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搬出大山,告別...

2020-12-27 國際在線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怎麼辦?搬!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本報記者採訪了幾位易地扶貧搬遷戶,聽聽他們的故事。

「上學再不用翻山渡河了」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岑旁村曾被當地人稱為「送飯村」。

過去,岑旁村的孩子們都要到7公裡外的富祿鄉中學讀書,路途遙遠,吃飯是個難題。村民吳明桂說,為了讓孩子們安心讀書,岑旁村的家長們每天輪流將午餐走山路挑到榕江河邊,再乘渡船過河,送到孩子們手中。「那時候,大家給孩子們準備的全是糯米和酸菜,不易變質。」

直到2008年,柳州市對三江、融水、融安三縣實施免費午餐制度,「送飯村」送飯的腳步才停了下來。不過,孩子們往返上學的路還是太遠、太難走。

終於,在10年後,吳明桂一家和村裡的鄉親們從「送飯村」搬到了交通便利的侗安家園,住進了78平方米的三居室,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大隊中的一員。「孩子們上學再不用天天翻山渡河了。」

多年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不只是吳明桂所在的村子。貴州黔南州惠水縣鬥底鄉鬥底村山環水繞,距離縣城79公裡,那裡的孩子們同樣經歷著「上學難」。

「每天5點就要起床,走1個多小時的山路才能到學校。」原鬥底村村民羅應和說,那條山路他家孩子不知道走了多少趟。「要是想去縣城,頭一天出發,第二天才能回來,光山路就要走上好幾個小時。」

2016年,羅應和一家成為惠水縣第一批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全村24戶109人一同搬進了明田街道新民社區。「現在孩子上學走路5分鐘就到了!社區還開設了『四點半課堂』專門輔導孩子們做家庭作業,孩子成績進步了不少,這是我作為家長最開心的事兒!」

易地扶貧搬遷,讓一些貧困家庭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

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腰市鎮江山村的王維,3年前考上復旦大學,成了父母的驕傲。

「我們有房子了!」大一寒假,王維接到媽媽電話的時候一度不敢相信。

在王維的記憶中,她家沒有自己的房子。「爸媽一直在新疆打工,家裡的老房子早就坍塌了。我從小和哥哥借住在姑姑家,從六七歲一直住到了十八歲。」而今,一家四口終於擁有了自己的「避風港。」王維說,她的新家就在腰市鎮的集中安置點,很漂亮!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全國共建成安置住房266萬餘套,戶均住房面積80.6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6100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萬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萬多所、養老服務設施3400餘個、文化活動場所4萬餘個。

「搬出來,還要有活兒幹」

「搬出大山,不等於脫貧了。」在如今已擔任新民社區黨支部書記的羅應和看來,就業才是最大的問題。

在幫助大家就業的路上,他碰過壁。有一次,他組織了35名村民去惠水縣經濟開發區一家企業面試。但負責人告訴他:「小羅,你帶來的人不是我不想要,而是我不敢要!有很多問題,比如三天兩頭想請假;不講衛生,兩手一捏,鼻涕就甩到公司牆上,這樣的員工叫我們怎麼接收?」

「這一席話說得我很想哭!」羅應和開始思考如何幫助搬遷群眾找到工作,那段時間他幾乎天天失眠。「琢磨來琢磨去,我萌發了對大家進行分批分類培訓的想法。」說幹就幹,他立刻開始籌備起「移民技術技能培訓夜校」,號召村民們參加培訓。

在保安培訓班上,作為一名退伍軍人,羅應和親自教大家站軍姿、守紀律、聽指揮,讓大家明白團隊的力量。

第一期培訓班結束後,他帶著培訓合格的38人再次面試了那家企業,最終全部錄取。後來,參與夜校培訓的人越來越多,125期培訓班共培訓了3856人,成功幫助1856人到惠水縣經濟開發區的企業務工。

「我們社區還有2個扶貧車間,一個做服裝加工,另一個做我們地方特色的『唐娃娃』。」說話間,羅應和從背包裡拿出了兩個「唐娃娃」,自豪地向記者介紹了起來,「黔南州是苗族、布依族混居,我想把少數民族文化也從大山裡搬出來。」據他介紹,「唐娃娃」扶貧車間作為民族文創產業,今年已經接到了100萬元的訂單,員工月收入達1800-2500元。

