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異鄉 龍應臺

2021-02-13 收穫

 

 

  四九年,兵荒馬亂中,母親終於不顧一切地隻身搭上火車,她要回衡山把一歲大的孩子帶出來。當初是為了避免讓幼兒受流離顛沛之苦而將他託給了鄉下的奶奶,現在,思兒心切,管不了那麼多了,要受苦就一起受吧!

 

  半年多不見,孩子顯得大多了,可是已經不認得自己的母親。他瞪著眼前陌生的女人,像貓一樣緊纏著奶奶的腿,"不要不要——"怎麼也不肯跟陌生人抱抱,"不要不要——"他奶聲奶氣地喊著。

 

  踩著黃泥路,到了火車站,孩子開始呼天搶地,"不要不要奶奶不要!"火車轟然進站的時候,傷了心的母親轉了念頭:"算了,不勉強吧!鄉下大概還是平靜點,反正很快就會回來……"

 

  她終於鬆了手,將啼哭抵抗的孩子交還給奶奶,回身上了火車。火車緩緩開動,她將臉貼著車窗,依依地看著那緊摟著奶奶脖子的孩子,孩子兩隻清亮的眼睛也正牢牢地望著她。

 

  她當然不知道,火車一開動,就將她和孩子拉開了四十年。四十年後她已老態龍鍾,再度來到這荒野中的小火車站,黃泥路依舊,那個奶聲奶氣的孩子已是個面貌黝黑的中年人,他赤著腳走在田埂上,扁擔的兩頭悠悠晃著滿盛的水。

 

  衡山的哥哥比我大四歲;如果我早生四年,那個被留在湖南鄉下的就是我,那麼今天就沒有龍應臺,而有龍應湘。

 

  四十年後的龍應湘該是個什麼人呢?

 

 

  既然叫龍應臺,當然是個在臺灣出世的孩子,可是正因為名字裡嵌了"臺"這個字,誰都知道他肯定是個異鄉人。四九年之後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叫"臺生"的,不管是張臺生、李臺生、翁臺生,他們的父母都才在兵荒馬亂中渡海而來,剛剛踏上臺灣的土地。祖傳數代的臺灣孩子不會叫臺生,就好像老北京人的孩子不會叫京生一樣。"臺生",一方面告訴你這孩子和臺灣有著密切的關係,另一方面卻也洩露,他和臺灣畢竟只是初識。

 

  我這個"臺生"從小就發現自己和周圍的玩伴不一樣。他們講閩南語,我們說國語;他們住在祖傳的老宅裡,我們則從公家宿舍搬到公家宿舍;他們的媽媽穿著短衫長褲,我們的媽媽穿旗袍;他們的爸爸做生意、打魚、種地,我們的爸爸穿著某種制服辦某種的公;他們在清明節提著食籃上祖墳,我們在家門前焚燒紙錢,捻香對天空遙祭;他們的父執輩群聚在夜市裡喝酒划拳,捲起褲腳蹲在廟前廣場推牌九,得意時咬牙切齒地喊"幹你娘!";我們的父執輩穿著短袖襯衫、深色長褲,圍著方桌打麻將,時不時脫口而出"媽啦個B胡了!"洗牌時譁啦譁啦響得整條巷子都聽得見。

 

  所謂父執輩,就是那些口音腔調和你父母的相似,會和藹地摸摸你頭、給你兩塊錢差遣你在對面雜貨店買瓶五加皮然後讓你保留零錢的人。七九年,紐約電視上出現一個大陸的老農民,缺了門牙的老農咧嘴笑著,一臉憨厚,他一開口說話,我就呆了——怎麼口音如此親切竟像個"父執輩"呢?

