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嘎爾尼的禮物:紫禁城裡「寫字人鍾」的秘密故事

2021-01-10 澎湃新聞

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在2011年曾經拍攝《雨果的秘密》(Hugo),他在電影的敘事中運用了自動機械人偶(Automaton)作為楔子,引導出整個故事情節,並娓娓道來世界電影史的重要淵源,以及科幻電影最早創始者喬治·梅裡愛(Georges Méliès, 1861-1938)所發生的各種故事。其中,故事的主人翁小男孩雨果·卡柏瑞(Hugo Cabret)與小女孩為了發現秘密,找尋真相,必須讓早已故障的自動機械人偶再次作動,書寫繪畫出事件的線索,更是電影構思中的一絕。影中提及的自動機械人偶,事實上是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以來,鐘錶發展、科學史,以及歐洲上流社會物質文化風尚的重要一環。而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銅鍍金寫字人鍾」,自然也不例外,它也藏有一份屬於往昔的歷史秘密,等待世人揭開它精巧運作背後的古老故事。

為了研究這些動人的歷史故事,我開始了長達六年以上的資料收集,給瑞士各鐘錶博物館寫了大量的信件,與重要表廠的檔案館負責人進行聯繫。透過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方式,四處尋覓線索,一步步地把這些深藏在自動人偶中的故事給仔細發掘出來。其間的過程就好似在修復鐘錶,讓一件件的零件重新歸位,彼此串連,逐漸在各種文獻中開啟了一段有趣的清代中西文化交流往事。

故宮博物院藏「銅鍍金寫字人鍾」

一、歐洲宮廷飲宴的娛興節目:自動機械人偶的時尚風潮

溯源而論,「Automaton」一詞源自於希臘語,也有寫作「Automata」,其字意即指「以自身的意志運作」。但多半運用於形容純機械、非電力運作的機械,特別是仿造人類或動物動作的裝置。十八世紀以來,日耳曼地區與瑞士一帶的鐘表技術革命,使得這時的技術條件,得以製造出此類自動機械人偶。至此,由外觀華美的人偶,配合上內部精密的機械部件,產生了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在歐洲貴族階層風尚一時的「Automaton」 展演活動。這些自動機械偶時常在歐洲各國宮廷飲宴活動中,作為一種娛興節目,在王公貴族的面前進行展示表演。

由於時鐘屬於貴族階級專享的高級品,因此當時的王室貴族競相以此比較奢華品味。也反映出當時的鐘表匠人必須以自動機械人偶的高超工藝,來吸引上流社會的關注與喜好。事實上,十八世紀歐洲王室貴族間可以說有一種對於自動機械的狂熱時尚,表現群起熱衷於各式各樣的自動機械人偶的表演。當時眾多製作自動機械人偶與模擬機械動物的名家中,1721年出生於瑞士納沙泰爾(Neuchtel)山區的著名鐘錶匠皮埃爾·雅克·德羅(Pierre Jaquet Droz, 1721-1790)可以說是其中翹楚,也最廣為人知的設計與製造者之一。

根據瑞士鐘錶歷史相關的研究成果與資料,皮埃爾·雅克·德羅誔生於瑞士拉夏德芳(La Chaux de Fonds)的一個富裕名門,大學修畢神學學位後,他開始憑藉著自己在數學與機械方面的天才,在當時已是鐘錶製造中心的Neuchatel逐漸嶄露頭角。1768-1774年之間,為了打開在歐洲皇室與上流社會的知名度,他與助手們用盡巧思所共同製作的三個座精巧自動機械人偶作品,畫家(The Draughtsman)、音樂家(The Musician)與作家(The Writer)。這三件自動人偶於1774年在LaChaux de Fonds首度向世人展示。

