩子希望母親愛學習,講修養,懂電腦,有氣質。

放棄自我成長,不求努力的媽媽,被含在嘴裡怕化了的親身孩子嫌棄。

民國才女張愛玲一直認為,母親是她一生受傷最深懷恨最久的人。即便如此,她在自傳體小說《小團圓》中,也無數次不自覺讚美自己母親身材苗條,穿著得體大方,處處透露著女性柔美的氣息。

努力上進,不放棄自我身材的媽媽,也是你給孩子的心靈和氣質的必修課。

04

無論是自己,丈夫,還是孩子,每一次堅持,每一次努力,是一次次認同和肯定。

李擇軒說過:「當我們努力活出自己,探究自己生命的一切奧秘時,靈性富裕你天賦使命,你將輕而易舉收穫所有,甚至更多......」

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年紀,都不要放棄努力,不知道明天和認同,哪一個先來。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阿嬌離婚了:不認同自己,沒有安全感的女孩婚戀觀有多可怕
    記得那事曝光時阿嬌有男朋友,並且也沒有因為那事跟她提出分手,是過了一段時間因為別的事分手的。之後也是談了幾段感情,受過傷的女人能夠繼續相信愛情,我們該為她的勇敢點讚。我們發現我們認識的阿嬌,已經沒有什麼安全感了,要一再的降低要求,靠男人,靠婚姻來認同自己,肯定自己,得到一點安全感。
  • FIT·i分享 | 什麼是自我認同?如何達到自我認同?
    我究竟有沒有為自己而活,有沒有成為「最好的我」。為了獲得關注而去努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犧牲式的迎合與討好。  一直很喜歡劉瑜的那句話——一個人要活得像一支軍隊。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不依附任何人,不仰仗任何人,有對抗不公的勇氣,也能在獨身一人的時候與自己對話。這樣的人足夠強大,他們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輕易質疑自己,也不會因為害怕「不合群」而拼命尋找認同感。
  • 「錦鯉」楊超越哽咽「求救」:沒有電了,不知道去哪裡充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麗「發現沒有電了,不知道去哪裡充電……」近日楊超越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坦承自己這一年迅速走紅後的內心疲憊:需要停下來累積,但卻有太多聲音催促她繼續往上衝。「我做的每一個綜藝、每一個採訪、每一個活動、每一個通告就是用感情去做的,發自內心走心去做,但發現沒有電了,不知道去哪裡充電。」視頻中,楊超越聲音哽咽,「我這一年真的跟坐火箭一樣,已經躥到那個點兒上了,我需要累積了,不可能有人一直能往上衝。」
  • 「藝考神話」張新成道出真相:藝術沒有捷徑唯有努力!
    而在接受採訪時,張新成則表示,自己並不是學霸,如今取得所有的成績,都是平日努力的結果。張新成的童年就與藝術緊緊相連,從小他就已經開始接受普通話訓練,並且還學習聲樂、鋼琴、吉他、作曲和舞蹈。當別的孩子周六周日休息玩耍的時候,他不在學習就是在去學習的路上。雖然這過程是辛苦的、枯燥的,但懂事的張新成一早便明白這一切都是為了將來高考鋪路,這些辛苦和歷練都是必須的。
  • 《沒有耳朵的兔子》教孩子學會認同自己
    如果不看書名,我們還真不知道封面上這個傻傻地瞪著我們的怪物是一隻兔子。這也太逗樂了,一隻兔子,怎麼會不長耳朵?沒耳朵的兔子與其他兔子一樣,他能跑、能跳、愛吃胡蘿蔔。可是,他沒有耳朵。作者設置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情節,他讓無耳兔出門撿到了一個雞蛋。正是這個不知是誰放在他家門口的雞蛋,改變了他的命運。
  • 高分臺劇《想見你》,網友:淺析在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比如校園霸凌,原生家庭,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等等。他們在學校中往往沒有要好的朋友,對周圍的人和事都不是那麼關心,正如片中的陳韻如在面對喜歡的李子維表白失敗時,她依舊封閉自己,不想走出自己那個小小的世界。,沒有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不被社會所認同,就只能活在自己壓抑的世界裡 高分臺劇《想見你》:淺析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 在臺灣,為什麼認同中國的青年越來越少?
    曾因認同中國被家人指責為「思想有問題」  記:你感覺自己身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呢?  張:我身邊基本沒有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人,所以我沒有辦法計算他們究竟變多還是變少。但就我了解的情況,這種人一定是越來越少。  記:為什麼臺灣認同中國的青年越來越少?
  • 金星吐槽謝娜主持太尷尬,汪涵表示強烈認同:沒有何炅就沒有她
    針對於金星對謝娜的一番評價,汪涵在一旁表示非常的認同,畢竟兩個人之前也在晚會中合作了很多次,他太知道謝娜的真實的主持功底,可以說沒有何炅就沒有現在的謝娜!其實何炅和汪涵都屬於同一種人,每當在節目開始之前會做百分百的努力
  • 金秀賢與徐睿知擁吻長達一分鐘,攜手努力得到哥哥認同
    彼此決定在一起,攜手努力得到哥哥認同。尚泰跟鋼太某天又打起來,兄弟倆氣到不跟對方說話,睡覺時尚泰第一次看到鋼太做夢露出幸福表情,他想讓弟弟永遠展露笑容,決定角色互換照顧鋼太,拿著撲滿帶他去餐廳吃飯,幫對方切肉還給零用錢,舉止令鋼太非常感動;一旁見狀的文英也跟尚泰說「我也想要有個像你一樣的哥哥」,尚泰雖然彆扭,但默許2人在一起,三人並肩回家,畫面溫馨感人。
  • 中國人在日本②|池袋華人的身份認同
