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的我們,身在異鄉,心在故鄉

2020-12-22 布衣粗食68

01

有人說:「真正能夠安放靈魂的地方,唯有故鄉。」

一個人,走得越遠,越思念故鄉。自己和故鄉之間,總是有一根無形的線,牽扯著,剪不斷,理還亂。

一個人,歲數越大,越喜歡回頭看看,身後的路,歪歪扭扭,深深淺淺的腳印,連自己都備受感動。

70後的人,說老不老,只有四十多歲,年紀最大的,也就五十歲左右;說年輕,也不年輕,常常有人叫你叔叔阿姨,偶爾有人叫你爺爺奶奶。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頭頂有了一撮白髮,皺紋也很明顯了,偶爾發現有一兩個老年斑。和別人聊天的時候,喜歡用「想當年」作為開頭,好像「當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一年。偶爾會長籲短嘆,感悟到歲月的滄桑。

02

小時候喜歡唱一首叫做《橄欖樹》的歌,裡面有這樣幾句歌詞:「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現在,忽然再唱這首歌,發現自己也變成了歌裡的人,一直在流浪,不知哪天才能回到故鄉。說好了要回故鄉,但是腳步卻一直在走向遠方。

流浪,流浪,不知何日踏上歸途。也許,很多70後的人,故鄉是回不去了。不是故鄉不在了,而是故鄉已經改變了模樣,已經不是當初的樣子了。還有的人,父母和自己一起在流浪,漂泊在異鄉,故鄉的老屋,已經塌了,連宅基地也沒有了。

小時候喜歡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你是不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有了詩中的感悟。村裡的人,越來越少了,越來越陌生了。還有那條大黃狗,不知從哪裡冒出來,衝著你「汪汪汪」,把你當成了外鄉人。

每次回家,都感覺不是滋味,好像自己和故鄉,到底是有了隔閡。這樣的隔閡,源自哪裡,自己也說不清。也許,人和故鄉分別太久,就像人與人分別太久一樣,慢慢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無話可說了。

03

70後的我們,一定還記得故鄉的模樣吧。農田、山路、村莊、溪流、古井、牛羊、古樹......就像春天的大地,在一夜春風過後,萬物甦醒,蓬勃向上,哪怕你閉上眼睛,還要鑽進你的夢裡。

我的故鄉是一個山溝溝,屋前屋後都是山,村莊在半山腰。梯田從山腳,延伸到山腰,到了秋天,稻浪滾滾,風吹來,稻穀香;到了春天,田裡的水滿了,陽光撒在水面,被風吹皺了,有無數的漣漪。

你的故鄉是哪裡,是山區,還是平原,還是小鎮,或者是某一座工廠。70後的人,大多數是農村出生,骨子裡都有鄉村的氣息,做夢都是鄉土味。

住了多年的老房子,窗戶也不很亮堂,是被煙燻過的。那一縷炊煙,在老遠就可以看到。炊煙起的時候,飯菜熟了,母親站在屋門口喊一句「回家吃飯囉」,聲音傳出很遠,那是這輩子聽過最美的聲音。

喝了多年的井水,現在回想起來,都是甜的。冬天的時候,井裡冒出一股股熱氣,把手伸進去,一點都不冷,還熱乎乎的。夏天的井水,涼涼的,把西瓜放在井裡,隔一會,拿出來,西瓜也變成「冰西瓜」了。一口井,就是天然的冰箱。

爬了很多次的山梁,總以為站在山頂,可以看到遠方的城市,可以看到無限的風景。老人們告訴我們:「山那邊,就是大城市,就是好日子。」飛出大山變鳳凰,是我們的夢想,也是幾代人的夢想。

清清涼涼的小溪,溪邊有柳樹,溪水裡有魚蝦。還有那群鴨子,自由自在遊泳,偶爾有幾隻鵝,昂著頭,一邊叫一邊拼命划水。夏天來了,我們跳進水裡,變成了那隻自由的鴨子。也常常從淺水灣裡,抓到一兩條魚,成為餐桌上的佳餚。

04

70後的我們,一定還記得童年的時光吧,那時候的我們,窮,但很快樂。

「小呀麼小二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這樣的歌聲,你還記得嗎?讀書的時候,是快樂的。那時候的學校,就在村裡,鈴聲是用手敲響的。記得我就讀的小學,一塊廢舊的鐵軌,一把小鐵錘,到了上課時間,老師用錘子輕輕敲鐵軌,聲音很清脆,也很動聽。隔壁的村小,是兩根舊水管,敲打出來的聲音,有些悶。

小時候,我們個個都是發明家。遊戲自己創造,玩具也是自己造。把一些小石子磨光了,選擇其中最好的五顆石子,就可以做丟石子遊戲了;在地上畫幾個格子,就變成了格子棋,畫幾個圈,就是圍棋;畫兩個大大的方格,就成了我們的城堡,可以做攻城的遊戲;過家家的遊戲,是最幸福的遊戲,可惜我一直都沒有扮演過新郎。

