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選擇了異鄉,那就必然失去熟悉的故鄉

2021-02-11 九久讀書人

根據託賓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布魯克林》於2015年11月在英國上映,講述了西爾莎•羅南(Saoirse Ronan)飾演的愛爾蘭姑娘在上世紀50年代奔赴紐約追夢,以及面對紐約大城美夢與愛爾蘭小鎮生活、酒館老闆吉姆與義大利裔水管工託尼,等一系列關於愛與抉擇的故事。

本片於2月15日斬獲具有「英國奧斯卡」之稱的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的「最佳英國電影」獎項。同時也獲得了8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三項提名,最終獲獎名單將於2月28日揭曉。

小說細膩溫柔的處理,造就了影片整體舒緩沉靜的基調,沒有特效,沒有大牌明星,甚至被部分影迷評價為沒有劇情高潮,影片卻頻頻獲得各大獎項的青睞與提名,原因在哪裡?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也許能做出一些解答。


我們在鄉愁中分離,在漂泊中成長

木易 | 文

轉自 |  公眾號:木易的島 (ID : muyidd2015)

離開故土到異鄉奮鬥,其本身就屬於某種程度上的遷移。在以往描述這類遷移的影視作品裡,大多數主題都樂於集中於講述迷失。仿佛所有的離鄉背井,到最後都會陷入某種迷失:在異鄉中得不到身份認同,回到故鄉,卻又發現自己已經有些格格不入——如同站在沒有信號燈的十字路口,沒有一個堅定的方向。

但遷移的意義又不僅僅只有迷失。《布魯克林》的原著作者託賓提供了另一種觀點:哪怕是人類這樣善於拋下情感錨鏈的生物,也畫不出可以永遠聯繫過去和未來的航線,遷移便意味著選擇和失去,這才是大部分都市異鄉人的平淡史詩。

根據託賓原著改編的電影《布魯克林》大概就用影像的形式,勾勒出了這樣一種遷移的意義。

坦白講,一開始我還以為這部電影會是一部講述女主角只身前往異鄉努力奮鬥的勵志故事。而影片在前半段也的確像這麼回事:由西爾莎·羅南飾演的艾莉絲自小生活在愛爾蘭的一個小城,生性羞澀的她在姐姐的幫助下,只身前往紐約,和若干移民女孩合住、在百貨公司上班、在夜校學習,一切看起來都很新鮮,一切,又都蕩漾著孤獨。每當她在夜裡閱讀著家人寫來的信件,總是哭成淚人。異鄉漂泊的孤獨感,對故鄉思念的鄉愁,對家人牽掛的羈絆,壓著她開心不起來。但她遇見了義大利小夥子託尼,生活中有了看電影、逛遊樂園、去海邊遊泳等等項目,使得她開始有了充實自己生活的寄託。

更為關鍵的地方在於,每晚上完夜校課之後,有了託尼的溫情等候,有了一個男子的真摯疼愛,使得漂泊在都市的她,不再感到孤單。生活中有了愛情,一切都變得滋潤起來。室友們幫助她化妝打扮自己,男友帶著她去尋找快樂,異鄉漂泊的孤獨感漸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積極樂觀的心態,讓她的工作也變得有聲有色起來。

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的順利,仿佛一個弱小女孩完成了一次中規中矩的勵志奮鬥,直到艾莉絲收到姐姐病逝的消息,原本以為的勵志故事,開始有了新的走向。

艾莉絲回到自己的家鄉,以往堆積起來的鄉愁並沒有激起她的波瀾心緒,反倒是在異鄉待過的經歷,讓她面對沒有變化的故鄉時,多了一種平靜。她開始用另一種眼光審視自己的家鄉:早年失去丈夫的母親在失去大女兒之後,似乎更老了一些;以往大膽前衛的閨蜜如今看起來也變得普通了不少;故鄉的城市格局不大,卻有著湛藍的天空與乾淨的大海;從前覺得扯不上關係的富家公子吉姆如今愛上了她,並展現出無法阻擋的迷人的優秀品質.以往恨不能迅速離開的故鄉,開始有了迷人的、令人眷戀的地方。

需要陪伴的母親對她寄予了安穩的殷切期盼,家境和個人修養都很不錯的吉姆對她寄予了長久生活的愛的期盼,加上剛好又有了一份合適的工作,又有著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讓她開始覺得故鄉的舒適,或許是值得付諸一生的選擇。

