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龍一:韶華不復,赤子猶存;玉魂冰魄,向死而生.

2021-02-10 五月榴火


《音樂圖鑑》專輯封面

不知從何時起,不聽一曲《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不贊一聲《末代皇帝》,不說一句我也喜歡坂本龍一,便不配說自己是21世紀20年代的文藝潮流青年。「坂本龍一」四個字,漸成為一種高雅格調的代言、人群分類的標籤。聽著《Where is armo》喝下午茶,多優雅、多別致,世界大師的古典作品,與那些喧鬧粗俗的流行樂一比,到底出類超群。

刻薄一點說,作為上世紀完美遺存的音樂偶像,坂本龍一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生存在貧瘠文化土壤中的當代年輕人,附庸風雅的需求與渴望。前幾日他癌症復發的詞條,縱使夾在數幾爆炸性新聞中,幾小時內仍能脫穎而出,直上熱搜前五。便足以見到人人讚譽的口耳相傳下,坂本龍一在中國青年中的地位有多高、普及程度有多廣。

可是,在大眾追捧的背面,其實還存在著一個更少人所知的、深沉複雜的坂本龍一。從過去到現在,坂本龍一從來都不是一個只知一味討好聽眾耳朵的音樂人。他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有鋒芒、有銳刺,對世界抱有嚴肅懷疑的態度,對音樂與藝術的本質,亦常投以審慎的目光。

他質疑過資本主義,批判過工業時代,反核能、呼籲和平環保,也追求個人的超越與自由,渴望探索自然的真諦。他的音樂,既是上天恩賜的靈光,亦是自我人格思想的結晶。當我們在聆聽那些或華麗纖巧、或磅礴悲壯的樂章時,不可以忘記,這些美妙旋律中承載的,是一顆偉大心靈的回聲與餘響。

坂本龍一亮相威尼斯電影節

圖源網絡

1. 他們說:『誰能拒絕年輕時的坂本龍一呢?』

說來有趣,我第一次知道坂本龍一這個名字,竟是在王菲的歌裡。新世紀華語歌壇鎮山之作《寓言》,2000年的王女士,用整張專輯最清脆冷俏的聲音,幽幽繞繞唱著:「我問我自己,如果你的樣子變成史努比,是否留下一樣的回憶……如果你是瑪麗,是茱莉查理還是坂本龍一,會不會有很大關係?」當時我便詫異,被整篇歌詞念念不忘的坂本龍一到底是何方神聖,竟可與茱莉查理史努比,這些無敵可愛的意象,一同比擬?

王菲《如果你是假的》(以圖為證)

本著一顆好奇的心,我默默打開了搜尋引擎。細細查詢,方才知曉,原來歌詞裡的坂本先生,是一位世界級的音樂家。有才華、人品好、相貌還格外英俊。怪不得清冷傲嬌如阿菲,在演唱時都需故意加重語氣——若親愛的「你」真的變成坂本龍一,那可自然,會有很大很大關係……畢竟,又有誰能拒絕年輕時的坂本龍一呢?

Can  you?

自此,在那個《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還未來得及泛濫成災的年代,與許多教授的小樂迷一樣,我有幸開始了一段如行歌般沉靜悠長的追「樂」之旅。

我看了訪談,讀了自傳,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地探尋著他廣闊紛呈的思想與人生。書中的文字,視頻中的畫面,一點點地在我腦海中拼湊出他的生命與靈魂——他是日本東京人,家境優越,天賦異稟,一路走來遊戲人間,出過書配過樂也演過電影,卻樣樣都做到極好;他年輕時是一位熱血沸騰的左翼青年,讀過毛選,愛聽紅歌,會去上馬克思主義者柄谷行人的講座,曾揮手慨言道:「我們一起解放被資本主義操控的音樂,讓我們仿效中國解放軍的精神,用音樂為勞工服務!」(《音樂使人自由》坂本龍一著);

