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總舵主忽悠的比別人少點,而且相對於其他人配角來說這兩個人他確實是真心對待的。韋小寶和康熙從小一起長大,雖然辦事的時候多多少少撈點油水撒幾個小謊,但是耐不住他每次事情做的都很漂亮,有人想害康熙命的時候他也會想盡辦法保護康熙,康熙知道韋小寶在天地會當堂主,但他也知道韋小寶不會真的想殺自己,所以把天地會其他人聚起來炮轟的時候唯獨把韋小寶自己單獨關了起來,後來韋小寶跑到鹿鼎山上康熙也不停的派人來找,因為他是真的很想這個朋友,作為一個皇帝僅有的真正的朋友。
再看陳近南,雖然他和韋小寶見得並不是很多,但是陳近南對韋小寶的關懷讓他感受到了自小缺少的那種父愛,所以韋小寶對陳近南也是真心的,我記得有一個情節裡好像是兩人在哪要分別了,韋小寶把很多錢和玉蟾丸給了他,讓他多保重身體多買點東西,像極了一個事業有成但打小調皮搗蛋的孝子與父親分別的樣子,陳近南本身也是一個正直忠義的人,他不想也不會去做那些下三濫的詭計,所以自然而然的看別人的眼光也會正一些,也會被韋小寶的行為所感動,知道韋小寶不會害自己,於是乎韋小寶對他撒的一些小謊他也會自動過濾成真話。
對康熙和陳近南來說他都是能辦事,辦成事的人,雖然對韋小寶來說也是在忽悠他們,但是對這兩位大boss來說並不是嘴上的忽悠,而是立竿見影看到成效的。這裡一方面是小說家的安排,一方面確實生活中也有這種人有這種性格天生適合幹這種事。天地會一開始沒人服韋小寶,畢竟誰都不待見空降領導。一開始青木堂都是自說自話,出事情要韋小寶頂缸的情況,直到韋小寶完美解決了和沐王府的矛盾,還有打了一個冒犯徐天川的狗官,大家才服他。讓手下人打心底服氣肯定是要拿出本事來的。
小寶的忽悠對象有五類。第一類人,無法忽悠,這類人無欲無求或比他還事故,比如海大富(奸詐)玉林(出世)567(社會經驗極其豐富)等。第二類人,不忍忽悠,雖然也會騙,但會交出真心。這類人或是至親、好友,或是忠義赤子,比如楊溢之(義氣)趙良棟(正直)康熙(朋友)雙兒(髮妻)陳近南(師父)等。第三類,智商碾壓,這類人被忽悠就有些活該,桑結,茅十八,徐天川等。第四類,上人見喜,這類人就喜歡聽小寶胡說八道,比如九難,教主。第五類,信息差,就是常見的被忽悠者,這類人無論信與不信都得「寧可信其有」,一是因為小寶位高權重(信息差的主要原因),二是小寶邏輯能力強,應對突發事件反應快,三是小寶有運氣光環(跟他站隊不會錯)。
韋小寶之所以有之後的種種,全仰仗他是康熙身邊的紅人,把康熙哄得團團轉。康熙對他,可以說是真心了,所以他後期依然斡旋於眾多身份中並且樂此不疲,我就有點不理解,窗戶紙總有捅破的一天,白龍使、青木堂香主、九難師太的徒弟,各個身份都反清,且是反清的頭目啊!康熙對他是真愛了,依然留住他的命,唉。韋小寶是真小人偽裝下的真君子,雖然貪財,卻能舍財;雖然好色,卻從不用強,為了女人多次險些喪命;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而且他在大的方面很清醒,講義氣,為朋友師傅兩肋插刀;認為人民活的好才是正道,所謂王圖霸業都是浮雲。這種境界,比陳近南要高很多。
鹿鼎記裡的其他人,要麼是真小人、要麼是偽君子、要麼是沉溺於貪嗔痴的蠢人。韋小寶能周旋於各大勢力,最根本的本錢還是能作為康熙親信分享權力。再交換其他勢力的信息資源權力關係。能打動桑傑葛二蛋,是因為康熙相比吳三桂確實能開出更大的籌碼,而保證之後交易達成,桑葛只能指望韋小寶給他們說話。所以事實上,除了拍張桌子發幾句空洞的威脅,當韋小寶提出議案後,桑葛才是和韋同盟弱勢的那一方。拿了人質性質可就變了,韋小寶是欽差,皇帝御賜的差事,你把他綁了,直接等同於對大清宣戰,還想開條件?