 

  操鄉音的我的"父執輩"在臺灣是那少數的異鄉人,缺牙的老農民使我發覺:海峽那邊,操南腔北調的"外省人"卻是多數,而且是那邊的本地人;我覺得驚奇。

 

 

  八五年,臺灣人到大陸仍舊是違法的,但是我去了,去看看湖南那個被落在火車站的長我四歲的孩子。

 

  清晨,還在半睡半醒中,賓館窗外流進此起彼落的人語聲,不外乎日常的招呼,"哪裡去呀?""早啊!"人來人往。

 

  我蜷縮在被窩裡,耳朵卻像野狼一樣豎起來。這窗外的人,怎麼回事,竟然會說著我父親的話,那聲音、腔調,熟悉而親切,像條睡暖了的舊被,像廚房裡帶點油膩的老鍾。我衝動得想趴上窗子看看這些人的面貌——他們和父親長得可也相似。

 

  在臺灣,父親的鄉音總惹人發笑,"聽莫啦!"人們搖搖頭。他得費好大的力氣才能讓人弄清楚他要的是鋤頭、芋頭、還是豬頭。

 

  而在這扇窗外,每一個人——廚師、公安、服務員、書記、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說著父親的話,說得那麼流利順暢,說得那麼不假思索,那麼理直氣壯,好像天下再大也只有這麼一個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語言。

 

  窗外人聲不斷,我起床漱洗。滿嘴牙膏泡沫時,聽到一個稚嫩的聲音:"埃及,我海子掉了!"

 

        "海子",是鞋子,我從小聽熟了。"埃及",父親當年也這樣喊他的母親吧?是哪兩個字呢?"娭己"?"愛姐"?"蜀人謂母曰姐",楚蜀不遠吧?

 

        "有一次,我從學校裡回來,跑了兩三裡的路,下著雪嘍,進到屋裡來,眼睛都花了。你奶奶給我一碗飯,我接過來,想放桌子上去,沒有想到譁啦一聲飯碗跌在地上,破了。

 

  你奶奶以為我嫌只有米飯沒有菜,把飯給甩了。她傷心地哭了,她把自己的飯省給我吃……"

 

  父親講這個他不知講了多少遍的故事,然後嘆息:"我對不起你奶奶。"然後要沉默很久。

 

  我們則各做各的事情,這個打破碗的故事不如司馬光砸破石缸來得驚險,也不如華盛頓砍掉櫻桃樹來得偉大,實在不怎麼樣。倒是在我滿嘴牙膏泡沫傾聽窗外的這一刻,突然想到:奇怪,這許多年來父女一場,怎麼倒從來不曾問過父親是否想家。

 

  於是我讓哥哥就著錄音機坐下,"給爸媽說段話吧!"哥哥兩眼望著自己的腳,困難地思索著。我在一旁呆坐。是啊、他該說什麼呢?問父母這四十年究竟是怎麼回事?問老天那一列火車為什麼走得那麼不留餘地?

 

  回到臺灣的家,行囊尚未解開,就趕忙將錄音帶從口袋中掏出——我從不可預測的歷史學得,有些東西必須貼身攜帶,譬如兵荒馬亂中秘書的孩子,譬如一張僅存的情人的照片,譬如一卷無可複製的帶著鄉音的錄音帶。

 

  外面黑夜覆蓋著田野,我們聚在溫暖的燈下。

 

  母親捧著杯熱茶,父親盤腿坐在錄音機前,沒有人說話。

 

  極慎重地,我按下鍵盤。

 

  哥哥的聲音起先猶疑,一會兒之後速度開始加快。

 

  父親沉著臉,異常地嚴肅。我偷覷著——他會哭嗎?父親是個感情衝動的人。

 

  母親呢?為了四十年前在衡山火車站的一念之差,她一直在自責,此刻,她在回想那一幕嗎?

 

  我用眼角餘光窺看著兩個老人,有點兒等待又有點兒害怕那眼淚奪眶而出的一刻。

 

        "不對不對,"一言不發的父親突然伸手關了錄音機,轉臉問我,"你拿錯帶子了?"