還知道他,年少時自詡德彪西轉世,獲過奧斯卡金球獎金像獎,又因難得一見的學院派背景,被揶揄的好友戲稱作「教授」;知道他落拓不羈,會把未署名的情書放進心儀女孩的鞋櫃,情感上不畏人言,與人妻墜入愛河公開約會,並與她結婚生女;知道他1952年出生,近年患過很嚴重的咽喉癌,康復又病變,以至餘生都需「與癌共生」;還知道他有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女兒,他會戴上可愛的貓咪帽子陪她一起嬉鬧,也會請她演唱自己鍾愛的舊作(坂本美雨《鐵道員》)。

層層疊疊的相片影集中,歲月彈指過,昔年穿梭在五色音符中、滿身披掛著奇裝異彩的俊逸少年,已變成一位面容清矍、溫和優雅的銀髮老者。

可可愛愛的教授與友人

可是,此時的坂本龍一,在我心中卻更像一個美麗朦朧的影子——他有著太過幸運且遙不可及的一生:出生有閒階級,父親是日本文學界知名編輯,三島由紀夫成名作便經由他出版,母親是品味高雅的藝術設計師,自小帶著他一起聽大師演奏會。

出生自帶開掛才華,可以在一周內寫出45首交響曲。天才倒也罷了,他還屢屢在最恰當的時間點,遇到自己的良師與貴人,一位推年少迷惘的他入日本最好的音樂學院,一位啟迪他找到自己在藝術上無可替代的天賦。剛出校門,與朋友一起組樂隊出道,就能憑「神秘的東方氣質」,在美國意外大紅。更不必提,他此後名滿天下的音樂成就。

有錢有名有趣,帥氣有才華,人品高尚,家庭和睦,萬人欽仰,是的,看起來人世所有的好處,仿佛都被他一人佔盡了。他太像一個完美無缺到無可挑剔的「男神」。「神」樣樣都好,盡可以滿足你一切不切實際的虛榮、投射與想像。只是「神」僅可崇拜,卻失卻深刻真實。

那時我便不無惋惜地想,定是自己了解還不夠深,所以還無法從世俗的浮華、晃眼的幸運中,看見他更純粹的本質。

2.他說:『 我很悲觀,因為年輕人不再抗爭了。』

使我的認知發生深刻改觀的,是一次Lense的採訪。鏡頭中的坂本龍一,縱使年華老去,依然極有格調。簡素的純黑色西服,乾淨得不染一塵。目光炯炯,精神矍鑠。他戴著琥珀色的玳瑁眼鏡,沉沉嘆息道:

「治癒文化的盛行,這不是一個好現象。現在的年輕人太脆弱了。少部分日本年輕人還會追求精神上的東西,絕大部份年輕人更關注時尚,音樂已演變成時尚的一種……現在的年輕人啊,好像都不願意再去關注那些沉重的話題了,真的好悲哀呀。」他說這話之前,記者正闡述著日本社會乃至整個東亞,年輕人日漸萎靡的「佛系」風氣。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原來那個年輕時不斷渴求超越與突破的自我,其實一直存在於他的身體,從未老去;那些曾經的稜角、骨刺與疏狂,都化作一種更為博大、慈悲、堅實的力量,注入他日漸老邁的身軀,包裹著他愈發沉鬱磅礴的樂句。

年輕時的坂本,不可謂不骨氣清狂。

他曾經反叛而清醒地表示:

「要用音樂去拯救別人,是絕對做不到的事。因為它就是一群認為自己無可救藥的人所創作的悲嘆曲。我創作的音樂也是這樣。而且我想好好地大哭大鬧一場,反正無論怎樣,音樂總會掉落到我的眼前。"

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左翼思想曾在中國以外的西方世界風靡一時,「五月風暴」席捲過整個歐美,法國街頭曾有青年舉著紅寶書遊行的盛景。而在與西方緊密接壤的東京,坂本龍一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左派青年。他從樂發布的第一支專輯《Thousand Knives》,同名曲便採樣自毛澤東的詩《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沒錯,就是那首很著名的:「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YMO樂隊成員(居中為坂本)

全詩湧動一股風雷激蕩的豪邁氣概,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明月都可以摘,滄海都可以渡,不畏任何艱險。意志強大到幾欲徵服宇宙。也只有如此浪漫熱血的詩,才能被青年坂本選作他先鋒音樂的主導、自由思想的詮釋。

