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更多的貧困兒童走出大山 他堅守24年

2021-01-12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我想給孩子配備電子白板,想讓他們看看外面的世界。」參加2020馬雲鄉村教師評選,讓阿育木呷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看到了鄉村教育發展的更多可能。

這個出身農家的彝族老師,放棄了兩次進城的機會,把自己25年青春奉獻給了涼山鄉村教育。當自己學會了彝文,用漢彝雙語教會學生朗誦《三字經》時,阿育木呷很幸福;當自己的學生走出大山,當上公務員、醫生、工程師時,阿育木呷很幸福。對他來說,自己最大的幸福來自於孩子們的快樂健康成長。

把「愛」永遠的傳遞下去

1996年,帶著兒時的夢想,阿育木呷來到全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中國彝族母語之鄉——米市,走上了三尺講臺,立志 「紮根農村,用知識改變農村兒童的命運」。

「我的教師夢源自於我的家庭背景。」阿育木呷兄弟四人從小就跟著母親在農村吃著洋芋和蕎子饃饃長大,父親在米市教中學。記得讀中學的時候,父親時不時的會帶一兩個學生回來吃飯,時間久了,帶回來吃飯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有一個晚上,由於好奇,阿育木呷就問父親:「這些學生是我們家的親戚嗎?」父親說:「不是,但他們幾個都比較貧窮,沒有飯票了」。

接著父親給兄弟幾人講了自己的求學故事:「我們家以前祖祖輩輩都是貧寒出身,是一位名叫梁昌華的老師改變了我的命運。」梁老師是父親的班主任,在他考上西南民族大學的時候,是梁老師伸出了援手,以每個月5元的生活費資助父親讀完了大學。

把「愛」永遠的傳遞下去,成為了父親堅守三尺講臺的信念,也影響了阿育木呷兄弟幾人,中學畢業的時候,阿育木呷報考了師範學校。四個弟兄中有三個也選擇了教師這個神聖的職業。 「用知識來改變更多農村兒童的命運,讓他們都走出大山,遠離貧困」。前前後後來的很多同事都調走了,這個信念成為阿育木呷堅守鄉村教育的理由。

推廣漢彝雙語教學

因為地理環境、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早當家早助家」、「讀書無用論」在家長們的心裡根深蒂固,從而不願讓子女入學。阿育木呷除了走村入戶動員學生和家長,還利用品德課給學生們講「三字經」等國學經典並翻譯成彝語讓學生回家背誦,間接感化家長,又藉助「6.1」兒童節所有家長都來學校湊熱鬧的契機,編小品觸動家長們的心。之後,逐漸有人願意送子女入學了,慢慢地你學我,我學你,適齡兒童入學率逐年提升,到2003年全校學生數達881人。

語言不通,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此,阿育木呷大膽提出並推廣漢彝雙語教學。他建議低年級學生都安排彝族老師教學,中高年級安排漢族老師教學,克服了語言不通的現狀。

他又利用2個假期自學彝文字,積極承擔彝語文的教學,現在彝語文成了學校的校本課程,他還成立了一個彝族克智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給孩子們介紹彝族優秀文化,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我在快手平臺學習介紹彝族文化的視頻,然後交給學生。」

教育學生紀律很關鍵

18歲畢業後,阿育木呷來到涼山喜德縣米市鎮中心小學校教書,這一教就是25年。鄉村教育缺老師,哪科缺人他就教哪科,數學、信息技術、彝語文、品德,他都教過。為了取得教學成績的提升,他不斷鑽研教材、不停的去了解學生、課餘去其它班級聽課,不斷摸索,不斷提煉,取長補短。「課本是死的,我們面臨的學生是不同的,要把重點放在了解學生方面。」

他受到戚繼光抗倭故事啟發,認為教育學生,紀律很關鍵。「我像軍隊一樣訓練他們,對他們嚴格要求。」「我們鄉村學校的成績也要和縣城的學校比。」讓阿育木呷驕傲的是,自己教的學生很多都上了中學,大學,當上了公務員、醫生、技術人員、工程師。

2007年阿育木呷撰寫的論文《快樂數學、快樂學習、快樂成長》獲得國家級一等獎。2011年他獲評中學高級教師的職稱,成為全縣最年輕的一名高級教師。2017年10月他榮獲了四川省農村義務教育教師貢獻獎。