同村的王華平,家有年近古稀的父母,沒有穩定收入來源,過去只能靠低保度日。直到參加「移民技術技能培訓夜校」,他掌握了一定的電工技能,順利成為一名企業工人。如今的王華平,工作認真,也漸漸存下積蓄,有了自己的小家。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幫助358萬搬遷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實現了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至少1人就業。

「這就是滿滿的幸福」

「早就想搬出來了!」羅應和說,過去在山上住的時候只能靠採草藥勉強維持生計,一年到頭也沒幾個錢,從小他就立志一定要走出大山。「搬出來快5年了,大家的生活好了,工作也有了。我們村24戶中23戶都買了小汽車,這就是滿滿的幸福啊!」

走出大山搬入新居,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過上了新生活。嶄新的樓房,現代化的社區,便捷的交通……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勁頭更足。

「我爸現在可愛炫耀了!」王維說,有一天媽媽「氣哄哄」地給她打電話:「你爸又跟我炫耀他會用電腦!我也要學電腦,你回來趕緊教教我!」搬遷後,王維父親在社區找到了一個公益性崗位,平日負責收水電費,有了固定工資。年底家裡還能收到產業扶貧的分紅,哥哥畢業後有了穩定的工作,學校對王維也有相應的補助政策,一家人的生活平淡而幸福。

當然,適應新生活需要一個過程。「有的搬遷戶幾十年沒出過大山。」廣西柳州市三江縣古宜鎮鼓樓坪社區黨支部書記楊顯清介紹,三江縣一共有16個民族,「思想要跟進,生活習俗也要改變。即使是垃圾清潔這種很微小的工作,都需要跟大家面對面溝通。工作做久了,我發現不僅年輕人適應了,中老年人也慢慢習慣、喜歡上了現在的生活環境。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目前,「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超過30%。

走出大山搬進新房,有活兒幹有錢掙,大伙兒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記者 徐佩玉)

