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超有紋藝範 專家建議納入非遺

2021-01-18 華夏經緯網
  人類最早的吉祥紋飾產生於巖畫,與繪畫、文字一起記錄了人類歷史,構成了人類文明的高級形式。
  3月20日,記者從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獲悉,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銅器、漆木竹器、玉器、金器以及陶瓷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平面吉祥紋飾,再現了西漢時期我國本土原創的多種紋飾作品。專家建議,應給這些吉祥紋飾申請最高級別智慧財產權專利保護,納入中國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劉賀墓發掘的漆盤,團龍紋前所未見。 圖/記者許南平
  
  青銅錯金編鐘布滿各式龍紋。
  【賞析】
  ◆龍紋——氣勢磅礴
  團龍紋歷史可前推至西漢
  
  一件紅色漆盤的中央,黑色地子上用紅漆描繪著一幅團龍紋,三條盤龍相互銜接,遨遊天空,中間有日月星辰相伴,周邊有風雨雲朵相隨,構圖之巧妙、線條之精緻、色彩之豔麗,都是前所未見的。還有一套青銅錯金編鐘,將漢代龍紋表現得淋漓盡致,鍾架的套頭、紐鐘的鐘身都布滿各式龍紋,且成雙成對。整套編鐘共有140對龍紋,氣勢磅礴,蘊含著「天授神權」的政治含義。
  歷史學者王金中稱,團龍紋起源於唐代,至宋、元、明、清被廣泛運用於瓷器、家具、絲綢。這件漆盤把團龍紋出現歷史向前推進到西漢。
  ◆天象紋——神奇莫測
  反映出古人崇拜神仙的觀念
  
  出土的黑色貼金箔漆盒和貼金箔漆奩上發現不少等腰三角形的組合紋飾頂角均為135度左右,兩個底角分別為225度左右,如同一個大屋頂。遠古時期,人們把天空看做是一個巨大屋頂。因此,等腰三角形內的各種幾何紋飾都與星象有關。
  把這些特殊的天象用幾何紋飾形式記錄下來,反映出古人崇敬天帝、崇拜神仙的思想觀念。
  ◆鳳鳥紋——英姿颯爽
  寓意著生活的美好與吉祥
  
  鳳鳥紋,又稱朱雀紋,原型是鳳凰。鳳鳥在漢族傳說中為群鳥之長,飛行時百鳥相隨。
  海昏侯墓中的鳳鳥紋多姿多彩。比如,一組玉飾件是3隻美麗的鳳頭,長冠高聳後卷,眼睛圓睜,曲頸直伸,神氣十足。又如一組玉質的韘形佩上,透雕的龍、虎、鳳紋飾中,那隻回首而望的鳳鳥紋十分傳神。這些鳳鳥紋,無疑都寓意著生活的美好與吉祥。
  ◆龜背紋——富貴吉祥
  寓意代表「富甲天下」
  
  龜背紋又稱靈鎖紋或鎖紋,多呈六角形或五角形連續狀的幾何紋樣。海昏侯墓中的青銅龜鎮特別是青銅鎏金鑲玉石龜鎮,用青銅、白玉、黃金、獸皮,形象地展示了龜背的美麗。
  出土的銅鑲玉紐環是在羊脂玉上雕刻出來的龜背紋,其材質之晶瑩、色澤之油潤、造型之精巧,都是無與倫比的。在這裡,龜背紋的寓意顯然是代表「富甲天下」。
  ◆柿蒂紋——對稱如意
  隨葬品中使用的柿蒂紋較多
  
  柿蒂紋起源於商周,興盛於春秋戰國,流行於秦漢,形象美觀大方,線條簡單明快,藝術性很強。
  海昏侯墓隨葬品中使用的柿蒂紋較多。如出土的瓦當,中間圓圈內便是柿蒂紋,周圍是捲雲紋。又如鎏金青銅鏡,鏡紐周圍的花紋也是柿蒂紋。柿蒂一生都與果實相生相伴,因此寓意家族、部落始終團聚興旺、傳承祥瑞。「柿」 與「事」諧音,因此用於漆奩蓋、傘蓋或其他器物上,又寓意著事事如意、吉祥如意。
  ◆麥穗紋——金光燦爛
  反映西漢以農為本國策
  


