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遙控器操縱的孩子:我最深切的渴望,是媽媽能看見我的感受

2021-02-08 天使在線幸福家庭

文|花滿枝  

天使在線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繫授權


 天使導語 


感受不被確認的孩子,會認為自己並不存在。他的生命會陷入恐懼和渴望中,要麼讓自己成為那個徹底被遺忘的冷漠的人,要麼用各種極端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




灣教育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稱為臺版「黑鏡」,其中有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小偉為了能和同學們一起參加畢業旅行,私自修改了成績單。媽媽發現後,嚴厲地批評了他,制止了這次旅行。小偉很傷心:

「可是畢業旅行一輩子只有一次。」


媽媽呵斥他:

「你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嗎?」



母子關係因此鬧僵了。


第二天,奇怪的現象發生了。


小偉發現自己一直在重複同一天的生活,今天的經歷和昨天一模一樣!


原來這背後,是因為媽媽偶然得到一個用來指揮孩子的遙控器,只要孩子不聽她的,她就按下按鈕,讓兒子重複過某一天的生活。


小偉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更不能有情緒,他只需要聽話照做。否則就會一直重複同樣的生活。



兒子就這樣被逼著學習,最後不堪忍受,數次嘗試自殺,媽媽的反應竟然異常平靜。


在整個故事中,小偉的任何感受都是不被允許的,只有聽媽媽的好好學習,才是應該的。


電視劇中有一個能看得見的遙控器,指揮著孩子。


現實生活中,多少父母拿著看不見的遙控器,一廂情願地塑造著孩子,卻從未關注過孩子真正的感受。


就像紀錄片《鏡子》裡這幾個孩子說的話:

「大人都說他們那個時候過得苦,我們現在過得更苦。我們小孩子也是人,不是機器人,其實不是中了病毒,而是有了自己的感受。」

似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總是那麼遙不可及。


每日朝夕相處,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像兩個平行的世界,找不到一個相交的點。


殊不知,連接這兩個世界的唯一橋梁,其實只有:彼此的感受。


當我們開心、憤怒、委屈、傷心的時候,身體會有相應的反應。我們是否能覺察到這些情緒帶來的反應,就是感受力來決定的。


簡言之,感受力就是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的能力。


在生命最初,我們完全敞開,體驗各種感受。


但慢慢長大,生活中的權威,父母或者師長,在我們有情緒的時候,總是一遍遍地說「要聽話、不要哭、你這樣是不對的」等一堆道理,硬生生地剝奪了我們感受自己的權利。


久而久之,頭腦中的道理越來越多,身體的感受卻越來越被忽視,這導致我們無法與其他人、其他事物,產生真實的連結。



感動全球的勵志書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主人公、作者海倫.凱勒,小時候因生病失去了聽力和視力。


她的家庭教師沙利文在教海倫「水杯」的單詞時,海倫弄不清楚「水」和「杯子」的區別,怎麼都學不會,她痛苦把玩具摔在了地上。


沙利文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她帶著海倫來到了一個井房,井房中有給一個噴水口。他把海倫的一隻手放在噴水口下,讓她感受「水」到底是什麼。


在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詳細描繪了這種感觸:

「沙利文老師把我的一隻手放在噴水口下,一股清涼的水在我手上流過。她在我的另一隻手上拼寫 「 water 」 —— 「 水 」 字,起先寫得很慢,第二遍就寫得快一些。我靜靜地站著,注意她手指的動作。


突然間,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覺在我腦中激蕩,我一下子理解了語言文字的奧秘了,知道 「 水 」 這個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過的這種清涼而奇妙的東西。」


「水」是實物,「水」的單詞是認知,而連接起這兩者的,正是「感受」這個橋梁。



感受是連接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通道。一個感受能夠被看見的孩子,它的通道是暢通的,生命才會得到源源不斷的滋養。


剛出生的嬰兒,自主地微笑,媽媽也發自內心地對孩子微笑;嬰兒半夜哭泣,媽媽及時撫慰嬰兒,這些都給與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再大一點的孩子,玩了一天的泥巴,髒兮兮地跑到媽媽面前,媽媽說:

「寶貝,感覺你玩兒得很開心呢!」

孩子感覺自己是被愛的。

該上學了,孩子拿著不太好的試卷,小心翼翼給媽媽看。媽媽說:

「寶貝,我看到了你的努力,對於這個成績你也很難過是嗎?」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從而願意付出更大的努力好好學習。


李雪說,對孩子生命最好的滋養,就是確認孩子的感受。



感受不被確認的孩子,會認為自己並不存在。他的生命會陷入恐懼和渴望中,要麼讓自己成為那個徹底被遺忘的冷漠的人,要麼用各種極端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



