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兩年前的《上海小籠包索引》嗎?彼時,魔都小籠包界被它掀起一陣血雨腥風。
佳家湯包館,以登上此榜單為榮!仿佛小籠包界的奧斯卡,不止遊客,連本地人都將其視作權威。
就在不久前,它的作者St. Cavish向周到君透露,升級版的小籠包索引2.0馬上來啦!
小籠包索引2.0即將上線
晨報記者 馬瀟
[對話St. Cavish]
聽說你已經著手第二輪的小籠包更新調查了。與第一次相比,第二次的測量會有調整嗎?
會的,大概一個月之後,我會跟企鵝指南一起發布,形式是一張海報和一本薄書。
可以透露一下嗎?
呃...只能說這次的排名會有一個大變化。
上一次調查,我去了52家小籠包店,並把它們分為三類——A類、B類、C類。A類是最好的,B類是還可以,C類是不好的。第二次調查,我只去了上次的A類店和B類店,共21家店。
可以告訴你的是,這次有兩家店非常好,可以稱得上全上海(數據)最好的兩家。大概有10家店也算是不錯,另外5家,只能說還可以。上次調查的店裡,不知道為什麼,有幾家已經倒閉了。而且,為了更準確地反映小籠包的質量,這次的衡量公式也有所改變。所以這次各大包子店的的得分,與上一版比較也會略有不同。
你在調查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漫長的等待和無聊的過程。每個餐館都至少花費1小時時間,過程無外乎點單、等候、測量,一天大概要去10家,這真的非常boring……
而且你還吃完了每個小籠包?
不,我通常只吃1個。如果特別好吃,我可能會吃2個、3個...
倒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就是一天要吃十家店呢,我吃不下將近100個包子。
你沒有隊友跟你一起嗎?
這次我有一個助手,他吃的比較多。但吃過2家、3家之後,他也會疲勞。
儘管過程無聊,但結果卻很有趣。我覺得大家應該很喜歡這份索引。畢竟沒有
人願意花時間嘗20家餐廳,他們只需花5分鐘看一下我的文章,就可以確定去哪家了,多節省時間。
以後還想要去做類似的嘗試嗎?
類似一個食品資料庫嗎?我可不願意去做一個食物科學家,我還是願意嘗試各種風格的文章。這只是我的一種不同的工作方法,第一次是好玩,第二次會更嚴謹。但就像你吃一個三明治,不會經常想著這片肉佔了三明治20%那樣,經常做也會很厭倦。
而這次我只是想儘量客觀地去做一件事,尤其是在美食點評這項原本很主觀的事情上。
原本St. Cavish還想做個生煎包系列,沒想到的是,其科學生涯遭到了生煎包的負隅頑抗。這很大程度上因為生煎包那層」堅硬的外殼「——脆皮,難以被客觀測量。因此,St. Cavish放棄了對上海生煎包店的「大體檢」。並且他告訴周到君,以後不會再做小籠包、生煎包之類的包子評測了。
就像小籠包吃多了會膩那樣,大概他寫包子也寫得有點傷了。
小籠包索引1.0 全解鎖
不得不說,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人,能把接地氣的小籠包吃的如此科學嚴謹、清新脫俗。
St. Cavish吃小籠包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叉,用的是一套測量工具:電子卡尺(三豐0—150 mm)、電子秤(酷貝200g/0.01g)和理髮剪刀(140 mm)。
小籠包端上桌,隨機抽取六枚小籠包進行稱重,數據精確到0.01克;之後,皮肉分離,餡的重量、皮的厚度,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取平均值為最終分。
這程序很複雜也很繁瑣,但St. Cavish表示,一切為了科學。
並且他還給出了一套小籠包的測量公式:
走遍52家店後,St. Cavish給它們的小籠包一一打分排名,總結出了一份史無前例的,吃貨界最科學的小籠包榜單!