  驚豔世人的麟趾金上鑲嵌著彎曲波浪紋連接起來的兩道豐滿麥穗紋,粒粒飽滿,閃爍金光。無獨有偶,海昏侯墓4件青瓷雙系壺上各有兩至三道麥穗紋,分外迷人。
  麟趾金和馬蹄金都是漢武帝賞賜給諸侯王的,用寓意豐收的麥穗紋裝飾,反映了西漢以農為本的國策。
  【解讀】
  墓中吉祥紋飾多達上百種
  「海昏侯墓中的吉祥紋飾,展示了古代生活的多樣性。」歷史學者王金中稱,目前,從海昏侯墓出土的各種器物上能夠收集到的平面紋飾有三四十個種類;如果加上變異紋飾和組合紋飾,多達上百種,生動反映了漢代農耕社會的物質生活,如種植、養殖、狩獵、紡織等等;也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生活,如信仰、宗教、民俗、祭祀等等,成為認識2000多年前社會百態的一個窗口。
  王金中認為,海昏侯墓吉祥紋飾展示了漫長歷史的傳承性。從簡單的火紋、穀粒紋、乳釘紋、雲氣紋,到複雜的星宿紋、饕餮紋、鳳鳥紋、龍紋等,承載著幾千年的故事和傳說,也展示了華夏獨特的原創性。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吉祥紋飾融合中華各族兒女智慧,形成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原創藝術形式和風格。
  【建議】
  吉祥紋飾應納入非遺名錄
  「這些古典吉祥紋飾是我們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遺產,應當重視、保護、利用和開發。」王金中認為,海昏侯墓中的吉祥紋飾應作為一種獨立文化形態重視起來,組織專家學者從歷史、哲學、宗教、人文、美術、民俗等方面作多學科的系統研究。
  同時,把海昏侯墓發現的這些吉祥紋飾看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逐一提取、拍照、測繪、登記,記錄其基本特徵,申請最高級別的智慧財產權專利保護,納入中國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視和保護的目的,在於更好地開發和利用。」王金中建議,在海昏侯墓中選擇最典型的吉祥紋飾,作為文化產品和旅遊產品的商標,使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市場開發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價值、經濟價值、人文價值的統一。文/記者陳文秀 實習生陳學碩 圖/記者許南平