 

        "沒有呀,"我覺得莫名其妙,那分明是哥哥的聲音。

 

        "一定拿錯了,"父親斬釘截鐵地,而且顯然覺得懊惱,"不然我怎麼會聽不懂?像俄國話嘛:"

 

  我張口結舌地看著他,只是看著他。

 

  他沒有淚下,他沒有大哭,他不曾崩潰,他他他——少小離家老大不回,四十年浪跡他鄉,他已經聽不懂自己兒子的鄉音。

 

  我看著父親霜白的兩鬢,覺得眼睛一陣熱——唉呀,流淚的竟然是我。

 

  白洋澱上為我們撐船的是個河北老鄉,赤足立在船尾和兩個孩子有一句沒一句地扯著。兩個洋娃娃模樣的孩子出口卻是中國話,老鄉覺得"真逗"。

 

"你也會外國話嗎,安安?"老鄉說,邊把船撐進荷叢深處。

 

"講兩句來聽聽,安安。"

 

  船上的人紛紛起身去採蓮蓬,我一路看荷花看得痴迷,此刻,坐在船舷,卻想對這河北老鄉多瞧兩眼。

 

  這又是塵封記憶裡的"父執輩"哪!那樣熟悉的臉型,連皺紋的密度和紋路都似曾相識;那樣親切的口音,好像隔牆聽熟了的"小毛回家"的呼喊。

 

  這不是邵伯伯嗎?

 

  邵伯伯來打麻將,總拎著瓶酒。進門見到四個五個流著鼻涕的小孩,從褲袋裡總掏得出一巴掌黏兮兮、皺巴巴的廉價糖果。他邊喝酒邊打牌,酒喝多了就趴在牌桌上哭,放聲地哭。

 

  邵伯伯的太太留在河北老家,沒出得來。母親趕雞似地驅逐一堆看熱鬧的孩子;邵伯伯還有個女兒,走的時候才剛生呢!

 

  有一天,邵伯伯把牌一推,頭栽在桌上,人家以為他又犯了,沒想到他死了。

 

  走過千山萬水,可還沒見過白洋澱這樣如唐詩境界的景致。低伏的是瀲灩的水光,貼著水光的是墨色的蓮葉,參差出水的是鮮綠的荷葉,荷葉往往簇擁著搖曳生風的荷花,襯著荷花的嬌嫩是後面野氣橫生的蘆葦叢,蘆葦叢後就只有那空曠渺茫的天色。

 

  突然飄起細雨,水面蕩出一圈又一圈紋路細緻的漣漪。

 

        "安安,你臺灣去過嗎?"船劃出了荷叢。

 

        "去過呀!我在那裡生的。"

 

  我倒想知道。邵伯伯是否也來過白洋澱。

 

 

  活著的河北老鄉和死了的邵伯伯,上了火車的母親和沒上火車的哥哥,砸了碗的父親和他來不及一見的"對不起"的母親,存在的和不存在的龍應臺與龍應湘,長在德國卻生在臺灣的尚未長大的安安……你說異鄉和故鄉在哪裡開始交叉開始分歧?誰又有選擇的權利?

 

所謂命運。

 

1,微信訂閱2016年《收穫》。掃碼即可進入《收穫》微店,或從《收穫》微信公眾號(ID:harvest1957)底部導航條「收穫微店」進入。2016年《收穫》雙月刊6本+長篇專號2本共計130元,或雙月刊6本共計90元。包郵。另外有多種合訂本及當期《收穫》上架。2,《收穫》淘寶店:《收穫》文學雜誌社http://shop108241121.taobao.com3,郵局訂閱,全年90元,每冊15元,代碼4-7,可撥打11185郵政服務熱線查詢。4,郵購,《收穫》發行部電話021-54036905,匯款至上海巨鹿路675號《收穫》,200040,平郵免郵。

 