阿育木呷的微信名叫追夢者。誠如他所說,25年來,有太多的教育故事,無法用兩言三語來概括。只希望能夠喚醒更多的人去做教育事業,讓全社會都來關注教育!「希望讓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相關焦點

  • 這對貧困姐妹立志走出大山,令人欣慰又令人遺憾,她們說對了一半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播放的是貧困山區的一對姐妹的故事。姐姐有十來歲的樣子,妹妹有六七歲的樣子。她們剛剛失去父親,失去了家庭的支柱。在貧困的生活中,她們又失去了親人,我為她們流了許多眼淚。最後,這位姐妹向記者表示她們一定要發憤學習,「走出大山"。
  • 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重返家鄉只為書聲琅琅
    「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   這算得上「現身說法」。韋君玉是大瑤山中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從大瑤山走出的女大學生,她選擇回到大山,是想為山裡的孩子們教授知識、傳遞希望。
  • 「希望能用我的這份堅持和堅守,帶領更多的山裡娃走出大山」
    今年23歲的胡婷婷兩年前畢業於湖北第二師範學院英語教育專業,2019年9月,通過湖北省農村義務教育教師考試,成為湖北省保康縣歇馬鎮小學的一名英語教師。由於歇馬鎮所有小學從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這使英語老師成為「稀缺資源」,為了讓山裡娃學到英語,2019年秋季開學後,剛走上講臺的胡婷婷除了完成歇馬鎮小學英語教學任務以外,還主動接手歇馬鎮羊五教學點英語教學任務。羊五教學點距離歇馬鎮小學18公裡,位於海拔近千米的歇馬鎮羊五村,是一所山區「微小學」。目前,該教學點有3名平均年齡57歲的教師和3個班19名學生。
  • 用堅守託起大山的希望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04 特別關注_ 雲南...
    是她,讓1804名貧困山區女學生走出大山、走進大學;是她,用愛心和智慧點亮了貧困山區女孩子的人生夢想;是她,用堅守託起大山的未來和希望。     張桂梅心裡裝滿孩子們,從來沒有她自己,長時間帶病超負荷工作讓她的身體越來越差,所有關節貼滿了止痛膏藥,走三步就得歇一歇,可她關愛、記掛貧困山區孩子的心卻從未歇一歇。
  • 形色貴州|為貧困地區兒童上一堂精彩的藝術課·春風送暖公教活動紀實
    把美育課程帶到偏遠鄉村,讓貧困地區的少年兒童能感受藝術課堂的魅力。這對貴州美術館來說,是將脫貧攻堅納入藝術家創作主題的一次重要實踐活動,同時也是公共教育活動延伸至貧困地區,讓偏遠鄉村少年兒童平等獲得美學教育的一次積極嘗試。
  • 走出大山 呂梁山護工的脫貧之路
    呂梁市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這裡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溝壑縱橫,植被稀少作為山西全省貧困人口最多的城市呂梁曾一度成為深度貧困的代名詞……走出大山的呂梁山護工今年40歲的許豔平,來自呂梁市臨縣招賢鎮小高家塔村。
  • 「走出大山看世界」為鄉村孩子種下夢想的種子
    「走出大山看世界」為鄉村孩子種下夢想的種子 2020-11-27 14: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侗族姑娘吳鳳英:以樂築夢 助力侗鄉兒童走出大山
    受訪者提供中新網貴州從江10月26日電 題:侗族姑娘吳鳳英:以樂築夢 助力侗鄉兒童走出大山作者 瞿宏倫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高增鄉,有一支名為貴州從江雲上侗寨小歌隊,歌隊由16名平均年齡在9歲的侗族孩子組成。
  • 黃文秀:大山走出來的「時代楷模」,仍活在孩子心中
    不久前,來自廣州的愛心企業紛紛資助開設文秀班,讓更多孩子和文秀「學姐」一樣,改變自己的命運,此後,去改變更多人的命運。 黃文秀和廣州的故事 在百色,幾乎沒人不知道「黃文秀」。這位土生土長的女孩出生在百色極為貧困的年代:1989年。就在黃文秀讀小學時,1996年,百色仍有3萬6千多名兒童失學輟學。
  • 雲南這個女校長, 帶16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
    今天一條微博熱搜#女校長讓16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引起了網友們的注意↓↓↓這位女校長名叫張桂梅堅守滇西貧困地區1998年7月,張桂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黨旗下的宣誓,更堅定了她要給可憐的孩子一個溫暖之家的信念。2001年,華坪縣兒童福利院找到張桂梅,希望她能擔任福利院的負責人。張桂梅毅然承擔起了這個重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一開始收養了36個孩子。