小時候,勞動也是快樂的。扯豬草、放牛、趕鴨子、砍柴、撿蘑菇、插秧、割稻子、除草、割草......這樣的農活,我們也做過。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尤其是「雙搶」的時候,太陽火辣辣的,地面也是滾燙的,我們卻頂著烈日割稻子、插秧,稻田邊的樹蔭,就是最清涼的地方。

05

70後的我們,身在異鄉,只有鄉村的煙火氣,才能撫慰心靈的滄桑。

曾經寫了一篇《70後,故鄉是回不去了》的文章,有讀者留言:「故鄉沒有了房子,沒有了父母,回去幹嘛?」有讀者說:「故鄉已經破破爛爛了,回去也不是滋味。」

還有讀者說:「等我老了,就回到故鄉,安安靜靜度過餘生,我還在故鄉建了一棟房子。」

問一問,有多少70後的人,在故鄉建了房子?如果有的話,那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葉落歸根,才是人生最好的歸宿。

問一問,有多少70後的人,故鄉只能在夢裡,不能在生活裡?為了生活,不得不行走在異鄉,為了多賺錢,為了孩子的未來,也為了自己心中的夢想。

走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裡,看著異鄉的風景,忽而回頭,發現自己走了很遠,但始終沒有走出故鄉的思念。原來,我們是思念故鄉的時候,故鄉也在呼喚著我們。