相關焦點

  •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目前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 5年960多萬人「挪窮窩」 這項任務難在哪兒?
    日前,國新辦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新聞發布會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960多萬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勝券在握。」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表示,2019年底已有920萬貧困搬遷群眾實現脫貧,今年剩餘的40萬貧困搬遷群眾各地已完成相關退出工作,目前正在接受脫貧攻堅成效考核。
  • 【我們的十三五】甘肅莊浪:搬出大山 「搬」走貧困
    《我們的十三五》專欄今天播出《搬出大山 「搬」走貧困》  「居住安全是生存之本。莊浪縣南坪鎮科學規劃,在充分調研論證,徵求搬遷戶意願的基礎上,將安置區選址在唐山村河灘地,並結合南坪鎮地處城郊,農戶耕地面積較少,安置區處於縣城總體規劃範圍的實際情況,修建居民住宅樓進行集中安置,徹底改善了群眾居住條件。  受惠於易地搬遷好政策,去年,建檔立卡貧困戶魏麗麗正式告別山裡村,住上了川區安置新樓房。
  • 泰安泰山區「脫貧攻堅」譜幸福畫卷 2601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綻笑顏
    目前,村內食用菌的年產量可達到3萬斤,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4.2萬元。為了扶持村裡的貧困戶以及勞動能力有限制的村民,該村優先將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有技術的人吸收到基地務工,幫助他們增加收入。在泰山區省莊鎮亓家灘村,正在加工艾條的村民喜氣洋洋。
  • 【「十三五」我們一起走過】告別絕對貧困 創造偉大奇蹟...
    (小標題)超5000萬人告別絕對貧困四川大涼山,夏末秋至,處處可見苦蕎豐收的景象。8月初,已搬到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沐恩邸社區的沙馬作葉的新居周邊,已建起服裝廠、口罩廠、塑鋼廠,城外還有四川攀西地區最大的農業產業園,去往廣東的勞務輸送專車,載著年輕人奔向遠方。
  • 安順市:搬出大山奔小康 走向幸福新生活
    在安順,部分山區群眾生存環境惡劣,靠山難吃山,山上都是生態林,不能砍伐,換不成錢。山貨運不出,產業起不來。山路崎嶇遙遠,山裡的孩子上學難。更愁的是看病難,小病拖,大病扛。重重大山像一道道屏障,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搬出大山,築夢小康路,這是許多山裡人的夙願。
  •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安居樂業奔小康走進西藏那曲市色尼區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的平措次仁家,伴隨一陣「嗒嗒嗒」的聲音,他正忙著在縫紉機上趕製工藝品,「搬出大山,住進新房子,還有了新活幹,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 焦點訪談丨那些搬出大山的人們,日子過得怎麼樣?
    收入少、生活成本高,是當地無法擺脫貧困的重要原因。貴生子是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戶,雖說這幾年在扶貧幹部的幫扶下,養了一些牛羊,溫飽已經能基本解決。但是他家的房子早已成了危房,沒有能力翻修,不搬遷「兩不愁三保障」就成了一句空話。三位背包隊員下定決心,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 內蒙古阿爾山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遊學北京
    新京報訊(記者 景嘯塵)來自北京市東城區對口扶貧協作地區的興安盟阿爾山市44名建檔立卡貧困中小學生,日前來北京參加遊學活動,與北京市二中、五十五中、回民小學的青少年開展互動交流活動。活動中,孩子們不僅了解了北京的悠久文化,他們更是第一次操作了無人機。
  • 甘肅:易地安居又安心 搬出一片新天地
    甘肅省各地結合實際,易地扶貧搬遷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貧困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歸屬感,居住環境越來越美,幸福生活越過越甜。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生存環境惡劣地區貧困問題的治本之策,為了破解東鄉縣「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問題,臨夏州帶動偏遠山區群眾下山入川、出山進城。
  • 西藏貧困縣區全部摘帽
    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區965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點)全部竣工,26.6萬人全部搬遷入住。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西藏堅持以崗定搬、以業定遷,將產業扶貧資金的5%用於安置點產業建設,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搬出大山天地寬
    何文兵曾是一名長年外出務工的農村貧困青年,從大山裡搬到裡湖安置小區兩年多後,他成了農村電商的經營者、群眾致富的帶頭人。他的人生「逆襲」,與自然資源部門的一項項特殊扶貧政策息息相關。2016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創新實施脫貧攻堅項目用地「先用後報、邊建邊報」等政策,想方設法保障易地扶貧搬遷用地,使全區506個集中安置點約16萬套安置住房迅速落地建成,71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時搬遷入住,從此遠離大山,告別貧窮,走向了美好新生活。
  • 河北張家口萬全藉助東西部扶貧協作 助推建檔立卡殘疾人穩定脫貧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邵玉潔、鄒連青)本著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張家口萬全和北京順義兩地聚焦貧困殘疾人這一特殊群體,積極探索針對建檔立卡殘疾人的精準健康扶貧新模式,多措並舉,紮實推進殘疾人脫貧攻堅。目前,河北張家口萬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已全部實現脫貧。
  • 【記者探訪脫貧路】山高林又密 搬出趙木匠
    趙春榮患有鼻竇炎等疾病,每月需要上千元治療費用,一家人生活拮据,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怎麼辦?桂陽縣委、縣政府決定對宜福村趙春榮等24戶貧困群眾進行易地扶貧搬遷。2017年11月, 24戶貧困群眾全部從山上搬到山下,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趙春榮的新家有100平方米,三室一廳,寬敞明亮。 搬出大山並非一勞永逸。
  • 門源:易地搬遷搬出幸福新生活
    這不是縣城的普通小區,而是泉口鎮後溝村和沈家灣村兩個村437戶農戶的易地搬遷新居。這裡承載著1587名群眾新的希望,這裡蘊含著黨的暖民安民的好政策,這裡展示著新時代農牧民的新面貌。跨越空間搬出窮鄉僻壤     後溝村、沈家灣村的群眾何以跨越數十公裡搬離世居之地?對於這個問題,用後溝村黨支部書記趙萬錄的話回答恰如其分。
  • 2016年以來,貴州192萬戶建檔立卡農戶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1月13日,記者從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6年以來,貴州全面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建檔立卡農戶,緊緊圍繞「貧困戶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標,強化頂層設計、工作部署、政策培訓、督促檢查、追責問責,對全省農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深入開展「全」覆蓋評定、「全」領域提質、「全」過程控制、
  • 全校64個建檔立卡寒門子弟百分百就業,最高1.6萬補助...
    「永遠在學習的道路上……」9月,作為一名來自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寒門子弟,韓萬娟經過入職培訓,正式到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晉中供電公司發展建設部上崗,上崗第一天她就認真地在工作記錄本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不止韓萬娟,今年她與其他63名建檔立卡家庭的2020屆貧困生同學,其中包括20位來自全國52個「未摘帽」貧困縣的畢業生,都實現了100%就業。多年寒窗苦讀,終於能養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