現實的考慮就應該這樣,在節奏緩慢的家鄉,幹著一份體面的工作,嫁給一個高富帥,陪在母親身邊,生活安穩而舒適。實際上,艾莉絲也的確動了這樣的想法,以致於,她在和吉姆呆一塊的時候,內心都開始試圖去忘卻紐約的一切,忘記那裡的生活、工作以及深愛著自己的託尼。她也付諸了行動,不再回復託尼深情並茂的信件,和吉姆享受著戀人一般的生活:也就是這一點,讓我這個十分反感在愛情裡背叛的人,開始討厭這個移情別戀的女人,甚至開始厭惡這部電影。

從某種程度上,包括我們現實裡的生活,但凡有艾莉絲遇見的那種情況(舒適的生活,優秀的戀人),選擇留在家鄉,嫁給這樣一個男人,才是明智之選。那個在異鄉給予她快樂的男人,不過一個水管工而已,同樣是義大利移民,沒有值得欣喜的身份,沒有值得自豪的條件,甚至連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可能提供不了。

那個義大利小夥子託尼,相貌平平,身材矮小,看起來毫不起眼。家庭條件也不好,好幾個兄弟擠在一間狹小的房間,可以想像的是,將來的婚姻生活註定沒有嫁給吉姆那樣幸福。可是,也是這樣一個其貌不揚的男人,在艾莉絲最需要幫助、最感孤獨無助的時刻,給了她太多的慰藉和快樂,給了她身在異鄉最柔和的呵護與關懷。僅此一點,愛情的天平似乎更該傾向於託尼,而婚姻的天平又拉著她傾向于吉姆。

她要做的,便是一種選擇,同時也必將面對失去。

艾莉絲最終還是選擇離開家鄉,去到那個仍然陌生的異鄉都市,回到了託尼的懷抱。她用這樣的選擇,給了託尼真摯愛情的回報,卻也失去了和吉姆的安穩生活,失去了陪伴母親的最優孝道。某種程度上,她做出了違背世俗認同的選擇,也因此失去了世俗以為的幸福。

她可能不那麼愛託尼,可能不那麼適應布魯克林的生活,但她最終還是回到了布魯克林的橋下,帶著一絲平靜的溫柔,等待著那個略顯笨拙卻足夠踏實誠懇的託尼。那一刻,陽光滿滿,時光靜好,託尼轉身看到她,兩人相擁在一起。誰能肯定地說她這樣的選擇不是一種明智?誰能肯定地說她這樣的失去不是一種值得?

電影沒有給出評判,觀眾也各有所想。誰是誰的一生牽絆,誰是誰的正確選擇,其實都沒有準確答案。遷移的意義卻在此刻顯露出來:既然你選擇了異鄉,那就必然失去熟悉的故鄉。其實,我們也像艾莉絲一樣,離開故鄉帶來了鄉愁,也帶來了分離;而奔赴異鄉,則帶來了成長。

導演約翰·克勞利採取了冷靜的處理手法,沒有過多的煽情,沒有過多的渲染,只是平靜地敘事,細膩地勾勒每一個人物。畫面精美,節奏舒緩,配樂得當,整部電影顯得那麼的優美而克制,令觀眾轉了幾個彎之後,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某個答案。

而女主西爾莎·羅南則貢獻了驚豔到令人不禁佩服的表演:這樣一個不過才二十來歲的女演員,在許多個特寫鏡頭裡,展現了每一個拿捏得當的表情和細微動作,將一個徘徊的、孤獨的、迷惘的女子演繹得十分到位。她所展現出來的那種沉穩,足以讓不少女演員感受到壓力。而她對於角色的詮釋,則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銀幕形像。

我們總是在離開故鄉之後,才能看到故鄉之於我們的意義;只有漂泊在異鄉的時候,才能感受到有人陪伴的珍貴。而愛情,生活,則總是在一系列的選擇中,呈現出其複雜而又值得為之不管不顧的一面。對於每一個離開家鄉前往異鄉奮鬥的人而言,遷移帶來的選擇和失去,必將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面對這些選擇和失去時,是奔向安穩舒適,還是走向自己的內心?