■12分為成功標準,12≤A類,6.75<B類<12,C類≤6.75。此處只記錄A、B兩類,共18家店
這份排行榜裡,A類最好,B類次之,C類不好。純靠數據說話,冷酷得不食人間煙火。但St. Cavish認為這裡的測量,幾乎覆蓋了一切小籠包的優秀品質,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說明小籠包的結構工藝質量的。
在St. Cavish的小籠包索引裡,除了最終的小籠包排行榜,最新奇的就是五花八門的示意圖了。
曲線圖說,「小籠包要趁熱吃」
這張圖顯示了小籠包,從出籠到食用之間的時間長度對口感的影響。
一次上籠蒸54個豬肉小籠包。平均每隔五分鐘取一個小籠包觀察,共取三次。數據證明:再普通的小籠包,只要是新鮮出爐,得分都要高於精心製作卻涼了的小籠包。
這結論非常像你媽常對你說的,別磨蹭了,趁熱吃。
流程圖說,流出的不是湯汁,是生物學知識
很多人搞不清小籠包的湯汁是哪兒來的——當然不是捏包子的廚師用針管推進去的。
圖註裡說,小籠包裡的湯汁主要是通過利用動物膠凝固點來實現的。為了取得這一效果,首先燉煮豬皮,提取動物膠,在此過程中,膠原蛋白轉化成動物膠。然後,將豬肉餡和膠質混合,製成餡料。上籠蒸時,凝固的膠質溶化成為湯汁。
這張圖說明了小籠包的一整個製作流程,周到君覺得並沒有什麼卵用,但St. Cavish卻認為「這種看似毫無意義,卻又十分有價值的科學,很美」。
也是難為這個愛較真的歪果仁了,吃了20年小籠包的周到君,都不一定能弄懂這些。
地形圖說,小籠包是項大工程,頂端褶子都要卡緊標準
最好玩的是這張地形圖,平時來不及細看就被一口吞掉的小籠包,竟然被繪製成了小火山——某一天在海上噴發形成了島嶼,周圍是海水,肉餡是地表下湧動的物質,頂部皮上的褶皺就是山頂。
St. Cavish說小籠包的製作是一件充滿挑戰的大工程。重點就在於餡料用量與外皮厚度之間的平衡。
餡料越多,在蒸熟後,對外皮彈性的要求也就越高。如果餡料過少,無論皮有多薄,都是一枚不合格的小籠包。
反過來看,儘管增加皮的厚度,餡料用量也可增多,但仍不是上乘之選。(這是北方的大包子,蟹蟹)
小籠包的做法決定了最上部的皮是最厚的,也就是所說的小籠包「頭」。上部的褶子使得局部的厚度增加,也相應使得該部分外皮的味道加重。因此很多食客都明確說喜歡小一點的「頭」,也證實了人們對薄皮的偏好。
柱狀圖說,吃餡吃皮,還是愛喝湯?這你得問我
■圖中標註字母對應小籠包榜單
這裡面詳細標註了肉餡、皮、湯汁的比例,偏向哪一部分的小夥伴們可以親自去探索了!
扇形圖說,小籠包界魚龍混雜,無良商家一律劃C類!
看得出來,St. Cavish對小籠包可謂「愛之深,責之切」。超過一半的小籠包被他歸為C類(不值一提類),僅有26%是他眼中的「美食」。
C類餐廳的評斷標準如下:1)指標得分小於或等於6.75;2)每單份最多8隻小籠包裡有至少2個皮破了;3)味精添加過量。
St. Cavish在圖說中提到,「少量味精可以提味,但是過量添加味精其實是為了掩蓋食材的不足,如果研究者在嘗完一個小籠包後就察覺到了過量味精的味道,該餐廳就因此歸為C類餐廳。」
由此,周到君察覺到,C類餐廳的劃分中,加入了一定的主觀因素:嘗味精。
而他也在接下來發了局限聲明:
甚至還有地圖說,18家店坐標,描繪上海小籠包版圖
對於各路導航大顯神通的當下,這地圖自然是沒什麼用的。但導航會升級,這裡卻不會。也許再過個幾十年,這就是上海小籠包研究的歷史。
歪果仁眼中的小籠包
佳家湯包 圖片來源:www.smartshanghai.com
佳家湯包現點現做、保證小籠包新鮮程度的做法,讓St. Cavish覺得很滿意。正如索引中提過的,趁熱吃,比什麼都重要。
鼎泰豐 圖片來源:www.smartshanghai.com
鼎泰豐在業內很有爭議,但就小籠包而言,St. Cavish是極力為其正名的。技術上,鼎泰豐在小籠包界佔領了絕對優勢——層層疊疊地堪稱完美的頂部褶子,秒殺佳家及其他所有。
豫園南翔饅頭店 圖片來源:www.smartshanghai.com
在南翔饅頭店的一樓,人們對於大排長龍就為吃一口正宗小籠包,早已見怪不怪。但經過St. Cavish科學地測量,這裡的小籠包有著「全上海最厚的皮」,甚至湯汁的測量可被略過,因為「根本沒有」。
St. Cavish調侃說「這就像小籠包製作中的一場事故」。
但是同一家餐廳的三樓,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境況,宜人的環境、體貼的服務,小籠包也變成了它們應有的樣子——薄皮、多汁。
看到這裡,是不是已經欲罷不能?
來源 | 周到上海APP
編輯 | 吳繁
給晨報君加油,點個再走唄↓