1775年前後,皮埃爾·雅克·德羅更帶著這三件自動機械人偶至巴黎,在法國路易國王十六世和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面前表演,當時的法國國王和王后都被其獨創精巧的設計所折服。當時,雅克.德羅等人帶著其工作坊所製作的精巧自動機械人偶,巡迴歐洲各地向各國的王公貴族進行表演。這些作品如此巧奪天工,栩栩如生令人讚嘆,因此他成功地在歐洲各國打開了知名度,接到為數眾多的皇室鐘錶與機械鳥訂單。時至今日,這三樣自動人偶的傑出作品依然可以正常運作,展示在瑞士「納沙泰爾藝術與歷史博物館」(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de Neuchtel)博物館,並已成為該館鎮館之寶,定期展示於博物館中。(可參見該館網頁:http://www.mahn.ch/expo-automates)

三座自動機械人偶

整體來說,瑞士是多山國家,風光明媚之餘,農業資源有限。身為小國,二百多年以來,瑞士為在歐洲諸國競爭的環境中,尋找生存之道,當地百姓可以說是投入各式各樣的創意與努力。為了走出山城,瑞士人或者投身軍旅,到歐洲各國擔任軍隊衛士。時至今日,羅馬教廷專門負責保衛教宗任務,依然是由瑞士禁衛隊(Die Ppstliche Schweizergarde)擔任此一重要職務。此外,當地最重要的產業,莫過於聞名世界的高級鐘錶產業。另外,還有各式各樣專精於一門工藝的小作坊。瑞士鐘錶業可以說是用最少的原料,發揮創意,投入最高端的技術,進而產生十倍至數百倍的利潤。發達地方經濟上,鐘錶產業既可以在家鄉製作,提供在地的工作機會。同時,產品又可以方便運出交通不便的山區,換取高額的報酬,使家人生計無憂,反映了瑞士人商業上的巧思。但數百年來,瑞士開發鐘錶機心的匠人甚多,但真正打開全球化的市場,讓自家產品,營銷到遠東,甚至進入清朝宮廷的卻是寥寥可數。1721出生於瑞士納沙泰爾(Neuchtel)的著名鐘錶匠皮埃爾·雅克·德羅(Pierre Jaquet Droz)可說是箇中翹楚,成功掙得了一生衣食無憂的龐大家業,同時也打開自家產品營銷東方的通路。

二、西洋寫字人鐘的歷史溯源

透過上述背景介紹,我們則可以由十八世紀的自動機械風尚,以及科學史、世界史的時空脈絡來觀察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銅鍍金寫字人鍾」。該項藏品根據其院方首頁介紹,一般認為是十八世紀英國威廉森公司(Williamson)的產品,但隨著近年來的研究,以及相關古鐘錶與自動機械人偶的歷史溯源,漸漸地我們可以發掘出這項國寶背後所藏的秘密。央視節目《故宮》第九集「西洋宮廷風」裡,節目中即收有一段「銅鍍金寫字人鍾」正在握筆寫字的珍貴畫面。畫面中西洋紳士造型的寫字人,一邊手握毛筆,一面在白紙上一筆一划地寫出「八方向化,九土來王」八個中文字,字跡工整,筆捺輕重甚有節奏。並且,寫字作動之時,寫字人的頭部還能隨之左右擺動。這八個中文字也間接印證民國時期著名鴛鴦蝴蝶派作家許嘯天在《清宮十三朝演義》中提及的故事,純屬虛構。而這一份祝壽禮物所書寫出的文字,表現出了不遠千裡,特來朝賀的祝福美意。

這一類藏品傳統上多半歸類為西洋自鳴鐘一類,是宮中陳設,或是歸類為清代皇室的玩具之一。自鳴鐘表一物對於滿洲皇帝甚有影響,乾隆皇帝即是鐘錶的愛好者,對於鐘錶造辦,多有指示。「自鳴鐘」亦有滿語對譯,滿語作「erileme guwendere jungken」。「erileme」意指「按時」,「guwendere」則意指「鍾鑼響聲」,「jungken」即樂器「鍾」的對譯。然而,「銅鍍金寫字人鍾」雖具有按時自鳴鐘響的功能,但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件特殊藏品,不僅可以由科學工藝技術,以及古董鐘錶修復等方面分析討論,實際上還隱藏有更深遠的歷史秘密,可以由多重的面向來加以說明。