坂本龍一對革命紅歌的鐘愛,一直延續到後來的《東風》裡。這首專輯單曲靈感取自中國流行民樂:《讓我們蕩起雙槳》。經坂本所在的YMO樂隊改編,融合了日本雅樂電子樂,別有一番玄秘惆悵的風情。

縱觀坂本此後在藝術道路上的突破與嘗試,不管是《戰場上的聖誕快樂》的憂鬱空靈,《末代皇帝》的古典悲愴,《音樂圖鑑》的夢幻輕逸,還是《async》的深遠岑寂,他從不拒絕每一種風格或樂種,不給自己劃圈設限,而永遠只像一個新生的孩子,天真好奇地探索著每一個音符全新的可能。

這種在藝術上海納百川的態度,樂評人姚大均將其貼切地概括為:「(他)不怕玩俗,不怕惹少女迷,不怕流行,不怕煽情,同時不怕前衛,不怕機器,不怕電線;腦筋清楚;世界觀強;像所有真正的創作大師一樣,不靠民族音階和樂器寫曲子(琉球算異國情調),而能做到通體民族味;俗爛曲子成堆地出版,但偶爾神來之筆卻能如魔音穿腦,三日不絕於耳。一張專輯中往往只有一兩首能聽。」

坂本看待音樂創作的態度,亦難得的開闊通透,他說:「我既不是反理想主義者,也不是反心理主義者,更不是機能主義者。因為我創作音樂並沒有目的。我並非想著』要為了誰』而在創作音樂。我只為了自己作曲,為了』社會中的自己』,為了被登記到社會裡,理由就只有這個。」

於他而言,如果藝術創作一定需要一個理由,那麼只是為了自己——為了通過音樂這個媒介闡釋自己的心。

在紀錄片《CODA》當中,他鄭重說道:「也許還能活二十年,也許能活十年,也可能只有一年,一顆心還是提著的。所以為了不留遺憾,我想創作出更多拿得出手的作品。」「我想製作我死了以後還會有人聽的音樂。」

儘管對音樂有著如此珍重的熱愛,很可貴的一點是,坂本從未迷信音樂,抑或沉溺其中。他用一種審慎警惕的眼光看待他的創作:「但我沒有想過用音樂改變人的感情。我知道音樂有改變人心的力量,但我並不太想使用這種力量。最大的理由是,在我出生以前,德國納粹黨巧妙地利用了音樂及文化,尤其是並沒有直接罪過的華格納的音樂,被用作引導國民走向法西斯的工具。我對這件事有非常大的創傷情緒。的確,音樂有那樣的力量,但如果運用的方式是危險性的,就會極其危險。因此,我會提醒自己不要讓自己的音樂變成這樣。」

他拒絕音樂可能引發的惡性力量,卻將它的善意發揚到最好。2011年,福島核洩露事故後,他自發地為受難群眾舉辦個人演奏會,彈人們最喜歡聽的《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有人說:「聽著他的音樂終於能睡著了。」2020疫情伊始,他寫了一封溫暖的信送給中國的孩子們,還在家中為疫情中的中國獨奏《aqua》,給予人們安慰與勇氣。

對待藝術,坂本有著自由開放、審慎謙遜的態度;對待他人,他有著包容誠善的心腸。藝術的世界裡,他進入又抽離——善意地運用音樂,為人間帶來溫暖;卻警惕地審視自我的創作,從不被惡意裹挾。如是人格,既是一位天才藝術家的高尚修養,也是一位仁厚長者的悲憫心懷。

3. 他問:『一生你會幾次認真抬頭看天上的滿月?』

除了個人思想,生活經歷亦深刻塑造了坂本龍一的音樂創作。

「我是從1992年開始思考環境問題的。」他說,「藝術家對自然環境、人類社會的變化是最為敏感的。此後,這種意識開始影響我的音樂。」

在美國,他曾親歷紐約雙子塔的「911事件」,並拍下了撞擊後的高樓殘體。此後七天整座城市沉浸在默哀裡,他沒有聽到一句音樂的聲響。一直到一周以後,時代廣場才有人唱《Yesterday》。從此刻開始,他意識到人類在災難面前的渺小,以及音樂在劇痛中的無用。