來源: 中國江西網--江南都市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圍觀海昏侯|跟「南楚」的海昏侯較個真
    還沒等到孰是孰非的判斷揭曉,卻又冒出了「南楚海昏侯」的新說,又增添了一點迷茫之色。 何來 「南楚」 海昏侯? 最近有簡牘研究專家發表高見,(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12)首先否定了 「南海」 之說,認為劉賀不會自稱為 「南海海昏侯」。
  • 西漢海昏侯墓最新猜測!
    有專家認為,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價值超過長沙馬王堆漢墓。◆◆隨著墓園內的細節逐一披露,關於這座墓又有很多新猜測:7座祔葬墓主人很可能都是侯妾?5號墓主人是最受寵的侯妾?3號墓主人曾是府內下人?是否有汗血寶馬陪葬?明天,主槨室將正式啟動發掘,謎底值得期待……◆◆海昏侯墓園位於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東南約1000米的墎墩山上。
  • 海昏侯劉賀墓地的盜洞:主槨板被鋸開,寶藏近在眼前卻無緣盜走
    隨著事件的發酵,有村民在某座"山"上發現了"盜洞",順藤摸瓜之下,發現這條"大金龍"是來自這座"山"中。經過相關部門的鑑定,確定這是一座漢代古墓,海昏侯墓漸漸的走近世人。 雖然專家們對這種情況早有準備,但是看到這一番景象後難免有些許失落和心疼。原本專家們以為這座古墓能夠中國考古界帶來驚喜,卻是空歡喜一場。 本著專業精神專家們依舊對這座古墓進行發掘研究,但是隨著發掘工作的不斷深入,事情又漸漸的迎來了轉機,柳暗花明,給給專家們帶了一個驚世之喜。
  • 我的不定期的分享01——《海昏侯》紀錄片
    前幾天看了一部紀錄片,突然就想分享一下於是我寫下了這篇推文那麼話不多說 讓我們進入正題今天就讓我給大家分享一部紀錄片《海昏侯》說起這部紀錄片我一開始看關於海昏侯的紀錄片還是在高中的歷史課上我的高中歷史老師趙老師是一位很好的老師沒事的時候經常會分享紀錄片給我們看
  • 海昏侯墓裡的漢簡,沉睡千年後復活!
    江西南昌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官博@海昏侯 18日發布的這一幕,來自12月16日央視播出的首部古籍修復保護紀錄片《古書復活記》,第四集介紹了「簡牘復活」的故事。江西南昌海昏侯劉賀墓,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墓中出土的5000多枚竹木簡牘,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之一。
  • 海昏侯槨底現字跡和符號 出土竹書或為棋譜
    「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自10月11日開幕以來,受到許多市民的歡迎,海昏侯再度成為網絡焦點。日前,海昏侯劉賀墓考古現場傳來了最新消息,記者現場了解到,海昏侯劉賀墓已進入「槨室拆解」的最後階段,考古人員在槨底板發現了很多字跡和符號。
  • 海昏侯墓現失傳千年《齊論語》 還有四個未解之謎等著你……
    在專家學者的眼中,這批竹簡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認為是整座海昏侯墓出土的最重要文物之一。日前,南昌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傳來新消息,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竹簡已完成掃描,為文字釋讀做好準備。漢代「知」、「智」互通,此前公布的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上就將《論語》中「知者樂水」一句寫為「智者樂水」。由此可知,這枚竹簡上所書寫的「智道」,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載《齊論語》第二十二篇的篇題——「知道」。專家斷定,「基本可以確信,海昏侯墓出土竹書《論語》確係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
  • 揭秘|海昏侯墓主身份終於確認 遺骸腰邊有塊印章刻了他的名字……
    歷經五年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兩萬餘件,當中不乏被稱為「漢代考古之最」的378件金器以及相當於現在百萬人民幣的10餘噸五銖錢……海昏侯墓的考古價值被認為超過「馬王堆」。今天,考古人員正式對外確認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墓主人的身份,就是此前一直猜測的第一代海昏侯漢廢帝劉賀。據考古專家介紹,主要通過金器、印章等確認墓主人身份。
  • 海昏侯墓後,安靜的人 世界的美意
    裘以龍是最早發現海昏侯墓的村民之一。海昏侯墓開始發掘後,考古所在當地招聘了一些村民協助,他先是做了一段時間的保安,然後很快被考古隊發現他熱心、細緻,被聘為技工,《人物》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實驗室協助博士後王迪一起清理陪葬的車馬的一部分。他的領導安排他接受採訪,即使理由正當,他仍然不願意為此耽誤工作的時間,要求記者等到他下班後再聊。
  • 江西出土海昏侯墓,10餘噸寶物被挖出,單挖掘工作就用了五年
