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我想給孩子配備電子白板,想讓他們看看外面的世界。」參加2020馬雲鄉村教師評選,讓阿育木呷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看到了鄉村教育發展的更多可能。
這個出身農家的彝族老師,放棄了兩次進城的機會,把自己25年青春奉獻給了涼山鄉村教育。當自己學會了彝文,用漢彝雙語教會學生朗誦《三字經》時,阿育木呷很幸福;當自己的學生走出大山,當上公務員、醫生、工程師時,阿育木呷很幸福。對他來說,自己最大的幸福來自於孩子們的快樂健康成長。
把「愛」永遠的傳遞下去
1996年,帶著兒時的夢想,阿育木呷來到全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中國彝族母語之鄉——米市,走上了三尺講臺,立志 「紮根農村,用知識改變農村兒童的命運」。
「我的教師夢源自於我的家庭背景。」阿育木呷兄弟四人從小就跟著母親在農村吃著洋芋和蕎子饃饃長大,父親在米市教中學。記得讀中學的時候,父親時不時的會帶一兩個學生回來吃飯,時間久了,帶回來吃飯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有一個晚上,由於好奇,阿育木呷就問父親:「這些學生是我們家的親戚嗎?」父親說:「不是,但他們幾個都比較貧窮,沒有飯票了」。
接著父親給兄弟幾人講了自己的求學故事:「我們家以前祖祖輩輩都是貧寒出身,是一位名叫梁昌華的老師改變了我的命運。」梁老師是父親的班主任,在他考上西南民族大學的時候,是梁老師伸出了援手,以每個月5元的生活費資助父親讀完了大學。
把「愛」永遠的傳遞下去,成為了父親堅守三尺講臺的信念,也影響了阿育木呷兄弟幾人,中學畢業的時候,阿育木呷報考了師範學校。四個弟兄中有三個也選擇了教師這個神聖的職業。 「用知識來改變更多農村兒童的命運,讓他們都走出大山,遠離貧困」。前前後後來的很多同事都調走了,這個信念成為阿育木呷堅守鄉村教育的理由。
推廣漢彝雙語教學
因為地理環境、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早當家早助家」、「讀書無用論」在家長們的心裡根深蒂固,從而不願讓子女入學。阿育木呷除了走村入戶動員學生和家長,還利用品德課給學生們講「三字經」等國學經典並翻譯成彝語讓學生回家背誦,間接感化家長,又藉助「6.1」兒童節所有家長都來學校湊熱鬧的契機,編小品觸動家長們的心。之後,逐漸有人願意送子女入學了,慢慢地你學我,我學你,適齡兒童入學率逐年提升,到2003年全校學生數達881人。
語言不通,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此,阿育木呷大膽提出並推廣漢彝雙語教學。他建議低年級學生都安排彝族老師教學,中高年級安排漢族老師教學,克服了語言不通的現狀。
他又利用2個假期自學彝文字,積極承擔彝語文的教學,現在彝語文成了學校的校本課程,他還成立了一個彝族克智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給孩子們介紹彝族優秀文化,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我在快手平臺學習介紹彝族文化的視頻,然後交給學生。」
教育學生紀律很關鍵
18歲畢業後,阿育木呷來到涼山喜德縣米市鎮中心小學校教書,這一教就是25年。鄉村教育缺老師,哪科缺人他就教哪科,數學、信息技術、彝語文、品德,他都教過。為了取得教學成績的提升,他不斷鑽研教材、不停的去了解學生、課餘去其它班級聽課,不斷摸索,不斷提煉,取長補短。「課本是死的,我們面臨的學生是不同的,要把重點放在了解學生方面。」
他受到戚繼光抗倭故事啟發,認為教育學生,紀律很關鍵。「我像軍隊一樣訓練他們,對他們嚴格要求。」「我們鄉村學校的成績也要和縣城的學校比。」讓阿育木呷驕傲的是,自己教的學生很多都上了中學,大學,當上了公務員、醫生、技術人員、工程師。
2007年阿育木呷撰寫的論文《快樂數學、快樂學習、快樂成長》獲得國家級一等獎。2011年他獲評中學高級教師的職稱,成為全縣最年輕的一名高級教師。2017年10月他榮獲了四川省農村義務教育教師貢獻獎。
阿育木呷的微信名叫追夢者。誠如他所說,25年來,有太多的教育故事,無法用兩言三語來概括。只希望能夠喚醒更多的人去做教育事業,讓全社會都來關注教育!「希望讓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