此後一年他去了非洲的肯亞。死亡的殘酷、自然的原始,催發了他「只有愛能夠戰勝恨」的信念。這一信念被貫徹在專輯《Chasm》裡,化成一段段哀婉震撼的歌詞與曲調。2008年,他去了北極,他覺察到生命的脆弱,人人都可能「隨時會死」。他在北極錄下了地球最冰脆寒冷的水流聲,並笑著說:「我在垂釣冰雪。」(』I am fishing the sound『)

2011年福島核洩漏事件後,他去現場,找到一架殘破的鋼琴,因為曾被海嘯淹沒,已經嚴重走音。他在這架琴上彈了一首短促、尖銳、刺耳的樂曲,並命其為《disintegration》(解體)。他說:「鋼琴是通過『文明的力量』讓自然符合人類的標準,海水重擊鋼琴,對人類而言他們是失準的,本質上,他們只是恢復了自然中原本的狀態。」

2014年,他罹患咽喉癌,生死線掙扎幾番,終於有幸康復。於是就有了那部叫做《coda》的紀錄片,他回顧了前半生,解釋了自我思想的變更,亦探討了音樂、創作與生死。

當他滿頭皆是銀絲,臉上爬滿了皺紋,氣質憂鬱,語氣溫慢——終於,經歷過生死的考驗、歲月還給我們一個更蒼老,更慈悲,也更深沉博大的坂本龍一。

在他康復後發出的專輯《async》裡,他創作了《fullmoon》一曲。這首「滿月」,也是他個人最喜歡的曲子。

他將電影《遮蔽的天空》中的臺詞,用在了裡面:

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會到達,

所以我們將生命當作是一個永不枯竭的井。

然而,所有事物只會出現一定的次數,

也許只會有一兩次。

你能記住多少次童年中某個特定的下午,

某個已深深成為你生命一部分的下午,

如果沒有它,你甚至無法想像自己的人生。

也許最多四五次吧,或許更少。

一生中你會看到幾次滿月升起?也許20次,

然而這些,都看似無限……

人生苦短,世事無常。不論生命或是音樂,一切皆有限期。你無法留存生命,就像你無法捕捉分秒永逝的時間。無人能逃脫死亡。可是,在註定的死亡到來之前,你我所能做的,只是要將有限的時光填滿,將生命的每一分可能,伸展到極致。

紀錄片《終曲》的最後,那個曾在北極垂釣冰雪,在病痛中凝望月圓的老者,一句一頓地緩緩言道:「因為你始終無法保存你生命中的一切,那些始終停留在自己生命中的時光。可能也就那麼四五次,甚至更少。接下來,我只想不虛偽造作地活下去。」

他也的確一直真實誠摯地面對著這個世間。

最後的最後,衷心祈願坂本先生早日康復,千帆過盡後,歸來仍是,那個一如往昔的華發少年。

The end.