相信每一個漂泊者,每一個觀眾,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End -

推薦閱讀


《布魯克林》

上海文藝出版社/99讀書人

2016.1

《布魯克林》是一個關於漂泊與回歸、摯愛與痛失、個人的自由與責任的故事,沉靜、細膩而溫柔。託賓創造了令人難忘的女主人公艾麗絲·萊西,也創作出一部感情飽滿的傑作。

長按二維碼可以識別關注

九久讀書人

專注外國文學與優秀中文作品的出版品牌

微信號:book_99read  |  微博:@99讀書人

相關焦點

  • 酸甜苦辣人生路,也把異鄉當故鄉
    異地打拼,融入當地生活成為新居民,有多少人離開故鄉到異鄉、也把異鄉當故鄉呀!這是共和國幾十年日新月異、不斷進步和時代變遷的一道辛酸而又美麗的風景線。從而,故鄉與異鄉的分際也漸漸模糊起來。若干年過去了,那不辭勞苦、努力拼搏的地方,有這些漂泊者們灑下的辛勤汗水、留下了他們奮鬥的足跡、有了屬於他們自己的事業和生活,以及適宜他們生根發芽的土壤。於是,他們有了第二代、第三代…… 他們已經根植於此。第一代的拓荒人,可能還有「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 70後的我們,身在異鄉,心在故鄉
    也許,很多70後的人,故鄉是回不去了。不是故鄉不在了,而是故鄉已經改變了模樣,已經不是當初的樣子了。還有的人,父母和自己一起在流浪,漂泊在異鄉,故鄉的老屋,已經塌了,連宅基地也沒有了。小時候喜歡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你是不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有了詩中的感悟。村裡的人,越來越少了,越來越陌生了。
  • 在浙外地醫生-異鄉過著過著就成故鄉了
    請推薦此公眾號給身邊有學醫同學和朋友!
  • 故鄉異鄉--龍應臺
    四十年後她已老態龍鍾,再度來到這荒野中的小火車站,黃泥路依舊,那個奶聲奶氣的孩子已是個面貌黝黑的中年人,他赤著腳走在田埂上,扁擔的兩頭悠悠晃著滿盛的水。衡山的哥哥比我大四歲;如果我早生四年,那個被留在湖南鄉下的就是我,那麼今天就沒有龍應臺,而有龍應湘。四十年後的龍應湘該是個什麼人呢?
  • 故鄉異鄉 龍應臺
    ;我們的父執輩穿著短袖襯衫、深色長褲,圍著方桌打麻將,時不時脫口而出"媽啦個B胡了!"洗牌時譁啦譁啦響得整條巷子都聽得見。   所謂父執輩,就是那些口音腔調和你父母的相似,會和藹地摸摸你頭、給你兩塊錢差遣你在對面雜貨店買瓶五加皮然後讓你保留零錢的人。
  • 龍應臺:故鄉異鄉
    既然叫龍應臺,當然是個在臺灣出世的孩子,可是正因為名字裡嵌了"臺"這個字,誰都知道他肯定是個異鄉人。四九年之後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叫"臺生"的,不管是張臺生、李臺生、翁臺生,他們的父母都才在兵荒馬亂中渡海而來,剛剛踏上臺灣的土地。祖傳數代的臺灣孩子不會叫臺生,就好像老北京人的孩子不會叫京生一樣。"
  • 《異鄉異客》:我們從異鄉歸來又到了另一個異鄉
    可是我們在這個不斷被高科技取代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因為我們再也看不到一處純淨的大自然,這裡全是人造景觀,我們也再也回不到我們童年時代的故鄉,那被稱為老家的地方正在被拆遷或者已經被城市建築所覆蓋,我們逐漸地失去了我們與土地的聯繫
  • 回異鄉的人
    你在這個世界裡擷取無數碎片,連綴出自己可以愜意棲息的小世界。不是一座城市,一條街巷,一棟樓宇,甚至不是相同的一張床。有時候航班在午夜抵達,第二天早起,迷迷糊糊下樓去想去最愛的那家早點鋪。推開公寓門,冷風撲面而來時才想起,它遠在兩千公裡之外,在昨夜之外。身處這樣一個消弭了空間距離的時代,家鄉究竟是什麼呢?
  • 異鄉,因你們成為「故鄉」......
    (日月潭)       當然,我也不例外,下飛機的那一刻,整個人完全處於「蒙蒙噠」狀態,因為你要開始一個新的生活,開始進入別人的生活中,開始適應新學期、新同學、新老師、新朋友,你將要面對的,是一切的未知!
