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公眾號對原創稿件享有版權,轉載需註明出處
他以白衣作戰袍,堅守崗位、日夜操勞,用心血和汗水為醫學事業發展添磚加瓦;他用青春燃夢想,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用雙手和智慧為患者生命健康保駕護航。他先後開展百餘項新手術,填補了醫院的多項技術空白,科室經濟及社會效益逐年快速、穩步上升;他帶領普外科全體醫護人員不斷創新,每年手術一千餘例,科室技術力量雄厚,具有很高的診療及護理能力,多項技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他,就是秦皇島市先進工作者、昌黎縣醫院普外科主任張士豐。
「只有不斷奔跑才能不被落下」
張士豐從小就立志要當一名懸壺濟世的醫生來救死扶傷。大學畢業後,他如願進入昌黎縣醫院,穿起了白大褂,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實現了兒時的夙願。
真正進入醫院,張士豐才知道,醫生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瀟灑」。工作起來常常十幾個小時「連軸轉」,忙得連喝口水的功夫都沒有,再加上沒完沒了的「大夜班」,讓人感到十分疲憊。除了身體上的疲勞,更多的還是心理上的緊張。擺在面前的不再是冰冷的「教具」,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就意味著不能再「錯了重來」,任何一個小疏忽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為了早日拿起手術刀,一有時間,他就反覆練習縫合、打結等基本功,帶教老師做手術,他則在一旁認真學習、默默將細節記在心裡。他還認真觀看各類手術視頻,遇到不明白的就回去看書,對照著理論知識反覆研究。那段時間,他幾乎到了「癲狂」狀態,甚至連吃飯、睡覺,頭腦裡還在一遍遍「過」各種知識點和手術細節。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他拼命的學習,重新複習醫學書籍、上網瀏覽醫學網站、參加相關專業培訓……他還通過各種關係聯繫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專家,聽說哪裡有疑難病例,他便趁周末休息自費趕過去學習、觀摩、交流。單位有進修、培訓的機會他也積極參與。張士豐十分珍惜每一次的學習機會,每次回來都要反覆推敲琢磨。漸漸地,他的閱歷和水平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在醫學領域,很多東西不是一成不變的,醫學發展的很快,一旦停步,就跟不上了。」張士豐說,「只有不斷奔跑才能不被落下。」
兩年後,張士豐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主刀經歷。雖然基本功已非常紮實,但他還是十分緊張。手術前一天,他在頭腦中把手術認認真真「做」了一遍,凡是手術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他都一一想到了解決方案。從那以後,張士豐便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手術前總要在腦海中將手術過程「過」一遍,「卡殼」了就趕緊看書、上網查資料,直到能完整流暢的將手術完成才肯罷休。「想做好一臺手術,主刀醫生知識面必須要豐富,而且膽大心細,術前必須有充分的準備,術中不能有一絲馬虎,術後得及時觀察病人,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才能確保萬無一失。」張士豐說,自己還會將手術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整理記錄下來,從實踐中吸取經驗教訓,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救死扶傷始終是我不變的初心和夢想」
張士豐常說,醫生的使命就是救死扶傷,看不了病、治不好病,一切都是空談。為此,他苦練專業技能,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工作中,他時刻以病人利益為中心,成功完成了大量疑難手術。經他成功手術治療的患者年齡最小的只有幾個月,最大的高達95歲。
如今,張士豐已在普外科及胸外科各種疾病的微創治療方面頗有建樹,對多種內鏡的使用也十分精通。近年來,他還創辦了腔鏡微創治療中心、疝治療中心和雷射治療中心等三個特色治療中心,在國內率先開展腹腔鏡直腸脫垂經腹補片內固定術、雷射治療腋臭、體內外血管瘤、副乳等;開展無張力疝修補術十餘年,涉及手術數千例,在治療各種疑難複雜的腹外疝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技術水平國內領先,術後併發症產生率及復發率處於國內較低水平;結合國內外先進的微創理念及治療方法,通過大量臨床實踐和不斷創新,形成了獨特的治療雷射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方法……真正實現了「大病不出縣」,吸引了本地及周邊地區的患者慕名就醫。
目前,三個特色治療中心已經成功開展手術數千例,其中兩項為秦皇島市科技局科技攻關項目,獲秦皇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三等獎各一項。他還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將自己摸索出的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更多的醫療工作者。先進的手術方法及良好的手術效果得到了國內專家及經治患者的一致好評,也吸引了許多國內相關醫務人員前來學習交流。