文 by 鬱知弦

全文版權歸   五月榴火

相關焦點

  • 坂本龍一確診!
    1 月 21 日的時候,68 歲的日本著名作曲家坂本龍一 Ryuichi Sakamoto 在微博上發文,曝光了自己罹患直腸癌的消息。 就連坂本龍一本人都直言,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他一度感到意志消沉。老天跟他開了個荒誕的大玩笑,坂本龍一除了接受、一點辦法都沒有。
  • 《坂本龍一:終曲》:銀髮少年坂本龍一
    以四個樂章的奏鳴曲為例,終曲在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之後,是收尾的最後一章。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的開頭,攝影機跟隨坂本龍一來到3·11地震海嘯災區宮城縣的一所高中。在高中的體育館彈奏一架經歷過海嘯、被海水浸泡過數日的鋼琴時,琴鍵按下去就彈不上來,坂本龍一說:「像在彈奏一架淹死的鋼琴屍體。」
  • 不同的坂本龍一 組成獨一無二的坂本龍一
    一方面是因為坂本龍一在創作上非常高產,從上世紀70年代一直到今天的半個世紀中,每個時代都會有大量的佳作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樂迷也不斷加入坂本龍一的粉絲陣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坂本龍一的音樂涉獵實在過於廣泛,他創作中的不確定性,以及他對於各種音樂的把握能力,都讓坂本龍一成為最神秘的音樂人之一。    我們在聊坂本龍一的時候,可能聊的是同一個人,也可能聊的不像同一個人。
  • 坂本龍一 終曲之後
    12月16日,以此為名的坂本龍一紀錄片自2017年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兩年後,終於登上中國部分電影院的大銀幕,中譯名為《坂本龍一:終曲》。從坂本龍一2012年為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的義演開始,紀錄片拍下了他在五年中的音樂創作歷程和新專輯《Async》的製作過程。
  • 坂本龍一:不朽的音樂人生
    坂本龍一:不朽的音樂人生2019年末,上映了《坂本龍一:終曲》,為了向這位偉大的音樂製作人致敬,我和同事在晚飯後走進了電影院,卻只看到了兩個觀眾,我們互相會心一笑,即開始了四個人一個影院的奇妙之旅。對於很多人來講,對坂本龍一可能並不熟悉,但是對於電影界和音樂界的夥伴來講,坂本龍一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絕對繞不過去的話題,他的生命永遠綻放著音樂藝術的光華和魅力,寫就了許多輝煌燦爛的音樂篇章,成就了太多的經典電影。在國際影壇和音樂圈有著至高的地位和榮譽。
  • 坂本龍一——是可愛又迷人的教授啊
    前段時間,《坂本龍一:終曲》在影院上映了,相比於同檔期熱映的電影,這部紀錄片悄然得令人無法察覺,不過這倒是十分契合紀錄片主角坂本龍一的格調。 不是常見的「大家好」,而是「入鄉隨俗」地問候著「大家吃了嗎」,如今即將邁入古稀之年的坂本龍一倒是生出了一股孩子氣,大家紛紛回復他「吃了吃了」,一瞬間,與中國粉絲的距離就這樣被拉近了
  • 聖誕快樂,坂本龍一先生
    但坂本龍一先生有。至少,在《戰場上的快樂聖誕》中是有的。這是我對坂本龍一的初印象。1942年的聖誕,在戰俘營中度過的戰士們,正當年紀的坂本龍一與大衛鮑伊,一首貫穿始終的——《Merry Christmas Mr.
  • 坂本龍一:與癌共生
    1985年,伊莉莎白·萊納德為坂本龍一拍攝紀錄片,並命名為「東京旋律」。  人們追逐坂本龍一,但卻從不消費坂本龍一。 2019年,坂本龍一的個人傳記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在全球上映,這時候,已經有諸多接受《末代皇帝》和《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的中國影迷、樂迷走進藝術院線,感受坂本龍一的創作環境。
  • 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人不愛坂本龍一
    / @坂本龍一資訊CN就這樣被大眾打上「反賑災音樂」標籤的坂本龍一,在不到半年後的2020年2月,為深受疫情影響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兩場表演。2月29日,這個四年一遇的日子裡最令人難忘的事情之一,必然是坂本龍一在UCCA「快手良樂」音樂會帶來的這場特殊演出。
  • 坂本龍一:潛遊於音樂海洋
    即使多年過去,67歲的坂本龍一被問到,「反抗精神是你 DNA 的一部分嗎?」,他依然點頭承認,略顯倦態的面容還帶著年輕時的俊俏與天真,折射出他內心的烈火仍未澌滅。人生或許是確然與偶然的變奏曲,無數的條件像不同的聲部,共同展現出生活的易變之態。過去並非食之無味,未來也不是遙遙無期,縱橫在當下的坂本龍一意識到民族音樂和電子音樂結合的無限可能。
