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某個文人墨客曾說過,一篇感人文章,總是會有作者的本身的影子,融入了真實的情感和故事,才會觸動人心。實際上詩詞更是如此,不比有編造成分的故事小說,詩抒發情志,篇數簡短,可謂是最合適承載私人情感的文學體裁,尚且世人又以突顯真神態的詩詞為美。
翻越古人每一部詩集,都像看完詩人一生的故事和起落。讀罷楚辭,好像見證了屈原從朝中棟梁之材邁向貶官罪臣的無奈與不甘;讀罷杜甫的詩集,則體會到了一顆無私奉獻與博愛的仁心,在半世落魄中呼喊。
在諸多詩人中,我尤愛讀蘇軾的詩詞,其詩詞作品好像是一顆顆菩提道果,能令人體會他一生沉浮中所參悟的智慧。
不論是對人生「恰似飛鴻踏雪泥」的清晰認知,或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博然,亦或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放下,全是極其寶貴的哲思,是後世可以借鑑學習的精神,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蘇軾年輕的時候,也充斥著對人生的渴望,這一份渴望之中,有對治國齊天下的豪情壯志;有滌蕩四海的胸懷大志;自然,這當中也有為個人的期盼,有對眼前苟且的厭煩、遠方和詩的嚮往,例如,蘇軾對一些名勝古蹟、名山大川非常嚮往,在貶官生涯中,他也不忘到處遊玩。
當中,江西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他早已聞名,一直朝思暮想,想要去一番。儘管古時候交通不發達,但廬山、錢塘江並不是海角天涯,有意前去,也並不難到達,因此 蘇軾最終如願以償,來到朝思暮想的景點,從他的《題西林壁》、《觀浙江濤》均可得知。
但是飽覽過以後,蘇軾卻發覺不過爾爾,仔細品味之下,他卻由對觀景的思考,引發對人生的感悟,寫下了一首詩: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蘇軾天縱奇才,熟練儒釋道三教理義,並能融會貫通,形成自身的獨特觀點。這首詩據傳是他晚年時期所寫,而且是寫給他兒子的,儘管只有短短的,卻具有著無盡的智慧,是大徹大悟後的超脫。
此詩的意思非常簡單,也就是說廬山的煙雨,迷離朦朧;錢塘江的浪潮,氣勢滔天。這兩個景點,沒飽覽過之前,心裡千般不消,始終引以為憾,但是後來有機會都可以飽覽一番,發覺不過爾爾,也就是廬山的煙雨,浙江的潮而已。
首句、尾句相同,初讀讓人不知所以,然仔細品味,卻能讀出不太一樣的感覺。蘇軾所講並非是廬山煙雨、浙江潮兩個景觀,反而是人生大部分的風景。他到過許許多多地方,看過許許多多風景,並留下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當中皆是讚美之詞。
一直到晚年時期,他才明白,那些風景,都可以說成是過往雲煙,用佛家的話而言,皆是「色相」,色即是空,那些所嚮往、期盼的風景,不過是心裡形成的妄念,是「欲」形成的驅動。假如心裡淡雅平和,目之所見所聞,哪裡山水皆是美景,若心裡躁動不安充滿欲望,則沒法真正感悟風景之美,反而是會迷失在追逐的道路上。
這裡的風景,我們可以理解世人對功名利祿的追逐,許多人期盼紆青託紫,朱丹其轂,那些凡俗所豔羨的生活,但是費盡心機的追逐,最終目標實現,發覺也不過爾爾。
蘇軾一生多次貶官,曾處蠻荒之遠,也曾官至高位,算得上經歷過大富大貴,但是他仍然感覺索然無味,人的一生,無需高門大宅,心安則是家;無需穿金戴銀,衣食無憂則是福氣。就是由於有這種智慧,因此 蘇軾被貶在黃州時,也可以在東坡耕種,自得自樂;貶官海南時,他授課授徒,教化百姓。
正所謂無欲則剛,蘇軾沒有欲望,則俸祿、衣著、官銜等身外物,皆無優劣之分,許多人認為的窮鄉僻壤,蘇軾以樂觀飽滿的精神對待,則變成了風景名勝;許多人的外放貶官,蘇軾則全心全意為民謀福,因此 ,他才活成為世人豔羨的蘇東坡。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蘇軾的詞作合集,這是一套書,裡面包含6本,集齊六大著名的詩詞合集,讓你一次看個夠
蘇軾、辛棄疾、李煜、倉央嘉措、納蘭容若和李清照六位文人,為我們後世留下了傳世遺作。
小編我現在就養成了每天背三首詩或者三首詞的習慣,實不相瞞,詩背多了真的能張嘴就來!
所以說,詩詞集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響。
每天睡前給孩子念幾首詩,孩子慢慢在潛移默化中,就會被薰陶出文學素養。
我了解到,現在很多孩子的語文成績都不太好,就是因為積累的不夠多。
所以詩詞集這時候就能幫上大忙啦。
今天的這套詩詞集,全套6本只需要79塊錢!
現在的高考內容中古詩詞佔了很大比重,給孩子看看這些書,積累古詩詞,有益無害。
《李煜詞傳》《辛棄疾詞傳》《蘇軾詞傳》李清照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下單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