相關焦點

  • 故鄉異鄉--龍應臺
    四十年後她已老態龍鍾,再度來到這荒野中的小火車站,黃泥路依舊,那個奶聲奶氣的孩子已是個面貌黝黑的中年人,他赤著腳走在田埂上,扁擔的兩頭悠悠晃著滿盛的水。衡山的哥哥比我大四歲;如果我早生四年,那個被留在湖南鄉下的就是我,那麼今天就沒有龍應臺,而有龍應湘。四十年後的龍應湘該是個什麼人呢?
  • 龍應臺:故鄉異鄉
    轉自:收穫,ID:harvest1957作者:龍應臺1、火車站   四九年,兵荒馬亂中,
  • 酸甜苦辣人生路,也把異鄉當故鄉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也常常觸景生情,向著遠方的故鄉,陷入無盡的思念和惆悵。我十七歲參軍離開家鄉到北京,至今年底就整整四十四年了。當年,我們鐵道兵集體整建制就地轉業成了體制內的國企職工。一路辛苦奔波,歷經酸甜苦辣,恍如回眸之間就到了花甲之年。退休了,現在多以居家生活為主,這大北京依然是我的第二故鄉了。
  • 70後的我們,身在異鄉,心在故鄉
    也許,很多70後的人,故鄉是回不去了。不是故鄉不在了,而是故鄉已經改變了模樣,已經不是當初的樣子了。還有的人,父母和自己一起在流浪,漂泊在異鄉,故鄉的老屋,已經塌了,連宅基地也沒有了。小時候喜歡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你是不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有了詩中的感悟。村裡的人,越來越少了,越來越陌生了。
  • 既然你選擇了異鄉,那就必然失去熟悉的故鄉
    仿佛所有的離鄉背井,到最後都會陷入某種迷失:在異鄉中得不到身份認同,回到故鄉,卻又發現自己已經有些格格不入——如同站在沒有信號燈的十字路口,沒有一個堅定的方向。但遷移的意義又不僅僅只有迷失。艾莉絲回到自己的家鄉,以往堆積起來的鄉愁並沒有激起她的波瀾心緒,反倒是在異鄉待過的經歷,讓她面對沒有變化的故鄉時,多了一種平靜。
  • 在浙外地醫生-異鄉過著過著就成故鄉了
    請推薦此公眾號給身邊有學醫同學和朋友!
  • 潘婭紅:只把異鄉當故鄉
    三年來,潘婭紅把異鄉當作故鄉,將自己和平昌的脫貧攻堅事業完全融為了一體。到平昌兩年多的時間裡,潘婭紅回家的次數非常有限,錯過了女兒的中考,減少了照顧父母的時間,潘婭紅笑稱,權當借著這次機會,培養家人獨立生活的能力了。  「喝了三年的平昌水,吃了三年的平昌飯。對於家人我深懷愧疚,但作為黨員,作為一名幹部,我覺得自己無愧於組織,無愧於來川的使命和重託。」潘婭紅說。
  • 《異鄉人》融不進的他鄉回不去的故鄉,異鄉的人有著相同的惆悵
    初聽李健的《異鄉人》的時候,它的旋律十分的優美它的歌詞很平淡,沒有一點華麗的詞藻,有的只是生活中的普通感受,但正是由於這些簡單的句子總能在不經意間擊中人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故鄉和他鄉。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做了故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異鄉人》這首歌是寫給所有遠離故鄉的遊子的,這首歌表達所有遊子們在他鄉奮鬥的艱險希望得到的安慰。
  • 美美美~祖海一首《月是故鄉圓》,道出異鄉遊子濃鬱思鄉愁
    《月是故鄉圓》是由張國強作詞,吳樹德
  • 異鄉,因你們成為「故鄉」......
    (忘憂森林)      我喜歡臺灣的天空,那麼高、那麼藍,我喜歡臺灣的樹,那麼綠、那麼高大,我喜歡臺灣的人,那麼禮貌、那麼友善,我喜歡臺灣的環境,那麼乾淨、那麼整潔…………我喜歡這裡的一切一切,因為真誠、因為善良,雖是異鄉
  • 《異鄉異客》:我們從異鄉歸來又到了另一個異鄉
    然而,這是一個再也沒有故鄉的世界,對於每個人來說生活在一個地方和生活在另一個地方沒有任何區別,因為將整個世界聯繫起來的是那些不斷蔓延的鋼筋水泥建築,絢爛的霓虹燈,高速公路,汽車,管道,數字媒體還有無休無止的消費品和垃圾。