三、虛構與真實:作家許嘯天筆下的「寫字人鍾」故事

若由文獻掌故上來說,民國初年由許嘯天所撰寫的章回體小說《清宮十三朝演義》中,便曾經圍繞著「寫字人鍾」,談論過造民間鐘匠人為求重金賞賜而費盡心力製作寫字人鐘的故事。這位來自江南的鐘表巧匠為了得到官員們的重賞,費盡了全部的心思,才打造了這一座寫字人鍾。官員們得到了「寫字人鍾」後,試圖在乾隆帝大壽的時候進獻到宮中,希望得到皇帝的歡心,仕途更上層樓。但是內廷高官與近侍們上下其手,說是要得到好處,不然寫字人鍾書寫「萬壽無疆」的過程中,若是出了差錯,正好寫到了「萬壽無」的時候停筆,悲慘的後果將由高官們自行負責。雖然故事的最後這份禮物進獻成功,但是江南巧匠人卻是用盡心力,智慧退化成了小孩一般,雖有財富,但是也無福消受。

這雖然說是一個全然架空虛擬的情節,但也反映出了一小部份的事實,寫字人鐘的確是一件精巧無比的禮物。透過《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的文獻記錄,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乾隆帝對於這一件「寫字人鍾」的喜愛,特別將這件來自英國皇家的禮物陳設在寧壽宮樂壽堂中,作為晚年日常生活居所中的一件重要鐘錶陳設。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前後,乾隆皇帝甚至特有旨意,由太監鄂魯裡傳旨要求內務府造辦處如意館的西洋鐘錶匠德天賜、巴茂止等人依樣仿造一隻西洋寫字人鍾,並且在細節方面,立求精進,設計更為精巧的功能。相關旨意中表示,乾隆帝期許內廷如意館匠人們製造的「寫字人陳設鍾」能在技藝更上一層樓,能夠書寫四樣字體。總體來說,清代宮廷中的西洋匠人除了製造修繕西洋鐘錶之外,他們也在宮廷協助燒造器物,提供專業技術。清代宮廷檔案文獻也提及傳旨由西洋人認看物品的記載,有時候是丸藥,有時候甚至是認看鑄造銅器所使用的特殊礦石。這一些文獻記錄可以說反映了中西文化與技術交流的一些具體情況。(參見《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的相關記載)。

四、檔案與歷史學研究裡的「寫字人鍾」

學界相關研究成果方面,根據《東方輝煌與歐洲精巧: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鐘表》(

Eastern Magnificence and European Ingenuity: Clocks of Late Imperial China

, 2001)一書作者凱薩琳·帕加尼(Catherine Pagani)的研究,作者指出十八世紀Jaquet Droz et Leschot鐘錶公司與英國皇室互動密切,且接辦許多皇室訂購。Catherine Pagani經由整理許多當時留下的公司營運檔案,以及訂單記錄,從中即可看到Jaquet Droz et Leschot的工作坊承制了多項音樂鍾與自動機械人偶的製作。其中也包括1792年前後英國馬嘎爾尼(George Macartney, 1733-1806)使臣出訪中國的禮品訂單。其中一筆保存在倫敦專利署(Patent Office, London)的紀錄細目,詳細列出了該自動機械人偶的作用,可以書寫中文字,中文字的內容,以及大致功能等等。

單據中描述:「該件自動人偶身著十八世紀法國宮廷服飾,坐在桌前,用毛筆沾墨,書寫中文字:『八方向化,九土來王』(Ba Fang Xiang Hua, Jiu Tu Lai Wang)。」並且相關記錄中顯示,該件貨品系Jaquet Droz et Leschot公司接辦,並在1792年交貨給馬嘎爾尼大使,作為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根據訂單記錄,這項禮品在馬嘎爾尼大使離開中國的一年後,方才送達了廣州。而收藏在瑞士納沙泰爾(Nauchtel Historical Museum)博物館的Jaquet Droz工作坊機械人偶相關手稿,裡面即有一張可以書寫中國字的藍本草圖。透過相關的文件,可以證明現於故宮奉先殿展示的「銅鍍金寫字人鍾」,其下半層的寫字自動機械人偶,即是Jaquet Droz工作坊的產品。另外,根據Catherine Pagani的考證,該書寫中文的自動機械人偶,實際上又與英國Timothy Williamson所製作的機械鐘產品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今日我們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品中所見到的上下兩層的「銅鍍金寫字人鍾」。