這些孩子,就像身處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沙漠,孤獨地吶喊。他們渴望被被關注、被感受,就像植物渴望陽光。


壓抑感受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之前有一個來訪的媽媽,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在她結束了自己16年的婚姻後,14歲的女兒就成了她全部的寄託。


她全方位介入女兒的生活,和每個任課老師聯繫,密切關注孩子的學習動態,嚴格安排學習時間和內容。


女兒不能有異議,更不允許有情緒。長期的壓抑,終於在高一的上學期爆發,開始多次夜不歸宿,最終被學校勸退。


之後,媽媽又把女兒送到另一所高中,同樣的方式繼續管教。等待她的,是女兒高一長達一周的離家出走;高二長達十天的離家出走,並拉黑她的手機號。


孩子歇斯底裡地對媽媽吼叫:

「我是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生活不是只能這樣!我有我的喜怒哀樂,你什麼時候理解過!你這樣讓我覺得很可怕!」


那一刻,媽媽才驚覺,女兒是有感受的。


對此,她從來沒有覺察到:正是因為自己一遍遍忽視女兒的感受,女兒才一次次逃學、離家出走,性格日益暴躁,例假紊亂,體重從120斤飆升到190斤。


而女兒,一心只想自己的感受被媽媽理解,被媽媽看見。


就像《馬男波傑克》第五季中,波傑克的母親臨終前對他說了一句:I see you。

波傑克高興壞了,因為他這輩子從來沒有被母親看見過。



這時的波傑克,已經54歲,他在葬禮上說:

「在54歲時體會到這種事,真的很奇怪。這是這輩子第一次你媽媽看見你了。

你莫名地意識到,這才是你一直缺乏的。你一直想要的就是被看見。」

一行禪師說:「對於任何人,我們能贈予的最寶貴的禮物就是我們的關注。當我們的意識擁抱所愛之人時,他們就會如花般綻放。」


這三點,喚醒隱藏的感受力


作為家長,如何喚醒自己原本的感受力,真正地看見孩子呢?


首先,父母要學會對自己誠實,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


武志紅講過他經歷的一件小事。


他有一次在朋友家住,當時正在房間裡處理重要的事情。


但是,朋友的女兒一次次不敲門就進來,他剛開始說了一些道理:「請敲門再進來,我忙完會去找你」等等。可是,都無效。


他突然意識到,他需要講的,不是道理而是感受。


於是,武志紅就說:

「你這樣一次次敲門進來,我很不高興,我請你不要再這樣做了,等我忙完會去找你,好嗎?」


小女孩兒聽完,果然沒再來找。


當父母誠實地表達感受,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



其次,放下評判,不解決孩子的感受


假如:孩子早上起床晚,媽媽就會有一連串的擔心:「你不起床,是不是不愛上學啊?你天天這樣,是不是就是厭學了,這可怎麼辦呢?」


一旦我們對孩子有評判,就會產生一連串的焦慮,偏離了當下的感受。


所以,合適的做法是,不解決孩子的感受,只認同:「哦,是啊,早上起床就是比較難,總想多睡一會兒。」感受被認可,行為上就不會再反抗,自然而然就起床去上學了。


人是感受的動物,所有的想法和行為都來自於感受。它沒有好壞,不需要評判,只需要被認同。



最後,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完形教育的創始人大楊老師,講過一件小事兒。一年365天,他至少有300天都在外地講課。但他女兒每次都會說,爸爸最愛她。這源於大楊老師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在那一刻,他們的感受在一起,心就在一起。


這份愛一直激勵女兒努力學習,樂觀向上。在今年的高考中,獲得了多所世界名校的錄取通知書。

高質量的陪伴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你們在一起的感受是否是相通的。


當父母和孩子之間能夠表達感受,就意味著對人性的容納和看見,讓情感恢復連接並增強,這就是愛。


感受力就是愛的能力。

願每個父母都能重新激發自己的感受力,給予孩子高品質的愛!



*作者簡介:花滿枝,二級心理諮詢師,正面管教家長講師,丁丁心理籤約作者。長期從事新教育,致力於親子關係及自我成長。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被無條件愛著。本文由天使在線原創首發,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在看

歡迎留言討論、轉發朋友圈和社群!


