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2020年下半年最振奮咱們國家士氣的事情,嫦娥五號上天探月一定榜上有名。在過去的半個月中,嫦娥五號的各種消息充斥在各大新聞客戶端的頭版頭條,經過漫長的等待,萬眾矚目的嫦娥五號終於回家了!
網友等待嫦娥五號回家所做的海報
根據官方消息,嫦娥五號已於17號凌晨返回地球。為了確保獲得更精確的測控數據,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兩支活動測控分隊早就提前一天嗎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和內蒙古四子王旗嚴陣以待;CCTV的嫦娥五號探月報導小組全天無休,守在攝像機和電腦前等待著為全國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傳遞嫦娥五號成功回程的消息。
嫦娥五號返回艙著陸現場
那麼嫦娥五號這次萬眾矚目的"歸家之旅",除了帶回珍貴的月壤樣品之外,還有什麼其他作用呢?當然有!而且作用非凡。首先我們要明確,嫦娥五號這次回程是按照彈道形式進入的大氣層,然後採用了二次彈道的模式,在進入大氣層後通過"打水飄"的模式減速。本質上,這次嫦娥五號的回程也是我國太空飛行器變軌能力的一次有力印證。
本次探月任務全過程
提到二次彈道,想必很多朋友都不會陌生。二次彈道技術並不僅僅是運用在太空飛行器的返回艙上,其更加廣泛的運用場景是彈道飛彈上。通過二次彈道的變軌技術,可以讓彈道飛彈在大氣層內以一種無規律的狀態飛行,目前絕大多數的反導系統都只能攔截既定彈道的飛彈,而傳統彈道飛彈突防也是靠極快的速度去賭一個對方攔截飛彈的時間差,二次彈道技術的出現就徹底改變了攻防雙方對拼速度的局面,連飛彈怎麼飛你都無法預判,拿什麼攔截?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流程示意圖
因為二次飛彈技術包含了如此多的軍事意義,不少網友也大開腦洞,把這次嫦娥五號返回艙的返程當成是一次軍事攻擊演練,演習從太空發射一枚核彈攻擊敵國重要目標,用二次彈道"打水飄"技術規避敵方反導部隊攔截,最終精確命中目標。想法固然有趣,但我們更願意把它當成是一次對咱們多軍兵種單位一次很好的實操作業。
外媒普遍關注中國反導技術進程
嫦娥五號返回艙以"打水飄"技術返程,最直接的方式是可以讓我們的反導部隊來一次全系統全要素的模擬演習。因為根據嫦娥五號的返回程序,首先是錄入返回點彈道數據,也就相當於給一枚在太空中的彈道飛彈輸入瞄準數據,在距離地面120公裡時第一次氣動減速,下降至一定高度後再度躍起衝出大氣層,到達最高點後通過滑行下降的方式實現第二次氣動減速,除了最後在一萬米上空打開降落傘以外,本質上與採用"半彈道跳躍再入技術"的彈道飛彈沒什麼差別。
再入彈道示意圖
自東風-17飛彈採用乘波體突防技術成功後,各國對於"半彈道跳躍再入技術"彈道飛彈的研究相當激烈,目前俄羅斯就正在研究可以用於"亞爾斯"和"薩爾馬特"洲際彈道飛彈的超高機動突防戰鬥部,針對傳統的反導系統,"水飄彈"正在逐步倒逼反導系統的轉型升級。
而對於咱們自己而言,雖然我們擁有了東風-17這種利劍,但我們手裡的"盾"有多堅固,誰也說不清。這次嫦娥五號的回程,就是一個絕佳的實戰機會。
打破了原有反導格局的東風-17彈道飛彈
光靠紙面上的數據模擬,永遠看不出真正的問題所在。而對於咱們的反導部隊和雷達預警兵種等,本次嫦娥五號的返回艙就可以被當成來襲敵方飛彈,如何在大氣層將其鎖定?如何在其變軌後發射攔截飛彈將其摧毀?第二次進入大氣層敵方飛彈會暴露哪些問題?對於咱們的反導部隊而言,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經驗。
當然了,有不少朋友提出,嫦娥五號返回艙與東風-17何者更難攔截?如果真的需要實戰經驗,我們打幾發東風-17讓咱們的飛彈系統去攔截不就得了。從現實層面看,攔截嫦娥五號返回艙比攔截東風-17的難度當然小了不止一點點。東風-17採用的乘波體技術可以實現飛彈在空中多次變軌,而嫦娥五號返回艙只能變軌一次,但是反導系統的進步也不一蹴而就的,全世界反導系統都頭疼的多段變軌既然難以解決,我們可以先從單次變軌開始解決。並且,飛彈試驗從來就不是一個低成本的事,有這個機會,當然是能利用就多多利用。畢竟,咱們從來就不是為了面子失了裡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