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如今幾個月養大出圈的豬,記憶中,兒時的豬養大,要好幾個月,有的甚至要一年。於是那時豬的模樣:體型精瘦,腿細長,尾巴低垂,沒有憨頭憨腦的呆滯,而是比較靈活,像賽場裡的跨欄運動員,或是跳高遠動員。
由於這些豬們有了這樣的本領,於是它們幾次三番要跳出豬圈,尋找外面的世界。印象裡,那時左鄰右舍時常會有人喊:「啥人家的豬玀又跑出來了,快去趕呀!」聽到這樣喊聲,眾鄉鄰都會本能地緊張起來,趕緊跑到自家的豬圈邊,看看豬是否在裡面,是否跑到外面撒歡去了。豬的這些野性出圈,使得當年老家人尋豬、趕豬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非常頭疼的事情。
那時生活困難時期,老家人養豬確實想增加一點收入,想想也是,且不說賣豬得到的錢要幾十塊,但就一棚豬塮,要幾十擔,賣給生產隊也要十幾塊錢。但是糧食的緊缺,人尚且飯也吃不飽,於是豬飼料也更是稀少。通常是柴糠,拌點青菜、東洋草、水葫蘆;倘若有點米糠,算是精飼料了,豬是很喜歡吃的。但儘管這樣,這些飼料,豬吃了是不耐餓的,就像雙搶時,人們吃的醬瓜水淘飯,一曦曦辰光就餓得肚子嘰裡咕嚕叫,豬也同樣如此。
肚子沒油水,吃不飽飼料的豬,在豬圈裡就時常叫,這叫聲很響,「嘰——,嘰——」,攪得人心很煩,如果圈裡養了兩三隻豬,那叫聲更是此起彼伏。而這樣時刻,當豬聽到家裡有聲響時,知道有人回來,於是那叫聲更響了,就像一個餓極了的小囡,拼命叫喊:「我要吃飯,我要吃飯。」不過手頭沒什麼好飼料的家人,不大敢走近豬圈,最多遠遠地扔一些青草過去,讓豬暫時緩解一下飢餓。不過這樣叫聲的消停是短暫的,過不多久又叫起來了,而且叫得更響了,想想這種飢餓的本能,在動物身上似乎來的更直接,它們是不會隱藏的。
這樣飢餓的叫喊過後,豬在圈裡也不消停。它們先是在圈裡不停地兜圈子,走了一圈又一圈,如同現今那些繞圈健步的市民。之後它們又在豬圈裡啃泥,寒冬臘月,那豬鼻衝呼呼冒著熱氣,豬的啃泥也幹得熱火朝天,不多時,豬圈裡的泥地,像是被牛犁過的,鬆散翻開。看到家人過去,豬抬頭看看,似乎沒有要停的樣子,低頭又啃了起來。現在想起來,餐桌上人們覺得豬鼻衝好吃是有道理的,運動讓這塊肉很有勁道,看來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豬在圈裡除了叫喊、啃泥之外,吃不飽飯的它們,必然憧憬著外面的世界,於是想著法子要跳出柵欄。它們時常前腳一伸,一個魚躍,搭在木柵欄上面,身體扭動,後腳拼命用力一登,再登,想要越過柵欄跑出去。不過有心的家人,時常加固木柵欄,用鉛絲固定住;當圈裡的豬塮不斷增高時,木柵欄也隨之加高。這樣時刻豬只能在圈裡望欄興嘆,眨巴著眼睛,搖搖尾巴。
儘管如此,對外面世界的渴望,豬還是很強烈的,於是豬鼻衝在圈裡啃泥、爬欄後,又開始撞牆了。要知道,那時村民修建的豬圈,多半是因陋就簡,不像現在鋼筋水泥的,而是用爛泥砌磚而成的,最多在外面用石灰伴稻草粉刷一下。這樣的泥磚牆經不住豬用鼻衝不斷頂撞,牆磚被撞開口子,興奮起來的豬一下子把鼻衝伸進口子,再用力頂幾下,周邊的磚塊紛紛脫落。一陣清風吹來,豬開心得像坦克撞牆一樣,一下子衝了出去。這樣被撞破的洞口,日後家人修復,又被豬撞開,以至於屢修屢撞。沒辦法的家人在用磚補全洞口後,內外用木板夾住,才不至於讓豬再捅破牆壁。
不過不得不要說,豬有了一次出圈的經歷後,接下來接二連三出圈,那是必然。相對於圈內陰暗、潮溼、窄小、燻臭,外面的世界真是陽光明媚、廣闊天地、花香鳥語。第一次出逃的豬,看到這樣精彩的世界,眼睛都發直了,開心得像個小孩奔跑起來。它們先是直奔農家菜園,把地裡那些捲心菜,青菜等席捲一空。吃飽喝足的豬,會悠哉悠哉走向倉庫場地,去孵太陽,因為那裡有厚厚的稻草,躺在那裡像是睡在席夢思床上,實在是愜意得很呢。以至於後來,家裡有豬出圈,去尋豬、趕豬,到倉庫場地去尋,一找一個準,特別是有陽光的好天氣。
至於尋到出圈的豬,要趕迴圈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出逃的外面世界,是那麼的美好,加上幾回出逃之後,豬的心也野了。你想去把它趕迴圈內,它會是三角跳,那時村民趕豬常用的器具是長柄掃帚,掃把很大很長,也很硬,日常是用來掃場地的。這樣的掃帚一伸,就擋住了很大空間,再說掃把很硬會刺痛它,於是只能乖乖地被主人左一擋,右一擋,擋出既定的線路,往圈內方向走去。不過豬真的也不笨,當它被主人七擋八擋,趕迴圈內時,它一看到囚牢自己的豬圈,兩眼一抹黑,四腳拋錨,不肯再走了,無論家人怎地趕打它。當家人逼得再緊時,豬會突然發力,突破長柄掃帚的阻擋,奮力一搏,又跑出去了。所以當時趕豬有經驗的人,越到這樣最後一步的關鍵時刻,越不會鬆懈,會有幾個人拿著掃帚,木棍等,將豬團團圍住,奮力抓住豬的四腳,把它拋進豬圈。
現在想想,那些關在圈內,從小到大不出逃的豬,它們很少有逃到外面的想法,即便有衝勁也不足,不過有了一回野外兜遊的經歷,它們的心野了,收不住了,時常想著逃到外面。這像小時候有些小孩不想進學堂門,老是逃學,有了一回之後,以後就是家常便飯了,畢竟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生活中類似的事情也確實有很多,豬玀又出圈僅是一例。
看到豬玀幾次三番逃出圈內,村民在想盡辦法驅趕之後,也終於想到改善豬圈的環境。於是夏天圈內流出一款空地,掃得乾乾淨淨,有條件的鋪出一方水泥地,豬躺在上面實在涼快;還有圈內釣一串浸透了敵敵畏的棉花球,用來驅趕蚊子;前後窗戶打開用來通風,讓豬在圈內很好地度夏。到了寒冬臘月,則是圈內鋪滿稻草,等於給豬一床厚厚的棉被,豬鑽在裡面只露出一個頭,暖和是可想而知的。
再後來,村民生活條件改善了,豬圈設施也大為改觀,也不再聽到豬玀出卷的事了,到如今也就成了一段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