「醫生是個良心活兒,不僅要膽大心細,
更要有責任心」
多年來,張士豐始終把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他堅信,作為一名醫生,只有處處為患者考慮,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
2014年4月,醫院收治了一名腹部劇痛的患者。家屬說,患者已經疼了13個小時了,之前在當地治療過,但並無好轉。張士豐第一時間給患者做了檢查,經急診彩超及CT檢查後發現是腹部腫物,腹腔內有大量積液。多年的經驗告訴他,患者是腹腔腫瘤破裂出血,需要立刻手術。上了手術臺,張士豐只需簡單止血即可以順利完成手術,但這個腫瘤就像一枚「定時炸彈」,隨時可能二次出血。「一旦再次出血,情況可能更兇險。」出於對患者生命健康的考慮,張士豐第一時間聯繫了患者家屬,將手術的利弊一一告知。經家屬同意後,成功將腫瘤切除。十天後,患者痊癒出院,至今複查未復發,身體狀況良好。事後,同事們說他「傻」,平白給自己的手術增添了極大的風險,他卻說,這只是自己作為一名醫生的本分。
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是很多人對張士豐的評價。他常說,醫生是個良心活兒,不僅要有膽識、有技術,還要有一顆時刻為患者生命健康保駕護航的心。2019年1月,醫院救治了一名因車禍致腹部損傷的病人。經過檢查,發現他腹腔汙染十分厲害,手術難度很高。上了手術臺的大夫打開腹腔後卻發現腹腔止不住的大量出血。束手無策的時刻,他們緊急聯繫了張士豐。這是一個「棘手活兒」,為避免術後麻煩,不少醫生都會選擇「能躲則躲」。但張士豐卻毅然穿起白大褂,走進了手術室。面對患者腹腔內的「複雜形勢」,他卻從容不迫,「逐個擊破」,最終,手術有驚無險,患者轉危為安。臨出院的時候,患者家屬滿是感激的連道「謝謝」,患者更是激動地說,是他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任何時候,張士豐都以患者的生命健康為先,不論富有貧窮、不論社會地位高低,他都認真對待。他還是個「熱心腸」,遇到有困難的患者,總是忍不住伸出援手。2010年,張士豐收治了一名胃穿孔的患者。在查房時,他發現這患者一家四口只買了一碗5毛錢的粥。家屬告訴他,患者是家裡的頂梁柱,家裡全靠他打工、種地賺錢。這回突發急病,家裡正在到處借錢湊手術費,實在捨不得把錢花在吃飯上。聽到這些,張士豐第一時間給家屬買來吃的,考慮到他們的特殊困難,並向院裡申請,希望能減免他們的手術費用。他還組織科室捐錢,並為他們做擔保,先手術再交錢,希望能幫他們渡過難關。
「從穿上白大褂起,就意味從此告別了安逸」
自從做了醫生,張士豐就幾乎沒睡過一個踏實覺。有時半夜2、3點,一個緊急電話過來,就立馬爬起來往醫院趕。張士豐調侃說:「這麼多年來也習慣了,有時候電話好一陣子沒響,還要忍不住看看手機是不是壞了。」
2013年,張士豐被提拔為普外科主任。從那以後,他的工作更忙了。除了日常看診、手術,他還負責科室管理、醫患關係、選派醫生進修學習等工作。多年來,他始終堅持「不保留、不壓制」的原則,全心全意培養年輕醫生。他常說,「只要你肯學,我一定全力以赴,知無不言。」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推動醫學不斷發展進步。他還經常組織科室醫護人員進行基本功訓練,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和水平。在他的帶領下,科室職工的工作激情和熱情高漲,大家也逐漸從「要我幹」轉變為「我要幹」,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張士豐告訴記者,自己每年要做幾百臺手術,最多的時候,一天要上8、9臺手術,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一上手術臺就必須做下來,不能中斷,過去設備不好,手術時間長,最長的一臺手術整整做了10多個小時,從手術臺下來直接就累癱了,坐在地上半天沒起來。」張士豐說,「不過,手術成功後的那種成就感,頓時讓我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雖然工作忙碌,但他始終堅守「醫者父母心」的原則,急患者之所急、憂患者之所憂、想患者之所想,堅持耐心、認真的對待每一位患者。他常說,一個笑臉、一句鼓勵就是一味對症良藥,就能溫暖患者及家屬的心。他堅持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視患者為親人,贏得了患者及家屬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作為一名醫生,他絕對是百分百合格,但作為丈夫、父親,他卻總是「缺席」。常常是一家人難得吃頓「團圓飯」,一個電話,他就又匆匆離開了。對家人,他充滿了愧疚,卻又無可奈何。他常說,「從穿上白大褂起,就意味從此告別了安逸。身上的責任和使命容不得我有半分懈怠。」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路風雨一路拼搏。從醫24年來,張士豐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腳踏實地、不斷進步,用執著和堅守詮釋著醫者的初心和使命,盡全力為患者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文圖:賈一凡
原標題:《【碣石好網民在行動】張士豐:醫者仁心,大愛無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