編輯|小野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pixabay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陪孩子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媽媽的遙控器》——你到底想我死多少回
    我的劇情介紹寫到這裡,突然想,假如真有這麼一個遙控器,不知道有多少媽媽夢寐以求地想得到它吧?至於孩子的感受,有什麼關係?他之前的一次次自殺就是為了反抗媽媽的控制,在活過來後,小偉痛苦地問媽媽:「你到底要我死多少次?」能死得掉對於他來說都成了一種奢望,由此可見,後來那個成功人士的生活事實上小偉過得生不如死。然而媽媽在乎嗎?媽媽根本就看不到兒子的痛苦,媽媽看到的只有兒子的成功,或者說自己「教育」的成功。
  • 媽媽的遙控器
    一天,媽媽發現小偉為了畢業旅行而偽造成績,一怒之下和小偉大鬧一場。  第二天,小偉發現自己似乎每天都在重複過著同一天,忍不住尋問媽媽。媽媽只要求他改正錯誤。  原來,媽媽有一個可以控制孩子時間的遙控器,當小偉做的事她不滿意時,她就會讓時間倒流重來直到滿意。小偉喜歡上一個女孩,媽媽發現了就讓時間回到他們認識之前,小偉唯一的快樂也沒有了。小偉一遍遍地重複,直到崩潰自殺。
  • 聽話教育丨《媽媽的遙控器》如何毀了一個孩子
    我突然想起前幾年看過的一部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面有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大家不妨來看一下:https://v.qq.com/x/page/p08396y3nr1.html男主小偉是初三學生,學習成績不太好,偷偷修改成績單,想騙媽媽同意他去畢業旅行。
  • 【育兒恐怖片二】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都非常誇張和令人腦洞大開,當時看了有點瘮,有些虐,甚至很狗血,但又令我忍不住想看完。現在抽空來給大家安利這育兒「恐怖片」,原著作者吳曉樂,把她擔任家教期間,親眼目睹各種因教育而扭曲的親子關係寫成書,導演陳慧翎也因為看到很多孩子、父母都在受苦,很想把這件事情一針見血地指出,提醒我們也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理解去放手,想一想孩子們恐懼什麼?渴望什麼?
  • 好劇推薦:媽媽的遙控器
    媽媽的遙控器可以倒轉時間,這是在她發現自己的兒子紀培偉偽造成績單後,一位陌生男子給她的。她利用遙控器將紀培偉困在了同一天,希望他能交給她真正的成績單。紀培偉本打算和朋友去畢業旅行,環島夜遊,卻因為突然出現的遙控器而破滅。老師來替紀培偉說服媽媽,媽媽說:「要是耽誤了學習,你能負責嗎?」朋友,旅行、玩耍,快樂,都會耽誤學習,所以,都不可以有。
  • 河北邢臺媽媽綁著孩子下井撿遙控器:媽媽我害怕,不要
    近日在河北邢臺就有這樣一位母親,居然用繩子綁著自己5歲的孩子將他放到了窨井蓋裡,讓孩子下去幫她撿遙控器。期間孩子大喊著不要,但是這位母親卻全然不顧孩子的哭鬧,毅然決然的把孩子放了下去。事情在網上引起了熱議,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來一起看一下。
  • 媽媽的遙控器,媽媽的面具---對《媽媽的遙控器》中三人的心理分析
    如果是外人還好,但是被自己最親近的人捅刀子誰能防備?於是,媽媽下意識摸了摸臉上的面具,緊了緊身上的皮囊,把自己包裹得更加嚴密!她對兒子的情感變得複雜起來,既有母子親情,也有對背叛、不忠、被遺棄的刻骨銘心的恨!這種恨披著「愛」的外衣,戴著柔情的面具,實際上卻是童年的媽媽在瘋狂的報復。因此,她按動遙控器時出現的瘋狂表情就不難理解了。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難道是我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這是一個「能隨意操縱孩子的時間的」的黑科技遙控器。在遙控器的效用下,媽媽把兒子的時間,卡在假成績單事件發生的周三。就這樣,小偉每天都經歷著相同的事件,每天都感覺發生的一切似曾相識。
  • 放下對孩子的人生遙控器,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一個偶然的夜裡,她得到了一個人生遙控器,這個遙控器能讓時光不停倒退,自此這個媽媽開始了對兒子人生的瘋狂操縱。人生最悲慘的經歷莫過於此。最美好純潔宛如氧氣一般的初戀,被媽媽的手指輕輕一按,即可灰飛煙滅。小偉痛苦不堪,可對一切又無能無力,萬念俱灰的他選擇自殺。割脈、觸電、跳樓……小偉一次次地輕生,嘗盡各種死亡的痛楚,卻一次次地被遙控器拉回到生前。
  • 比恐怖片更恐怖的是——「媽媽的遙控器」