  • ...聯會、知聯會會同興縣人武部、留守兒童之家探望貧困智障兒童家庭
    1月10日,興縣新聯會會長劉知名、興縣知聯會會長李喜勤會同興縣人武部幹事包佳瑋、興縣人武部駐官道吉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郭耀軍、千城明德小學(留守兒童之家)校長馬宏宇及教師一起來到官道吉村幫扶探望慰問貧困智障少年張二丟(化名)。張二丟是一名重度智障少年,今年17歲,無語言和自理能力。
  • 走出大山越過大海的呂梁山護工
    搭乘脫貧攻堅的政策東風,成千上萬的「三轉婆姨」走出大山,一技傍身闖天下,實現一次次蛻變,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家政大市場。呂梁山護工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家政勞務品牌。脫貧攻堅以來,已有33期6.1萬呂梁山護工接受培訓,實現就業3.3萬人。
  • 我和媽媽學科學:為貧困地區婦女兒童打開科學的天空
    說起少兒科普活動,人們往往覺得這是城市生活的專利,其實,科普活動也受到在貧困鄉村生活的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的「我和媽媽學科學」公益科普活動於2020年10月正式開啟。為便於各地區婦女兒童的參與,「我和媽媽學科學」公益科普活動在抖音、快手、微博均開設了主題頁面和同名話題活動,動員全國鄉村地區的婦女兒童共同錄製科普閱讀短視頻,並自主上傳到以上平臺。以抖音平臺為例,活動上線僅十餘天,青少年和科普達人們就錄製了3000多條優質科普視頻。
  • ...目前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搬出大山,告別...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 海口美蘭區為貧困兒童送「六一福袋」
    貧困家庭子女的學習、生活,社會各界都始終牽掛著。5月30日上午,海口美蘭區在三江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行「關愛貧困兒童 助學奉獻愛心」美蘭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六一兒童節活動,為全區167名來自貧困家庭孩子送去「私人訂製」教育成長禮物,送去社會各界的「愛心」。
  • 8年堅持,小罐茶為什麼要讓好茶走出大山?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小罐茶最新資訊 > 正文 8年堅持,小罐茶為什麼要讓好茶走出大山?
  • 走出去:「大山裡的女孩」的熱血高考
    在雲南麗江的大山裡,高考是一種奢侈。 很難想像,這樣一所大山裡的華坪女高,建校12年來,已經有1645名女孩考上大學。 校長張桂梅像是踽踽獨行的燃燈者,她用12年來11萬公裡的家訪路叩開了家長的心扉,改變著女孩們的命運。 張桂梅從來不用「貧困」兩個字形容自己的學生,因為貧困也是一種隱私。
  • 海口美蘭區為貧困家庭兒童送「六一福袋」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5月31日消息(記者 鍾瑜 通訊員 王聘釗 吳建千)5月30日上午,海口市美蘭區在三江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行「關愛貧困兒童 助學奉獻愛心」美蘭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六一」兒童節活動,為全區167名來自貧困家庭孩子送去「私人訂製」教育成長禮物,送去社會各界的「愛心」。
  • 榜樣力量|大山裡留守兒童們的「陳爸爸」——陳亮偉
    2020年12月29號,湖南省文明辦發布2020年12月「湖南好人榜」。 陳亮偉的名字位列其中。也許你對這個名字還不夠熟悉,但是當提到他的名頭「祁東縣啟航學校校長」時,相信不少人的內心為之一顫。近段時間,祁東縣啟航學校留守兒童合唱團成了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在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中,合唱團的精彩表現震撼了不少人。
  • 從南江大山裡走出的演員—文祥
    從南江大山裡走出來的文祥,10年來不懈追尋自己的演員夢。2009年一部《看子彈飛》,讓他一炮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