    於是乎,每當有新的古物發現,往往會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被譽為考古價值或超"馬王堆"的海昏侯墓,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在海昏侯墓中考古人員挖出了十多噸的寶物,僅僅是挖掘工作就開展了五年之久。
  • 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一堂寶貴的實踐課
    【一線講述】   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一堂寶貴的實踐課  講述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與文物保護室工作人員 吳振華  2014年末,南昌海昏侯劉賀墓考古工作漸入高潮,發掘清理的任務離主槨室越來越近了。
  • 海昏侯和辛追夫人都是吃香瓜後身亡,香瓜身上,有一樣東西不能吃
    為了能更好的研究辛追夫人,考古專家們對其進行了解剖,不僅發現她生前患有多種老年人慢性病,而且在胃中還找到不少尚未消化乾淨的香瓜子,令在場眾人無不目瞪口呆。 無獨有偶,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的海昏侯墓葬,其墓主人劉賀也與辛追夫人有過相同的經歷,即在劉賀腐朽的屍體處,考古專家們也發現不少被胃液侵蝕的香瓜子。
  • 直擊現場丨海昏侯大墓的發掘現場有多耀眼?
    一次震驚中外的考古發掘一幅奢華精緻的西漢畫卷一場跟蹤多年的實時記錄……馬蹄金、麟趾金、金餅、金板、水晶、血珀……海昏侯大墓的發掘現場有多耀眼?2011年3月23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群眾舉報,在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老裘村民小組東北約500米的墎墩山上,有座古代墓葬好像被打了盜洞。這座險遭盜掘的古代墓葬,正是西漢海昏侯墓。
  • 《國家記憶》推出《海昏侯墓考古之謎》
    中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墓葬——海昏侯墓,2011年在江西南昌發現。為了完整還原此次震驚中外的考古發掘全過程,展現中國一流的考古水平和先進的文物發掘、保護、修復水平,《國家記憶》8月24日起推出五集紀錄片《海昏侯墓考古之謎》。
  • 紀錄片《海昏侯墓考古之謎》央視播出
    本報訊 (記者張雪嬌)為了完整還原此次震驚中外的考古發掘全過程,展現中國一流的考古水平和先進的文物發掘、保護、修復水平,8月24日起,5集紀錄片《海昏侯墓考古之謎》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晚8點檔《國家記憶》欄目播出。  中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墓葬——海昏侯墓,2011年在江西南昌發現。
  • 海昏侯墓裡的漢簡,沉睡千年後復活
    江西南昌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官博@海昏侯 18日發布的這一幕,來自12月16日央視播出的首部古籍修復保護紀錄片《古書復活記》,第四集介紹了「簡牘復活」的故事。江西南昌海昏侯劉賀墓,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墓中出土的5000多枚竹木簡牘,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之一。
  • 海昏侯墓「熊形玉飾」的文化解讀
    摘要:最近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玉飾」,由於人們對其造型存在爭議,所以其形象一直未有定論。
  • 考古學家挖出當了27天的海昏侯,富貴程度超出你的想像
    經過考古學家的發掘,在主墓內棺發現墓主人的玉璽,海昏侯劉賀是也。這些物件,仿佛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就在眼前。這部紀錄片,至少有兩個讓我感興趣的看點:一、長見識。二、長知識歷史上並沒有記錄海昏侯埋葬何處,海昏侯劉賀當了27天皇帝,他的封地在山東昌邑國,為何卻被埋葬在千裡外的江西豫章郡?
  • 海昏侯墓還原真實的「漢廢帝」劉賀
    昨日,謎底揭開,考古專家在首博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確認墓主人為漢武帝之孫、西漢第一代海昏侯、「漢廢帝」劉賀。據史書記載,劉賀稱帝27天即被廢,「行淫亂」三個字總結了劉賀為何被廢。▲隨海昏侯墓葬出土的麟趾金。為漢武帝下令鑄造並賞賜。昨日,在首博舉行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上,考古專家們證實,這位家財萬貫的墓主人正是西漢第一代海昏侯劉賀。
  • 昌邑王廢帝海昏侯劉賀經歷考辨
    至初元三年(前46年),元帝才封劉賀子代宗為海昏侯,代宗死後其子保世嗣位,保世死後其子會邑繼立,直到東漢建武年間仍有海昏侯國存在。 以上史實說明,劉賀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他經歷了昌邑王、廢帝、海昏侯三個身份;但他又是很幸運的,他雖失去帝位,卻仍擁有昌邑國財富及侯爵。他死後殉葬品之所以豐富多彩,與他擁有昌邑國財富有關,是一般列侯無法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