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小木
每每有小孩,沒有得到父母合適對待,新聞出現時,底下會出現的聲音之一是:可惜當父母沒有上崗證。
如果當父母有上崗證,怎樣才算合格?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足夠好的父母」,什麼是「足夠好的父母」?和趙梅如在《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中,提到的原型母親有共通點,都是給到孩子足夠的信任與支持。
擁有豐富家庭諮詢關係、臺灣心理學教授趙梅如,在《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中,探討討愛的各種形式,提出「討愛凝滯點」和「討愛滿足點」的概念。可能我們一生都在「討愛」,當父母的,看懂孩子的討愛點,讓孩子形成「討愛滿足點」,才是正確的養育之道。
什麼是好媽媽?
曾經和我兒子開玩笑,問他「我是不是好媽媽」,他思考了一下,回答道:「不是,好媽媽是不罵人的。」回答得倒是很真誠。罵人的媽媽,給孩子的感覺是不好的。傳遞出來的信息,或許是「你不值得被愛」,這其中沒有信任。
趙梅如在《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中,分享的原型母親,分為「好媽媽」和「壞媽媽」。「好媽媽」是能給到孩子信任和安全感的,「壞媽媽」則不能。
想當一個「好媽媽」,絕不是說自己是個「好媽媽「,就理所當然成了」好媽媽「。
如何成為「好媽媽」
想要成為能給到孩子信任與安全感的「好媽媽」,也是有路徑可參考的。
1.保持敏感
當媽媽,需要保持一定的敏感度,能「看見」孩子。
比如作者趙梅如,會拿手機給外孫女錄像,之後回放,看外孫女當時的情境。這種方法,演員孫茜也曾分享過,她也會給兒子拍錄像,之後自己看的時候,發現當時大人的某些自以為是,有時是對孩子的一種誤解。
這兩位媽媽,對孩子的行為,保持一定的敏感度,不僅能及時發現孩子行為的意圖,也能發現大人某些的不足。
2.學會識別討愛行為
趙梅如對「討愛」的理解,是說經營情感,摸索出令人覺得自己「可愛」的交流方式。這點對孩子來說,尤其重要。那麼,孩子的哪些行為,可能是討愛的方式呢?
《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中,趙梅如分享了大量的案例,在這些例子中,能找出你我生活中,相似的場景。
比如嬰兒期的孩子,還不會說話,有可能通過大喊大叫,來吸引大人的關注,這是一種討愛形式。
又比如,一向乖巧的小孩,忽然變得很愛說壞話,書中提及的孩子,是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關注,而做出的一種反叛行為。
又比如8歲女孩,吸腳趾吸得很厲害,不管媽媽怎麼說,都無效。後來因為趙梅如沒時間觀察孩子,讓孩子媽媽自己觀察記錄,只觀察不評論。在媽媽的注視下,什麼都沒做,孩子吸腳趾頭的習慣,卻漸漸消失了。
在我家老二出生的那一年,我家老大很會吃手指頭,哪怕手指吃掉皮,也停不下來。那一段時間,是她覺得最不被關注的時期,後來,大概是覺得弟弟的到來,並沒有分走她多少的愛,才漸漸停止吃手指。
還有一種,在二胎家庭中很常見,尤其是姐弟模式。在《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中,提到一位平時很會照顧弟弟的姐姐,某天因為弟弟拿了她的糖果,而大哭不止。趙梅如分析,這是因為姐姐照顧弟弟,是為了得到媽媽的肯定,而糖果是媽媽給她愛的證明。弟弟拿了糖果,姐姐不高興,卻被媽媽數落,她感到了不值得被媽媽愛。這種場景,在我家也出現過,看到《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中的這個案例,恍然大悟。
還有很多很多的生活場景,這些,都是孩子的討愛行為,想得到大人的肯定,那是一種「我值得被愛」的肯定。
3.溫暖的回應
專注,是回應討愛的最佳方法。——趙梅如
孩子經常會說,「看我看我」,他們才不管,你手中是否有事忙,只想把自己的快樂與發現,和大人分享。然而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反應,給孩子的感覺,是敷衍。
什麼是正確的回應?趙梅如分享,溫暖的回應。而專注,是最佳的方式。看到這句話,生活中的場景,一幕幕地浮現在眼前。
比如我兒子,不管是玩雪花片,還是積木、迷宮,都是相似的狀態。如果我坐旁邊,靜靜地看著他玩,他的狀態是最好的。加上語言的互動,玩得興致會更高。如果我心不在焉,或起身離開再回來,那麼他就不想玩了。
專注,是回應討愛的最佳方法。
每次受困擾的還有燒飯時,兒子總會跑來求抱抱,幾分鐘一次,鬧得人心煩。覺得他不懂事,氣急還會批評他。然而,每一次批評,都會引起他強烈的情緒對抗。
後來有一次,抱起他,幾秒鐘之後,他卻說「抱好了,下來吧「。那一刻,有被感動到,我以為孩子的無理取鬧,那只是我以為的。抱他的那幾秒,讓他感受到了,溫暖的回應。
專注,是回應討愛的最佳方法。
在閱讀《打開愛的生命盒子》的那天,兒子下樓梯,手指被勾到,有了劃痕,和我說。我走過去,蹲下來,摸摸他的手指頭,說「一定很痛吧?」,這一次,他卻說不痛。
按照以往,我的反應會是:「好的,下次小心。」孩子的反應,是不停地說「我好痛啊,我好痛啊。」誇張時還會急地跳起來,證明自己真的很痛。他越說,我越覺得矯情,更是不想理。然後,喊痛的聲音,會一直響徹耳邊。
兩次不同的回應,孩子的反應也不同。那一刻,深深地理解了「專注」的魔力。
專注,是回應討愛的最佳方法。
我們不可能時時保持敏感,次次給到足夠的回應。錯過,也沒關係,當下次出現,就是補救的好時機。像我兒子求抱抱、說手指痛,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直到得到滿足。
面對孩子這些重複的行為,坦白說,次數太多,會心煩。趙梅如在《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中,分享了一些工具,用在這裡挺合適。
1)心靈急救包
數羊,被煩到不行,心中數羊:
一隻羊一隻生氣了不可愛的羊一隻生氣了不可愛的會後悔莫及的羊那麼長的句子,數10遍之後,氣也消了。
2)換位思考
我們少的就是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換位思考,能帶來不同的視角。
3)八面玲瓏求
感恩,感謝孩子平時帶來的幸福瞬間,也感謝自己的努力與付出。
數羊、換位思考、感謝,這三個工具一用,對孩子的愛,怕是要滿出來了。
想成為「好媽媽」,是想讓孩子從小打下「我是值得被愛」的心理源泉。保持一定的敏感,看見孩子的討愛行為,給到溫暖的回應,如此,也就離「好媽媽」不遠了。
願在育兒的路上,你我都能成為「好媽媽」。
我是@彌小木,如果內容對您有啟發,歡迎分享,並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