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5日訊 夏日的泰安市泰山區,碩果滿枝,風光遍野。經過多年汗水澆灌,泰山區脫貧攻堅喜迎「收穫季」:一個個昔日裡貧窮落後的貧困村,如今房前屋後四季花開,規範化的種植基地生機勃勃,標準的溫室大棚排列有序……實施精準扶貧以來,美麗如畫的鄉村已破繭化蝶,廣袤田野正升騰起新的希望。
在泰安市泰山區省莊鎮葉家莊村,生機盎然的茶葉種植產業園裡,滿眼的茶樹在起伏的山丘上生機盎然,翠綠誘人。近年來,這個村大力發展茶葉種植產業,並成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泰山茶「葉綠茶、白茶和黃茶」三姊妹,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加,貧困戶通過項目分紅也獲得更多實惠。
空氣清新,綠樹成蔭。位於泰山北部山區的貝家莊村,在村裡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菌菇培育基地,一排排菌包整齊地擺放在大棚內。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蘑菇生長的最佳時期在12月份到次年5月份之間,十幾天長成一茬,每個菌包能長三四茬。目前,村內食用菌的年產量可達到3萬斤,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4.2萬元。為了扶持村裡的貧困戶以及勞動能力有限制的村民,該村優先將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有技術的人吸收到基地務工,幫助他們增加收入。
在泰山區省莊鎮亓家灘村,正在加工艾條的村民喜氣洋洋。結合豐富的野生艾草資源和現有可種植山地面積大等自然資源優勢,亓家灘村正在大力發展野生艾草產區,村委會建起了艾條加工車間,並與一家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推動產業發展。「以前家裡窮,村裡也窮,每天生活節衣縮食,門前都是泥濘的羊腸小道,如今房屋重新修建,門前道路平坦寬闊。村裡的艾草加工廠給提供了就業崗位,年年還有分紅,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建起艾條加工車間,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忙碌的貧困戶們說起生活新變化,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臉上。
泰山區邱家店鎮宋官村的「萬家樂」果蔬基地大棚裡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掛滿枝頭,碩大的油桃、黃桃等待著採摘出售,村民們又看到了今年豐收的希望。脫貧攻堅以來,該村建成佔地40餘畝的「萬家樂」果蔬採摘基地項目,形成以種植、旅遊、觀光、餐飲、採摘為一體的扶貧生態圈。項目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0餘萬元。剛剛忙碌完「直播帶貨」工作的村支部書記說:「咱的日子越來越好,今年貧困戶的項目分紅會如期發放」,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成績浸潤汗水,堅韌鑄就不凡。「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泰山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熱度和速度向貧困宣戰,取得顯著成效。」泰山區扶貧辦公室主任李永榮介紹說,截至目前,全區2601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6個省定貧困村集體經濟持續增長,高標準實現「五通十有」,貧困群眾生產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據介紹,脫貧攻堅以來,泰山區共投入扶貧專項資金3400餘萬元,實施扶貧項目30餘個,扶貧項目呈現出「由單一到綜合、由重點村到全覆蓋」的特點。從種類看,既有大棚種植類項目,也有工業類、基礎設施建設類項目;從地域看, 2017年探索在插花村上項目,2018年探索扶貧資金整合使用,逐步實現項目分紅全覆蓋;從形式看,村承包租賃、委託經營、合作經營等與項目特點契合。項目收益分紅每年差異化分配到戶,實現多點開花、多重增收。
除了堅持以扶貧產業項目發展為重點,泰山區還針對貧困人口實際,以「兩不愁三保障」為重點抓好扶貧惠民政策落實,實現「精準扶貧 不落一人」。今年上半年,為貧困人口購買扶貧特惠保,嚴格落實「五重保障」,實行門診慢病報銷、家庭醫生籤約等政策,協調心康醫院上門開展慢病認定和殘疾鑑定。去年秋季發放「雨露計劃」助學金89人13.35萬元,發放學前和義教段助學金117人6.77萬元,協調管理權限外貧困學生資助政策落實。繼續實施孝善養老,對全區60歲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老人定期發放獎補資金。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已納入特困供養210人,已納入臨時救助277人,已納入低保1630人。新鑑定殘疾79人,落實無障礙改造162戶,為723人發放洗浴床、坐便椅等輔具。改造3戶C級危房,解決20戶自來水「村通戶不通」的問題,設立20個專項就業扶貧鄉村公益崗位……
「整齊漂亮的農家院舍與充滿生機的扶貧基地隨處可見,加之『對症開藥』的幫扶措施和惠民利民的扶貧政策項項落到實處,現如今,全區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家庭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泰山區委副書記、區長王愛新如是說。
閃電新聞記者 王迅 通訊員 付剛 王紅 泰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