此件自動機械人偶,其實還可以與皮埃爾·雅克·德羅的相關自動機械人偶作品,作為一科學史上的聯結,並與十八世紀歐洲王公貴族的風尚潮流相互呼應。Catherine Pagani在調查北京故宮鐘錶產品中,曾發現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透過歐洲各地的藏品,可以得知Jaquet Droz工作坊的產品,多半會有銘印專屬的公司印記,而且有特定的形式,可供研究者查找。(參見:凱薩琳·帕加尼(Catherine Pagani)的研究專著,《東方輝煌與歐洲精巧: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鐘表》(

Eastern Magnificence and European Ingenuity: Clocks of Late Imperial China

, 2001)。)

最後,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環,「銅鍍金寫字人鍾」也見證了馬嘎爾尼使臣來華之行。英國官方確實置辦了當時歐洲皇室貴族最時尚,也最珍貴奢華的禮物,希望以此打開天朝大門。並且,Jaquet Droz公司官網中曾在2012年相關展覽訊息中指出,皮埃爾·雅克·德羅父子與其重要合作夥伴「讓·弗雷德裡克雷索(Jean-Frédéric Leschot, 1746-1824)」,他們三人雖然一生中未曾到過中國,但因其作品精巧,而在東方聞名遐邇。但是該則訊息所未提及的是,作為該公司最為精巧產品之一的銅鍍金寫字人鍾,事實上一直收藏在北京故宮,等待世人去探尋它背後的歷史故事。電影《雨果的秘密》裡出現的那一隻自動人偶,現藏於美國費城博物館,也與此大有關係。時至今日,我們透過費城博物館館方的介紹文字,便可得知這一隻能書寫文字的人偶,亦是「讓·弗雷德裡克·雷索」先生的作品之一。這一份來自遠方的禮物,其實和電影中用來詮釋電影發展史的自動人偶,原是出自同一個鐘錶大師之手。

五、來自瑞士的禮物-雅克·德羅自動人偶移展北京

寫字人鍾故事的尾聲,同時也是漫長旅行的終點。瑞士鐘錶商Jaquet Droz於2012年前後,特別在北京策劃布展了一個小型自動人偶展覽,將皮埃爾.雅克.德羅大師的三件重要作品:畫家、音樂家與作家,一起運至北京展出,讓大師的巧思得以正式展示在古老的北京城中。至此,關於紫禁城中「寫字人鍾」的故事,終於有了一個最圓滿的結局。鐘錶商Jaquet Droz並在該公司的網頁中提供了開幕當日展示自動人偶運作,書寫文字的重要視頻畫面。

經過千山萬水的長途旅行,雅克.德羅先生創作的自動人偶作品,「作家」機器人偶最終還是完成他的旅行,終於來到北京,並且展示自動書寫的神奇功能。而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展廳中,系出同源的「銅鍍金寫字人鍾」也在世人的門前,見證著人類科學技術,以及瑞士鐘錶名家雅克·德羅的不朽設計巧思。無論古今中外,人們的內心深處就是對於類似自己,並由自己創造的事物,感到了無限的好奇。寫字自動人偶帶著瑞士鐘錶家商貿世界的夢想,不僅走向瑞士群山之外的世界,也走入紫禁城的宮殿之中。