這兩人都是一方勢力,原本是打算跟吳三桂一起造反才準備殺欽差,又正好有仇。但是韋小寶一說,他們發現造反沒什麼好處,反而跟大清合作有好處(欽差胡亂許諾可是欺君之罪,也是死),所以他們就非得擺明態度,決不能撕破臉皮,否則就是找死(從他們反應不難看出,都很害怕康熙真討伐他們的勢力範圍,而且暫時沒有吳三桂撐腰,你猜他們敢不敢造反,敢不敢對欽差放個屁?),再眼看原本的靠山其實是個「窩裡橫」,還不如巴結欽差,這跟拿人質能一樣嗎?我就問你,皇帝會為了一個臣子割地賠款?
不會吧,反而會認為你這是挑戰權威,直接發兵了就(正好連理由都不用編,撞槍口上了這是),你要是抓了個太后皇后威脅一點錢啥的興許還行,除非你能親自抓著皇帝的脖子要地,否則人腦子抽了才會鳥你這「欽差當人質」。
韋小寶是一直忽悠了這些人好麼?雖然這些人是人精,但忽視 了一個問題這些人都是大人物,而同樣是人精的韋小寶是小人物,小人物可以無所不用其極。韋小寶騙康熙,康熙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韋小寶加入了天地會,也不知道韋小寶到底貪汙了多少錢,至於四十二章經也被韋小寶破解了;陳近南,一直以為韋小寶還是個孩子,有小聰明但卻一直沒有把大注碼下到韋小寶身上,陳近南一直也不知道韋小寶這個人的處事原則;九難一直也不知道韋小寶志在阿珂,且拜師云云沒多大誠意;洪三通就更不用說了,如果能識破韋小寶,不可能死在通吃島。就因為韋小寶是個小人物,所以大人物不用太過關注韋小寶的想法。只要看他的實際行動就行。
沒有推心置腹,吐露一切心聲,並不代表故意欺騙。你上面寫出的一些能夠算是欺騙,一些只能算是小算盤小秘密罷了。在我看來,這並不算忽悠成功,因為韋小寶兌現了大部分承諾。甚至可以說那些大人物知人善用。按照鹿鼎記劇情,對於康熙來說,韋小寶就是在不斷的立大功。殺鰲拜,識破假太后,保護崇禎,破壞吳三桂的全盤計劃,捨命保護康熙等等。皇帝要管天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至於貪汙,鹿鼎記裡大臣幾乎皆貪,韋小寶至少後期歸還了大部分財產。皇帝有個這麼好利用的人不用去用,反而是個問題。
其實韋小寶執行的任務危險性都極高,全靠主角光環頂住。而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康熙。而康熙需要付出的只是留韋小寶一命,並且給予韋小寶一定的自主權罷了。陳近南手下一堆烏合之眾,唯一能辦成事的只有韋小寶一人。韋小寶甚至救了陳近南一次,幫天地會解決危機數次。反而是天地會最後翻臉不認人了。陳近南需要付出的僅僅是饒韋小寶一命,收下他這個便宜徒弟罷了。
九難這邊,韋小寶同樣為她解圍數次。幫助她得償心願抓住的吳三桂和李自成。否則靠她自己幾乎不可能完成這一切。而九難要付出的也只需要饒韋小寶一命,同時收下他這個便宜徒弟罷了。至於後面的桑結,葛爾丹,俄國公主等等。都只要付出饒韋小寶一命的代價,就達成了和康熙雙贏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至於洪教主氣量本就不行。沒有韋小寶,洪教主第一次遇到叛亂的時候就很危險。陸高軒,胖頭陀這些如果不是韋小寶,早就因為立不了功被洪教主豹胎易經丸搞的生不如死了。其實洪教主的失敗是必然的,就他對手下的苛刻程度,蘇荃對他也只有恨沒有愛。即使沒有韋小寶被手下叛變也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