    媽媽看著他,意味深長的說,「我不是都已經給你三次機會了?」媽媽繼續說:「如果你不改正,你的人生就會永遠卡在這一天原來,媽媽手上有一個能倒轉小偉時間,重啟人生的遙控器。媽媽對小偉說:」你一定要告訴自己,我要努力讀書,考上好的大學,不讓媽媽失望!!!"小偉無奈,只能說,「我要努力讀書,考上大學,不讓媽媽失望」。
  •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讓我「死」多少次? 永進電影 | 第149天《媽媽的遙控器》
    多少家長們打著」我是愛你的,我是為你好」的旗號,強迫孩子做不願做的事情,有的甚至逼迫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設計去過。可是這樣的愛,真的是愛嗎?孩子在父母的各種危逼利誘下真的能如父母期待的那般」正常」長大嗎? 之前我們分享過《黑鏡》,今天要給大家分享被稱為臺灣版《黑鏡》的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孩子的安全還不如一個遙控器重要?媽媽綁著孩子下井撿遙控器
    這真是孩子的親媽?近日,河北邢臺,一位媽媽為了撿掉進窨井蓋裡的遙控器,竟然用繩子綁著孩子讓孩子下去拿,據視頻目測孩子才不到5歲。為了讓孩子乖乖下去,女子還往井下扔糖,騙孩子下去,孩子大喊不要,女子依舊把孩子放了下去。這個媽媽心是真的大,合著孩子是買遙控器送的吧。
  • 影視推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該劇以單元劇的形式,講述了5個被母愛綁架的孩子,一邊被無私地愛著,一邊被深深傷害著的故事。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遙控器
    第一個單元:媽媽的遙控器淑麗離婚了,帶著有點無法接受現實的感覺,她離婚了。在無數次的交鋒中,她最後只有一個要求,孩子歸她。於是,她開始了一個人帶著孩子的生活。淑麗是一位保險業務員,工作勤勤勉勉,經常工作到半夜。
  • 用遙控器控制孩子的人生,她比英子媽媽更讓人窒息
    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一幕:英子在前面拼命地跑,父母在身後拼命地追。英子情緒已經崩潰了,媽媽依然在問:「我想的都是為你好啊,你為什麼非要去那個南大啊?」英子說:「你從來都是憑著你自己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我並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英子終於說出這句憋在心裡許久的話。彈幕裡說:光是看到英子媽媽的臉,都讓人窒息。
  • 「媽媽,看我,看我」,孩子的討愛行為,你看見了嗎
    什麼是好媽媽?曾經和我兒子開玩笑,問他「我是不是好媽媽」,他思考了一下,回答道:「不是,好媽媽是不罵人的。」回答得倒是很真誠。罵人的媽媽,給孩子的感覺是不好的。傳遞出來的信息,或許是「你不值得被愛」,這其中沒有信任。
  • 河北邢臺一媽媽綁著孩子下井撿遙控器,這真是孩子的親媽?
    這真是孩子的親媽?近日,河北邢臺,一位媽媽為了撿掉進窨井蓋裡的遙控器,竟然用繩子綁著孩子讓孩子下去拿,據視頻目測孩子才不到5歲。為了讓孩子乖乖下去,女子還往井下扔糖,騙孩子下去,孩子大喊不要,女子依舊把孩子放了下去。這個媽媽心是真的大,合著孩子是買遙控器送的吧。
  • 揭示你最深切的渴望
    揭示你最深切的渴望 測試開始: 題目:觀察下面的墨跡圖片,你覺得它更像什麼? A、一個正在展示他肌肉的人 B、蠍子;蝦 C、輸軟管 測試結果: A、內心最深切的渴望
  • 「媽媽,我一直很愛你」一句話,喚醒母親深藏心中愛的引信
    父母明明很愛自己,關心到了嘴邊卻成為傷人的利劍,而孩子也因此受了傷。這個深切渴望改善家庭氛圍的孩子,可以如何和開啟與母親的對話。曾有個女孩問我,該如何改善家庭氛圍。我探詢這句話背後的來由,她說,爸爸在家庭裡長期缺席,沒有擔起應負的責任,媽媽一個人扛起所有的家計,因此心中有很多怨言和怒氣,埋怨爸爸把所有重擔都丟給她。藏在孩子內心冰山的渴望"所以,你想改善媽媽對待家庭的態度?"我問。(核對目標)女孩搖頭。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會不會摁下以愛為名的人生遙控器
    但我們是不是忘了個重要的事,作為這個事件中心的孩子,父母所謂的「完美一生」就必然是他們期望的嗎?今天,科學隊長要用一部影片為大家揭開家庭教育的迷思,來自臺灣陳慧翎導演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電影第一集——《媽媽的遙控器》。每個家庭都有遙控器,它意味著什麼?我們能用它控制相應的電子產品,主人將它買回來,它就成了主人生活的附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