相關焦點

  • 幽深的紫禁城裡有什麼秘密,最後一位皇帝告訴你,被太監關小黑屋
    幽深的紫禁城裡有什麼秘密,最後一位皇帝告訴你,被太監關小黑屋我們都知道,自從明朝以後,北京就一直都是皇家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紫禁城在古代也曾經是最神秘和嚴密的地方,因為在這裡住著皇帝以及他的後宮嬪妃,在這座神秘的宮殿之中,又有著什麼樣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們通過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了解到了一些。
  • 探秘巍巍紫禁城,走進乾隆的秘密花園
    原創 李慧韜 人文清華講壇巍巍紫禁城裡藏著一座「秘密花園」?故宮四大花園為何屬它精美冠絕?張淑嫻認為這從園內的建築命名中就可以看出——太上皇住所「倦勤齋」之名語出《尚書》「耄期倦於勤」,講的是舜讓位給禹的故事,直接表達了年邁後不再關心政事的意願。
  • 想知道紫禁城背後的故事 你需要看看這幾部紀錄片
    要知道紫禁城背後的故事,除了進去瞧一瞧。你需要這幾部紀錄片來給你深度解讀。《故宮100》這100集小短片,講述了紫禁城的一百座建築。說的是建築,最重要的反而是沒有建築的那部分。紫禁城的重心——廣場昔日最尊貴的大門——午門皇宮裡唯一的河流——玉帶天河,還有太和門獅子、寶座、琉璃瓦等等,這些組成故宮的每一個部件,都對應了封建皇權的象徵。可以說非常細緻了。2.《紫禁城的秘密》外國人是怎麼看待紫禁城的呢?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英國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
    英國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 浩浩中華,巍巍紫禁 原是皇家重地的紫禁城, 在紅牆碧瓦間藏著太多的秘密。
  • 《摩天大樓》的女性主義,不只在鍾美寶的故事裡
    《摩天大樓》中詮釋的女性主義,不只在鍾美寶的故事裡。用懸疑劇表現女性困境企鵝影視副總裁方芳是《摩天大樓》的總製片人,她回憶起《摩天大樓》的創作歷程,女性主義的種子,在籌備伊始就已經埋下。這種討論,將傳遞給每一個看過這部劇的觀眾,鍾美寶一家的故事,也會成為日後人們討論女性議題時的錨點,引發更廣泛的思考。警察師徒:碰撞與成長在創作過程中,籌備組的思考和討論,被融入到了劇本裡,也最終呈現在了劇集中。如何出色地詮釋這個故事,是編劇和導演所要面臨的挑戰。
  • 《摩天大樓》的女性主義,不只在鍾美寶的故事裡
    《摩天大樓》中詮釋的女性主義,不只在鍾美寶的故事裡。這種討論,將傳遞給每一個看過這部劇的觀眾,鍾美寶一家的故事,也會成為日後人們討論女性議題時的錨點,引發更廣泛的思考。警察師徒:碰撞與成長在創作過程中,籌備組的思考和討論,被融入到了劇本裡,也最終呈現在了劇集中。
  • 英國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中國榫卯建築,挑戰史上最強地震!
    紫禁城的秘密, 在紅牆碧瓦間藏著太多的秘密。 英國某電視臺推出了一系列中國紀錄片, 其中一集《紫禁城的秘密》,
  • 解鎖打開故宮新姿勢,解開紫禁城的「驚天謎團」!
    //乾隆的秘密花園//第一期的上新主題由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發布,主題為「乾隆的秘密花園」,希望通過對乾隆花園的探尋,感受到乾隆皇帝深沉的內心世界」都藏在第四進院落裡最高大的符望閣最深處的倦勤齋最狹小的竹香館一起守護著乾隆爺在這裡藏了兩百多年的秘密
  • 《上新了·故宮》鄧倫魏晨聶遠尋找紫禁城最神奇的色彩
    從揭秘紫禁城六百年生生不息的印記,到探尋紫禁城中的鏡像傳奇、數字密碼、傳世文物……在這兩個多月的故宮探索中,各種令人大開眼界的故宮元素化成了一份份讓人眼前一亮的精彩「上新」。本周六20:30,《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將迎來精彩的收官盛宴。
  • 紫禁城裡是怎麼過大年的?這部紀錄片呈現真實傳統年!
    紫禁城裡過大年有很多活動和習俗,比如宮廷式的社交是怎樣?紫禁城團圓飯都吃些什麼?「春晚」演什麼?嬪妃間、君臣間怎麼送禮?這些習俗跟當今又有著怎樣的相似跟不同?這些有趣的知識隨著《故宮賀歲》的播出,一一為觀眾呈現。