  • 謝謝你,坂本龍一先生
    似乎又陷入了「坂本龍一=電影配樂」的怪圈……作為在中國沒有音樂活動的音樂人,的確電影是他出現在國人面前最普遍的方式。但實際上,他也是一名優秀的獨立音樂人。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NO NUKES音樂節是 2011 年 3·11 地震的「餘波」,坂本龍一參與到的「3·11餘波」並不止一項。
  • 日本頂級音樂家坂本龍一是如何煉成的
    」在其自傳《音樂即自由》的開篇,坂本龍一說到:我對於自己如何成為今日的坂本龍一,也很感興趣。不管怎麼樣說,這些記憶都與世上獨一無二的自己有關。我想了解,自己為何會走上現今的這條道路。對外界,他鮮少提及自己。而當為了自傳而回顧自己的人生時,他難免好奇,難免會去剖析——「我為何是我?」。 坂本龍一是誰?坂本龍一為何是坂本龍一?
  • 坂本龍一
    坂本龍一出生日期:1952-01-17國籍:日本職業:演員,歌手,配樂星座:摩羯座簡介:日本音樂家、作曲家和演員。坂本龍一漸露頭腳始於他與細野晴臣以及高橋幸宏組建的合成器搖滾樂隊YellowMagicOrchestra(YMO);該樂隊在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早期對acidhouse和techno運動有著開創式的影響。他和大衛·西爾維安(DavidSylvian)合作了一系列單曲和大部分西爾維安的專輯。
  • 當坂本龍一遇上漢斯·季默
    《坂本龍一:終曲》電影融合了坂本龍一的過去和現在,又涉及坂本龍一對聲音的實驗,和他最輝煌的電影配樂創作經歷。坂本龍一在2014年罹患咽喉癌。病情穩定後,他又重新開始工作。在《終曲》中,主要就是把鏡頭對準現在的坂本龍一,在大病之後開始思考人與世界的關係的心路歷程,再回溯過往的成就和榮耀,以映照他當下的心情。
  • 坂本龍一,這一次我們在快手相見
    經過聯合廣場的坂本龍一聽到一個年輕人在演唱著披頭四樂隊的《昨天》,他被遠處傳來的彈奏和歌唱所震撼,一首太平歲月裡稀鬆尋常的歌曲,此刻卻如此豐沛有力,成為了生命的滋養。人在何種處境之下,可以更強烈地感知到脆弱、虛無,並重新審視和世界的關係?坂本龍一曾試圖借專輯《Async》回答這個問題。
  • 坂本龍一:這個文青不簡單
    它的作者就是全亞洲青年的偶像——坂本龍一。 青春期的坂本喜歡與女生搭訕,討女生喜歡,有一學姐因為告白坂本龍一後被拒絕而自殺,這件事影響他極大,也對女生逐漸收斂。
  • 死都要創作!日本新音樂教父坂本龍一抗癌反擊戰
    在本應該休息養病的時候坂本龍一卻又回去搞音樂,他這麼做並不是為了向我們展示他是一個工作狂,僅僅是因為他不想放棄與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合作為《荒野獵人》配樂的機會。「埃尼奧·莫裡康內就能做到,」他這樣激將坂本龍一,於是坂本龍一也就就範了。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坂本龍一在尋找新聲音時所付出的努力,他不僅去福島和北極旅行,甚至在家裡時,也會隔著桶聽雨聲,或者用小提琴弦撥弄銅鈸。他就像是一個旁若無人,沉浸在個人世界裡的瘋狂教授,甚至讓人聯想到在布萊恩·德·帕爾瑪的《兇線》中約翰·特拉沃爾塔飾演的音效技術員。
  • 《坂本龍一 · 終曲》:每一次終曲皆為序曲
    走在大街上,我說:感覺坂本龍一的生活裡就只有音樂了,就好像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和音樂相關的。回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才認識到自己的理解太過於膚淺和狹隘。01 對於世界的領悟影片一開始就向我們展現了核電站重啟後,日本東京首相官邸第一次抗議活動中的真實片段,坂本龍一參加活動並且發聲表明他反對核電站的決心。
  • 音樂世界之外,坂本龍一的生活美學
    從2018年末造訪北京開始,最近兩年時間,坂本龍一開始越來越多地向中國投入精力,去年年初首次在國內直播,不久又開通了中文微博。他和中國的日益親近,也讓我們越發希望了解在音樂之外,坂本龍一有著怎樣的面貌和生活。
  • 新聞丨坂本龍一手術順利
    坂本龍一除了是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編曲家、作詞家、音樂製作人、音樂評論家、指揮、監督、演員,竟然還有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的標籤。年輕的時候坂本龍一喜歡搖滾,熱衷學生運動。近年來主要活躍在與環境和憲法相關的民權運動中。行為和言論,涉及反恐、和平、環境、無核、衝繩美軍基地、智慧財產權保護、電器用品安全法(好吧我也不知道這到底是個啥)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