    在池袋,沒有親戚朋友的支持,也沒有來自團體與組織的關懷,當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時,C女士只能和丈夫兩人共同承擔。「我們來日本是外國人,要比日本人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能和他們過同樣的生活。」C女士坦言,自己作為日本社會中的「他者」,不得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克服制度上的障礙,以維持較為穩定的生活。
  • 高中女生拍性別認同故事電影 您還在忙著給孩子搶學區房呢?
    人都獨立拍電影了,從導演、劇本、統籌、劃一直到劇務,偶爾兼職拍攝,真真地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全能型選手啊,更重要的是,這個題材不是我們認為的二次元或是滿大街看到的校園青春劇,而是很有深度的社會邊緣問題探索,性別認同。啥叫性別認同?
  • 用「身份認同」理論淺析《阿飛正傳》中「張國榮」的悲劇
    他的人生是飄零的,沒有任何人能夠靠近他,他也不許任何人走近。在他看來,他只能一直飛,一直飛,飛到筋疲力竭,落地而亡。在很多人看來,旭仔的人生悲劇來源於他被拋棄的童年。這或許沒錯,被捨棄的旭仔,內心的困頓,自卑,使得他在內心深處滋長陰鬱和頹敗。然而,在我看來,旭仔缺少一份打破命運的勇氣,從始至終,他都沒能認同自己的「棄子」身份,也是因為這份執著的「尋找身份」之旅,最終讓他殞命。
  • 人生沒有經歷過失敗,哪裡會有成功,努力
    我們時刻都在失去,我們努力的想去擁有更多的精彩,可惜只有兩隻手,所以必須學會選擇,學會放棄。要清楚哪些是我們不需要的,如果心的欲望太大,什麼都想抓,可能最後什麼也抓不牢。只有學會放棄,才能更好地持有。無須強求,最美好的總會在不經意間出現。每天都是改變生活的機會。努力經營,往渴望的生活方向前進。為自己相信的事情,艱苦奮鬥;心懷遠大,藐視憂慮。量力而行,不用超負荷;只要每天都有進步。
  • 隨時隨地需要被認同的人,往往很虛弱
    但她不是努力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是向左右尋求認同,變成一個陣營,通過人多勢眾,來壓垮對方。「A,郭那麼噁心,爛到家了,你說是不是?」「B,你看,居然有人為郭說話,這種人真是醉了,你說對吧?」「C,你聽聽,她居然說郭成功,你說好不好笑?」被拉攏的人,要麼出於客套,嗯了一聲,要麼不置可否。
  • 從《不害臊的姑娘》,探尋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自我認同感的發展
    《不害臊的姑娘》這部電影其實拍得極其質樸,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沒有激烈打鬥的場面,導演娓娓道來了一個青春期少女是如何渴望找尋自我的故事,雖然電影已經距今35年,但至今看來仍具現實意義。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感在應對這些重要選擇的過程中形成與完善,當然自我認同感的形成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很多青少年在此階段會感到混亂,甚至焦慮,埃裡克森用認同感危機來定義此種現象。影片《不害臊的姑娘》中的夏洛特,在13歲時也面臨了認同感危機,處在「不堪」生活中她也迷茫,不知道可以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未來在哪裡。
  • 沒有特別幸運,請先特別努力
    其實一直以來,我並不是特別認同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因為我覺得「當幸福來敲門」過於強調幸福帶來的結果,而電影全篇展示的卻是主人公追求幸福的過程。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這樣的英文原名,才真正突出主人公奮鬥的過程。
  • 《非常父子檔》: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的主題,家長的認同是關鍵
    所以說孩子擁有自我認同非常重要。沒有自我認同的孩子成長之路比較坎坷。1、容易焦慮經常陷入焦慮的孩子,遇到小事就會恐慌,解決的過程匆忙,解決結果也不出色。對別人的話非常敏感,但是自己也沒有解決辦法,轉而向外界求助,偏偏又在意外界的看法。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不是解決方法,而是對自己的懷疑。
  • 霍布斯鮑姆 |認同政治與左翼
    實際上,當人們無法獲得他們生來就有的多重的複雜身份時,上述的那些東西只會導致真正的認同問題。或者,當他們「與過去並與所有共同的文化習俗」相分離時,情況就更是如此。然而,直到60年代,這些認同的不確定問題才被限定在特定的政治範圍內。但是它們還沒有成為中心問題。 60年代以來,認同問題似乎越來越成為中心問題。為什麼呢?
  • 蔡志忠:我覺得努力是沒有用的
    我跟二哥兩個人同住一個房間一張床,好像三年中沒有講話。那時候我看不起他,我覺得他沒什麼文化。 那天晚上我爸爸吃完飯,坐在藤椅上看報紙。我就站在他後面,說爸爸明天我要去臺北。他說去幹嗎,我說去畫漫畫。找到工作了嗎,我說找到了,他說那就去吧。一共27個字,我講14個字,他講13個字,講完了我沒有走到他前面,他也沒有回頭看我。
  • 為什麼說努力是沒有用的?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聽到這樣的言論——努力就會走到巔峰。但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不是所有人都走上巔峰了嗎?沒有人開始不努力,但為什麼後來不努力呢?因為努力沒有效果。 當然不是說不去努力,努力只比不努力好一點而已,而是要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