許巍在《故鄉》裡唱道:「你站在人群中間那麼孤單,那是你破碎的心,我的心卻那麼狂野,你在我的心裡永遠是故鄉,你總為我獨自守候沉默等待......」

70後的我們,忽然發現,吸引我們的不是故鄉風景,而是故鄉的安寧,是那種從從容容的自由。

70後的我們,到了奔五的年紀,經歷了太多,但大多數的畫面,都忘記了,唯有故鄉,終身難忘。

70後的我們,身在異鄉,心在故鄉,走累了,就回故鄉看看,別讓故鄉等得太久、太久......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酸甜苦辣人生路,也把異鄉當故鄉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也常常觸景生情,向著遠方的故鄉,陷入無盡的思念和惆悵。我十七歲參軍離開家鄉到北京,至今年底就整整四十四年了。當年,我們鐵道兵集體整建制就地轉業成了體制內的國企職工。一路辛苦奔波,歷經酸甜苦辣,恍如回眸之間就到了花甲之年。退休了,現在多以居家生活為主,這大北京依然是我的第二故鄉了。
  • 抬頭有星空,低頭有土地,心中有故鄉,我們都是身在遠方的異鄉人
    是的,當我們離開故土,踏上他鄉,便註定了在同樣的一片星空下四目相對的,只能是他鄉之人。異鄉的星空很美,夜色很精彩,但是,它怎麼也美不過我們故鄉的星空和夜色,因為,它永遠不是我們故鄉的星空和夜色。所以,異鄉永遠只是異鄉。畢竟,只有那故鄉的風,故鄉的雲,故鄉的人,才是激勵我們繼續前行的源泉,才是撫平我們內心的良藥!
  • 優曇蓮舍|心的彼岸,身的故鄉
    突然想到知乎上有一個很扎心的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開車回家,到樓下了不下車還要在車裡坐好久?」有一個回答說:「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推開車門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丈夫,唯獨不是我自己。只有在車裡的那一會,我才能跟那種生活短暫隔離。」
  • 在浙外地醫生-異鄉過著過著就成故鄉了
    請推薦此公眾號給身邊有學醫同學和朋友!
  • 既然你選擇了異鄉,那就必然失去熟悉的故鄉
    仿佛所有的離鄉背井,到最後都會陷入某種迷失:在異鄉中得不到身份認同,回到故鄉,卻又發現自己已經有些格格不入——如同站在沒有信號燈的十字路口,沒有一個堅定的方向。但遷移的意義又不僅僅只有迷失。艾莉絲回到自己的家鄉,以往堆積起來的鄉愁並沒有激起她的波瀾心緒,反倒是在異鄉待過的經歷,讓她面對沒有變化的故鄉時,多了一種平靜。
  • 靜靜回憶,夢裡的故鄉,身在異鄉的你可還好?
    今晚我看見月光拍打著群鳥的翅膀蘆葦叢中,枯葉子沒有憂傷秋天已去了遠方異鄉的風發出銀色的聲音朗笑。啼哭。此刻它們抱緊柔情的音符在光影裡溫習老去的時光最後一片葉子落了下來,清音晃動如嬰兒的咿呀聲,安臥於陽光裡我坐在異鄉的窗前,看流年聰明。
  • 《異鄉異客》:我們從異鄉歸來又到了另一個異鄉
    可是我們在這個不斷被高科技取代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因為我們再也看不到一處純淨的大自然,這裡全是人造景觀,我們也再也回不到我們童年時代的故鄉,那被稱為老家的地方正在被拆遷或者已經被城市建築所覆蓋,我們逐漸地失去了我們與土地的聯繫
  • 每逢佳節倍思親,我有故鄉歸不得|祝福您:人在異鄉身健百不憂
    而在家鄉的父母親人,在臘八節後,無不是撕下牆上的日曆、一天又一天,翹首以待親人回歸故鄉團圓年。多少人在他鄉的遊子,最為共情的都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人在旅途,總有人會在年關時感嘆: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在國人心中最為重要的團圓佳節裡,農曆春節更是尤為重要。總想萬裡歸鄉為團圓年。中國古來就有:父母在不遠遊。
  • 潘婭紅:只把異鄉當故鄉
    「今年,我們平昌的青花椒銷售一片大好,不僅價格提升了20%,且搭著『一帶一路』的順風車,漂洋過海賣到了海外。」在青田援建的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創業園裡,潘婭紅細數著這一年的「收成」,看得出來,她很開心。  喜悅,源自於三年殫精竭慮所交出的一份成績單:146個貧困村,3.9萬戶13萬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5.12%下降至0.07%。
  • | 異鄉過年
    人生總有那麼一段時光,在面向未來的時候,我們背向了父母,離開了家鄉。為了某種越行越遙遠的安穩,我們一直奔走在異鄉的路上,追尋著,漂泊著,迷惘著,微笑著,也落寞著。這一切,都隨著我們離開家鄉的那天,一去不復返。後來,家鄉成了故鄉;孤獨,從此漂泊在凝望故鄉的路上。用一天抵達了異鄉的我們,發現自己,可能一輩子也回不到故鄉。
  • 《異鄉人》融不進的他鄉回不去的故鄉,異鄉的人有著相同的惆悵
    初聽李健的《異鄉人》的時候,它的旋律十分的優美它的歌詞很平淡,沒有一點華麗的詞藻,有的只是生活中的普通感受,但正是由於這些簡單的句子總能在不經意間擊中人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故鄉和他鄉。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做了故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異鄉人》這首歌是寫給所有遠離故鄉的遊子的,這首歌表達所有遊子們在他鄉奮鬥的艱險希望得到的安慰。
  • 每一個身處異鄉的人,都會從這部電影看到自己
    講述了隻身一人來到紐約布魯克林生活的她,在愛情與親情、在故鄉和異地之間抉擇下的心路歷程。每一個身處異鄉的人,或許都會在某一個瞬間,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影子。而艾利絲也僅僅是眾多愛爾蘭移民群體的一個投射。墜入愛河後的艾莉絲,彷如脫胎換骨,從頭到底閃耀著自信和魅力,這是全片最重要突出的轉折。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因為愛情,生活也一掃陰霾,慢慢好了起來。
  • 你在異鄉還好嗎?
    故鄉卻已成他鄉偶爾你才敢回望曾經的坎坷現在不用講異鄉的人有著相同的惆悵
  • 異鄉,因你們成為「故鄉」......
    (和叔叔阿姨爬山)(過生日哦)      我們沒有血緣關係,我們本是毫不相關的人,我們本是兩條平行線上的人,是緣分讓我們認識彼此,感謝所有的所有,讓我在這裡遇到了你們,我們不會因為出生、不會因為環境選擇逃離某類人,只因真心讓我們認識彼此
  • 回異鄉的人
  • 故鄉 · 夢裡不知身是客
    田沁鑫戲劇工作室點擊關注中國戲劇文化平臺 田沁鑫戲劇工作室▲地鐵裡的洶湧人海終於如潮汐般退去,我終於可以站在那幅和博爾赫斯隔道相望的加繆照片前,《異鄉人》,腦海中浮現出原本不搭界而此刻卻顯得無比和諧的兩句,「夢裡不知身是客
  • 故鄉異鄉 龍應臺
    他瞪著眼前陌生的女人,像貓一樣緊纏著奶奶的腿,"不要不要——"怎麼也不肯跟陌生人抱抱,"不要不要——"他奶聲奶氣地喊著。   踩著黃泥路,到了火車站,孩子開始呼天搶地,"不要不要奶奶不要!"火車轟然進站的時候,傷了心的母親轉了念頭:"算了,不勉強吧!
  • 龍應臺:故鄉異鄉
    火車轟然進站的時候,傷了心的母親轉了念頭:"算了,不勉強吧!鄉下大概還是平靜點,反正很快就會回來……"  她終於鬆了手,將啼哭抵抗的孩子交還給奶奶,回身上了火車。火車緩緩開動,她將臉貼著車窗,依依地看著那緊摟著奶奶脖子的孩子,孩子兩隻清亮的眼睛也正牢牢地望著她。  她當然不知道,火車一開動,就將她和孩子拉開了四十年。
  • 故鄉異鄉--龍應臺
    他瞪著眼前陌生的女人,像貓一樣緊纏著奶奶的腿,"不要不要——"怎麼也不肯跟陌生人抱抱,"不要不要——"他奶聲奶氣地喊著。踩著黃泥路,到了火車站,孩子開始呼天搶地,"不要不要奶奶不要!"火車轟然進站的時候,傷了心的母親轉了念頭:"算了,不勉強吧!鄉下大概還是平靜點,反正很快就會回來……"她終於鬆了手,將啼哭抵抗的孩子交還給奶奶,回身上了火車。
  • 美美美~祖海一首《月是故鄉圓》,道出異鄉遊子濃鬱思鄉愁
    《月是故鄉圓》是由張國強作詞,吳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