  • 靜靜回憶,夢裡的故鄉,身在異鄉的你可還好?
    今晚我看見月光拍打著群鳥的翅膀蘆葦叢中,枯葉子沒有憂傷秋天已去了遠方異鄉的風發出銀色的聲音朗笑。啼哭。此刻它們抱緊柔情的音符在光影裡溫習老去的時光最後一片葉子落了下來,清音晃動如嬰兒的咿呀聲,安臥於陽光裡我坐在異鄉的窗前,看流年聰明。
  • 你在異鄉還好嗎?
    故鄉卻已成他鄉偶爾你才敢回望曾經的坎坷現在不用講異鄉的人有著相同的惆悵
  • 如果故鄉不能給你安慰,異鄉就更不能
    每次走進下一個酒局之前,要深深地呼吸一口氣,提起全部的精神……「我已是滿懷疲憊,眼裡是酸楚的淚,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為我抹去創痕」,多想像歌裡唱的那樣,只走在故鄉的風裡、雲裡,讓故鄉撫慰滿懷的疲憊。要用家鄉話來與人交流,要用家鄉的思維來考慮問題,要用家鄉的價值觀來評斷事物。儘量不使用新語言,也別談什麼新話題,比如川普、老虎咬死人之類的,這和故鄉無關。
  • 臺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臺:抵抗用政治來分割文化
    坐在書香四溢的辦公室裡,著名作家、現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臺向記者娓娓道出自己的「文化觀」。  22日,這位自稱「一半的我,已是一個大陸作家」的龍應臺,第一次將以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的身份前往上海進行文化之旅。臨行前夕,她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相較於以前的作家身份,眼前的龍應臺,一襲紅衣,機敏依舊,但爽快中卻多了一些平和。不過,她自言:「以前的龍應臺沒有完全消失。」
  • 回異鄉的人
  • 《目送》:龍應臺,你為什麼不生氣了?
    編者按:龍應臺,這個臺灣女子,既彪悍、又溫柔,有大抱負。客居他鄉13年,她覺得作為母親自己收穫頗豐,可作為知識分子,自己卻在下沉。想要有所作為卻不能,對社會的進言就像放空炮彈,講得激烈,但畢竟山高路遠。著名文化人蔣勳說她,「你是一匹狼在那邊叫,沒有人和你去對叫,那才是荒涼。」
  • 龍應臺的官場
    下午,龍應臺出現在臺北火車站,背一個鹹菜綠雙肩背包。她穿得像一個大學生:白襯衣束進牛仔褲,白色運動鞋,短髮被一頂鹹菜綠燈芯絨帽壓著。她跟隨80位藝大的學生起舞,伸臂,扭胯,跑動,有點笨拙,但充滿活力。龍應臺生於1952年。朋友們說,很少有人在這個年齡還能保有一團真氣,一身熱氣。許多鏡頭對著她。
  • | 異鄉過年
    為了某種越行越遙遠的安穩,我們一直奔走在異鄉的路上,追尋著,漂泊著,迷惘著,微笑著,也落寞著。不是身體在異鄉,就是靈魂在異鄉。「家鄉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卻流不出當年淚光。」後來,家鄉成了故鄉;孤獨,從此漂泊在凝望故鄉的路上。用一天抵達了異鄉的我們,發現自己,可能一輩子也回不到故鄉。悵然回首,故鄉已然是他鄉!
  • 每逢佳節倍思親,我有故鄉歸不得|祝福您:人在異鄉身健百不憂
    而在家鄉的父母親人,在臘八節後,無不是撕下牆上的日曆、一天又一天,翹首以待親人回歸故鄉團圓年。多少人在他鄉的遊子,最為共情的都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人在旅途,總有人會在年關時感嘆: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在國人心中最為重要的團圓佳節裡,農曆春節更是尤為重要。總想萬裡歸鄉為團圓年。中國古來就有:父母在不遠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