  • 解讀紫禁城磚瓦的文明密碼
    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  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  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六一將至,這是給孩子最有文化底氣的禮物
    《打開故宮》把故宮立體式呈現,套裝中的另一本書《肇建紫禁城》則通過繪畫與文字,為你講述紫禁城600年來的故事。另外《宮裡有秘密》與立體摺疊書比起來也是各有精彩。《宮裡有秘密》有兩種套裝,分別是 · 經典款(彩鉛塗色套裝)· 尊享款(彩鉛·水彩塗色套裝)
  • 光緒帝大婚,維多利亞女王竟然來「送鍾」
    就在整個帝國在籌集皇帝辦婚禮的巨款、為婚禮做種種準備時,又一件大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了,距離大婚只有42天時,紫禁城失火,太和門全被燒毀。皇帝大婚,皇后的花轎必須經由五門——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的中門抬進宮,少了一個門怎麼辦,重新修建肯定來不及,大婚又不能改期。
  • 宮裡的福筒,點亮紫禁城
    哪怕是日理萬機的天子,新年也要放「年假」,為天下蒼生祈福、書福、賜福,紫禁城裡的人們觀燈、看戲、拜賀...你一定曾想像過,去宮裡過年,去體驗紫禁城無與倫比的年味,去親歷一場深宮禁苑之中的新春燈火,把這座傳奇宮城的祥瑞和祝福收下。2021《宮裡上新》福筒將為你重現紫禁城賀歲慶新、迎祥納福的盛大景象,也將和你一起,去實現你曾想像和未曾想像的一切。
  • 600歲的紫禁城 究竟還隱藏著哪些秘密
    600歲的紫禁城古老又美麗,它既是中華文明的寶庫,也是每個中國人一生必須要去的地方。△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不怕地震的故宮1679年9月2日(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發生了一場強烈地震。這次地震雖然發生在白天,但當時天色漆黑,大地像醉漢一樣搖搖晃晃,聲響震天。
  • 摩天大樓小說講的什麼故事結局是什麼 鍾美寶的死不簡單
    摩天大樓小說講的什麼故事《摩天大樓》裡開頭就是鍾美寶神秘死亡,該案涉及社區中多個身份的犯罪嫌疑人,有物業、中介中產階級精英、小說家和白領,展示的是一座大樓中的善與惡,以及所隱含的人心。鍾美寶死亡之後,警察調查了她身邊的8個人物,發現大家的說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 皇宮裡怎麼過新年?故宮上演「賀歲片」紫禁城裡尋年味兒
    自去年推出「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以後,今年,故宮又通過「賀歲片」《故宮賀歲》的形式,展示宮裡過大年的習俗,與觀眾一起品味故宮裡濃濃的年味。由故宮與騰訊聯合出品的文化年俗節目《故宮賀歲》已於1月1日正式上線,1月15日,《故宮賀歲》推出了第三期「祈福迎祥的講究」,從一幅《乾隆帝生春詩意圖》中,探訪宮廷年俗。
  • 要不是溥儀自己說出來,紫禁城裡的這些黑幕,你根本想像不到
    明、清兩朝以來,北京的紫禁城一直是皇家宮苑。在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之後(1924年)的第二年,這座世界上最華麗的、戒備森嚴的皇家宮苑終於被展現在世人眼前。近五百多年的塵封,多少歷史故事曾在這座幽幽深宮裡發生…
  • 更多紫禁城的秘密將揭開面紗,最新文創也將亮相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定檔下周六(24日),一批紫禁城的秘密將揭開面紗「紫禁城這位600歲的『老人』活得像個『20歲』的『小年輕』,我很開心能追『故宮』這顆星」「「故宮和節目拯救了我的語文作文」「每次考試都能用上節目中的內容,而且還是有感而發的真情實感」……15日,《上新了·故宮》舉行第三季開播發布會,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和魏晨帶來幾封中學生來信,字裡行間是當代青年人對紫禁城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