  • 潘婭紅:只把異鄉當故鄉
    在熟悉平昌的過程中,潘婭紅覺得這裡有花椒、茶葉等優質農特產品,缺的不是基礎條件,而是市場運作和產業帶動,如果能進行有效的培育和打造,就可以形成一條穩定的產業增收路徑。而打市場,正是青田所擅長的。  找準了問題的關鍵,潘婭紅和同事開始著手精準施策。
  • 靜靜回憶,夢裡的故鄉,身在異鄉的你可還好?
    這裡每天更新最真的情感,最美的時尚女裝,別忘記點讚+關注哦…我知道,昨夜你來過那麼輕,那麼輕。月色透窗我在暗影裡裁剪目光有人打盹,說夢話。今晚我看見月光拍打著群鳥的翅膀蘆葦叢中,枯葉子沒有憂傷秋天已去了遠方異鄉的風發出銀色的聲音朗笑。啼哭。
  • 你在異鄉還好嗎?
    故鄉卻已成他鄉偶爾你才敢回望曾經的坎坷現在不用講異鄉的人有著相同的惆悵
  • 朗誦:深秋深呼吸,那熟悉的味道
    深秋深呼吸,那熟悉的味道作者:張徵真  誦讀:星韻 編輯:【星韻之聲】崖囗相望那遙遙的鄉思。倚雲吻月襯託夢想,深深呼吸家鄉那熟悉的味道,宛如微雨含情,杏花飄香! 猶記故鄉秋水長天,天空藍的清澈,山水唱的歡快。風清雲淡,麥浪翻滾,稻田蛙聲,池塘荷花,楓葉秋紅。田邊路坎低聲呢語,牽手斜陽踱步的浪漫。還有屋頂飄散的嫋嫋青菸絲絲縷縷......幾多回憶幾多留戀,鄉野迢迢,鄉情切切蘸滿思念的情懷!
  • 如果故鄉不能給你安慰,異鄉就更不能
    故鄉如同一個漩渦,你的歸來則像一顆水滴,很快被旋轉的速度帶了進去。回鄉遭到的第一個打擊是,每年此刻都要相聚,且聚了近二十年的同學聚會竟然取消了。沒人操辦和主持,僅有一位同學打電話問:「今年還聚嗎?」「不知道吶。」「那我等通知了哈。」
  • 《異鄉人》融不進的他鄉回不去的故鄉,異鄉的人有著相同的惆悵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做了故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異鄉人》這首歌是寫給所有遠離故鄉的遊子的,這首歌表達所有遊子們在他鄉奮鬥的艱險希望得到的安慰。也許在許多年後當他鄉變故鄉,故鄉也會變成他鄉。李健在北京的時間遠遠超過了自己的家鄉,在北京他是個異鄉人,但是隨著時間的累積,漸漸地家鄉卻變成了遙遠的回憶,所以李健寫下了這首《異鄉人》給所有在異鄉打拼的努力人。李健出生於文藝世家,受家庭的薰陶,學過戲曲,練過武術,也因此被貼上「危險分子」的標籤。童年時的李健,是一個調皮搗蛋、很不普通的孩子。
  • 人過五十你會發現:失去了這兩個人,故鄉就再也回不去了
    在異國他鄉時,所有的酸甜苦辣滋味都只能埋藏在心裏面,不能對外人講,也不能反覆的揣摩,這樣只會使生活變得更加艱辛,而回到故鄉之後,那種靈魂的釋放以及自然而然的灑脫是無法作假的。可很多年過五十的人回到故鄉時,又因為兩個人的離去,再也不願意回到自己的家鄉,因為失去了這兩個人,故鄉就再也回不去了。
  • 美美美~祖海一首《月是故鄉圓》,道出異鄉遊子濃鬱思鄉愁
    《月是故鄉圓》是由張國強作詞,吳樹德
  • 抬頭有星空,低頭有土地,心中有故鄉,我們都是身在遠方的異鄉人
    異鄉的星空很美,夜色很精彩,但是,它怎麼也美不過我們故鄉的星空和夜色,因為,它永遠不是我們故鄉的星空和夜色。所以,異鄉永遠只是異鄉。畢竟,只有那故鄉的風,故鄉的雲,故鄉的人,才是激勵我們繼續前行的源泉,才是撫平我們內心的良藥!
  • 人過五十才發現:失去了這兩個人,故鄉就再也回不去了
    在異國他鄉時,所有的酸甜苦辣滋味都只能埋藏在心裏面,不能對外人講,也不能反覆的揣摩,這樣只會使生活變得更加艱辛,而回到故鄉之後,那種靈魂的釋放以及自然而然的灑脫是無法作假的。可很多年過五十的人回到故鄉時,又因為兩個人的離去,再也不願意回到自己的家鄉,因為失去了這兩個人,故鄉就再也回不去了。
  • | 異鄉過年
    家鄉,是胸口那顆難以言說的硃砂痣,定格了我們出生和成長過程中最美的記憶。那時候,父母是那麼年輕力壯,朋友是那麼可愛單純,曾喜歡過的人兒是那麼懵懂有趣。後來,家鄉成了故鄉;孤獨,從此漂泊在凝望故鄉的路上。用一天抵達了異鄉的我們,發現自己,可能一輩子也回不到故鄉。悵然回首,故鄉已然是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